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拥护始皇孙辈中声望最高的子婴为秦王,并以百姓的身分将胡亥草草葬于宜春苑中。
从这里可见,赵高仍想作最后努力以保有关中地区,再称秦王,并与其他诸侯谈判,恢复统一前的政局。
子婴杀赵高,刘邦攻入咸阳
九月,赵高要求子婴斋戒,并在太庙接受玉玺,继任为秦王。
子婴自然知道情况的危急,但他仍有心作最后努力,保住祖先基业,因此对赵高的误国和擅权非常的不满。
因此五日斋成后,子婴秘密召见他的两位儿子,会商道:
“丞相赵高在望夷宫弑杀二世皇帝,恐怕群臣诛杀他,才假装以义理拥护我为秦王。我听说赵高已有意和楚军和谈,诛灭秦宗室,共分关中为王,因此我们绝不可中其计。现在他要我斋戒,然后上太庙宣誓,其实是想在太庙中杀我并诛灭王室诸公子。我如果称病不上太庙,丞相必会前来催我,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杀了他。”
继位典礼当天,子婴称病不出,赵高果然派人催驾数次,子婴表示无法成行,赵高非常不高兴,亲自入内室大声责备子婴:
“宗庙大事,吾王为何推故不行?”
子婴派遣的刺客一拥而上,朝赵高身上乱打,赵高大惊,发狂般怒吼,子婴乘机亲自举剑刺杀之。
赵高之三族均遭夷灭。
子婴自立为秦王,并派遣大将率军前往武关之西的通道口嶢关,重新部署防卫咸阳的阵地。
刘邦进入武关后,下令全力向峣关进攻。张良阻止道:
“秦军已到生死关头,决死之心使士气大增,不可硬敌,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可以在山中大张旗帜,显示我军众多壮大,以为疑兵,再派郦其食及陆贾两人以利害游说秦将,尽可能答应他所有条件,以松弛其必死决心,士气自然衰弱。”
秦将在相当令人动心的条件下,果然答应和谈,刘邦也表示接受。张良却表示:
“不可接受。我们的目的是为松懈其斗志而已,就算秦将想投降,秦国守关军民也不见得会同意,一不小心,反遭其害,不如乘其松懈之际,全力攻击之,也可摧毁咸阳军民的士气。”
刘邦乃率主力,绕过峣关,越过蒉山,由蓝田关下,大破秦军防卫主力于蓝田关之南端,并直追过蓝田关口,在关北再度将秦军最后的防卫部队彻底击溃。
冬十月,刘邦军进至灞上。
咸阳城已完全丧失防卫力,秦王子婴只好乘白色车子,以白马拖乘,穿着白色丧衣,颈子绑白繙,并将玉玺完封,带着皇帝用的符节,在咸阳城的轵道旁,跪着向刘邦进入咸阳的大军表示投降。
秦皇室至此正式亡国,从秦赢在西戎建国以来,计有六百余年。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压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政治是处理众人的事,处理众人的事是件大道理,大道理便应行大道,但却有不少为政之人,好行小径,钻营投机,自认聪明。故老子认为政事之肮脏腐化,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在本章经文上,老子略带讽刺的口气表示:就算我这种小有点知识的人,行于大道上(从事政治工作),最为耽心的便是误入歧途。
为政之道非常正大宽广,可惜大家都喜欢投机走小径。所以朝政混乱,田地荒芜,仓廪空虚。
但掌权者却不知民间疾苦,穿着锦绣华服,佩带宝剑,饮食吃到感觉讨厌,钱财浪掷好像花不完。所以像这样的政客,只是盗贼头子而已,这种人哪里会懂得为政的大道理呢?
愈用心于夺权的人,夺到权力后,常反而不会去珍惜自己的影响力。所谓的擅权,便是浪掷权力,权力常乱用,用在不必用的地方,致使人产生反感。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夺权者在夺到权力以后,常更为不安,一方面怕别人不尊重其权力,一方面也怕权力被夺了回去。愈不安,愈没有自信,便愈想夺得更多的权力,反而也更为浪费权力。
想投机赚大钱的人,通常愈穷,愈穷便愈想投机,结果是失败得更严重。
赵高在得到秦始皇信任时,便愈不安,也愈想夺权,沙丘阴谋后,这种贪权症更形严重,因此他排挤李斯,蒙蔽胡亥一直到指鹿为马事件时,赵高的权力需求症已急速恶化。
但完全掌权后,他却更不安,所以必须铲除自己防卫网的章邯。
章邯投降后,赵高更形不利,因此他必须杀掉背后靠山胡亥以自保。在胡亥、章邯全消失后,赵高好像觉得自已安全多了,但却很快遭到灭亡。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声势战VS蚕食战
篇后·实用观点 声势战VS蚕食战
八卦讲阴阳,《易经》讲乾坤,老子讲刚柔,孔子讲仁义,西洋黑格尔讲正反,马基维利在《君王论》中讲求狮子的凶猛及狐狸的机智。
一切一切所说的都是宇宙间、人世间两股相反力量的互动和融合。世问上的东西没有“绝对”,“绝对”推到底经常不是好的结果,乾卦到第六爻成了“亢龙有悔”,坤卦第六爻则“龙战于野(内争)”,《易经》则讲“剥”极反“复”,“否”极“泰”来。老子也以为过刚容易遭到溃灭,过柔则易于被欺侮,刚柔并济才是人间之“道”。
在战争和行销学上的道理也一样。战争讲求气势,行销讲求声势,“势”足够可以压倒对方的士气,击溃敌手或囊括市场。但势太强而成为虚,有了虚便容易为对方所乘,可能会因而溃败。
讲声势战时最重要是实力,本身条件不足以压倒优势的,最好采用蚕食的策略。蚕食讲求实利,步步为营,寻求累积的实力。但蚕食的重点,在让对方不觉得“太痛”,不致引起对方的“危机意识”,等到对方发现时,自已实力已足够了。否则蚕食一点,对方便立刻计较,那也可能会偷鸡不着蚀把米了。
声势战风险较大,赢不过对方,本身便要损失惨重,即使不至于灭亡,也要很长时间的疗伤。
所以声势战不可常为。军事上有“百战百胜,其国必亡”的警句,便在说明即使全打胜仗,声势战也不可以常用,否则实力必会大伤,长期而言绝对是不好的。
偶一为之的声势战,规划非常重要;一次不成,想再造声势,也不容易“势”得起来。
项羽的巨鹿之战,用的便是声势战,一次而中,便可取得相当优势,但若失败,则“吃不完兜着走”!
在这次战役中,项羽固然是领衔主演的主角,但幕后导演的范增功不可没。决心、勇气及细心规划,是这次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声势战使用在势均力敌或己方略逊一筹的时候,多少有点投机心理,但也比较能一次便解决问题。
蚕食正好颠倒,这绝对急不得,只要让对方警觉,可能便要全盘尽输。
蚕食自然也需要规划,只是规划不必太详尽,最好是先抓住大方向及逐步履行的步骤。蚕食最重要的是执行,执行中必有调整或改变。蚕食策略必须容易执行,弹性也较大,不断的尝试加上耐心和意志力,是采行蚕食策略最重要条件。
蚕食大多用在本身条件尚不足以和对方硬碰硬对抗时。对方力量虽庞大,但组织松懈,正在走下坡时更容易用蚕食策略来对付之。
蚕食由于时间花得长,中间变化较多,所以规划上的弹性愈大愈好,以便能面对环境改变时立刻发挥其应变的功能。
蚕食重累积力量,以“实利”为主,是以方向要抓得好,如果变来变去,没有进展,实力累积不起来,也很容易让对方展开反攻,而功败垂成。
刘邦的西征军团,采用的便是蚕食策略,合并、招抚、集结人员和粮称最为重要。初期时,刘邦便显得方向有点抓不稳,虽有进展,但犯的错误明显太多。自从张良加入后,情势大为改变,妥善的规划及真正能累积“实利”,也使刘邦能迅速的进入关中。
不过,最成功的应是楚国的战略规划,北征军团摆出硬战姿态,西征军团则以阴柔战术累积实力,夹击关中,刚柔并济,阴阳互补,使讨伐秦国的战争,很快获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大传……第五篇 项羽分封
第五篇 项羽分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以生活和生存来讲,人类真正的需要并不多。但由于后天学习到的欲望无穷,且过分去追求这些欲望而不知节制,到最后经常不仅欲望不会因此获得满足,反而产生无尽的焦虑和痛苦,甚至丧失自我。老子这一章节便在向我们警戒欲念杂生的危险。
色不过五(红、黄。蓝、白、黑五原色),但过分追来变化,便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音不过五(宫、商、角、羽、徵),但一直穷究其变化,足以令人听觉迟钝。味不过五(酸、甜、苦、辣、咸),但如果变化多端,也会使我们味觉不佳,食物的原味反而丧失了。打猎本是运动,但纵情于追寻鸟兽,必耽误正事而心神迷乱。难得的珍宝本是贵重物,但过分贫心,必伤行坏德,身败名裂。所以体验大“道”的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求官能享受,去除野心欲望,只愿返朴归真。
物质文明追求无穷的进步和发展,精神的空虚便以它能享受作为弥补。官能愈刺激,愈需要要多的物质,精神上也愈空虚,恶性循环之下永无尽止,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大有为、大建设,很可能带来大危险、大破坏,身为领导层的人不得不慎。?”
刘邦大传……第一章 约法三章
第一章 约法三章
这时候最希望项羽开战的是军师范增,他比较项羽坑杀降卒和刘邦约法三章的两个极端行为,便知道大势已去了一半。凭形象,在关中地区刘邦已取得绝对的优势。
秦二世三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军灞上,秦王子婴主动向刘邦投降。
此时秦二世胡亥已死,而刘邦尚未即帝位,以日后发展来讲,应该算是西楚霸王元年。
别人抢金银,萧何守图籍
其实,刘邦也想不到秦王子婴会不战而降。
意外的惊喜反而使他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不少将领主张干脆杀了秦王,夺取秦政。
刘邦这个人一向主意不多,尤其突来的幸运常会让他反应不过来,因此也比较不会乐昏了头。
还好这个人一向不嗜杀,不很顺畅的创业生涯也使他懂得:没有把握的时候最好暂时丢着不去解决。
“嗯,当初怀王派我作西征军主将,不就是因为我一向比较宽容吗!?何况人家既已主动来投降,杀之不祥,我看暂时饶了他吧!”
于是将子婴交给负责降俘的部吏去安排。
处理好投降事宜,刘邦立刻整军西入咸阳城。
“大丈夫当如此也”的青年梦想即将实现。
依战国时代的习惯,只要攻陷城池,大事掠夺便是对胜利军的犒赏。这种习惯一直到三国时代还仍然存在,除了几位治军严谨的名将为了政治号召及未来统领的需要而禁止强夺外,洗劫敌人之降城一般是不违反军纪的。
何况刘邦的西征军团大多是合并的杂牌军,即使想要严加管理,其他军团将领也不见得服气。
所以一进入咸阳城,谁也管不着谁了,各军团将领纷纷指挥其部属,全力强夺秦国宫中、国库、官员家中及民间的金帛财物,就地分赃。
不过沛县跟随而来的原先班底似乎颇能自制,在混乱中他们大多主张维持秩序。
此时刘邦实在不想管,而且他也自知管不了的。
萧何的观点却不一样,他不在乎谁在抢财物,他关心的是秦皇室收藏的图籍资料。
在沛县时,萧何是首席文吏,所以他深知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尤其是起事以来,他一直负责后勤补给工作,因此凡是有关各地区之人力和资源的资料,全都是他最需要的。自从跟随刘邦起事以来,整体来讲运气还算不差,原本不见经传的小集团,才一年多便成为西进咸阳的两大主力军团之一,这也使萧何认为刘邦集团或许有在乱世打天下的实力。
这些资料在日后的确提供了全中国的自然要塞、人口密度及物产资源之详细情形,让刘邦阵营有足够的资讯作战略规划。战术上还不如项羽的刘邦之所以能硬撑四年,最后并反败为胜,优异的战略指导应是主要因素之一。
楚汉相争,项羽是蒙着眼和拿着地图的刘邦斗,其最后的失败实不能只怨叹“天亡我也”。
这些资料在日后汉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和行政规划时,也有很大的助益。
日后萧何功居第一,刘邦的这个决定是极有道理的。萧何这一念之间,也决定了刘邦一生的命运。
樊哙、张良轮番苦谏,刘邦退出咸阳
自创业以来,刘邦的声势虽不错,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却不少。所以当他一有机会进入堂皇雄伟的大秦王朝咸阳宫时,几乎整个人都被迷住了。
刘邦尤其对后宫里给皇帝享受专用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更是爱得不得了,只是鉴于大家的众目共瞩,暂时也不敢太放肆,只表示有意进驻到秦皇宫殿去大大享受一番。
不过这个举动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一进驻皇宫,即代表有积极企图心想代替秦王朝之政权。虽然楚怀王在进军咸阳前,有“先入关中者为王(关中王)”的约定,但在诸侯并起、天下大势未稳定前,这种企图心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靶”——各集团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因此,刘邦的最亲密战友,也是沛城时代的首席班底——樊哙提出了警告。
“沛公的志向是想角逐天下,还是想作个富家翁呢?这些奢华的享受物都是使秦皇室灭亡的主要原因啊!沛公您怎么会需要这些东西呢?”
但刘邦实在舍不得离开,正在那里犹豫不决。
萧何认为依刘邦的个性,最好找一个不那么亲近、但在刘邦心目中又有地位的人来劝告,比较会让刘邦觉得不好意思。因此,他指派当时仍属客卿地位的张良去办这件事。
张良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便主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