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蛇也是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求雨的画面。)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
(古书说,商汤灭夏时也灭了昆吾,可知是夏人的一个分支始族。)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洛河发源在陕西洛源,距华人的蓝田50公里。马腹就是华人史诗的娲。古汉语对娲的翻译叫作马腹。人面虎身,这是人扮演的歌舞表演。)
中次四经
“厘山之首曰鹿蹄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冷石。”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厘。厘始族从沩汭的鹿蹄溯洛河向西迁徙。):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虢guo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需石。”
(“虢”,周时有虢诸侯国,因为抵御犬戎受到周天子的奖励,从这一篇知道,虢在洛河,是周在西方的屏障。)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有玉,其阴多鬼(草头)。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涌涌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犀渠就是犀牛,可知大洪水时期犀牛曾经到达洛河。南流注于伊水,厘始族是沿着洛河北岸向西。)
“又西二百里,曰萁尾之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粒颉!
(粒颍腔肆斓氐奶夭#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浮壕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乍(牛旁),粒颍穸喑嘞h。”
(这是华人领地的南部的物候。)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灌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说“雒”而不说“洛”,洛水流注于“玄扈之水”。玄扈水是厘始族方言。“马肠之物”这几个字有份量,娲是华语,“肠”的意思。华语的娲传到厘始族,马是对娲的音译,肠的字义还保留着。女娲神话的起源地区在陕西,从女娲之肠到补天,人祖的女娲,从华人流传到夏人,女娲神话的起源过程基本清楚。)
中次六经
“缛羝ru;di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褥羝始族。褥羝始族从洛河北岸向西迁徙):
“西十里,曰缛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石。”
“又西十里,曰鬼(广头)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鬼()山在豫西山地,一条水流向洛河,一条水流向谷水。谷水就是济水。第二山“十里”,第三山“十里”,人口极为稠密。像这样人口稠密的地区可能留下痕迹。仰韶文化的最早发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的位置与缛羝的位置相当,时间也相当。)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旁)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谷水,济水的方言名。济水与渭河不相通。)
“又西三十里,曰娄豕shi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与。涧水出于其阴,向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玄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名曰墦fan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因(王旁)玉。”
(“墦冢”,巫祠的遗址。“谷水出焉”,是在豫西山地最高峰。)
“又西五十里,槖tuo山,其木多雩(木旁)多()木,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丝昔)辟之鱼。状如黾min而白喙,其音如鸱chi,食之已白癣。”
(河是渭河,已经在豫西山地的西坡。)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zheng之山,无草木,多垩,潐jiao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洛,其中多苍玉。菑zi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丹(木旁),多竹箭,其兽多乍牛,粒颍淠穸嘞h,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因玉。”
(湖是渭河大湖,原来夸父的出处在这里。桃林,后人误传为邓林。)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状如棣,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yao。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萧(石旁)。(丝昔)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这一山对地理的描绘很细致,渭河的水从门水流出来,流出来的水叫作雒水,在其他古书叫作石门,石门原来在这里。从门水出来的一段“七百九十里,叫作雒水。三峡开通以后,雒水与济水联通。古书中,常常将雒当作洛的别字。古书有伊洛竭,西周亡之说,大约指三峡开通的时间。西周的中心在淆山到三峡之间,并不在“西安附近”。)。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渭河始族 华人 华夏 古昆仑与秦祖先
渭河始族
渭河平原原本是一片水域叫作渭河大湖,渭河平原的最后形成不早于距今8千年。渭河始族栖息在大湖的以东,以西的浅山丘陵。从始族时代流传下来的资料能够知道,在大湖西部,逐渐集合起来两支始族,一支始族向西迁徙翻过六盘山进入洮河水域。这一支始族人就是匈奴人的祖先。另一支始族随着大湖淤塞出来陆地逐渐向东迁徙。秦人祖先终于在8百里秦川兴起。
在渭河大湖时期,周人的祖先在大湖东部。在大湖东部有一片水域叫作稷泽,一条叫作丹水的古水流注入稷泽。周人的祖先稷人就生存在稷泽和丹水边。周人奉后稷为祖先起源于此。
华人
一条洛河蜿蜒向东。洛河水域已经是秦岭余脉:洛河北岸的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洛河南岸的一片山地叫作丹江山地,一条丹江从山地流过,向南汇入汉水。上1章讲述了从豫西山地走出来夏人,这1章讲述从丹江山地走出来华人。
在丹江山地,古书记载了一个读者熟悉的名字,叫作轩辕。书上叫作轩辕丘。丘就是祭坛,古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轩辕丘就是轩辕始族行祭祀的地方,一个露天的高台。
随着渭河平原的形成,轩辕始族走出山地向北迁徙来到稷泽。来到稷泽的轩辕始族祭祀开始有了房屋:从轩辕丘到轩辕巫祠。
再说稷泽。稷泽就是渭河大湖淤塞出来的浅泽湿地。来自豫西山地和丹江山地的水流汇入稷泽,这些水流叫作丹。丹水不过是山间的溪流,但是,对于走出山地的华人却是母亲河。华人在丹水和稷泽边繁衍生息。前面说到后稷,稷人与华人同祖同源,其实是同1支始族。如果细分的话,华人是留守渭河的土著人口,稷人是向东迁徙进入伊洛的部分。
丹水是山间水流,山地的玉石也被水流带向平地。华人崇拜玉神,轩辕巫祠因为宣讲玉神而著名。玉神是古汉语名。华人的方言叫作黄帝。在华人的方言,玉叫作黄,神叫作帝。轩辕巫祠宣讲黄帝流传下来一篇祭祀辞,请读者欣赏:
(原文):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 )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丹水,母亲河,你向西流注于稷泽。母亲河呵,你就是我们崇拜的玉神黄帝。河底是你的玉床,河水是你的玉膏琼浆,丹水两岸松软的土地,那是你的食粮。你的玉膏浇灌丹木,丹木茁壮生长,色彩艳丽,气味馨香。玉神黄帝呵,你将你的子女撒向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
华人,在古书里称作华胥。华胥是古汉语对华方言的翻译。华胥的辉煌时期在公元前4千年。这个时候正当始族时代的晚期。华胥不但创造了著名的女娲崇拜,而且流传下来华始族的史诗,史诗见山海经。考古出土了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即是华胥的一个村落。华胥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可是,公元前4千年以后,古书不再有华胥的记载,考古也没有了遗址显示。华胥到那里去了?唯一的线索是女娲神话。通过对女娲的考察知道,在华胥地区,今天仍然流传着的女娲的崇拜,在山西有女娲补天的遗址。女娲怎么到山西去补天?可知华胥的后代迁徙到了山西,也将对女娲的崇拜带到了山西。就是说,华胥的后代没有走出从陕西到山西这一片土地。华胥没有再兴起,但是从华胥的后代分支中周人这1支兴起了,可知,创造了历史辉煌的华胥汇合进了周人中,成为了周人的重要成分。
华夏
伊洛平原以洛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地区为中心。差不多与渭河大湖同时期,伊洛平原是黄河海沟的一部分。伏羲人的祖先分布在山西南部和豫西山地,洛河地区。伊洛平原形成以后,向平原迁徙的始族古书称作萯,伏羲的名字从这里叫起来。
女娲崇拜和伏羲崇拜广泛流传在陕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在两个崇拜的基础上,形成起来了与古河道氏族相对称的“华夏氏族”。公元前2500年以后,古汉语氏族和华夏氏族汇合和沟通。一个新的氏族集体在古汉语基础上集合起来。这个新的氏族集合叫作大商,古汉语氏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华人的崇拜是女娲。萯人的崇拜是伏羲。女娲和伏羲世代为后人传颂。这是因为华人和萯人的后代汇合进了古汉语,成为古汉语氏族的重要成分。到了春秋,战国时,华夏史诗开始受到关注,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就留下了文字的记录。如果没有春秋人的关注,今天可能看不到文字记载。
这两个史诗被关注是因为它表达了社会的起源,这是一个重大的哲理性的思想。社会起源于生育,这样的思想在今天实在是不算什么。可是,在始族时代却是了不得的思想。女娲史诗表达的思想成为春秋思想的重要部分。它的献身为公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史诗的思想实际上表达了春秋人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始族起源。这是史诗的一般规律。
在春秋以前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史诗由始族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想像史诗的故事和情节一定十分的丰富。女娲,伏羲的流传使用华夏语(华语,伏羲语)。史诗汇合到古汉语中,用华夏语流传的丰富的内容便丢失了。今天知道的女娲和伏羲由后人的传说,习俗,庙祭等形式流传下来,是后人添加的情节。这些情节有女娲补天的地点,有后人思念女娲首领的思都岗,有人祖庙,有女娲身披葫芦叶的神像,有补天补地节,有刺绣蛤蟆(蛙)的衣饰。在仰韶的早期遗址,姜寨遗址出土了蛙纹陶器,被认为是女娲的早期流传。有女娲用黄泥造人的情节。上面的情节可能还不是女娲的起源传说。
关于伏羲的传说集中在河南的南部,以淮阳为中心的一些地区。萯人的后代在这里建立起来叫作太昊的氏族中心。
关于女娲史诗的起源在山海经&;#8226;大荒西经有一处记载: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是一个巫祠的故事,讲述人的起源。经过了文字的摘要,成了现在的五句话,二十二个字。
在古语中神字用于对动物的崇拜,人,也不是指社会人。有神十人,是说有十种崇拜动物(神)。女娲之肠,是说从肠中哺育出来(生出来,爬出来)。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是说动物(神)的世界。
丛书做这样的解读是依据古中华有过动物崇拜的时期。从动物起源于肠育到人起源于肠育,对于人的起源(始族起源),古华人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今天。华人从生育中想像出肠育。其实,这个肠就是脐带。
关于起源的认识和传说,一定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这是一个与宇宙观相联系的思考,表达了重大的哲理性的思想。社会起源于人口的发育,比较动物崇拜,人从动(植)物中来,当然是很革命的思想。生育的思想是春秋思想的重要部分。献身为公的精神是神话的中心思想。
可是,女娲,伏羲史诗不像禹史诗那么有完整的故事,连续的情节。在长时间的流传中,一定有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长篇宏制。十分的可惜,没有流传下来。这使我们很长的时间里直到周以前都得不到华夏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