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感悟河东 >

第7部分

感悟河东-第7部分

小说: 感悟河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土地淝沃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地区有一个盛产食盐的解池。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须品,人类可食用的盐一般分为海盐和陆盐,海盐产于沿海,运输极不方便,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而解池属内陆盐湖,其盐是天然结晶而成,便于食用采集,这样华夏这个的内陆民族就会把解盐当作首选盐种,这样,古人倚解池而居便不足为奇了。

  从考古学上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个区域有上千处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著名的有西候度遗址,距今180万年前,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它如仰韶、ke河、丁村等遗址都在这个区域内。这也是解池与华夏民族的关系之密切的一个有力佐证。

  盐是人类生存的发展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解池,也就有了战胜敌方的资本。民间广为传说的华夏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围绕盐湖而展开的。《孔子三朝记》云“黄帝杀之于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为解”这个经孔子考证的传说和在解池一带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大同小异。至今昔对比在解池西的运城市解州镇社东村有石碑一块,上书“凤后故里”,据说那是华夏第一相凤后的出生地。凤后便是指挥那场战争的谋士。相传,黄帝为蚩尤所败,为打败蚩尤,占有盐池资源,他求贤若渴,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按照梦的指点,他在“海隅”,(古人以盐湖为海,海隅即偏居盐湖西部的解州社东村)找到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的指挥下,一战按风后的安排,黄帝部落间插槐叶便于区别而大胜蚩尤军;二战,由于蚩尤军也插了槐叶,不辩真伪,一场混战,不分胜负,三战,凤后建议换插上皂解叶,在烈日下,槐吐枯萎了,而皂解叶依然挺拔,这一次彻底打败蚩尤,并生擒之,余部则向南败逃,至今昔对比解州还有二月二插筇解叶的习俗,而在解池东南部则拥有一个村庄叫蚩尤村(今改为从善村),相传是蚩尤当年的兵马驻地。

  记载和传说,都没有讲他们为什么而战,但试想一下,原始社会后期,交换已有很大发展,而盐作为人娄赖以生存的必须品谁拥有它的开采权,便拥有了大量财富,要知道,解池是当时中原、西北的唯一盐池。为争夺而发生战争是必然的,拥有了它,便在诸部落中最有发言权,黄帝,这个沿黄河而下西北部落一进入这个区域,便会瞄上解池,解池一战,黄帝成为诸部落道领,也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号一统而领天下。

  从黄帝始,直至尧舜禹时代,我们祖先活动范围都在这个区域,“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据《通典》尧旧都在蒲,这样,从记载来看,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一直在这一区域,三皇五帝直到夏初这里都是天下最富裕的地区,由此可见,解池是抚育华夏民族的宝池。

  至今仍然传唱的一道歌《南风歌》,据说是舜当年在解池之畔,抚着五弦琴而唱,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

  南风之时分,可以解吾民之财兮;

  ……

  从上辞可知,舜时代甚至以前人民已经食用盐,他们已经懂得了适时采捞并成为部族财富,并以此作为操纵其它部落的手段,这也是黄帝部落壮大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池,以其宝贵的食盐资源,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凝成巨大的向心力,形成厚实的文化沉淀,从而使古老的河东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解池的开发历史悠久,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有近三千年了,《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供其苦盐、散盐”。以上说明,周代已有了盐官管理盐务;苦盐(即解池之盐)作为祭祀盐,由此可见解池之盐的珍贵。

  在春秋战国时代,解池资源是各诸侯国争夺的财源之一,春秋时代,晋国据解池,国力雄厚。晋之国都在新田,距盐池75公里左右,《左传》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民乐,不可失也?’”尽管最后没迁,而定都新田,但也充分说明盐在诸侯的地位,解池属晋,其盐供应秦及中原诸国,其对于晋国成为春秋五霸可以说是作用巨大。最后,三家分晋、韩、赵、魏都成为战国七雄,由此可见晋国国力的强大,魏国据有安邑,魏国因其而保持强大地位,后来,秦国迫使魏国割失安邑,魏迁都大梁,国势也就大不如前。相反地,秦拥有解池后,专山泽之利,国家统一管理盐务,这样,盐利倍增,二十倍左右;国家便迅速强盛,这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文帝和曹操都曾称:河东吾股肱郡。把河东看成其政权的安危所生活经验,这固然和河东物产丰富、地肥土沃、表里河山有关系,但解池巨大的盐利则是他们器重河东的首要原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总是不断地更替征税和专卖两种制度。这个时期,解池的收入,据《魏书》记载,北“盐池天资贿货,……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天助,大魏兹计不爽。”可见在当时条件下,盐池地位的重要,关系国需军需。隋初,先施行盐禁政策,在开元三年(583年),开始开放政策不征税,这目的是给长期战乱的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此期间,都水监姚矍主持修复了建于北魏的永丰渠保证盐池免遭洪水侵害,它是河东第一个工开凿的巨大的水利工程,扣人名其渠为姚矍渠。唐柳宗元系解州人,他在《晋问》中曾说:“盐,晋宝之大也。”他还在文中描写了当时的食盐生产方法。即垦畦浇晒法,这种方法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水灌入畦中,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改变了天然结晶方法,这是解盐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一垦地为畦,人工晒盐,改变了过去依靠自然的状况;二制盐过程,开始用卤搭配淡水,提高盐的质量;三加快了成盐速度,提高了产量,此时的食盐生产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看来,在当时解池之利首屈一指。

  运城本是一镇,春秋时名为盐氏,汉时称司盐城,元代为潞村,在此以前管理解池的机构大都设于解州,随着盐业的发展,元太宗时,开始设盐运司于潞村,自此,盐务机构都设于运城,潞盐始有其名,元末,盐运使那海德俊,再迁其机构至圣惠镇,并筑城以负保障,名曰运城,从此,运城才开始商贾云集,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运城现在比解州、安邑、蒲州这些古城能够后来者居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居于盐池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见,没有解池便没有现在的运城。

  解池,以其宝贵的资源滋润着河东大地、更孕育了现代名城——运城。 。 想看书来

人间仙境堆云洞
从运城市区沿着大运路行驶到夏县水头镇,然后再向西行驶3公里的路程,就会来到上牛村,素有“小布达拉宫”美誉的道观堆云洞就座落在里。                            

  夏县堆云洞是一座建于土岗之上的城堡式的道观,因为雨后岗上积云缭绕,洞门云封,因此得名为堆云洞。始建于元代的堆云洞是道教中全真教龙门派的重要传道场所,到堆云洞最值得探访的是巧妙的布局、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以及景致秀丽的迷人风光。

  一

  堆云洞始建于元代,清朝的康熙至乾隆年间是它的鼎盛时期,1922年革命先驱嘉康杰在这里创办了平民中学,1928年*河东特委在这里成立,并且 在这一带秘密活动了长达10年之久,所以说堆云洞不仅是道家眼中的人间仙境,更是晋南革命的摇篮。

  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位道士云游到夏县上牛村的洞沟,时值雨后放晴,只见土岗巍巍高耸挺拔,左涧右涧环绕土岗,天成二龙戏珠。再看它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首,左有青龙蜿蜒,右有*俯卧,四方四神各就其位,头顶白云如盖,道士见此仙境不禁拍手叫绝。很快就有人在这里设坛修道,斗转星移,一座集江南园林的灵巧与北方建筑的大度为一体,充分展示道家思想精髓的道观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堆云洞大小120间厅堂殿阁依岗而建,12座院落层叠相筑,房上有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布局之精巧,结构之紧凑,风格之独特,实属罕见,综合这里的自然景观、建筑特点以及道观风水,堆云洞被世人誉为“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

  堆云洞中古碑上说“以其从壑连霄谓之堆云,以其穴崖而入谓之洞”,这就是堆云洞名字的由来。其实这座道观最早并不叫堆云洞,而叫和光洞,为古仙修真处,后来又改名朝阳洞。康熙元年道家全真教龙门派入住这里后,才改称为堆云洞。

  清朝顺治八年,全真教中兴之祖、龙门派第七代传人王常月也曾挂单堆云洞,研修仙道,设坛讲经说法,后来王常月奉旨主讲于北京白云观,度弟子千余人。康熙皇帝也从其受方便戒,从此,全真教道风大振。

  道家特别崇拜神仙,所以是最讲究风水的,道观中的建筑也都处处体现着深厚的宗教意义,堆云洞的山门就修有三重门洞,走进山门就表示进入山门的人已经跳出了“三界”,这所谓的“三界”就是无极界、太极界和现实界,这样就可以修炼成仙了。

  沙石洞是堆云洞的一个神奇之处,同时它也是道观称之为洞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虽然是沙石洞,但是结构却是非常坚固的,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土丘四周甚至包括距离它不到三米远的水井和窑洞旁边都没有发现像这样的沙石,而唯独这个上下高达六米的洞是处在沙石之中,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与祖先创造性发现的完美结合吧!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隐居修炼,他们认为景色秀丽、山林幽深的地方就是神仙聚居的地方,所以天下名山就是神仙的乐园,他们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道家巧妙利用山形地势,顺势布局,高低错落,或据洞筑室,或洞旁建屋,使道观建筑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道观坐北朝南,代表天南地北,也就是乾南坤北,东为青龙,属木;西为*,属金;东西对称,也就是八卦上的坎离对称。观中的庭院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庭院的四方代表着金木水火,中心为土,所以这种四合院就象征着五行俱全、吉祥如意。

  堆云洞的形制就是传统建筑模式与道教教义的完美结合。“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古人慕其美景,还总结出了堆云洞八景,盛赞它的形胜。

  堆云洞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道观,所以这座奉先祠中供奉的主角当然就是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了。道教分为全真教和正一教两大派别,全真教又分为龙门、华山等七大门派,龙门派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派,丘处机就是龙门派的创始人,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见丘处机,尊其为神仙,爵“大宗师”总领道教,使道教地位大大提高,道教建筑遍及全国各地。清初以后,龙门派几乎成为全真教的代表。

  这里还保存着清朝咸丰三年所刻制的堆云洞全图,这上面不仅刻画了堆云洞所有的院落和房屋,而且还刻画了30多个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完全是一幅堆云洞鼎盛时期的*图。

  云阶道人是全真教龙门派第18代传人,从清朝嘉庆到咸丰年间,他在堆云洞住持时间至少30余年。从他刻制的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堆云洞的管理体制,一般来说道观的管理体制可分为十方丛林、子孙庙和子孙丛林三种类型,全真教的道观一般都属于十方丛林,当然堆云洞也不例外。

  据记载,到清朝嘉庆年间,堆云洞的观地就达到144亩,所有这些庙产都属于道教界公有,由于道观规模很大,道中人数多,全观的组织十分严密,管理也特别严格。

  这座塔形的建筑叫做笔峰,它在这里主要起的是平衡作用,也就是这个道观用来补风水的,它的外形建筑就像一支眉笔一样直指云天,传说它还曾得到月中嫦娥的青睐,月亮每升到这里的时候嫦娥总会停下来用它来描眉画眼,所以古人把它誉为堆云洞的第七景笔峰留月。

  “拔出三千界,登临岂偶然,浮尘飞不到,即此晤群仙”。北极台矗立云天,似乎已超出凡界红尘,目极舜日尧天而外,人在蓬莱仙境之中,登上这天台,大概就真能与天上的群仙会晤了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座三清殿里供奉的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化身,他与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合称为“三清 ”,是道家最尊崇的三位天神。老子从人到神,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到道教的神师爷,他的神化过程也就是中国道教形成和发展的缩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名李耳,字伯阳,死后谥号聃”,是周朝管理藏书和档案的史官,他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后来他见周朝衰败,便辞了职,打算当个隐士。当他西出河南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吏尹喜把他敬为上宾,请他写部书为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子写下了《老子五千文》,也就是《道德经》,然后就当了隐士。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在老子看来,“道”是早于开天辟地之前就存在的一种物质性的实体,它无声无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永远存在。

  老子还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提出事物存在的相互依存性和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规律。他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已成为哲学史上的名 言。老子从“天之道”悟出了“人之道”,提出了“无为而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