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7部分

巫祠时代-第7部分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炎帝,楚人说祝融。当着炎帝和神农“串”在一起的时候,更加不清楚这二者的关系。崇拜炎帝的人将神农当作一个时代,将炎帝排在神农的第一代,炎帝的位置越抬越高。到了西汉时,在史记中将炎帝和神农分做不同的首领,恢复了历史的真实。神农,祝融,颛顼,炎帝,都是氏族早期的巫祠和崇拜,代表了各据一方的巫祠氏族,这些个名字名气大是后人讨论起来的。

  炎起源于太行山崇拜,炎始族是太行山土著。可是,炎帝却成了南方崇拜。在氏族融合的大潮中,南方始族汇合进了古汉语氏族,炎帝崇拜终于被古汉语尊为中华人祖先。

  怎么知道楚人是祝融的后代呢?楚的成分很复杂,祝融人是楚的起源之一,(楚祖先的重要成分还有伏羲人后代即太昊)。

  楚人自称是祝融的后代,楚人有宗谱(见史记),宗谱记载,楚人的远祖是祝融。

  从长江到黄河越过千山万水,祝融史诗在古汉语地区流传下来。

  女娲表达了生育崇拜,禹表达了治理家园的要求,成为了永久的主题。因为语言的原因,无法知道祝融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与其它的记载联系起来看,这祝融是太阳,火,光明等意思,猜想便是祝融史诗的主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丢失的史诗  木兰辞  匈奴史诗
古汉语 

  中华史诗由古汉语流传下来,这样就产生了误解,以为古汉语讲述的历史就是古中华史。其实,古中华社会经过了多种语言的记录。古汉语只是多种语言中的一支语言。古汉语的地区只是古中华的一小块地区。万年以来,中华人遍及中华土地,产生和使用多种语言。多种的非汉语或者成为“方言”,随着氏族的融合而汇合进汉语,或者不再使用,消失。很多非汉语的记录就这样的丢失了。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广大的长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更西,更北的古汉语没有达到的地区,程度不等的丢失了古社会的记录。唯有古汉语源远流长,语言的记录与中华社会一样长。

  在今天,能够知道社会从距今万年开始,是因为考古的证实。在考古学以前,我们没有办法认识史诗,无法认识史诗的历史背景,无法证实史诗是古社会的原始记录,中华史诗被称作神话传说。考古学为认识古中华提供了可靠的证实,因为考古的帮助, 中华史诗揭开了历史之谜。

  就古汉语的历史讲,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口语时期,绘画时期,文字时期,商周语时期。甲骨文以后,古汉语成熟起来,春秋以后进入汉语时期。著名的春秋(战国)古书就是使用汉语讲述和书写。春秋古书是在汉语的早期,书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语和方言词语。这是今天认识古中华的又一方面的重要资料。

  就汉语的形式讲,分作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是对声音的记录。今天的汉语以表义为主,古汉语以表声为主。古汉语实际上是声音语言,这是古汉语不同于汉语的又一个特点。古中华人说的话今天听不懂,古声音语言配成的文字语言今天同样难懂。这是辨识古汉语的重要依据。流传到今天的古汉语(文字)是认识古中华的与考古遗址同样可靠的资料。细心寻找古中华人的“声音”意义特别重大。

  木兰辞             

  写到这里,作者想到了一篇诗,诗的题目叫做木兰辞。木兰辞出自“汉乐府”,这篇诗流传到汉代收集和整理。相信读者读过这篇诗。木兰辞讲了一位“可汗氏族”的英雄,可知是从氏族方言翻译进汉语。这辞有史又有诗,可不就是史诗吗?

  (巫祠整理的)史诗一定不是真人真事,也许表现某个“群体”,用艺术手法制作的故事。它是一种创造,表达了一定的理想,是心中的歌。如果有读者去寻找木兰的真迹,那一定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也许在祭庙中能够找到木兰的神象。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探索):

  历来从文学的角度读木兰辞,欣赏这篇诗。这篇诗文学性强,艺术性高,不失为里程碑式的文学珍品。本书从史诗的角度探索。说的是:

  在可汗氏族间发生了一次战争。“燕山胡骑鸣啾啾”,战争的地点在渤海岸,西辽河。“胡骑”,可知可汗氏族已经与古汉语氏族融合。军队的组织是“可汗大点兵”的战时总动员而不是常备军作战。战争的结果是“赏赐百千强”,分战利品。可知,这一篇诗写了部落(氏族)时代。从语言看,称爹为爷,称姐为阿姊。留下了古汉语痕迹。这一篇诗将我们带向氏族时代的渤海岸。渤海岸的始族人是红山文化人。这一支人口使用自己的方言创造了辉煌的红山文化。渤海岸人直到东汉三国以后南北朝方才接受汉语。因此,渤海岸人的史诗没有被古汉语流传下来。这一篇是唯一的一篇。

  (历史传记还是史诗):

  对木兰辞探索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说,说什么史诗,说什么始族起源,说什么祖先歌,木兰辞分明是一篇历史传记,歌颂一位历史英雄。

  是传记呢?还是史诗呢?

  “史诗经过了演变,在内容上增添了,丰富了,故事完整了。在地区上,流传的范围扩大了,转移了。在语言上,可能从一种方言传播到另一种方言,甚至史诗的母语方言消失了,不能为今天知道”。 我们将木兰辞放回它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来看木兰这个名字。木兰的原义既不是木也不是兰,这个汉语化的词语只是对外来语的翻译词。回到木兰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只有神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没有人的崇拜,当然也没有什么历史英雄。如果这篇辞从母始族,母氏族,母民族的语言流传下来一定不是今天这样的情节。

  匈奴史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上面是1篇优美史诗,从中学课本能够看到。风吹吹低见牛羊,可是今天的北方草原,连小腿也难遮盖。读这1篇史诗就自然想到1支伟大的北方氏族。这支氏族叫作匈奴。匈奴是秦汉时名字。匈奴祖先在商时的名字是荤粥hunyu。荤粥的祖先来自六盘山洮河。那里出土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远祖来自山西芮城人后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禹治水  禹氏族
禹治水

  我们民族唯一一部情节完整,延续到今天的史诗是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故事跨越了长时间,跨越了大地区,因此,寻找禹治水的起源地区,起源始族以及探索故事情节的时代背景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禹治水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说,龟负泥,龙曳尾。这是动物崇拜时代的情节,可知治水史诗之早。龙就是蛇。对这种动物,渭河方言翻译成古汉语叫作腹虫,汉语叫作蛇。龙呢?是黄淮地区的方言。在古书墨子中明白说到龙就是蛇。墨子在春秋时的宋,宋在今天的黄淮平原。

  神农祠讲述禹治水的故事,在巫宣讲的流传中增加了禹的情节:在禹的时代,没有工具,禹就发动龙和龟来挖泥,开沟,龟将泥负在背上,龙就用尾巴拖了龟爬行,终于开出了沟渠,排除了积水,从大水滔天到干爽的土地,是龟神和蛇神治理出来的。显然,禹就是蛇神和龟神。

  (请读者注意,在动物崇拜时代没有对于人的描绘,在巫祠崇拜(帝)时代也没有对于人的描绘。将禹描绘为人,这是后人的认识,一个不存在的人去发动龟蛇治水是不可能的。禹自然是动物神。商氏族,周氏族和秦氏族对祖先描绘。但是,就是他们的祖先的名字也不是人名,当然也不是首领名,而是氏族名。赫赫有名的商汤并不是首领而是汤氏族。商人从汤这一支分支兴起。周人的先祖叫作后稷。后稷是从一片水泽叫起。周人的一支祖先在稷泽边,于是以稷为氏族名。秦人的兴起较晚,秦人传说自己的祖先辅助禹治水,在夏朝为官。这个传说实际上是说,是一支来自伊洛的氏族将古汉语传播到秦人地区,为秦人接受。)

  说到这里,不必作更多的考证:在动物崇拜时代(公元前4千年),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使用着成千上万种方言,动物崇拜的名字也是成千上万个。动物,或者叫作动物神:农,禹,龙,蛇,其实是1,2种动物的不同方言的名字。到了动物崇拜的后期,神农崇拜发展成了巫祠。或者说,一个以农为名字的巫祠建立起来。很自然的,神农巫祠宣讲动物崇拜的内容,禹治水成为了神农巫祠的重要崇拜和宣讲内容。反过来,禹史诗的中心内容是治水,在水湿的土地上建设起居住的家园来。这个主题具有普遍性,广泛流传。禹治水被多个巫祠普遍宣讲。

  女娲史诗讲述补天的故事,在陕西。禹史诗讲述治水的故事,在东方的水湿地。两部史诗都表达了始族人与自然相抗争的主题。关于治水主题的神话一定很多,在黄淮平原形成时期,治水是最受关注的事情。始族人没有改造山河的能力,治水的愿望从巫讲述的神话表达出来。

  早期的治水史诗是“龙曳尾,龟负泥”,本文这样来确定禹的起源时间和起源地区:开始于动物崇拜,流传于黄淮地区。

  在今天,禹字只是大禹专用的名字。在禹的故事中出现了鲧,鲧的情节出现了帝,是在帝崇拜时期,表明了禹神话从史诗阶段进入帝崇拜阶段。帝崇拜开始于公元前3千年。在以后的流传中被吸收为巫祠故事,增加了尧的情节。

  鲧是又一个治水的神话,流传在渭河地区。故事说,鲧盗了天帝的息壤,这件事被帝知道了,帝就杀死了鲧。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在鲧的故事中,没有黄帝。鲧和黄帝都是渭河崇拜。但是,鲧崇拜在大湖西流传。黄帝崇拜在大湖东流传。从禹到鲧,这个时期已经是动物崇拜即将结束,帝崇拜已经开始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动物曳土,一方面是鲧盗窃帝的息壤。在这个过渡时期,黄熊,龟,蛇难以胜任治水的重担,不能不求助于帝。禹和鲧各自在东方和西方流传。公元前3千年以后,两个史诗传播到伊洛,融合为一个史诗。至此,大禹治水的故事最后完成。

  据古书,在尧时期,发生了二件事,一件事是舜继承了尧的帝位,又一件事就是尧组织了从鲧到禹的治水工程。在尧巫祠时期,许多治水的神话合并,禹与鲧合并在了一起。“尧舜禹”这段历史就是围绕禹治水的故事制作出来,将禹治水说成是巫祠的“政府行为”。

  禹用动物治水,鲧用息壤治水,因为宣讲治水神话,尧巫祠发展成了巫祠中心。在以后的演变中,有了尧任命禹治水和尧杀死鲧的情节。在早期,禹是一只三足龟。是三足龟曳泥,又说禹是一头黄熊。这是动物崇拜时期的情节,始族人将愿望寄托于动物。到了帝崇拜以后,有了人形的大禹。在后来的情节中,禹的形象是:身高九尺,虎鼻,骈齿,鸟嘴,耳有三洞,保留了动物崇拜的痕迹。尧也逐渐上升到巫师(帝)的地位。

  将禹治水与女娲补天比较一下,女娲补天在自然斗争的早期,平平和和地补了天,整了地。到了自然斗争的晚期,在禹治水的故事中,出现了社会斗争的影子,不但有相柳的破坏,有帝对鲧的处置,而且又出现了一个尧,古帝王组织和派遣了禹治水。禹和女娲二个史诗的主题相同,通过创业的事迹,歌颂了为社会献身的精神,歌颂了为公的精神。这是始族史诗的共同特征。禹的故事产生在自然斗争的时期,流传在社会斗争的时期,在流传中加进了社会斗争的情节。这就使禹治水跨越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将禹塑造为一个氏族的首领。

  禹史诗广泛传播,传播到江浙的会稽,在会稽出现了富丽堂皇的禹庙。庙中有大禹用过的工具,供奉着大禹妻涂山氏女的神象,(有意思的是)没有大禹的神象。大禹和涂山氏女是不同始族的崇拜,被制作成了一对神话夫妻。想像禹庙实际上是涂山氏族的宗庙,供奉涂山氏的祖先涂山氏女(这是典型的母系制文化)。这是母系时代的事情:崇拜禹的始族人离开了黄淮地区,来到了涂山氏族的地区,涂山氏族接受了禹崇拜,实际上两个氏族汇合起来。禹治水的故事便成了涂山人祖先的业绩,这样,就出现了涂山为主,大禹为副的格局。涂山氏是母系氏族,禹是“走婚”到了涂山氏地区。他不属于涂山氏的成员,禹庙留下了母系氏族的痕迹。从这一段可以知道,早在母系时代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情节。

  鲧听了鸱鸮和乌龟的建议,以高地的土垫低地,河水不能畅通,水位不断上涨。这是在动物崇拜时代产生出来的情节。鸱鸮和乌龟又是一个故事,想像故事的初始是鸱鸮和乌龟有神奇的本事,能够用息壤治水,鸱鸮和乌龟曾经是两种崇拜动物。可是,鲧怎么能听鸱鸮和乌龟的建议呢?可知,鲧也是一种动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