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刘邦大传 >

第46部分

刘邦大传-第46部分

小说: 刘邦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祀。这使汉军士气大振,个个感激汉王仁政,无不全心效忠。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

“四方归心焉!”

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

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军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眼见项羽军将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了。

然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虽然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背约追击撤退中的楚军,但这次和谈是否真是刘邦事先的阴谋,或者背约行为只是临时动议,现有史料已难以求证了。

不过,刘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关心父亲刘公和妻子吕氏的安全。

但以项羽个性的强悍,要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

双人说客,不同演出

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陆贾高大雄伟、颇有威仪,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刘邦到各诸侯国为外交使者。

但陆贾在名义上是刘邦的客卿而非部属,其立场较为超然。

他自信满满地接受刘邦之委派,凭三寸之舌而前往楚营拯救刘公和吕氏。

虽然项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谊而接见了他,但脸上的表情却相当冷淡。陆贾可一点也不气馁,他自认博学多闻,又富组织力,当场鼓起如弹簧的舌头,滔滔不绝地雄辩着。

他认同项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张,认为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已久,是到了该结束纷争的时候了。楚汉相争其实也不一定非有胜负不可,刘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两人更曾共同并肩作战,兄弟同墙实不需非致对方于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谈是可能的。

目前,两人虽然平分秋色,但楚军属远征部队,粮食补给不易,坚持下去不见得有利。刘邦顾及父亲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谈判了事。这对双方都有利,对天下人也有利。现在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平的时候了。

陆贾的论点诚恳而有道理。

楚国的重臣们都颇认同陆贾的意见,唯独项羽不以为然。

在理性上,项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机,但在潜意识上,他认为自己绝不应输给刘邦。

他深信只要进行决战,一定可以彻底击溃刘邦。

他瞪着陆贾,沉声表示:

“你认为汉王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陆贾很想说“是”,但他看出项羽情绪上的不满,乃不敢明白表示,只狼狈地想为刘邦辩解:

“汉王真的有诚意!”

“你不用说了!”项羽压抑住怒火,仍很有风度地表示:“要结束战争不难!回去告诉汉王,他若真的为天下苍生想,就与我彻底决一死战,使天下归于一统吧!”

陆贾只好无功而返,向刘邦回报。

“虽然未达成任务,但我绝未辱没使命,已为汉王争够了面子!”

刘邦心中虽骂道:“无聊、虚伪的竖儒。”但表面上仍给予安慰一番。

陆贾失败了,但刘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宾客候公再度去和项羽谈判。

候公出身不详,是个瘦瘦的高个子。他年岁已大,平日又不修边幅,看起来一点也不体面。

刘邦一向最喜欢这种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过人,是面临危机时的好帮手。

和陆贾相同,侯公只是刘邦的宾客而非部属。

侯公出发前向刘邦建议楚汉双方不妨以鸿沟为界。

鸿沟是流经荥阳附近的运河,由荥阳东方引黄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认为和项羽谈判时策略要清楚而具体,一次便得成功,否则将来会有麻烦。

以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划给项羽,这种分界虽颇粗糙,但在紧张情况下却不愧为好方法。

故弄玄虚,引项羽好奇

侯公到楚营后只表示:

“我将在此待一阵子!”

这个请求表示不急着谈判,也不赶行程,只有在项羽想谈时再说,绝不勉强。

项羽对侯公的这种态度的确颇为惊讶,便派人送来酒食,并打听候公的来意。

但侯公对接待人员绝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讲养生长寿之道,并传授些道家导引术的秘诀。

这下子可让项羽傻眼了。

就当时情势而言,项羽比刘邦更急于和谈。

终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项羽主动召见了侯公。

“汉王要你来,到底是有什么讯息?”

“汉王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谈到修身养道,侯公兴趣可来了,三天三夜也绝不疲劳。

“汉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汉王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您们两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识!”

项羽对侯公的说词相当感兴趣。

“如果为了天下众生而维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汉王谈判的!”

侯公立刻摆出一副天下公证人的模样,主张以鸿沟为界;他并且表示两军僵持在此,便应以之为和平缓冲线,这样才算公平。

项羽听得频频点头,显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议。

项羽是楚国贵族,本身又比较好面子、讲气派,侯公深诸此理,所以绝口不提刘邦。

他甚至公开表示:

“我不是汉王的部属,不必效忠于他。”

或许便是因为这句话,让项羽心中颇为受用,才会答应接受和谈的条件。

双方很快地约定撤军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刘邦报告。

九月,项羽释放刘公和吕氏回归汉营,营中军士大呼万岁。

看样子,和平即将到来。

张良、陈平策动偷袭

项羽首先依约定解兵归国。

刘邦自然也决定暂时退入关中。

僵持年余的广武战场即将成为“台风眼。”

但就在刘邦下令撤军的同时,首席谋士张良和陈平连袂秘密晋见刘邦。

“两位先生同时到来,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来,我们目前是强势还是弱势?”

张良首先提出问题。

刘邦怔了一下,略为思考后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对我们有利,但如果进行会战,我没有把握能击败项王!”

陈平接着表示:

“的确如此。我们是很难真正击败项羽,只有现在是惟一的机会!”

刘邦:“怎么讲呢?”

陈平:“目前我们已拥有天下的大部分,诸侯也都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楚军久战而兵疲粮尽,这正是天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乘此机会攻击他们,否则便成了俗语所谓的‘养虎而自遗患’了!”

“但我们已达成约定了!”

“创大事业者不拘小节,只要击败项王,我们便再也不需要谈判和约定了!”

张良也表示支持。

刘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军越过鸿沟,准备袭击项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队。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放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的智者,知晓道体的精微奥妙并不是言语可以说明或阐释的,因此他只会审慎地勤而行之,不愿多言多做言辞表达。

一切顺乎自然,堵塞意念,关闭情欲,收敛锋芒,消除纷扰于未然,不表示自己的特异,遇光则和,遇尘则同,这种人便到达了玄同的境界。

所谓的玄同,便是表面和万物大同而无迹可见,这样子便可完全合于大道了。

超然物外,淡泊无欲,无法用任何引诱来亲近他,所以想疏远或离开之也不可得。

只问自然,顺势而为之,不刻意努力,利不足诱之,害不足畏之,富贵吸引不了他,贫贱也不会在意,这种亲疏利害贵贱都引动不了的人,才称得上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蒯彻在游说韩信的立足点上,大部分都颇有道理,只是蒯彻过分强调利害。

表面上虽是为了韩信,其实蒯彻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想借由韩信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韩信的实力让自己在争夺天下上拥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因此他疏忽了韩信的“感觉”,对韩信和刘邦问本有的情谊视而不见,更且卑视之。他无法了解对早年挫折连连的韩信而言,刘邦的破格提拔有其重大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利害安危”所能说服的。

论点相当正确,热情也够真诚,游说的技巧也十足功力,但蒯彻企图以理性上的完美逻辑来克服韩信作为“人”的自然感情,最后的失败也是不可免的。

韩信和刘邦间可能产生的互动和权力之争,原本可以顺其自然而发展,或许这样对韩信会稍有利些。但蒯彻的一番提醒,相信在韩信心目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对韩信和刘邦间的自然相处也必产生不少变数。日后韩信之以悲剧收场,似乎是被蒯彻不幸说中了,然而蒯彻的游说其实也对韩信后来的心态产生不小的影响。

陆贾和侯会在游说技巧方面也因为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陆贾也是由理性的利害观点来作游说,立论相当客观而实际,也颇得到楚国重臣的重视。因此以说客立场而言,陆贾的表现的确十分出色,然而惟一无法同意的却是当事人项羽。

陆贾一样疏忽了项羽的情绪问题。

从优势打到劣势,项羽心里自然相当不平衡,但他再怎么样也不愿认输。因此陆贾这种堂皇的正规理由,对项羽的心理无异是种伤害。

反之,侯公便颇懂得利用项羽情绪上的弱点,他不但没有长篇大论的巧辩,而且从头到尾都不替刘邦说话,甚至经常故意在言语上折损刘邦,这种态度对项羽而言是对他胃口的了。

顺着人性的自然,不迷失于自我的推论,正是侯会最成功的地方。

据说为感谢候公的功劳,刘邦封侯公为平国公,但侯公却躲起来不接受晋封,也不再和刘邦见面,真正做到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刘邦为表彰候公的贡献,仍赐之一府邸,并题名日:“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但这位平国君却从未踏入这府邸一步。

刘邦大传……第三章 项羽之死

第三章 项羽之死

项羽大声朗笑后,举剑自刎而死,王翳乃领先冲近,割下项羽首级。围在旁边的汉营将领也争先恐后地前来争夺项羽的尸体,因而发生严重冲突,甚至举刀相向,互砍而死者达数十人。

固陵会战,项羽再败汉军

由于粮食严重缺乏,和谈成立后项羽立刻下令大军火速返回彭城,以补充粮秣袜。

“急行军到彭城,便可吃一顿饱餐!”

项羽对饥饿的楚军宣布撤军的消息,并希望大家提高效率以脱离困境。

不过从荥阳到彭城,其间必须经过彭越游击队出没最多的地方。

以昌邑为根据地的彭越虽经项羽亲自追剿过,但他那敌出我入、敌人我出的策略却使其实力丝毫不损,并且已有效截断项羽西征军的补给体系。

如果硬是闯过彭越出没的梁地,虽然距离彭城较近,但势必会遭到不少麻烦。

这对饥饿的楚军可能会造成心里的惊慌,楚军的参谋人员因而不断向项羽表示他们的顾虑。

因此项羽决定先往南退入陈国,再行绕回彭城,虽然这段路稍远,但却安全得多。

由此显示项羽已丧失往日的霸气。

饥饿已成了楚军最大的敌人。

当楚军到达陈城西北的固陵时,接获了刘邦指挥大军越过鸿沟、背约前来追击的情报。

项羽大怒,下令全军在固陵部署。

在后面追击的刘邦听说楚军停了下来,也不敢冒进,便在固陵北方的阳夏城南方下营。由于这些地方全属无险可守的平原,双方可能会在此发生会战。

早在下令挥军追击楚军的同时,刘邦便派特使分驰韩信及彭越处,要求两人出兵共击项羽。然而当他到达固陵战场时,却见不到韩信和彭越的军队。

“看来我必须要单独面对项羽了!”

刘邦担忧地和张良商量着。

“我们必须尽全力一战!”

事到如此,张良认为刘邦绝不能逃避,况且这一战不论输赢都可以消耗楚军的战力,对汉军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由彭城送来的少量援粮正好让饥饿的楚军可以先饱餐一顿,以便和汉军一战。

能和敌军会战,一直是项羽梦寐以求的愿望。

愤怒加上兴奋,楚军展现了惊人的冲击力。

项羽身先士卒地在前面冲锋。

汉军前锋很快就崩溃,幸周勃的军团全力阻挡,刘邦的中军主力才得以安全退入阳夏城内。刘邦下令守城,并深筑防御工事而闭门不出。

项羽虽率军猛攻,但一时也奈何不了刘邦,眼见彭城运来的粮食又要消耗殆尽了。

如果项羽能够在这时候下令紧急退回彭城,不要管刘邦的态度,或许还有让楚军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项羽恨透了刘邦,发誓非斩下刘邦的头颅不可,因此不顾士兵的饥饿,项羽下令猛攻阳夏。

汉军阵营大集结

楚军攻势虽然猛烈,但周勃军团沉稳应战,阳夏防线短期内尚不致有危险。

刘邦和张良商议道:

“我已通知了韩信和彭越,但他们显然不打算来帮助我,怎么办呢?”

张良答道:

“此时楚军已到了强弩之末,但君王从未表示如何和他们俩平分疆土,他们才会不愿前来。君王若能表明将和他们共分天下,相信他们很快便会率军来援的。

“韩信被封为齐王是他自己勉强要求的,并非君王之本意,所以连韩信自己都不认为其齐王的位置已很稳定,想必心里尚有很大的不安。

“彭越目前几乎控制了梁地,但早年君王以魏豹为梁王,以彭越为相国;如今魏豹已死,彭越希望成为梁王,但君王却一直未正式任命他,所以他心里也是非常不平的。

“如今,宜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等梁国疆土全部封赐给彭越,将从陈以东到海之地及韩国原有疆土封给韩信。而且韩信是楚人,他也很想衣锦还乡,君王若能和他们均分天下,并要求他们率自己军团去攻击项王,则楚军很快便会被击溃的。”

刘邦立刻批准张良的提议,派遣特使带着封疆的地图,火速请韩信及彭越出兵助阵。

果然韩信立刻亲率大军由临淄南下。

彭越的军团也分批由昌邑出发,意图截断项羽返回彭城的后路。

另外,刘邦也派遣刘贾的特遣部队渡过淮水攻击寿春,并派人引诱楚国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