[玄幻]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四卷) 作者:肖申克117-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MA能取得成功,那是因为美国排名前几位的无线、spnint和T…mobile等都是CDMA运营商。在韩国,CDMA阵营更是占绝对优势。当移动网络运营商。通信设备供应商和手机制造商,这三方的力量都和你站在一起的时候,你怎么不能成功?
当联通用户规模没有上去时,国内外厂商因为对CDMA市场前景就更没信心,陷入了恶性循环:在通信设备的研发,手机设计和规模生产上犹豫不决,更谈不上精益求精,厂家基本上不做渠道推广,均是争取由运营商联通定购统销,所以也谈不上服务,而零售商销售比GSM网手机缺乏热情,因为CDMA单机利润太低,销售总量比GSM品牌机少得多。在所有应该参与的力量不敢也不想投资的时候,如果网络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尽如人意的话,最终的结局是:CDMA手机数量少、价格高、质量差,网络用户也就上不去,服务内容就越少,更谈不上挑战另一个成熟的占绝对优势的网络。
所以说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当然犯了错。也有组织为我们遮挡。所以,李思明也很想找到这样的组织。
深圳每天都会诞生一些公司,这些公司最初也许是默默无闻,几个人十万元就是一家公司,许多都是做着国外产品特别是香港产品的代理生意,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生意,让民营企业一步步得到发展壮大,包括后来一些很不错的国有控股企业。在李思明印象中的“巨、大、中、华”四家未来的民族通信制造公司,要么还没诞生,要么正在艰难地起步,做着外国交换机的代理生意。李思明希望未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进入实用阶段,能够让这四家公司站在自己的身旁。特别是后面两家深圳的公司。如果成功,那么提前缔造出两家世界级的通信公司也许不是太难。
为了找到组织。李思明做了大量地工作,可以说是未雨绸缪。
利用报刊,他写了大量的文章,除了介绍国外的技术标准化情况。还着重分析了标准化工作对民族产业的重要性。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地技术事项所制定地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协同各个参与者的力量,集中某个领域,提高效率。标准化为高效率地生产组织和先进技术地应用创造前提。标准化托起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地一块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形成技术合力和产品分工。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可以形成一个非关税壁垒。保护民族产业。
这当然也是一个双刃剑。标准化虽能保护自己。也可能让自己限于某个范围,所以李思明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力量,特别是美国那家名叫高通的公司能够加入进来。那么这个联盟将是个国际联盟,将更加强大。而且市场范围将更加广阔。日本人也在发展自己地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不同于欧洲GSM标准和北美窄带CDMA标准。虽然日本后来成功将国外地通信设备产品挡在外面。但也让自己地产品无法进入它国,这是一个失误的地方。
曾智也做了大量的公关工作,无数次拜访邮电部、国家技监局。邀请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来微星公司参观访问。介绍微星公司在这方面地研究进展。
赢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对于曾智或者微星公司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协调整个产业链地工作。国内连一万门程控数字市内电话交换机都不能生产,更谈不上移动通信设备。这涉及到大量的技术一连微星公司都在基础研究阶段。但这个工作还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全行业洗脑,灌输概念。
组织终于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微星中央研究院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方面地突破。让中国电信管部门地邮电部头头们坐不住了。作为主管部门,如果反应过于迟钝那要招人骂了。在第一代的模拟通信,我国跟踪就比较晚,决定发展了才开始研究制式、频段、技术制等,而建设从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都是依靠国外厂商。技术上的落后和受制于人使得移动通信地成本很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崔所长。欢迎光临鄙公司!”李思明热烈欢迎。这位崔所长是邮电部北京设计所的所长,负责邮电系统通信研究与设计工作,此次他也是慕名而来。曾智和李思明全程陪同他参观了一遍,殷勤无比。
微星中央研究院与中科院的亲密合作,取得的突破经媒报道后。已经引起了邮电部地注意,如果能够成功,那自然也是很欢迎地,这里面涉及到国家利益。
“谢谢李院长。要不是亲眼来这里看一看。还真不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崔所长笑着道,李思明的年纪让他吃了一惊。
“欢迎崔所长多多指教!”李思明谦虚地说道。
“不敢当、不敢当。”崔所长连忙摆手道,♀里有这么多专家,我不敢班门弄斧啊。”
“哪里、哪里。我们十分欢迎各界地朋友多多探讨。”李思明笑着道,“微星公司致力于民族产业的发展,我们旗下地anycall电讯公司将会不久的将来,完成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攻关。”
“我们当然也很欢迎啊。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那很好啊。”崔所长这么说,不过他的眼神却很怀疑。
因为微星公司是外资公司,他不相信微星公司有这么大方。
“崔所长,去年广州开通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你知道吗?”李思明明知故问。
“当然,是从摩托罗拉公司引进的技术。”
“可是我们中国人得到了什么?制式、频段、技术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是谁地?”李思明道,“而且这种技术是一个终将要淘汰的技术,要知道,欧洲已经在抓紧制订第二代了技术了标准了。”
“我们落后于人,只能这么做。”崔所长坦承道。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微星中央研究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假以时日,我们很有信心将会成功。”
“李院长,我相信贵公司会为此努力,可是这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得吧?”
“当然,国家技术监督局今年刚成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也早就有了标准化管理法规,但是我认为我们许多企业还未能认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标准运行机制本身并没有起到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太大的作用。”李思明道,“如果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标准,那么上下游的企业就有了统一的步骤,而不是各自为政,不仅浪费,而且是内耗。”
“你这个意见我回去会向领导汇报的。”崔所长两人一摊。这事他不归他管,他是搞技术的。
“我们微星公司包括anycall电讯公司将会承诺,会向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开放技术,将我们有秩序地授权给相关企业,以实现共赢。我们可不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只自己卖设备和终端。”李思明道。“想想看,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要覆盖到移动通信网络,那么该需要多少通信设备?全中国十亿人,哦不,应该说十一亿人。哪怕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人有了移动电话,这又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
李思明对着崔所长诱惑着,尽管知道崔所长并不能答应什么,但是李思明现在是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推销着他的理念。正如那些未来跨国公司一样,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到处表善心,进行大量的政府公关和媒公关,让中国人按照他们的设计的轨道行进。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李思明还不能太着急。当务之急,是研究出成果,并且证明这个技术是实用的才行。
邮电部北京研究所加入进来,是一个好消息,至少证明中国通信业的直接管理部门很感兴趣。
与此同时。微星集团分别以微星半导和anycall电讯名义,举办的中国半导产业发展论坛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论坛在深圳成立。这其中,曾智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中国并非是有关系就什么能办成。而这两个论坛的相继举办。邀请了业内人士的参与,让这些人第一次在这个非官方会议上相互交流,让微星公司引起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瞩目。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关,让微星公司跟业内企业、组织和个人,有了正式的接触和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合作,最后才有可能形成李思明所期望的产业联盟。
当然钱也没少花,离开钱。什么都办不成。袁大账房一次又一次这么感叹。
第一百七十三章 放长线钓大鱼
微星公司几乎同时举办的两次论坛大会开得都不很成功。
因为不是官方举办的。所以赴会的并没有重量级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企业并没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企业家也没有主动去面对市场的意愿,除非是上级发通知要求开会。否则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一个企业办的论坛。
“论坛”实在是一个挺新鲜的名词,远不像十年后。各式各样的论坛满天飞,你方登我登场。企业老总们总是忙着参加这样那样的论坛。交流经验,寻求合作,把握生意机会。甚至有人靠举办会展挣钱,所谓“峰会”和“会展经济”。当然也有人,趁着这机会游山玩水。
后世能参加论坛的企业老总们,必须是花钱参加的,如果想有机会登台来个主题发言,还另外交费,当然被主办方邀请的头面人物除外。为了能有机会参加小组讨论,跟业内头面人物面对面交流,获得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所谓人脉关系、生意机会。那些小公司的老总们都挤破了头。
从这个角度来讲。微星公司独自举办的第一次论坛会议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两次赴会的来宾,车马费都是微星公司出的,还得赔着笑脸,好吃好喝附加免费参观市容的待遇,徐大帅感觉自己成了冤大头。
但是。赴会的厂长经理甚至只是一些国营工厂负责人随便指派的技术员们,都觉得不虚此行。眼见为识,当他们参观了微星半导的晶圆工厂和anycall电讯的工厂以及微星中央研究院之后,只有震惊。国内地半导厂和通信类工厂都知道自己跟国外的差距。他们也很想缩小跟国外地差距。甚至想后来居上。但只有比较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差距在什么地方。
李思明当然会抓住机会许诺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只有整个产业发展起来,微星公司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么允诺会提供一些较低等级技术上地无偿支持。要么会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要么干脆免费提供一个系统,比如深圳的一家叫中兴一家叫华为的公司。都获得了一套数字寻呼系统地制造技术。总之,赴会的人人都很开心。
就像一个老板立身于无数穷人之中。向穷人们推销小汽车,有谁能买得起?只有帮助他们都发展起来。有了购买力才行,这是一个长远地发展观。却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市场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说这是居心叵测地,是放长线钓大鱼。
李思明可没姜太公那么悠闲,他是处心积虑。
1988年是我国半导大发展的一年。不过在李思明看来这个大发展需要打个问号。这一年国营口871绍兴分厂,改名为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9月,上无十四厂在技术引进项目,建了新厂房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在上海元件五厂、上无七厂和上无十九厂联合搞技术引进项目地基础上,组建成中外合资公司上海飞利浦半导公司。这些引进的技术都是在国外已经是落后的4英寸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主要生产专用型集成电路。在国内还是第一。当然微星公司除外。
所以,有深圳的媒刊登文章,嘲笑这些公司花了巨资引进垃圾,引起轩然大波和一连串地口水战。其实。这些公司早在微星公司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经列入了发展计划,而且有的只是签了协议。深圳媒这么说。有些暴发户的心态,以为引进先进半导技术很容易。微星公司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6英寸的技术,但是微星半导此前一直比较低调,产品也很少流入外部,所生产的电路要么是自用。要么供应的是军工单位,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太大。不过这也为微星半导做了一次广告。
不过最高兴地莫过于四川峨嵋半导材料厂的厂长了,该厂是国内最早拥有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企业,它拥有一个半导材料研究所,采用国外用得最多的传统西门子法,但是跟国内其它厂一样。并没有解决核心地技术问题。所以。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大,成本高,产能也上不去,绝大部分企业亏损而相继停产和转产,到了90年代只有四家工厂,峨嵋厂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总产量也才几十吨。但即使如此,国内相关半导材料厂在80年代仍是明星级的企业,一度十分辉煌。
半导材料属于战略性的物资,国外一直垄断着,是半导行业的粮食,国内目前蓬勃发展的半导行业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果考虑到未来电脑、手机、VCD、MP3等芯片需求量,国内半导级硅材料缺口将会达到8成以上,成了“世界工厂”的中国很尴尬,产出出口国外(外资企业占主要),硅材料却也要依赖国外。而到了下个世纪初。又由于太阳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多晶硅在全世界的处于紧缺状态,国内很多企业即使以每公斤100美元的价格也拿不到货。本来给外国人打工收入已经够低了,却还要承受着原材料成本的上涨。
峨嵋厂的厂长有些高兴过头了,因为微星公司并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
从技术工艺的角度讲,多晶硅生产是综合化学、化工、冶金、半导、机械、电气和自动化等多学科的大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各方面专业人才。需要一个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这是多晶硅区别其它工程项目的最大特点。微星公司为了攻破相关的技术,从1986年初就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历时两年半,但是很遗憾,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只能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目前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