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传-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丹·布朗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下一步,他决定还是按老习惯对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开始构思故事的发展主线,不断充实完整,最后再动笔。实际上早在资料研究阶段,他就又干起了他扬言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任何协约的情况下又开始考虑下部小说。但既然离《数字城堡》的上市还有十八个月,而这期间他又没有其他的事干,他和布莱斯都认为应该紧紧抓住这段时间,好好写作。这时的布朗已俨然以职业作家自居了,尽管他还没从写作中拿到一分钱的报酬。
布朗创作《数字城堡》的时候,还身兼两份教师工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那非比寻常的定力和效率。但现在为了能够全职写作,他辞去了学校的工作。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布朗写作生涯的第一个考验也接踵而来。
1997年的秋天,离《数字城堡》出版还有好几个月,布朗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时,他已经进行到了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最热衷的一步:撰写小说。开始还颇见成效,但是没几天,布朗就发现自己如坐针毡。他此时不愿也不想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之后,布朗决定开车去波士顿参加一个电子声辩系统的展览。这个小麦克风似的的电子装置,可以将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电脑程序自动转化为记录下来的文字。这次活动让对科技并不十分感兴趣的布朗又一次充满了活力与动力。他开始采用这种全新的方法来梳理思路,创作又变得有趣了。
第三章 运筹帷幄(5)
迈过了写作关卡的布朗顺利地完成了《天使与魔鬼》。离这本书出版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闻网络组讨教一些出版经验。布朗与许多已经出了书的作家建立了联系,相互交流一些意见和建议。布朗希望借此可以知道他们第一本小说出版时的情况,以便应付新书上市后出现的问题。
通常讨论的话题总是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如何为小说作市场宣传。虽然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考虑到这点,但布朗很快就意识到,一个作家要想成功,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作品宣传的重任。《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让他感触颇深,一个作家不满出版社对自己作品的冷淡,自己掏腰包花了三万五千美元作广告,但这部作品带给他的第一笔利润就是这笔广告费的好几倍。
布朗看清了写作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潜在利润。布朗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精致的故事构思、完美的发展主线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要素才可以赚钱——赚很多的钱。
在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时,我们的布朗就高瞻远瞩地发现了全职创作比写一本小说具有更远大、更光明的前景。
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在黎明到来之前还有一段漫长的黑夜。
第四章 首尝败绩(1)
1998年2月,历时三年的《数字城堡》终于面世了。
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布莱斯担负起为这本小说进行公共宣传的任务,撰写新闻稿,为丈夫安排节目访谈,以及联系记者采访事宜等。
在这段时间里,布朗第一次体会到为什么人们都说职业作家工作起来就像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一边创作《天使与魔鬼》,一边与记者和出版商斡旋,为早在一年前完工的《数字城堡》作宣传,既要顾此又不能失彼。
为了能让布朗更多地走上荧屏宣传《数字城堡》,让大众参与到国安局和邮件隐私保护的讨论中来,布莱斯中止了自己的工作,全力帮助丈夫进行市场宣传。在出版业内,几乎没有哪本小说能凭借几篇新闻稿或是宣传材料的吹捧而一炮走红,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方法对非文学作品——特别是那种探讨技能或说明性质的科普书籍——却特别奏效,因为出版商可以利用书籍的实用性大做文章。
《数字城堡》恰恰符合这一点。由于它契合了时下网络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布莱斯就建议丈夫以这本书为模本和范例,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一些如何在网上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1998年的时候,电子邮件还是一门全新的技术,大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就算听说过也只是一知半解。在世人眼里,这只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新鲜玩意。针对这种现状,布莱斯编写了大量宣传资料,着重揭发大众闻所未闻的内幕:谁在偷窥你的电子邮件?谁在网上秘密地监视着你?布朗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侃侃而谈,赢得了众多记者和出版商的青睐与好评。有时,他一天甚至要做四个电台节目。
就这样,布朗一边不停地参加布莱斯为他安排的电台和报社访谈,一边不停地忙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每个书店签名售书(这种自产自销的零售方式让主管托售的出版商捞不着半点油水)。渐渐地,布朗也懂得了一些推销小说的诀窍。他和布莱斯认为,如果这些宣传真的可以刺激书的销量,那么下次他们或许可以从出版商手里多拿些书来自己卖。
为了开辟市场,布朗使出了浑身解数。早期的音乐生涯告诉他,多个朋友就意味着多条门路。于是,他准备了大量印有小说封皮的贺卡。贺卡的背面是各界人士的感言和评论,以及一个可以订购书籍的免费电话。他还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标语:“政府最大的秘密就是他们知道你们的一切”。然后,他把贺卡寄给了昔日的音乐界同行,以及阿默斯特学院和埃克塞特学院的老同学。
在这些邮戳为1998年2月26日的贺卡上都写有这样一句话:“该书的第一版印刷在上市九天后就在全国市场上脱销,现在仅剩库存”。这句话听上去相当气派,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数字城堡》第一版印刷总共也才几千本。不过平心而论,这也不是布朗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一本书第一版印刷后都无法保证能有再版的机会,即使是等上好几年。
布朗之所以能卖出这么多书,除了归功于布莱斯为他精心安排和筹划的各种媒体宣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布朗十分珍惜手里的新书赠本,绝不肯轻易送给家人和朋友。一般说来,出版社会送给作者不超过二十本的赠书。布朗为了让圣马丁出版社知道他们的书没有白送,不惜想尽办法用这些免费书换来真金白银。
《数字城堡》最早的读者只是些电脑怪客和电脑技术爱好者,这点我们丝毫不必感到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问世后没有引起其他人注意。在《数字城堡》出版后两个月,布朗应邀出席了美国工业安全协会新罕布什尔分会举办的月会。布莱斯还从该州最大的日报社《联邦领导者》请来了一位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虽然此前布莱特·特罗特和其他一些读者通过邮件向布朗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但对布朗而言,与众多计算机领域真正的专家面对面地交谈还是第一次。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首尝败绩(2)
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约翰·皮尼亚托。这人可是大有来头:他是美国工业安全协会新罕布什尔分会的会长,曾负责国安局调查员的培训工作,现任联邦大楼的安全顾问。虽然他早就跟布朗提过他对书中的一些地方有不同意见,但会议一开始,他却声称出于安全保密的需要,他将不发表任何言论,也不参与任何讨论。
最后他还是就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细节谈了下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这个细节里存在许多错误的法律描述,特别是对合法诉讼程序和法令制定过程这两点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与会的专家也向布朗指出书中出现的其他错误。其间一位在座的观众站起来说了几句。他认为,布朗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美联社肯定已经收集了许多有关布朗和《数字城堡》的报道,并传送到全国各大报纸上,现在布朗极有可能已在国安局的监控之下,而这次会议也可能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听到这个消息,这些专家立刻噤若寒蝉,一言不发。
听到这个消息,布朗表现得却非常镇定。布朗说。有个为他提供国安局内部情况的匿名人士早就提醒过他,由于他的小说的主题相当敏感,联邦调查局可能早就盯上他了,政府还可能在他的电话上装了窃听器。果然,参加完这次会议后没几周,布朗就收到了一封“热切真诚”的请柬:国安局邀请他访问国安局总部。那位匿名人士告诫他,一封“请阁下务必”的邀请可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
布朗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作家的难处:除了要面对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压力,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还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与诘问。有些读者甚至抱怨他把故事的主人公——苏珊·弗莱切,在国安局工作的天才美女,和戴维·贝克,乔治顿大学的帅哥教授,外语专家——塑造得太超越现实了。布朗承认他喜欢那些有着超常智慧的天才人物,与其面对很多无聊的人,还不如欣赏那些有趣的人物。
布朗能这么快收到如此多的读者反馈的原因还在于,为了方便售书,他建立起了一个个人网站。作家为宣传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建立个人网站在今天看来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1998年,作家们却还在为网站的利弊争论不休。毕竟网络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许多人都觉得没多大必要。虽然当时大多数的美国家庭都配制了个人电脑,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习惯上网,要么是觉得其中的技巧太难掌握,要么就认为网上能提供的有用信息实在是微乎其微。
《数字城堡》的阅读群体大都是早期的电脑爱好者,还有一部分是热衷于收藏电子装置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布朗马上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能在网站上放上许多此类的信息及开辟一些互动专栏肯定能吸引这些人的注意,因为不管怎么说,这在那时还是很少见的。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扩大《数字城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布朗还把它挂在网上当作网络电子书籍供人阅览。
布朗与布莱斯还把《数字城堡》推销到新闻网络组中。布朗不停地访问其中的论题小组,装作询问某个问题的样子,但有时也会被人一眼看穿。互联网刚开始兴起的时候,网络上的礼仪规范还未完善,许多人认为可以借助论坛帮自己宣传产品——书也一样——只要你点击了相关信息,一条建议,或是一个相关问题,都会进入该产品的网站。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投机商贩和垃圾邮件制造者,遭到网民的唾骂。布朗就曾因自己的网络宣传不当一度引起公愤。
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布朗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很快,他就发现出版小说比音乐创作更适合他。书就是书,你不需要为了它而当众表演,也不需要改变自己。媒体采访的感觉也不错,反正大部分时间就是谈小说,而不是作者本人。你宣传的是一个产品,而不是你本人,这就意味着聚光灯下的主角是书,而不是你。
1998年的深冬,布朗的经纪人帮助布朗与出版社签订了另外两本小说的合同:《天使与魔鬼》和一本无题小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首尝败绩(3)
拿到了预付稿费的布朗开始继续为罗伯特·兰登系列的第一部小说奋笔疾书。布朗对《数字城堡》出版后读者反应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他还在浏览网页和与新闻网络组互通邮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他不再给读者一个既定的价值标准,而是采用一个“双刃剑”式的启发性故事。布朗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像书那样——越是鲜为人知越好——这就要求他善于从不为人知的书籍里挖掘有价值的材料。
《天使与魔鬼》的许多细节都是用这个方法得来的。布朗从一本没几个人知道的书里查到了选举教皇时红衣主教要举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并把它运用到《天使与魔鬼》当中。200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丧葬仪式让全世界数以万计的人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秘密会议室里的各种仪式与典礼:每轮投票后都要将选票烧掉,结果不同,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的颜色也不一样;候选的红衣主教在选举期间要与外界隔离,吃很简单的食物。许多读过《天使与魔鬼》的记者都把这本书作为获取教皇选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个积极与布朗签约的出版社编辑,突然离开了公司。一旦为这本书说话的人不在了,出版社就会把它甩给其他编辑。而对这些早已积案如山的编辑来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无奈之余,也只有把它们暂时搁置一旁。
在已发展成为跨国联合经营的出版业里,出版社要的是不断增大的利润,而股东要的是稳步上扬的股票价格。昔日文儒高尚的行业如今成了一个骑虎难下的两难之地,而身处在这两面夹击中的就是编辑。因为正是编辑决定了哪本书上架,上架多久,是一年还是两年。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编辑必须确保他推出的每一本书都抢眼热销,如果判断失误造成损失,他要么就被打入冷宫,不再重用,要么就得卷铺盖走人。但编辑也不是傻瓜,如果他经手的这本书“市”途不妙,他会在赤字太显眼之前为自己物色好一个新的工作,溜之大吉,自然也就顾不得出版社里的那些“孩子”了。许多出版社里的编辑部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旋转门,不停地吐故纳新,新旧更替。
就这样,布朗的工作计划还没进行到一半,他和他手上的小说就被“遗弃”了。一些作家只有在与编辑保持稳定联系,得到出版社有力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定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创作。而此时的布朗却什么都没有,只能依赖妻子为他指出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错误。布朗为自己苦心创作而出版社却无人问津的状况深感不安和焦虑——特别是他还为出版社内部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厚重微秒的学问伤透了脑筋——经纪人告诫他,这时所要做的就是继续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