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十大虎将传奇-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毛泽东复电彭德怀:“同意你5月初回陕,在回陕前请对18、19兵团的部署加以确定,而后该两兵团即由你直接指挥。”
一声令下,华北18和19兵团刚刚走出硝烟弥漫的太原战场,便又踏上西去征程。
征尘遮天蔽日,铁流滚滚向前。
在行进中的第19兵团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心情与众不同,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命运注定了他要与曾给他留下惨痛记忆的“马家军”,作最后的较量。
他,就是第63军军长郑维山。
郑维山怎能忘记,14年前,他作为红4方面军第30军第88师政委,率部二次西征,由于脱离战略后方,孤军奋战。条件恶劣,尽管打了几次胜仗,但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年轻气盛的郑维山领教了“马家军”匪帮的凶残。多少战友牺牲了,鲜血洒满了西路军的征途。记得最后一战,郑维山率部战斗到最后一刻,终因寡不敌众,他仅带出十来人突围成功……
那是郑维山军事生涯中最为惨痛的一页。
郑维山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为战友们报仇,洗清这笔血债!
在郑维山看来,此次进军西北,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在西北野战军3年的沉重打击下,虽尚存10余万人,但已是惊弓之鸟,不堪一击,真正的对手,当属马步芳、马鸿逢的“马家军”。
正如郑维山所料,第19兵团入陕后,立即投入了第1野战军彭德怀指挥的扶眉战役。扶眉一战,歼胡宗南军队4。3万人,胡宗南见主力被歼,仓皇率残部退守秦岭,青海、宁夏二马见胡宗南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免遭被歼的命运,也随即匆忙北撤。
扶眉一战,更重要的意义是,粉碎了胡宗南与青、宁二马的作战联盟。狂妄的青、宁二马绝没有想到,扶眉战役为他们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彭德怀决定:“钳胡打马”,与“马家军”最后交锋的时刻倒了!
7月20日,在宝鸡虢镇父户村一座寺庙的大殿里,1野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正在进行。会上,彭德怀部署了与青、宁二马在平凉地区决战,歼其主力的作战计划。
7月21日,杨得志第19兵团接到命令后,即从乾县、礼泉一线出发,沿西(安)兰(州)公路及其两侧追击敌人,揭开了西北决战的序幕。
然而,历史却在陇东平凉这块多山、多沟、苍凉且贫瘠的土地上,与彭德怀、甚至与毛泽东,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决战尚未打响一枪一炮,青、宁二马临阵脱逃,几乎连个影子都找不到了。
原来,敌人已放弃与解放军在平凉的决战企图,采取了且战且退、迟滞解放军前进的战法。
彭德怀当机立断,命令杨得志19兵团、王震第1兵团、许光达第2兵团,不分昼夜,穷追二马,力争在追击中歼灭一部敌人。
三路兵马,如三支利箭,迅速射向正在撤退中的二马,其力犹如雷霆万钧,其势犹如排山倒海。
这一追,便追到了兰州城下。
8月4日,彭德怀下达了进军兰州歼灭“青马”的命令。
8月20日,许光达的第2兵团,杨得志的19兵团,将兰州从东、西、南三面包围。
这个事后被军事史家称之为解放西北的最后一战的兰州战役,一触即发。
兰州,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在地理上,是扼制青海、河西走廊、新疆及宁夏的枢纽,也是国民党统治在西北的军事与政治中心。
这个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镇,确实有险可依,有势可靠。它北濒黄河,三面环山,环抱城垣的皋兰山峰峦高耸,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山上建有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永久性工事,工事如蛛网蛇窟,遍及整个山体,主阵地筑有钢筋水泥碉堡群,并相互连接,成为一体。主阵地外挖出1至2道峭壁,高约6至10米。峭壁腰部设有机枪掩体,峭壁外挖有几道外壕,宽深约为3至5米,各壕间又有暗堡和野战工事。阵地前还设有铁丝网、地雷群。
兰州守军为青海马步芳的部队,总指挥为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马继援依仗兰州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狂妄叫嚣:“我要让彭德怀栽在兰州城下,尝尝我马家军的厉害!”
彭德怀对于与“青马”在兰州决战绝没有掉以轻心。他清楚,马继援要与他在兰战决一死战,此战难度极大,恐怕一时不那么容易拿下。要攻下兰州,必须—一攻下敌人外围马架山、豆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等阵地,别无任何途径。
彭德怀作了严密部署。
郑维山的63军,负责攻击豆家山和十里山。
受今后,郑维山命令杜瑜华和蔡长元的第189师,张英辉的第187师担任主攻任务,第188师为第2梯队。
豆家山,位于兰州东南10公里处,海拔2089米,东北与十里山相连,西与古城岭、马架山相接,西兰公路由东至西穿山而过,是兰州东南的天然屏障。攻下豆家山,等于打开了进入兰州的东大门。
马继援以他的精锐主力第82军第100师,再加上他的嫡系警卫部队青海保安第1团,防守豆家山这一线山地。
敌人狂妄地吹牛说:“10万人马也攻不下兰州的东南要冲!”
郑维山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但正因为如此,更激发起他的斗志。
对于敌人第100师,郑维山是知道的,在他二次西征时,曾与其两次交手,深知该敌凶残,战斗力强。在郑维山给部队作战斗动员时,曾反复强调,不可麻痹轻敌,必须以“硬”抗“硬”,发扬英勇顽强的作战作风。
8月20日夜,主攻部队隐蔽接近敌人阵地,进入攻击位置。
21日拂晓,全线发起攻击。
出乎郑维山意料的是,敌人的火力如此密集、凶猛,攻击部队寸步难行,虽然指战员非常勇猛,组织了一次又一次攻击,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郑维山感到很憋气。他清楚,还是轻敌思想作怪,战斗准备不足。
更让郑维山想不到的是,其他攻击外围阵地的兄弟部队,与他63军的情况差不多。
情况汇总到总指挥部,彭德怀下令:全线停止攻击。
毛泽东获知后,给彭德怀来电:“首攻受挫,需要认真总结一下,找出教训,彻底克服轻敌情绪,进一步充分准备,待部队攻击确有把握时,再与敌较量!”
彭德怀立即给部队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认真总结,寻找教训,彻底克服轻敌情绪,认真作好再战准备,务求再战必胜。
彭德怀把再次攻击的时间定于三天后的25日。
郑维山不敢马虎,多次来到前沿,与作战部队研究敌情和地形情况,确立作战方案。
那天,他再次来到第189师阵地,带领师长杜瑜华、政委蔡长元观看地形,选择突破口。
郑维山对站在两旁的杜瑜华和蔡长元说:“这次主攻豆家山的任务,是彭总让我交给你们师的,并亲自点名让潘永堤的566团担任主攻团,你们可不能辜负彭老总对你们的厚望啊!”
俩人听后激动万分,不约而同地说:“请军长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彭老总的期望,坚决拿下豆家山!”
“好,有你们的这句话就行!”郑维山高兴地说。
大家一边看地形,一边议论道:“如此坚固的设防,确实少见,难怪敌人把兰州吹嘘为‘攻不破的铁城’哩!”
郑维山把拳头在空中一挥,坚定地说:“就是铁的也要把它砸烂!你们要多用点穿甲弹,把敌人的工事都搞掉,叫敌人尝尝我们铁拳的厉害!”
经研究,进攻的突破口,选在豆家山1号阵地,守敌两个团的接合部。
8月24日下午,郑维山又一次来到主攻团,看望部队,检查战前准备工作。
潘永堤团长向郑维山汇报了部队的准备情况,特别介绍了担任突击任务的第3连的准备情况。
他望着郑维山严肃的脸,提高声音,高声地说:“军长,我们各个连队都做好了准备,全团干部战士情绪很高,只要首长一声令下,我们准能攻下豆家山!”
郑维山听了,高兴地挥着手,说:“明天的战斗是激烈的,一定要让战士们吃饱饭,睡好觉,才能打好仗。”
8月24日夜晚,第189师利用黑夜的掩护,挖了两条各500米的堑壕,直逼敌阵地前沿。
8月25日拂晓,随着三颗信号弹同时升空,全线攻击再次发动。
顿时,密集的炮弹,沿着豆家山马家军阵地的纵渠飞泻着,硝烟笼罩了整个山头。
第566团突击队第3连,如猛虎下山,越过道道堑壕,跨过层层铁丝网,高呼着冲了上去。
冲锋发起不到10分钟,第3连已从正面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开始向纵深发展。
这一幕,被站在军指挥所里的郑维山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高兴地说:“打得好,我们的突击部队攻上去了,用了不到15分钟,就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说完,他又转过身,对作战参谋命令道:“炮火实施延伸射击!”
红旗插上了豆家山敌1号阵地。
彭德怀从望远镜中,看到了敌人阵地上飘起了我们的红旗,当即给郑维山打来电话,说:“你们打得很好!是全线最早突破敌前沿的攻击部队。你们要乘胜进攻,一举攻克豆家山!”
突击队第3连刚刚攻占阵地,立足未稳,敌人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凶猛的反扑。他们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一个个袒胸露怀,举着大刀,狂吼乱叫着冲了上来,企图把我突击队压下去,夺回阵地。
第3连毫不畏惧,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拼杀。战况十分惨烈。
战斗进行到中午12点半,豆家山敌1号阵地,被突击队第3连全部攻占。
这时,第1连和第2连,也紧跟着突击队第3连冲上了1号阵地。在飘扬的红旗下,指战员接连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反扑,又向敌人的2号阵地发起进攻。
担负右翼突破的第565团的突击队第7连,在此同时,完全攻占了敌人的3号阵地。
豆家山1号和3号主阵地被突破,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
马继援获知后,慌了手脚,急忙调兵遣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去的阵地,死守豆家山。
敌人组织了大刀敢死队、督战队、执法队,还歃血宣誓,画符护身,叫嚣着:攻上去就赏银元,赐美女,战死了就“升天”,誓与豆家山共存亡。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第189师师长杜瑜华决定,除第567团第1营担任侧翼警戒外,所有部队用梯次连续投入战斗的打法,保持强有力的后劲,与反扑的敌人进行决战。
激战持续到下午5时许,郑维山的第63军第189师,全部攻占了豆家山阵地,歼敌3000余人,打开了兰州的东大门。
郑维山立即命令部队乘胜追击。
正因为郑维山的63军迅速攻人兰州城内,使守卫兰州其他方向的敌人腹背受到攻击,“青马”主力损失惨重,马继援无可奈何,只好密令全线撤退。但为时已晚,敌人溃不成军,迅速土崩瓦解。兰州战役至26日晨便宣告结束。
兰州解放了!
8月30日,彭德怀主持并指挥了盛况空前的解放军入城式。
入城式结束后,郑维山独自登上兰州城垣,面对西天如血残阳和茫茫群山,他胸中涌起的,是对当年西路军战友们的深深怀念。
5.郑维山一拍桌子:“打!出了问题我负责!”于是,在敌人眼皮底
下,志愿军3500人悄然潜伏
1953年6月10日,山峦起伏的朝鲜东线战场,迎来了一个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第20兵团指挥部,第60军军、师、团指挥所里,人们的心情极为紧张,一齐关注着我军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龙门山,第20兵团前进指挥所里,气氛紧张而又宁静,除了偶尔响起的清脆的电话铃声和掀动的电报纸的哗哗声,几乎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代司令员郑维山此刻的心情,更是非同一般。他望着坐在他眼前新到任的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耳边又响起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的声音:“郑司令员,杨勇司令员、王平政委已经来到,你呢,准备回国接受新的命令。不过,这一仗嘛,还是由你指挥。他们刚到,毕竟还不熟悉情况。怎么样?有什么问题?”
“请邓司令员放心,保证把这一仗打好!”郑维山答道。
是的,这是他参加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仗。
这一仗的作战方案是他提出来的,他参与了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修改。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和主要实施这一方案的60军的指战员们,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倾注了他很多心血。
这一仗,是我志愿军实施夏季攻势的第一仗,也是最关键的一仗。为此,郑维山还给志愿军指挥部拍了胸脯,立了军令状。
郑维山是1951年2月以19兵团副司令员的身分,与司令员杨得志一起率部奔赴朝鲜战场的。1952年6月,郑维山调任第20兵团代司令员。
此时,中、朝、韩、美停战谈判正在开城板门店进行。谈判时断时续,进展缓慢,双方均以战场上的军事较量作为谈判的筹码。
我军的作战指导思想随着谈判的展开作了调整。由过去实施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改为打长期的坚固阵地防御战,并结合实施有效的战术反击,大量消耗敌人。
郑维山上任伊始,便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兵团所有的主要防御阵地,侦察地形,了解敌情,同大部分师、团干部及部分一线官兵进行了广泛交谈。
随即,兵团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作战会议。会上,郑维山分别就防御作战与战术反击给部队明确了作战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打法。单就战术反击,郑维山就设定了三种。第一种打法是“抓一把”。对于敌前沿利于我攻击的敌人,采取速打、速歼、速撤的方法,抓一把就走。第二种打法是打敌反扑,利用敌人有失必反的特点,选择敌人适当阵地,攻占后迅速改造地形,集中优势火力,大量杀伤反扑的敌人,适时撤出战斗。第三种打法是固守阵地,对于我改善防御态势有价值的阵地,攻占后与敌反复争夺,坚决固守。
会后,90兵团各部队掀起了备战热潮,一面加紧阵地建设,一面积极进行战术反击的准备。
恰逢志愿军发动秋季攻势,由于各部队贯彻郑维山的作战思想坚决,准备充分,在郑维山的指挥下,20兵团的战术反击打得有声有色,战斗发展相当顺利。作战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