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

第10部分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第10部分

小说: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债券市场这几年发展的应该是比较快的,中国由于直接融资能力不强,所以债券市场一直没发展起来,国债市场现在应该是比较大的一个市场,但是交易大部分集中在银行间的市场,银行间的市场大概每天有几十万亿的规模。但是我们把交易所分成两部分,一个叫银行间的市场,一个是交易所,怎么能够使这两部分变成一个市场。现在等级结算的系统也不太一样,在这个方面,在中国俗称“九龙治水”,银监会管银行的金融债,国家发改委管企业的企业债,证监会管公司债,债券就是债券,但中国人把这个名字一变就变成另外一个名字,实际就是一个固定收益的产品,我发这个东西每年给你多少利息,无论是公司债也好、短期票据也好、中期票据也好、次级债也好,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人为地割裂开了。比如说证券公司发的债,银行不能买,银行发的债保险公司不能买,这种情况与债券市场现在发展得比较慢有很大的关系。
  说到债券的资产证券化,现代的资产证券化,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比如我们现在建设一条高速公路,建高速公路的时候要借钱,也可以把它未来的收益打成一个证券包卖出去,因为高速公路建完以后,通车费是肯定可以看得见的,把这个固定收益卖出去了等于提早把这个钱拿回来去建,这种方法中国现在用的不太多,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分散掉银行的间接融资,也就是贷款。实际银行承担的负担太重,也把大量的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上,如果融资发生大的问题,这90%就会出大问题。美国好就好在把风险全部都分散到老百姓身上,你只要买证券,也可能这个债券就是某一个房子的一块瓦或者一块砖,但是这个风险已经分散了。咱们国家就是太集中,这个集中实际上会造成很大的信用问题。比如说咱们发债,工商银行发的债中国银行买,中国银行发的债建设银行买,如果一个倒,其他都不能溜,银监会慢慢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这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体系垮掉的时候就是互相交持,他的股票我持,我的债券他持,最后我一垮他也跟着垮。
  证券市场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理财慢慢就上来了,比如说我看了一个材料,每年大概有400亿~1 000亿元的企业年金进入理财市场,企业年金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国家规定的要给企业职工出多少钱,职工出一部分钱,企业出一部分钱,有些企业效益比较好有一个补充养老保险,也可以再进一步给职工福利,这一部分原来都是各自管的,很乱,现在逐渐集中起来,劳动社会保障部允许一些有资格的银行业好、证券公司也好、基金管理公司也好,帮助机构和企业去理财,这个来讲,实际现在慢慢地也在做这些事情。

中国证券市场和美国投资银行升级的缺陷在哪里(3)
目前我感觉,证监会“一行三会”保留对股票、债券发行、基金发行等“一事一批”的审批权,慢慢开始备案,比如IPO的时候,一个公司如果运营得比较好,一些大的公司,比如像工商银行,要再融资,就不应该审批得那么严格。另外我刚才讲多重管理的问题,对本土机构限制比较多,另外还有杠杆,这些都是属于监管部门希望逐渐改进的,也正在逐渐改进,但是大家觉得改进的速度还没有想象得那么快。
  美国的投资银行最典型的一个概念,就是一半一半,股东拿一半、职工拿一半,基本上在收入端上把银行利息打掉以后,就是一半一半分的,这就是保持着原先的合伙人制文化,所谓合伙人就是分掉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发展一部分。以后变成上市公司,股东这一块增值在哪儿?资本增值,就是股价增值,但是从实际收益来讲,基本还是分的。中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都是国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属于金融企业,所以不可能让职工拿那么高的薪酬,中金公司的薪酬是很惊人的,但是中信规模大,中信证券的规模曾经有一段比摩根士丹利还要大,市值仅次于美国高盛,变成世界第二大规模,但是现在摩根士丹利股价上来了,所以它的市值也上来了,但是现在中信证券的规模在亚洲还是最大的,比野村要大,我们最高的时候是野村的两个那么大。中信证券规模现在是300亿美元,在金融界都应该算是比较大的。之所以大,盈利能力也强,因为它涉及所有领域,因为中金公司几乎没有经纪业务,中金公司由于资本金太小,当时就是建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合资,一共有1亿美元左右,当然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累计,也积累了一部分,但是它的资本金规模还是远远小于中信证券,由于这样,它投资没有很多。像中信证券去年情况最不好的时候,税后的利润还有近70多亿美元,2007年最好的时候差不多近20亿美元,中金公司就小得多,只有差不多十几亿人民币。中信证券好就好在,每一个领域,包括债券承销、股票承销,我们现在控制着全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华夏基金,它现在在管3 000多亿元的现金资产,中信证券的自营等投资都是现在在行业上属于第一或第二的,门类比较齐全。
  要说中信证券以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我们要逐渐走向国际化,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由于市场已经连在一起,如果不在国际化上走好,一定会影响到国内。现在我们面临的竞争,比如说拿QFII来讲,我们现在希望外国的这些投资人通过我们的企业来到中国。瑞银来的时候没有交给我们,而且它在境外的网络要大得多,它去发基金,把基金变成QFII再进来。比如我在销售跟中国和亚洲有关的股票,如果不到外国去怎么知道,肯定是被外国人都拿走了。我们现在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在境外扩张的话,你的境外业务如果不强,境内的业务一定会缩小,但是境外的业务如果要做,面临着人才问题,你的英语要好,境外的法律知识也要全面。中信证券现在在香港有好几百个,这是一个事先投入很大的事情,而且一般来讲,都是先投入再逐渐地产出。到美国去,面临的竞争力很激烈,到英国去,你面临的竞争很激烈,现在已经不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那时候高盛到英国去的时候,大家都在睡觉,美国人进去了以后,狼的意识很强的,为什么英国保留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毁掉了整个银行业,投资银行没了,原来投资银行真正起源于英国,最著名的巴林垮掉了、SG垮掉了,最有名的一些投资银行都没了,或者被美国人吃掉了或者被欧洲人干掉了。

中国证券市场和美国投资银行升级的缺陷在哪里(4)
我们自己感觉到,现在全球化之后,美国不光是摩根士丹利,像JP摩根、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欧洲大型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UBS,英国的巴克莱,包括西班牙的桑坦德,都是实力很强的欧洲全能银行,仗着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养着投资银行,还做着保险,什么都做,这就是欧洲的投资银行模式。几年以前我跟野村的CEO聊天,我问他你最怕的是什么呢?因为当时我们觉得跟中国投资银行竞争有两个,一个是国外投资银行,我们的机制各方面都不如人家,还有一个是中国的工、农、中、建等银行,所有中国大的企业客户他们都有,怎么竞争,后来他也跟我说,真正的投资银行如果要跟国外的投资银行竞争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大的投资银行如果挺得住也可能参与竞争的,否则为什么这么多的投资银行还是生存下来了,当然也有没生存下来的。
  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外国和中国也一样,只不过程度不同、机制不同,因为银行的文化跟投资银行的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投资银行的文化见总裁敲门就可以进去,可以说最低的交易员都可以敲门,在商业银行是绝对一级一级的往上走,为什么?因为投资银行资产负债表要动的话,它的转换是非常快的。一天,我包销一个股票等于所有的承销都是你包起来,等于你买过来所有的东西然后你再卖出去,基本上都是一天。不像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一笔贷款可以待10年、也可以待5年,投资银行要求信息必须得快,反应得非常快,包括他的交易。这些东西我自己感觉到,因为在国外的证券公司也工作过,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当时这道墙垮下来以后,实际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互相在文化上还有很大的代沟。
  所以为什么比如像高盛,我们2008年9月见过高盛的总裁,他跟我们讲,你跟我见的时候刚刚变成投资控股公司就是银行,刚刚变成银行6个小时,但是他说了除了名字以外,一切都没有变。这一年过去了,高盛真的没有变,2009年可能是它历史上盈利最高的一年,他2009年可能过百亿,他的盈利大部分都是他的交易造成的。但所谓最高贵的一家公司摩根士丹利,它现在已经慢慢地和高盛的距离差得越来越远,我觉得在很大程度它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这是最可怕的。犹太人厉害,高盛、雷曼兄弟,华尔街的人分成两大部分,一帮是犹太人,犹太人做事很精的,他认准了一件事情一定会坚持去做,当然我们只能说到现在,不能说以后的事情。我想中信是上市公司,必须对股民有交代,而且我们自己感觉到,作为上市公司,就跟轮子在车上下不来了一样,不像私人公司,我今天少做点,不行,因为有很多投资者。原来非上市公司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到了上市公司明显感觉到这一点。第二点,这种情况下,资金怎么好好地用,使它能够创造更高的效益。第三点,当然更重要的是管理,现在业务逐渐扩大,管理一定会跟上,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这三大部分是中信未来可能往前走的方向。
  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盈利能力的问题,你的盈利能力关键是体制能不能支撑得住,体制就是说你的这些人,实际上投资银行说白了就是人,就是靠人。一个证券公司硬件资产没有什么,楼我们都是租的,关键是人能不能创造出价值,为什么对人的投资那么大,就是说你必须得创造出更高的回报。
  

华尔街:冰河时代的恐龙
祁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客座教授
  华尔街:冰河时代的恐龙
  这次金融危机的过程,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2008年3月,美国的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破产,当时人们认为这只是天边的一片乌云,谁也没有想到,这片乌云,预示着将来会有一场席卷全球的狂风暴雨。半年之后,金融危机开始深化,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洲银行收购。三天以后,高盛、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我们可以把这场危机称之为华尔街的“冰河时代”的来临。这让我们想起恐龙的消失。恐龙在它生活的时代是主宰地球的动物,但是突然在很短的时间里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气候的变迁,冰河时代的到来,使恐龙灭绝了。
  这与华尔街的危机有一点儿相似,华尔街一直是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宰者,但是今天的世界与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金融产品的高度复杂,杠杆率的无节制提高,各个金融子市场的相互影响,风险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等,华尔街或许真的遭遇到了“冰河时代”。华尔街能不能适应这个新的时代,要看它自身的变革与应对了。
  更加让我们震惊的是,随后,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向外传播,而且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传到了欧洲,当时我到中央电视台参加“直击华尔街风暴”的节目。主持人马洪涛先放了一段录像给我们看,是前一天的“新闻联播”中国际新闻的第一条: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当时还没有传播到欧洲,欧洲搞了一个金融论坛,德国的财长在金融论坛上,发表了一段讲话,他认为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从此将一去不复返,世界金融体系正在向多极化转化。主持人问我怎么看这段话。我说德国财长说的是对的,世界金融体系确实正在向多极化转化,中国将会成为多极化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极。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说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从此消失了。同时,他的潜台词是说,美国不行了,欧洲人应该上台了,或者是德国人将成为新的世界金融霸主。尽管美国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理由相信欧洲的金融体系会比美国先进。事实上,三天之后,德国所有的银行都破产了,并全部被国有化。
  现在回头看,这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个大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财长,在自己的金融体系行将崩溃的前三天,还以为自己的新时代已来临了,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说明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双面性,它在高度发达的同时,又具有高度的脆弱性;还说明现代金融风险的难以预测性和破坏力。
  随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全部都出现了问题。冰岛甚至已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俄罗斯的股市在很短的时间内跌去大半,紧接着危机向亚洲传播,如韩国、巴基斯坦等,在每一次亚洲危机中韩国都是首当其冲的,因为韩国人的投资文化比较投机。紧接着拉丁美洲也出现问题,最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次贷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次贷市场是不到2万亿美元的规模。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大家觉得次贷问题不大,因为美国的GDP 是14万亿美元。大家觉得就算是美国1/7的GDP不要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现在的损失是多少呢?全球经济陷入停滞,这已经无法用钱来计算了。
  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有些学者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比较稳健,没怎么受到影响,说明我们监管得比较好。那么这次危机中全球哪些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小呢?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是古巴,第二个是朝鲜。但这丝毫不能证明这两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或者说他们的金融监管比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