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万里-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七岁的罗士信一边抖落粘在刀刃上的鲜血一边在马上说。
杨庆的兵因为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失调,拼搏厮杀,不见战果。他们的行动不符合作战规则,只会阻碍河南张须陀军队的作战行动。秦叔宝欲选择最佳捷径急救张须陀,但受到行动无序、乱作一团的友军的妨碍,致使秦叔宝的马寸步难行。若是贼军,还可以下令驱散,或抡起铁锏给以致命打击,但对友军可就不能这样作了。
“杨太守战死!”
这一噩耗是确定无疑的。李密的作战计划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使新兵团更加混乱不堪,瓦岗军奇袭了荥阳郡太守杨庆的大本营。单雄信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他长驱直人敌阵,刺倒左右官兵,终于摘下了杨庆的首级。得知主将不幸身亡,新兵更加慌恐不安。指挥者丧生,惊慌失措的新兵毫无判断力,无论拼命还是厮杀,都比敌军迟缓。只是晕头转向地四处逃窜。斩杀杨庆之后,单雄信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攻河南讨捕军的背后。单雄信的外号叫“飞将”,他率领的骑兵团在灵活机动的作战中发挥了最大的优势和实力。曾一度被击退的伏兵又折了回来,大刀长矛一齐指向河南讨捕军,阻止其撤退。负责殿后的木兰,和冲进来的单雄信从正面展开交战。
单维信的长矛如长蛇一般朝木兰攻去,木兰用力弹开,总算避免了致命一击。与些同时,木兰的长矛刺向贼将的咽喉。单雄信战马一跃,在马鞍上巧妙地一扭身,避过木兰的长矛,两人的马鞍碰撞,发出奇怪的响声。单雄信用了个“缠”势,用枪绞住木兰的长枪,用力一挑,木兰长枪脱手飞去。单雄信回枪刺向木兰胸膛的瞬间,木兰从腰间抽出配剑,朝单雄信的侧腹砍去,剑刀与甲胄撞出点点火星。单雄信的甲胄没被砍穿,但她的动作因此迟滞了一下,就在此时敌我兵士拥到两将之间,把两人的距离拉开了。木兰一边闪电般地挥剑砍杀敌军,同时心中感到不安。她觉得今天的敌军与以前的贼军大不相同,不光人数多,而且统率有序,战斗意志高昂。
“说不定今天得战死在这里……”
木兰这样想。她觉得就算阵亡也没有理由抱怨任何人,从军六年,虽是出于无奈,手底下杀了的人也的确不在少数,用佛教用语来说是杀孽过重。即便死于乱剑之下也是合理,只是她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故乡的父母,二是一直对朋友隐瞒着自己的真正身份。六年来木兰一直在欺骗贺廷玉。虽说是万般无奈,据木兰观察了解,她认为贺廷玉是最大的英雄好汉。她很想说明真相,向他道歉。但是,得知真相的贺廷玉又会怎么说呢?
木兰的左右刀光剑影,头顶上乱箭飞舞,怒吼、惨叫,金属武器的碰撞声震耳欲聋。血腥刺鼻。第二支枪连把柄也沾满鲜血,已滑得不能再用来突刺。木兰挥舞着这支已无杀伤力的武器,再次把敌人打下马。在忘我的厮杀中,突然听到有人呼喊她的名字。
“子英!你没事吧?”
“是伯阳?”
木兰的叫声被刀剑撞回。贺廷玉朝木兰笑笑。他长剑一闪,把前面的贼军砍落下马。他身边的士兵一齐策马向前,把铁军冲退。木兰暂时脱险,但全军的危机并未解除。
Ⅲ
形势对瓦岗军有利,而且随着时间越来越好。河南讨捕军渐渐被拖入一种他们从来没经历过的处境——失败。尽管如此,士兵仍很坚强,虽然指挥系统被切断,但各部门仍能发挥机动作用,抗战极为激烈。
马踢人踏,地面凹凸不平,鲜血将泥土染成暗红色。斩杀、击打、扎刺、反击,剑刃崩坏,长矛折断,甲胄破裂,怒吼、哀号连成一片。鲜血似雨洒一般。瓦岗军十万,而河南讨捕军现在是一万;三万新兵身陷瓦岗军的包围之中,正在被歼灭之中,他们丧失了指挥官和战斗意志,简直可以说不像士兵,而只是一群手持兵器的老百姓罢了。若能团结一致,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冲出包围圈,大多数人都可以脱危,他们完全没有这个判断能力,处于惶恐包围之中,只有被杀的份儿。
张须陀有能力作出冷静的判断:为防止河南讨捕军解体和大隋帝国的灭亡,他完全可以放弃三万名未经训练的新兵,保全自己的性命。对河南讨捕军来说,这些新兵本来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今后兵员不足,可再征集。但张须陀却不是这样的人,有关荥阳之战,在朝廷的高官们看来,张须陀的威望、战绩、统率力是无价之宝,他存在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远远超过三万新兵。如果由他们来决定,一定会认为张须陀逃离战场是正确的。
但对张须陀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为解救身陷重围的战友,八次勇敢地冲入敌阵。他偃月刀刃崩坏,粘满血肉,要作为斩杀武器已钝而无用,然而他用这把钝刀将一拥而上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边打边准确无误地指挥新兵一百人二百人地逃离混乱的漩涡,使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张须陀自己再返回战场。他多处受伤,满身是血,精疲力竭,但仍坚持反复地营救士兵。
“居然有这种人!”
目睹张须陀的奋战精神而惊叹不已的,是敌将徐世勋。
“应该说,张大使是侠义之将,这会儿,他就是因为太过义烈,才会危在旦夕。”
徐世勋为之咋舌,他很难理解,像张须陀这么高尚的人物为什么如此效忠大逆不道的天子呢?徐世勋自己没有夺取天下的打算,只是想在伟大的主君下充分发挥自己将才。迫不得已与张须陀这样的人物对阵深感遗憾。但徐世勋也相信打倒隋朝是正义的,虽无奈也得战。
“冲!”
徐世勋果敢地命令左右,二百精锐骑兵一齐策马疾驰。他们是瓦岗军中最精干的部队。他们高举战斧大刀,杀声震天,冲人混军之中。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摘取张须陀的头。
“妨碍执行任务者,那怕是自己人,也格杀勿论。”
徐世勋的命令令人胆战心惊。这二百骑瓦岗军的精髓突入激战正酣的战场,鲜血飞溅,号声凄惨。靠近人马立刻被砍倒在地,脚下血流成河,泥泞一片。骑兵队硬是以战锤神斧杀出一条血路钻了进去。
四位副使觉察到张须陀处境危险,却束手无策。奏叔宝、罗上信、贺廷玉、花木兰各个挥刀舞剑,血雨腥风,力求脱离人马混战的漩涡。但是,贼军竭力阻挠,木兰等人的脚好像被敌人紧紧抓住一般。强行被拖入厮杀的战场。如此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拼博精神,在以往的贼军中确实少见。这场战争给李密、徐世勋、单雄信等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场所。
二百骑兵飘洒的血雨,卷起的尘烟遮云蔽日,气势汹汹,迫向张须陀。勉强打开缺口冲出包围圈的贺廷玉令部下集中攻击,为木兰解围。木兰里应外合,终于突破重围,两股兵力合在一起,尚有五十骑健在。他们以现存的兵力由后方攻击二百骑的敌军。一番血战后,对方人数损伤一半,但幸存的半数仍按原计划包围张须陀。这时,樊虎、唐万仞两位军官在离张须陀不远的地方奋勇作战,在乱军中战死。
孤军奋战的张须陀仍不屈不挠,用偃月刀砍杀正面扑来的贼军,贼兵的脑袋随着颈骨的断裂声落下地来;僵月刀一闪,又一名贼兵持剑的右臂被斩断。血战了半天的惬月刀终于耐不住冲击而断折。跃马猛扑上来的贼兵用剑刺中张须陀的侧腹,张须陀忍着剧痛拔出腰间佩剑,扎人贼兵的颚下,就在此时,张须陀又多了三处伤,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他马上又咬牙转身站起,但因伤口流血剧痛,动作显得有些迟钝。张须陀四面受敌,甲胄的破裂声,骨肉的撕裂声接连不断,四周的血腥昧越来越浓。
张须陀全身有二十多处伤,盔甲也破了,从右侧头部伤口涌出的鲜血染红了头发。左肘关节粉碎,已动弹不得。右腿、背部也一直血流不止。尽管遍体鳞伤,他仍用力站稳。他这种人,即使在明晃晃的刺刀群下他也不会屈膝。一个敌兵大喊一声“杀!”,抡起巨大的长矛对准张须陀的颈部刺去,张须陀右手的剑一闪,从贼兵的左肩砍至胸口,但与此同时,贼兵的矛刃也切断了张须陀的颈动脉,顿时喷出的鲜血化作热雨沿着身体流淌。张须陀摇摇晃晃,把剑插在地上,紧抓剑柄,支撑着身体。剑和矛从四面八方伸向张须陀。从背甲的裂缝刺人,切断肋骨,扎中心脏,鲜血从他口中涌出,变成一条红蛇沿胸口爬下。
张须陀活到五十二岁。他无声无息地度过大半生,只有最后的三年名传后世。他的传记被收人《隋书·诚节传》。《诚节传》收集的是尽忠朝廷,信守节义,由此而成为悲剧人物的传记。这些传记,除了使后世读者深受感动外,还有着提醒人们认真考察他们是否值得效忠当时的统治者的功用。
张须陀的死并不是战争的终结,官兵和贼兵仍继续互相残杀。
“张大使战死!”
叫喊声穿过乱战的血雨烟云,震动了敌我双方的耳膜。似乎万物全部冻结:举着剑的,伸出矛的,各种姿态的人都僵直不动,呆若木鸡。不一会儿,敌我双方各自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方是欣喜若狂,庆胜利的欢笑声。另一方发出悲哀绝望的哀叹声。
“胡说!胡说!张大使不会死的!大家别上当受骗!”
“看到了吧!正义终究会胜利的。”
这是李密的声音。他在贼军的大本营从马上探出身子,下令消灭丧失主将的官军。贼军的攻势更加猛烈,官军终于一败涂地。心理上受到的刺激,悲伤痛苦撕人肺腑,官军各个抱头逃命。
河南讨捕军败北。
Ⅳ
张须陀的死,事实上意味着大隋帝国的灭亡。虽然是少数,但还有人立志为隋卖命,关内讨捕大使屈突通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张须陀战死,隋在河南二十八郡丧失了统治权。长安、洛阳、江都三副都之所以联络畅通,能维护天下的统一,就是因为河南掌握在官军手中。现在河南陷落,天下分崩离析,张须陀的死就是隋的统一局面的正式结束。从隋朝灭亡到唐李世民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前后这长达十二年期间,中华帝国经历了后汉以来又一次的群雄割据时代。
幸存的官兵无暇顾及今后天下的前途命运,身陷绝境的四位副使,得以死里逃生,已是一大奇迹。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切断贼军的追击,指挥败军返回荥阳郡城。
“其部下昼夜哭喊,数日不止。”
《隋书·诚节传》中这样记述。丧失总帅的河南讨捕军士兵们放声大哭,对他们来说,张须陀已不只是上司。四名副使也泣不成声,但他们不能永远沉没在悲哀痛苦之中。
“今后该怎么办呢……?”
只有这个疑问在他们空白的脑海中萦绕。张须陀已不在人间,没有人回答这个疑问……
官军战死一万五千余人,其中三千多人属河南讨捕军,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前二百多次战争中死亡者的总和。现在,河南的田野上,贼军的旗帜迎风招展。张须陀战死,李密因此而名声大震。胜利的第二天,翟让正式任命李密为副统帅,翟让成了瓦岗军的象征,全军的实权落在李密手中。
“河南讨捕军大败,大使张须陀战死。”
噩耗传到长安、洛阳、江都。朝廷的高官们不寒而栗。以前将河南二十八郡的守卫全权授与张须陀一人,大家便可安然无恙。惊闻铜墙铁壁破碎,立时人心惶惶。对张须陀的赫赫功绩,他们理应感激不尽,但实际上的反应并非如此。
“居然死在贼军手里?厚颜无耻的窝囊废!将兵马大权授与这种人根本就是错误的!”
大部分的官员都抱持此种态度,但不管怎样,仍必须进行善后处理。
官职为光禄大夫的裴仁基接替了张须陀的职位,就任河南讨捕军大使。河南讨捕军对他的到来,表现冷漠。除张须陀外,有谁能指挥他们呢?他们在大海寺为张须陀及其部下举行了葬礼。葬礼虽然简朴,但大家满怀真情厚意。朝廷没有派人来吊唁,他们无可奈何,于是把愤怒一股脑儿发泄在裴仁基身上。
裴仁基并不是无能之辈。但和张须陀相比,在人格上缺乏群众魅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是宫廷从洛阳派来的官僚,对士兵们来说,他既不是河南讨捕军的创始人,也不是他们的战友。裴仁基觉察到他们的这种心情,而且他本人是很尊敬张须陀的,故在处理问题上采取谦恭的态度。
裴仁基向四位用使通告就职,四位副使默然施礼。随着和裴仁基的谈话,气氛渐渐转冰为火。张须陀生前那么尽忠朝廷,最后献出生命,可是既没加官晋爵,又不赐谥号,连感谢之辞都没有。
“张大使的功劳,天下人尽皆知,为了隋朝,孤军确保河南二十八郡,这不完全都是张大使的功绩吗?对于这样的功臣无半点思赏,令人心寒!!”
秦叔宝的声音有些颤抖,义愤填膺,一向木讷寡言、为人敦厚稳重的他,今天也大动肝火,气势咄咄逼人。裴仁基面有难色地沉默不语,从他的身份看,即使有同感,也不能溢于言表。
张须陀并不是为了官位和恩赏而苦战至今的,这一点,他的部下都很清楚。但是,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朝廷对有功之臣的回报,无非是加官进爵,赐封谥号。对张须陀既不封官位也不赐谥号,等于是在表明不承认张须陀的功劳。人活着的时候让他拼命苦斗,死后弃之不管,朝廷、天子的刻薄,表现得如此露骨,这还是第一日。张须陀究竟是为谁而战,为谁而死的呢?木兰心中一阵灼热,她无法克制地上前一步,盯着裴仁基大叫:
“朝廷是什么东西,是靠吸忠臣鲜血而活命的魔鬼吗?有功不赏,知恩不报者,即使头戴宝冠、身着龙袍锦缎,也不是人,是衣冠枭獠狩,禽兽!”
本兰的这番话,等于公然指名道姓诽谤朝廷,即使是处以死罪,也无可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