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10部分

巫祠时代-第10部分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袒撬滴仔病D豁剖簦撬刀荚隍х锏氖粝隆

  政权是社会的基本形态,在今天,以政权的特征为社会分类。氏族政权(商),家族政权(周,诸侯),皇帝政权。在巫祠时代,巫祠是社会的基本形态。巫祠由专业巫主持,而不是由氏族首领主持。在巫祠时代,氏族的生产还在发育时期,生产氏族还很弱小,达不到组织社会的能力。在生产氏族组织社会(氏族政权)以前,巫祠便是实际的社会组织者。

  巫祠的组织不同于今天意义宗教政权,巫祠以接受氏族的供养为主要特征,巫祠没有超出“代氏族祭祀(和占卜)的范围。到了巫祠时代的晚期,尧巫祠,舜巫祠,夏后启等等程度不同的显示了政权的萌芽(也许加进了后人的认识),没有达到政权的高度。贵族政权则是生产氏族自己的权力中心。在商的氏族政权中,巫祠已经从属于氏族首领。随着商贵族的衰落,周,各诸侯(商的依附氏族,方国)的生产氏族兴起。今天意义的政权建立起来。巫祠退出了政权。

  巫祠代表了氏族的利益,为氏族服务。从文字的记载,显示了巫祠间发生了很激烈地斗争。呈现了复杂的关系。本文从巫祠关系的角度考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记载。从这些记载能够对颛顼更多的认识。

  颛顼起源于渭河西,因为语言的原因,无法知道颛顼是什么意思,也找不到颛顼的事迹,从山海经的记载可以知道,颛顼的流传范围很大,随着古汉语地区的扩大,颛顼进入了古汉语地区。有趣的是,在关于颛顼的记载中,赫赫颛顼受到了攻击:

  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不周在渭河上游)。

  关于共工,又有水薄空桑的神话。不周山在渭河昆仑,空桑在河北桑干河。在史诗时代,共工的神话大约象今天的“牛郎织女”,“孟姜女”一样的广泛流传。女娲补天,共工就怒触不周山。禹治水,共工就水薄空桑。巫祠宣讲共工神话,流传共工神话。在宣讲中,宣讲巫将攻击的目标指向某氏族的时候就说,某氏族就是共工。古书的记载中留下了巫祠斗争的痕迹。颛顼也受到过这样的攻击。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这是攻击颛顼的一段话,少昊一派向颛顼一派的攻击:说颛顼在东海之外,错了,东海之外是海沟。颛顼出生在少昊,由我们的少昊抚养长大。看,颛顼用过的琴瑟还在。

  下面的记载也是对颛顼的攻击: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o首,谨耳,人面,()喙,鳞身,渠股,豚趾,取淖nao子女曰阿女,生帝颛顼”。

  (黄帝的妻子叫作雷祖。雷祖生昌意,昌意在西方(渭河)的若水。昌意生韩流,韩流是大脑袋,小耳朵,人脸,猪嘴,身上长鳞,细腿,猪脚。韩流娶了“淖”地区的阿女,生下来颛顼)。

  降处:巫祠术语,指巫祠中心以外的地方。淖:蒙语诺尔,扎赉lai诺尔在内蒙古,什里诺尔在青海。

  上面一段话启发了我们的思考:这是颛顼的起源经历。

  向东方迁徙的颛顼受到渭河巫祠的排斥。渭河的巫祠宣讲:土著的共工与颛顼“争神”,渭河的少昊收养了颛顼,颛顼的父亲不成人形(实际上是动物崇拜),颛顼的母亲出身于西方的异族,是淖子女而不是淖氏女,等等。颛顼经历了坎坷的命运,终于,古河道的古汉语氏族接受了颛顼崇拜。 。。

伏羲  沩汭  夏始族
伏羲

  本书从始族文化角度探索古中华。在今天,我们都说,炎黄子孙,将炎黄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先。前面说到,炎黄名声是从反商斗争以后,经过了战国时的争论方才显赫起来。而早于炎黄,古老而且显赫的崇拜却被淡忘了:东方的喾,颛顼,伊洛的伏羲,渭河的女娲……这1篇探索伏羲。

  伏羲的资料记录在中次三经,这是一篇综合资料。这篇资料值钱就值钱在萯fu字。萯字记录了伏羲的始族身份。萯字揭开了笼罩着伏羲的神秘面纱。

  (原文):

  “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雩yu孚(加王)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伏羲始族自称萯,领地在洛阳平原。在洛河与济水的汇合处,一块叫作敖岸的河间高地:这里的巫祠供奉熏池神。萯fu,伏羲语,就是伏。熏池,茜,举都是伏羲方言。河林,河网地貌,与今天的地理不同,洛河的河道分作多道细流。“如茜如举”,方言,对河网的描绘。夫诸,由人扮演的动物。)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为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单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薄卢。(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zhen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幼(鸟旁),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姦(草头),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木,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神之密都,神集中的地方。武罗被描绘为一位女神:“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这1篇显然是武罗神的祭祀辞。河曲,和河林是同一个地方。在渭河大湖时期,渭河与济水不相通。洛河水量大,成为济水的主河道,汇合处叫作河曲。这一经的五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五个巫祠,时间不少于千年。在敖岸时期是“如茜如举”,在青要时期是河林,在(马鬼)时期有枣和飞鱼,在宜苏时期有向北入河的河道,在和山时期河林形成九条河道。因此,这一经记录了萯巫祠的历史。)

  “又东十里,曰(马鬼)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雩孚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畏雷,可以御兵。”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发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是说,河网地貌在和山结束,从合山再向北开始有河道。)

  这一篇精心塑造了3个动物神:熏池神,武罗女神,泰逢主神。

  萯在洛河汇入黄河的入河处,是伏羲人建立起来的巫祠中心。

  伏羲人曾经栖息到洛河的源头,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生存在洛河流域。负方言:熏池,夫渚,仆累,薄卢,武罗,蔓居(渚,居是词尾音)。

  伏羲人因为使用伏羲方言没有留下记载,伏羲后代的信息丢失了。读了这一篇资料,可知伏羲人没有离开洛河。

  崇拜的生命力是这样的长久,在今天仍然记得炎黄,记得华夏,将炎黄和华夏当作祖先。伏羲人保留了自己的崇拜史诗,一代一代的流传,从伏羲语到古汉语,从华夏时代到大商时代,直到被文字记录下来。

  沩汭

  华夏是华人和夏人的合称。华在陕西渭河,夏在河南伊洛。伊洛是洛阳平原的古称。华夏合称与古河道相对泛指渭河和伊洛的古方言地区。在华地区产生了女娲史诗,在夏地区产生了伏羲史诗。女娲和伏羲合起来,古人尊称为人祖。古老的渭河方言和古老的伊洛方言融合进古汉语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3千年。公元前2500年以后,华夏时代结束。华夏史诗使用非古汉语的方言流传。对于华夏史诗,只能从古汉语中找到一些零碎的记载,大多都丢失了。

  华夏方言由渭河方言和伊洛方言汇合起来。从公元前4千年以后,两支方言的“文化”交流频繁,交流的地区集中在豫西山地的沩汭。就象古河道是古汉语史诗的中心地区一样,沩汭是华夏史诗的中心地区。

  沩汭是个怎样的地方?

  史记夏本纪有一段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夏启死了以后,继位的太康误国丢了政权。太康的5个儿子在洛汭这个地方流浪唱歌。)

  沩汭和洛汭其实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找不到,古书留下这么一个名字,位置在洛阳平原向西一点是豫西山地东坡的一块山间平地。沩汭这个地方在洛阳平原还是黄河海沟的时期先于洛阳平原淤积成为山间平地。读者知道,我们的祖先走出山洞在浅山丘陵迁徙游走,很难找到一块平地。沩汭这块平地一旦生成很快集合起来一支始族。这一支始族就是夏人的起源人口,这块山间平地就是夏人的发祥地。

  沩汭既然如此重要,这1节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理环境。

  沩汭西临豫西山地,东望洛阳海沟,向南,著名的洛河蜿蜒流过,向北隔水就是古芮城人故乡,向西翻过山地就是渭河华人的领地。沩汭的地理环境就是这样:与渭河华人隔山相距不过百多公里,但是,在夏人时代,这一片山地却是无法逾越的天路。在今天,从关中平原到洛阳平原经过函谷沟通,函谷的通道就是著名的函谷关。但是,在夏人时代却不能。夏人与华人沟通是通过洛河。夏人溯洛河向西,到了洛河的源头也就到了华人的领地。

  沩汭两个字表示了一个古地名,其实,这两个字不古老,沩字后来写作渭,汭写作芮。读者一定知道仰韶文化,一定知道最早发现的仰韶遗址在渑池仰韶村。其实仰韶遗址就是夏人留下的。

  夏始族

  夏人来自哪里?祖先是谁?

  读者一定知道距今2百万年的芮城古人,一定知道芮城人后代。芮城人后代在百万年的长时间里沿着黄河海沟北岸向东迁徙,到达了山东丘陵,到达了辽东半岛。说不定今天的满人也是芮城人后代的子孙。芮城人后代沿着渭河大湖的北岸向西迁徙,到达了六盘山,到达了六盘山以西。但是,芮城人后代没有向南进入河南。古人无法越过黄河海沟。从豫西山地以东的大片土地没有万年以前的古人生存。芮城人后代是大洪水以后方才进入河南。到了洛阳平原生成,在洛阳平原集合起来的始族叫作伏羲。集合在豫西山地的人口叫作夏人。夏人的领地以沩汭为中心。夏人向东到达洛阳,向北到达山西南部(夏墟),向西沿着洛河直到洛河源头。夏人来到沩汭进入始族时期。

  公元前4千年以后,伊洛先后几次有古汉语进入:喾崇拜向伊洛的传播,禹氏族向伊洛的迁徙,伊洛的人口成分发生复杂的演化。

  夏人是不说古汉语的,夏人的始族史诗被分支后代保留下来。周兴起以后,沩汭是周人的领地,留在沩汭的夏人后代就是周人的少数氏族。夏人的史诗被古汉语记录下来并且流传到今天。这就像在今天汉语记录少数民族史诗一样。本书将记录文字抄录了供读者讨论。

  山海经  中次五经:

  “薄山之首,曰苟林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分支叫作薄。薄始族从沩汭的苟林向东迁徙,经过了):

  “东三百里,曰首山,”“又东三百里,曰县(属斤)之山,”“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又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又北十里,曰超山,””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  

  (“成侯”,“朝歌”都是商语,封神演义说朝歌是“纣王的都”。因为殷墟的发现,朝歌被认为在安阳。这里的成侯,朝歌在洛阳西。)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又东十里,曰历山,”“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鹿下加京)。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尸水,南流注于洛水:这是源自豫西山地的流水。随着黄河海沟消失,这条水向东延伸就是著名的古黄河济水。)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穀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河是黄河,就是济水。薄始族在黄河和洛河中间迁徙。)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而东南流注于洛。”“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而北流注于河,”“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

  (在洛河到黄河之间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从三峡以东渐入平地,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黄河从豫西山地发源,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汇合。薄始族终于进入洛阳平原,这是一个不少于千年的过程。)

  中次二经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分支叫作济。济始族从沩汭的辉诸沿着洛河的南岸溯河向西迁徙):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古伊洛并称,伊和洛从豫西山地发源,伊向西流,洛向东流。)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华人叫作肥遗,肥遗传到济始族称作鸣蛇。)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也是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求雨的画面。)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

  (古书说,商汤灭夏时也灭了昆吾,可知是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