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18部分

巫祠时代-第18部分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汉时开始收集旧文化,凭记忆将尚书恢复了三十几篇,这三十几篇就是今天见到的尚书。到了东汉时老的尚书被发现了出来,说是在拆孔子的墙壁时拆出来的。这发现的老尚书被认为是孔子时的书。这是可能的,但不一定出自孔子的墙壁。例如,在西汉墓,曾出土了手抄本的道德经,在战国时的魏墓中出土了叫做竹书纪年的书,这些书都是当做宝贝才殉进坟墓。

  但是,发现出来的书与流行的尚书不一样。后发现的书就称作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被认为是伪造的。为什么呢?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不一样。今文尚书歌颂尧舜禹,文武周公。这些人物都被认为是帝王首领。古文尚书不是这样,是从商那里延续下来的对天,对帝的歌颂。由此可以想知古文尚书一定不被接受。到了东晋时,有人再一次的献书,又遭到了拒绝。古文尚书终于失传了。

  上面都是传说,下面讨论一段古文。这一段古文出自逸周书,逸周书可能来自古文尚书。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来一点周文化改造商文化的痕迹。

  逸周书&;#8226;麦尝篇

  “昔天之初,天作二司,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

  (远古的时候,天设置二个管理部门。天(大帝)任命赤帝分管这二个部门,(赤帝)安排蚩尤到少昊去管理四方(人间),来完成天未完成的事情。)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蚩尤与赤帝没有合作好,将赤帝驱逐到涿鹿这个地方。赤帝的地方都被蚩尤夺了。赤帝无法就向黄帝求救,黄帝将蚩尤抓到中冀杀了。用战争平息了这场纠纷。)

  关于这个故事有个结尾。这个结尾记在史记的一个注解:“蚩尤冢在东平郡,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之为蚩尤旗,传言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东平在山东丘陵。

  “涿鹿”:在今天的河北,这是赤帝管区的北界。

  “说于黄帝”:向黄帝求助。这里反映了一段历史。前文说到,赤帝管理两个地区,蚩尤管理少昊。这时候黄帝在洛阳(以西的豫西山地)。黄帝乘机将管区扩大到古河道(杀了蚩尤,废了赤帝)。读者应当明白,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场巫祠的斗争。蚩尤是一个巫祠,赤帝又是一个巫祠,赤帝到蚩尤的领地宣讲,受到蚩尤的驱逐。赤帝就联合黄帝将蚩尤巫抓了,杀了。这是一个宗教故事,黄帝一派讲述自己巫祠起源的故事。巫编出来的故事至少在商时已经流传。黄帝的情节是后来增加的。

  “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杀了蚩尤之后,黄帝派大正向大帝报告,也就是举行了一场祭祀,起了个名字叫做绝辔之野。)

  “大正”:职务名,有关的负责人。这里指祭祀的主持人。

  “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马鸟师是军队的名。说杀了蚩尤以后,实行军事管制,任命“少昊清”担任军事长官,军队的成员却是马和鸟。黄帝又重新调整了五帝之官,这时候,大功告成,黄帝确立了在“中冀”的地位。)

  这一次战争的经过十分完整,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曲折而激烈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战争的尾声。既然是个巫祠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巫祠存在,故事中使用的词语,大摄,正,未成之庆,释怒,顺天思序,纪,大正,大帝,马鸟师,五帝之官,质,天用,一口道地的太行土语。故事由商人讲述。周人使用商文化人做师资,商文化人便从商史中搜求材料,弄出这一篇来。这是一篇水平极高的文学精品,不亚于后世的文学精品,因此才能广泛流传,保留到今天。

  从皇帝到黄帝

  “司上天未成之庆”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一旦确定了是在商时期出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能够推想出来。

  “设建典”:是说编制历法。上天未成之庆,是说历法尚未完成。天用大成,是说历法编制出来了。分正二卿,是说在两个地区试行。质,是主持历法的职务。历法的最后完成应当在汤以前,微以后。这是一件可喜可贺,值得大书特书的科技成果。历法完成了,微以后的商首领用天干地支来命名,

  到了商周之际,商的文化人已经不知道未成之庆,天用大成是什么事,想像是杀蚩尤。

  在史记里,是将“大帝”称作皇帝。皇帝和黄帝是两回事。黄帝是渭河轩辕巫祠的崇拜,皇帝是古河道主持“星历”的天神。史记,历书,太史公曰:

  神农以前的时间很长,大概皇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计算星象的运行,订正闰年,闰月,于是就有了与天地,神行相通的官职,叫做五官。这五官各有各的职责,有序不乱。有了星历五官,民能够得日历。这日历的消息都是由神明显示出来。民和神各不相扰,天地有序。所以,神降下了谷粮,民得以活下来。年景正常,生活的需要都不缺少。

  上面是对史记原话的翻译。史记依据史料。在星历的早期就是这样的认识。

  如果不是看了这段记载,可能不会想到,古人敬天起源于对星历的制定。古人,就是商人(的祖先),创造了一个主管天际的皇帝,皇帝被奉为天上的主神,天下第一大神,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对皇帝的崇拜建立起来以后,巫宣讲的主题不再是生育崇拜,也不再是对“氏”的歌唱,而是将皇帝的颂扬当做第一主题。商祖先的巫祠承担着日历的编制,日历的编制罩上了神的外衣:日历是巫从皇帝那里取来的。

  司马迁主持过西汉的历法。历法完成以后,他才开始写史记。他认为历法在周以前出现,周以前,越过商,那就是神农,司马迁认为神农时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组织,他不认为是黄帝。不认为是尧舜禹。这是因为黄帝,尧舜禹下面是夏,他很可能想到了夏的文字不对头。他宁可相信历法开始于他并不熟知的神农。司马迁的思路很天才,只是他想像的神农实际上是商人的祖先和地区。

  可是,天神的皇帝怎样转化为首领的黄帝?在史记中,上面引的那句话有唐,宋学者的两个注解。这两个注解都将皇帝改做黄帝,好像司马迁写皇帝是失误。请读者查一下,这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能不为史家注意。黄帝受到崇拜。这是由周人继承下来的商文化。春秋以后,星历不再是天授,不再神秘。天神皇帝已经没有意义。黄帝被不断的添加帝王的装饰。在史记以后,星历神的皇帝终于被忘记。

  上面经过了漫长的“引证”,写的人累得好苦,看的人也辛苦得不行。总算是将黄帝的身份弄明白了。这是一个长长的演化过程。今天的黄帝曾经有过“玉神”和“星历神”两个经历。至于部落首领的黄帝是在改造蚩尤故事中完成。

  黄帝上天

  关于黄帝的起源,上面做了讨论,黄帝作为天崇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下面的这一篇出自山海经,是一篇优美的神话故事。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之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之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之亡,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杀了蚩尤以后,魃无法上天去,黄帝也没有能力让魃回到天上去。魃到处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干旱。驱逐魃的时候,命令她,“神北行!”她就走了。)

  魃,在今天河北一带仍有流传,叫作旱魃。

  赤水,即今天的洮河。

  黄帝杀了蚩尤有功,就升到天上(以前是在人间请天女),做了天神。做了天神的黄帝被众神拥围在中间。在黄帝的四方有:东方太昊,其佐苟芒,执轨而治春。西方少昊,其佐………收,执矩而治秋。南方炎帝,其佐朱明而治夏。北方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黄帝居后土,执绳而治四方。

  上面一段,已经是文字游戏,有头有脸的巫祠界精英集合在了黄帝的周围,黄帝是天上,地下的唯一者。黄帝居后土,后土是什么?后土是坟墓。黄帝在坟墓里接受拜祭。

  帝住在哪里?天上?天上被星历占据。皇帝从天上被赶下来。西天?西天是灵魂的所在。山上?山上是崇拜动物的地方。还是地下好,古人将他们的祖先送进地下,表达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海经是一部“巫书”,巫祠的信徒(道教)将皇帝奉为祖先。因为皇,黄不分,于是,有了“黄老”这个名称。黄帝和老子实际上是皇帝和老子。道教尊黄老为远祖。话说到这个份上,黄帝就有了4重身份:玉神,天神,首领和宗教神。      

炎黄
炎黄

  关于黄帝的讨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炎黄的关系。在今天,我们称作炎黄子孙,但是在氏族时代,从公元前4千年以后,专业的巫祠普遍出现。专业的巫祠不再制作“始族起源”的史诗,而是宣讲“崇拜”。炎帝崇拜流传在黄淮平原,黄帝崇拜流传在渭河和豫西山地。

  (崇拜是个历史范畴,相当于“社会的中心”。在今天,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等。更早时期以(皇帝)政权为中心。而崇拜就是巫祠时期的社会中心。)

  不晚于公元前3千5百年,古汉语扩大到黄河上下,对黄帝的崇拜普遍建立起来。炎帝的崇拜流传到了黄河地区,商周之际,发生了炎黄各半的争论,古中华史围绕了炎黄建立起来。对于炎黄,虽然是两个崇拜,却反映了氏族间的关系。

  下面一段话记载在“国语”,这一段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一些炎黄在周以后的情况。

  国语,晋语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崎也。异德之故也。

  (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少典(氏族),又有一个有蟜(氏族)从两个氏族产生出来黄帝和炎帝。黄帝氏族在姬水发育出来,炎帝氏族在姜水发育出来。两个氏族分别的出了黄帝和炎帝两个著名的首领。黄帝的一支氏族叫做姬姓,炎帝的一支氏族叫做姜姓。黄帝与炎帝分属于不同的氏族(异德),免不了发生战争。这是因为二支氏族还没有统一起来,异德之故也。)

  这一段晋语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做时事评论。晋语的评论包含了一整段的历史演变。

  晋语的时代,西周已经结束了三百年,进入春秋的晚期。晋语时,“尊王攘夷”已经过去,三国分晋在即,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晋语就是对尊王攘夷这一段时期的评论。语中出现了姬和姜。姬和姜是两个姓。周以后开始有姓,周以前没有姓,只有氏族名。

  这个时候,姬姓族已经衰微。在晋发生了异姓三分晋的变故,姬姓政权丧失。在鲁,实际上姬姓政权已经旁落他姓。姬姓的周只剩下来洛邑不大的一块地方。姬姓贵族行将就木,做了上面的“时事评论”。这个评论的要点是通过对历史的论证,证明了姬,姜二姓是一家人。所谓姬,姜是指姬姓周和姜姓齐。

  说到少典,有蟜,是两个流传在周人中间的古老的神话的名字。蟜字的古义是毒虫。晋语将周人的神话附会成炎黄的起源,而且,将炎黄说成同源,由姬,姜二姓建设起来周天下。

  “姬水成”,“姜水成”:晋语是依当时的常识。这使我们可以知道,古姓的产生依水命名是常用的方法。

  “用师以相崎也”:是说,在炎黄的传说中,有过氏族斗争。史记记载,轩辕与炎帝“三战而夺其志”,可能规模不小,应该是轩辕与山东丘陵之间的(巫祠)斗争。

  关于炎黄如上述。在历史上不是这样的认识,是将晋语当做历史资料。将神话和传说的故事说成炎黄共同打天下。流传于渭河的神话移植到山东,以致姜姓泛滥,发生在山东的神话都姓姜。寻找炎黄成为古中华史的热门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寻找黄帝,从陕西的西部找到山东,河北。史记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说涿鹿,阪泉。鹿和泉到处都有,属于这,那一类的泛指。延续下来的认识是:黄帝杀蚩尤在河北,蚩尤葬在山东,黄帝在陕西,陕西有黄帝陵。这是一个由东向西的顺序。古中华的社会中心从商代以后也是由东向西移。秦汉以后,以陕西为中心,宋以后,移向河南。古人将黄帝当做祖先,走到哪里,黄帝也就跟到哪里。

  北魏时(公元后),出了一本地理书,叫做水经注,书作者对炎黄做了一番实地“考察”。书中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东,轩辕谷。”对晋语做了发挥。

  天水在甘肃,轩辕谷也移到了渭河的源头。从天水到河洛,到山东,远隔千山万水,在那个氏族的时代,黄帝怎么能够做出杀蚩尤,平定天下的大事?一支氏族的兴起,需要不少于千年的发育时间。这已经是常识性知识,只是水经注的作者还没有这些常识。

太史公曰  史记的记载  结语(全书结束)
太史公曰

  关于黄帝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到了西汉时被当做社会人从神话中塑造出来。司马迁做史记,将黄帝当做“部落首领”来讲述。他依据的是战国时的资料。可知史记中的黄帝在战国时已经流传。司马迁对于战国以来流传的资料作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记载在“五帝本纪”里。许多关于黄帝的神话成分被司马迁当作“不雅驯”。史记以后,这些不雅驯的资料很少流传。 

  史记有一篇“太史公曰”读了能够知道塑造黄帝的过程。

  “五帝本纪,太史公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