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陷于孤立。不得已田既只好率军突围,但很快被曹参的主力击溃,田既战死,齐国战事到此全部结束。
韩信以智谋完全攻下了齐国,而且击溃了强悍且富作战力的龙且军团,也把项羽彻底打入了败部。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真正的大成功,是因物而成,顺其自然,不刻意包装,所以从外表看来总是有缺欠的。但它随顾自然,所以作用却是永不衰竭的。
所谓大盈者,是因物而兴,所以不会自矜自满,看起来很虚空,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大直者也是欲物而直,不特别指向某标准,所以很多地方看来反而是屈曲的。
大巧者也都是因自然而成器,不刻意雕琢,所以看起来也是很笨拙的样子。
大辩者依循自然真理而言,不装饰,不强词夺理,所以外表看来老实而木讷。
能真正体察自然之道者,表面看来笨拙而无规划,依循自然而为,不急躁行事,不热情洋溢,由浅而深,等待时机成熟,自然开花结果。
这便是老子所谓的清静无为,真能作到清静无为者,自然可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静能胜躁,寒能克暑,清静无为是天下最无敌的力量。
齐地是中国兵法学和智谋学的起源地,一向善于借力使力,例如田横的游击战术,便使正值颠峰状态的项羽都束手无策,不得不放弃对齐地的征服。
要击败齐国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韩信不愧是个军事天才。
暗渡陈仓,击败秦王朝最后一位军事强人章邯。背水奇阵,打垮中原最富作战力的赵国军团。
由此可见韩信深懂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之道。
面对同样擅长智谋的齐国军事家,对韩信而言是个崭新的挑战。
出发东征时,相信韩信并无十足的信心和把握。
他不慌不忙,不管刘邦的压力,集结到足够的兵力才出发。
他利用郦食其和谈成功而发动奇袭,虽有点不合常理,但两国当时并未正式和谈,何况韩信也确实未接到刘邦停止作战的命令,或许刘邦也是故意未对韩信有所指令也说不定。
总之,韩信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天时”及“人和”,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真正的奇袭。
潍水之战,韩信更彻底运用了“自然”的力量,他在作战规划上的确经常能“清静无为”。面临任何不利的战场,韩信似乎都能完全的忘战,他将注意力“自然地”放在环境上、敌方行动上,因此他能将一般人所无法注意到的“客观事实”看得清清楚梦。
在任何一个战场上,韩信都显得有点弱势或笨拙无为,但他最善于利用的却是自然界的无敌威力。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无为而无所不为,其中的奥妙,唯有靠自己去领会及运用了。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战略VS战术时
篇后·实用观点 战略VS战术时
很多史学家和小说家在谈及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时,大多认为刘邦长于巧计、善于欺敌,项羽则过分鲁直、拙于用人,这是项羽在最后关头输给刘邦的最主要因素。
楚汉相争4年,是从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时算起,因此头一年包括了鸿门剑宴、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迫退入汉中等事件。这段期间,刘邦完全处于挨打状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争”事发生。
从刘邦暗渡陈仓、并吞三秦开始,才算正式进入了楚汉对抗。刘邦一开始在战略上便采取联合诸侯以对抗项羽的方式,但项羽却仍实行唯我独尊、猛狮对抗猴群的策略,即使连江南原属班底的诸侯他也没有特加拉拢,因此造成刘邦有游说九江王英布的机会。
彭城大败的结果,显示刘邦在作战指挥方面的确不是项羽的对手。由于对彼此能力的错误评估,使刘邦陷入空前绝后的危机,而项羽之所以无法在这次决战中歼灭刘邦,应属天运所致。
从此以后,刘邦也绝不肯再和项羽进行会战,但他选择荥阳和成皋作为僵持的地点,却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论在粮食补给或地利上,荥阳战线的敖仓粮库和成皋天险,都足以让战术挂帅的项羽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其间数度被迫撤离,但刘邦仍有效地在外围封锁住楚军对关中地区的攻击。相反地,项羽不论如何努力,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
彭城大败后,刘邦最成功的战略是拉拢了九江的英布和梁地的彭越。这两人倾向刘邦,无疑断了项羽的左右手,项羽之所以始终无力攻破刘邦的荥阳防线,失去这两股力量的协助应属最大原因。
只要守住荥阳,刘邦便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刘邦在战略上的优势便一路领先,在这方面建立最大的功劳的人应属韩信。
收服魏国、代国和赵国,已让刘邦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不论是他统辖的地区、人口或粮秣,在这、年多期间都成长约好几倍。相反地,项羽的力量却愈来愈少,已完全呈现了败象。
最后争胜的关键在齐国。项羽在荥阳僵局下,仍派出数十万兵马给龙且,显示他也看出了这个危机;不过此时大势已去,扳回劣势的机会不大了。潍水之战可以说是楚汉相争的最大关键,但项羽在危机中仍选择和自己比较相像的龙且,而不是和他可以互补的钟离眛,因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在这一年半间,刘邦其实已取得了绝对优势,击败项羽只是时间的问题。
优异的战术可以让战略实施得更有效果,但如果战略错误,再卓越的战术恐怕也不容易力挽狂澜。
刘邦大传……第八篇 四面楚歌
第八篇 四面楚歌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欲取天下者,应顺自然之势,不应过分着重人为的努力。若有人想要以一己之力来统治天下,我知道那绝对是做不到的。
天下者,神器也,绝非人力之所能为。因此积极而急于有为的人,将遭败乱,坚持而固执己欲的,反而常会失去机会。
自然就是容许相异。人的命运有高低潮,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有时戏寒,有时吹暖;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增益,有的损害,这便是自然。阴晴风雨,春夏秋冬循环易位,这便是自然,是人为所无法改变的。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人情、依物势、循自然,以道家的平常心为之,也就是先要除去极端的欲念、奢目及享受,才能顺真势而治之。
刘邦大传……第一章 楚河汉界
第一章 楚河汉界
刘邦大军很快地包围了钟离眛,但楚军防卫坚固,汉军暂时束手无策。此时项羽已赶回荥阳战场,刘邦于是下令汉军退守广武险阻之地,项羽也立刻追到,双方在广武形成对峙局面。
刘邦计诱曹咎,再下成皋
当项羽击破成皋、驱逐英布和刘邦的联军、逼得刘邦逃到赵地去征召韩信的兵马、再度南下阻挡项羽攻击关中之际,项羽后方的梁地又被“大盗将军”彭越的游击队偷袭,睢阳、外黄等十七城池相继失陷。
项羽为了确保后方粮秣安全,亲自引军东行,进行扫荡工作。
临走前,项羽嘱咐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不可与刘邦作战,等待他回来后再行出击。
曹咎原为秦王朝蕲县狱掾,曾和司马欣共救项梁,因而成为楚军的重要干部。虽然他并没有特殊才能,但仍因忠诚可靠而升为大司马(最高军政指挥官)。
由于龙且前往救齐,项羽对钟离眛又失去信心,在无独当一面的将领可用时,只好起用曹咎来作防守的工作,并以塞王司马欣加以协助之。
司马欣和曹咎为旧识,又曾为章邯首席助手,颇富作战经验,由他来协助曹咎应是万无一失了。
项羽也深知曹咎可能不是刘邦的对手,因此嘱咐他只要坚守十五天即可。
刘邦当然也接到项羽离开的消息,他判断此次来来回约需十数天,这十数天是夺回成皋最好的时机。
于是他派出偏将率队到成皋城门前叫阵,以一副轻敌的模样引诱曹咎出战。
曹咎和司马欣自然不敢随意出击。
刘邦却想到一个鬼点子,他知道曹咎和司马欣都是早年有思于项梁而受到重用的。
于是他故意在城中的楚军里传播一则耳语,说这种靠恩情升官的将领到底是不懂得兵法的,因此根本无法率军作战。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文人出身的曹咎最无法忍受的便是别人讥笑他不会带兵。
因此他不顾司马欣苦劝而率军出城,准备和刘邦决一死战。
但刘邦亲自率军布阵在把水西北岸,一副满不在乎的神色。
曹咎也不肯示弱,亲自带头渡河攻击刘邦本阵。
刘邦乃下令撤营后退,曹咎见状更加紧渡河。谁知当楚军半渡时,刘邦立刻令汉军回师,以准备好的弓弩队攻击河流中的楚军,楚军立刻陷入大乱。刘邦又命左右两边伏军由河边小树林中冲出,向汜水中慌乱的楚军展开屠杀,曹咎奋力抵抗却不得脱。
成皋城上的司马欣见状,也立刻组织后备部队出城援救。
但等到司马欣进入汜水中拯救曹咎之际,埋伏在温水东岸的汉军尽出,立刻截断楚军回城之路。
在城外的楚军见回城之路被断绝,大为吃惊,纷纷向汉军投降。曹咎和司马欣眼见大势已去,痛悔未能依循项羽的交代,便在汜水上自刎而死。
刘邦于是渡河攻陷成皋,尽得楚军粮食和金玉货财,并在荥阳对面的广武县驻营,重新控制敖仓的粮食及粮补管道。
最是关心虞美人
项羽在梁地前线听到成皋陷落后,立刻放弃梁地的镇压工作而急速回防。
此时项羽心中最担心的,并不是成皋的失守或曹咎和司马欣的安危,而是他新近的爱妃虞姬。
虞姬是齐地的少女,一年半前和项羽在征伐田荣的战争中认识。
项羽的身心有如柏拉图笔下的杰出运动家,带有相当的自恋倾向,因此他平常不喜接近女色。终其一生,他都未正式设立皇后。
虽已二十七岁了,但项羽一直未有喜欢的女性,一直到碰到虞姬为止。
虞姬其实只是民间的小女孩,长得清纯可爱、娇小纤细、楚楚动人,雄壮魁伟的项羽却爱上这个小美人。
只是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项羽尚不忍占有她,只是当小鸟般地保护着,如同宠物。
项羽并不认为虞姬是他的妻子,因此并未将她留在彭城,而是随军带在身边。
如今虞姬已十六岁,项羽才正式封她为“美人”,因此上上下下都以虞美人称呼之。
征讨梁地因所需时间不多,项羽便把虞美人留在成皋营殿里。
如今成皋失守,项羽不禁忧心如焚。
其实司马欣出城前便自知大势已去,所以他命令虞美人的专任保嫖赶紧保护虞姬出城,投奔荥阳钟离眛的军营。
听到成皋失守,机智的钟离眛立刻将军队部署于荥阳东边防线,以免使荥阳成为孤城。
刘邦的大军也很快包围了钟离眛,但楚军防卫工事坚固。汉军暂时对他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已赶回荥阳战场。
刘邦于是下令汉军退守广武险阻之地,项羽也立刻追到,双方在广武形成对峙局面。
汉城楚寨的长期对峙
进入广武山,是刘邦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广武位于黄河南岸,地处荥阳和成皋之间,是个小台地,因此通称广武山。
在广武山西麓的高地上,筑有数个黄土大穴,这里便是秦王朝重要谷仓——敖仓的所在地。
只要屯兵在广武高地,便可享有敖仓粮食,而且此地地势险峻,由东麓山下要攻打广武台地非常不容易。
而且攻打成皋之先,刘邦已令人在此筑寨、凿坑、设栅,拥有相当坚固的防御工事。
刘邦的营寨东面有个小河涧,通称广武涧,涧的对面是个较小的台地,项羽便将楚军营寨建构在这个地方。
接下来的一年间,项羽和刘邦便在这里长期对峙,而楚军的力量也在这里急速衰弱。
后代人便将刘邦的营寨称为汉城,将楚军的阵地称为楚寨。
这是个致命的陷阱,但项羽似乎并未发现。
项羽的军队除了广武前线外,尚需供应荥阳城军民的粮食补给,这是相当庞大的负担,但敖仓却在刘邦的控制中。
因此汉城拥有大量粮食,楚军的补给却在急速消耗中,这对攻击的一方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彭城方面的补给线长,运送困难,彭越的游击队又经常在梁地打劫,使楚军的粮秣供应倍增困难。
项羽作战一向火急,又十分讲求效率,因此他对粮食的规划一向作得不好。
倒不是他不懂得粮秣的重要,而是过去他从来不必为这件事苦恼。
这次他却被刘邦拖住了,使粮食补给成了大麻烦。这是项羽第一次有机会为粮食苦恼,所以他也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欲烹我父,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希望尽快和刘邦决一死战。
他想到一个逼迫刘邦的好办法,立刻下令部属火速由彭城带来刘邦的家属。
彭城大败时,刘公和吕后等全都被项羽所虏。
项羽在楚寨前面作个大刀俎,将刘太公全身赤裸地绑在上面,准备烹杀之。
刘邦听到报告后立刻赶往城墙前观望。
项羽派人大声喊话:
“汉王听着,项王有令,如不尽快下来决一死战,便烹杀你的父亲刘太公。”
刘邦见状,心里也是着急又难过,不过他知道此事若不小心处理,可能会危及全军的安全。
虽然明知是项羽的“阴谋”,但事关主人的骨肉亲情,张良和陈平等策士也不敢有何建议,只有让刘邦自己去决定了。
顾及作为主将的责任,刘邦心一横,扯起他的大嗓门在城墙上回答道:
“我和项羽当年同时受命于楚怀王,并共约为兄弟,我的父亲不也就是你的父亲吗?如果你想烹杀父亲,也请分一杯羹给我喝吧!”
项羽被顶了回来,简直气坏了,立刻下令烹杀太公。
这时候项伯也在跟前,他立刻前去劝止道:
“天下事每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