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7大陆完整版-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待着事态进一步发展。开门后,如果进来的人一边高声说话一边往里走,藏獒才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呜声,警告来人到别人家里说话声音不要太高!就是这种轻轻的声音,完全可以让那些冒失的人突然变得有礼貌。
人工饲养的藏獒
藏獒不仅在遇到野兽时会表现出雪域神犬令人惊奇的凶猛,更令人惊奇的是,藏獒在经过殊死搏斗后,如果是生命垂危,决不回家求助,而是独自远远避开,默默地死去。那曲县门堆乡牧民洛珠养了一只怀孕的母藏獒其米,一天傍晚,洛珠一家发现其米迟迟没有把羊群赶回来,便去牧场寻找。结果洛珠在牧场发现三具狼尸,却没看到其米。他沿着一些断断续续的血迹寻找,终于在很远的一条河边找到其米的尸体。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世界名犬还特别适应艰苦的高原生活。据牧民说,藏獒怕热不怕冷,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山牧场上,它也能安然入睡。它也不像许多牧羊犬那样一定要吃肉,在提取过酥油的奶渣水里拌上一碗糌粑就是它的主食。
据说藏獒还有一个奇特的功能。牧区若是碰到大雪暴,牛羊因寒冷和缺草而尽殁,人也因缺粮而快撑不住时,一头哺乳期的同样缺吃少喝的藏獒,以它的乳汁,几乎可以供出三五人每天的吃喝。一个寒冬下来,半人高的藏獒,因其巨大的消耗,足足会矮下去尺余。但它仍能生存下去,且会迅速地得以恢复。这让我们联想到沙漠中的骆驼,在缺水之时,数日不喝,仍能于体囊内储存一定数量的水。驼善储水,獒竟能生奶,也堪称为一种奇迹了!
藏獒是一种天降的神犬,是一个忠心护主的伙伴,是一种众人向往的传奇物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被世界公认的犬种已经濒临灭绝,所以还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
古格王国之谜之一(2009…05…01 19:28:19)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古格王国曾是一个拥有灿烂的文明、盛极一时的强大王国。但是,这个王国却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仅留下空空的王城、荒废的寺庙与居住的房屋和洞窟。那么,这个王朝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而灭亡?它存在于什么时期?它的文化到底怎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人深思。
距今1000多年前,有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盛极一时的强大王国——古格王国,诞生在有“阿里江南”之誉的扎达县。
古格遗址在距象泉河南岸的札布让村的一座高约300米的土岗上,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由300多间房屋、500多孔洞窟和50多座碉堡、20多座佛塔组成。另还有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在里面还有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这一座座宫殿,一座座寺庙,顺着逶迤的山势,由下而上,直抵山顶。
在古格王国建筑群遗址中,最为显眼的建筑多数是佛教建筑: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上两相辉映的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这些风韵犹存的佛殿建筑在山顶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突然之间由盛而衰,一夜之间消失于茫茫沙海,让人迷惑不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古格国王消失的几个世纪之后,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甚至到现在它还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
不但如此,我们对于古格王国还是知之甚少,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古格王朝兴起于何时
古格王国和王系,是吐蕃赞普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是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
古格王国遗址
9世纪,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发动政变上台之后,在吐蕃推行了毁佛灭法的政策,他捣毁寺院,焚毁经书,强令僧侣还俗,使吐蕃各地陷入了一片混乱,又加上接连不断地发生自然灾害,一时间民怨四起,人心动荡。公元842年,一直对朗达玛怀恨在心的一名僧人在拉萨大昭寺前伺机刺杀了朗达玛。
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借助吐蕃贵族的支持,在王位继承权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夺。当时大妃琳氏当权,没有儿子,而次妃却正怀身妊。琳氏唯恐次妃生子会继承王位,于是便以布缠身,伪称有孕,后来又找来她哥哥的儿子冒充为亲生子,名为“云丹”,意为“母坚”;次妃生下儿子以后,为严防遭到暗害,夜里也点烛加以守护,故起名为“维松”,意为“光护”。这两支势力各自称王,混战持续了近30年,其他贵族也纷纷拥兵自立,天下大乱。
公元895年,维松的儿子贝科赞被暴动的乱民杀死,但他的儿子大大小小的土王仍统治着这里。其中一名象雄布让土王名叫扎西赞,对落难的吐蕃王子吉德尼玛衮所具有吐蕃王族的高贵血统满怀敬慕之情,他不仅收留了吉德尼玛衮一行人,而且还慷慨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吉德尼玛衮,并让其继承象雄布让国的王位。从此,古老象雄王国的血脉与吐蕃王国的血脉合流在一起,在象雄王国的母体上诞生出新生的古格王国,揭开了西藏西部文明史上新的一页。
兴盛时期的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布让位于现扎
远眺古格王国遗址
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其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国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
古格王朝为何以佛法作为国策
资料显示,古格王朝一度将佛法作为立国治邦的国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古格国王的这个选择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第一,是出于对吐蕃盛世佛教盛行的深切怀念。第二,从朗达玛灭佛以来的几百年间,已经有一些佛教僧人开始在康区和卫藏复弘佛法,期待佛教在西藏死灰复燃。第三,宗教作为一种工具,总会被统治阶级的需要所利用,古格王朝也不例外。同时,古格的君王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为了便于统领庞杂的部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格王朝在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中,突出了恢复佛教,弘扬佛法这一政策,而且下苦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另外,从建筑与布局上来加以考察,古格王国时期的城一般都选择在有险可据的高山之上。坚固高大的碉楼、城墙组成具有军事意义的防卫体系。同时,这里又是这一社区内宗教文化的中心,佛寺与佛塔往往建筑在城内显要的位置。城内的居民区规模都很大,成百上千处窑洞与房屋有条不紊地分布成各个群落,显然,城的设计与建筑者们事先曾根据居民的人数和社区的功能进行过周密安排。一切都显示出古格王国已是一个具有相当成熟形态的佛教国家。
何谓古格银眼
札布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如今仍然是扎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无接缝似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因为只有古格人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宝冠、4臂各执法器、头生3眼的佛像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
古格的黄金白银
古格的富强与它盛产黄金白银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古格银眼”之外,在托林寺、札布让、皮央东嘎以及众多的古格时期佛寺、洞窟当中,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富丽堂皇。如果没有充足的黄金白银,恐怕不敢如此奢侈。
吐蕃王朝时期,与唐王朝的交往多以金银器作为贡品。许多书中曾有过记载,如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千斤以求婚”;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曾向唐王朝赠送金胡瓶、金盘、金碗等宝器;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制作这些金银器的原料来源,象雄与古格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产地。
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德希德里从北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古格,他听说在当年古格山脚下的河谷中以及在靠近江河的地方,土著人发现过不少的黄金,这些黄金不是很大的天然金块,而是呈金粉状。冈底斯山下的“神湖”玛法木错两岸和沙滩上,每年的暴雨和融雪从阿里琼噶尔山上也要冲下来大量的黄金,吸引着西藏和各地的商人不时前往古格采集金砂。他认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贫瘠荒凉的地方,正是由于盛产大量黄金和优质的酥油,而让佛寺的僧侣有着很好的收入。
古格为什么灭佛
从1627年春天开始,由古格国王亲自领导的一场打击并最终企图消灭佛教势力的运动席卷古格大地,前后持续了3年之久。
古格国王之所以会灭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入。1624年3月,一位葡萄牙籍的神甫安东里奥?德安德拉和修士玛奎斯来到了古格都城札布让,他们对古格王大肆宣扬基督教。他们的到来,使古格国王认识到,传教士们传播的这个新的宗教,可以作为打击日渐强大的佛教僧侣集团势力的有力精神武器。于是,他们下定决心,为西方天主教打开大门,以此反对以他的弟弟、叔父以及叔祖为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集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由此开始。
干尸洞之谜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也有人称它“万人坑”。
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1。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辨识每具尸体。有人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
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都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所以这些尸体骸骨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
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
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
据说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但干尸洞内发现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对于这一结论,让人不由得思考,这些尸体究竟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这些疑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今天的我们无法寻找到答案,唯有等待考古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古格保存的寺庙
在古格遗址中,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度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