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生命不息:病者生存 >

第4部分

生命不息:病者生存-第4部分

小说: 生命不息:病者生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上述两类外,还有一种存在于妊娠妇女中的糖尿病,被称为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可以是一过性的,患者在妊娠结束后  便恢复正常。在美国,有4%的妊娠妇女患有这种疾病,估计每年  大约有10万名患者。由于母亲血液中额外的葡萄糖可以通过胎盘  滋养胎儿,因此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很容易产下“大胖小子”,  医学上称为巨大儿。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可能是胎  儿由于饥饿而寻找食物的一种“有意识”的反应,他们希望妈妈能为他们准备“一大桌可口的甜点”。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们还不完全明了。遗传、感染、饮食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最终致病。尽管还充满未知,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无论是Ⅰ型糖尿病,还是Ⅱ型  糖尿病,遗传因素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我 们将何去何从,谜底即将揭晓。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  发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虽然在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仍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85%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  是肥胖者。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大量进食高热量、低营养的垃圾食品,因此肥胖者更多,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人类对Ⅱ型  糖尿病普遍易感,但在发达国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更高。肥胖无疑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出奇的高。例如,在美国西南部的皮马族印第安人中糖尿病的发  病率简直就是骇人听闻,几乎一半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相对于世代以碳水化合物和含糖丰富的食物为主的欧洲农民,印第安人以打猎采摘为生的生活习惯可能使他们更适应于阿特金斯食谱(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产生了更为适应的代谢途径。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情  况则有所不同,该类疾病在北欧后裔中更为常见。在全球范围内芬兰青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瑞典紧随其后,英国和挪威并列第三。地球越往南的区域,发病率逐渐降低,在非洲、亚洲和西班牙后裔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最低。
  如果遗传因素是一种疾病因子,那么通常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  某些特定人群中就会更高。这时,千万别忘记我们前面提到的进化观点,我们得多问个为什么,因为这些发病情况的特殊性通常说明  导致该病的某些特点曾帮助我们的先祖在历史上度过了难关。
  如前所述,血色病能阻断细菌对铁元素的利用,帮助其携带者  免受瘟疫之灾,那么糖尿病对我们有何益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  题,我们将开始一次溯源之旅,而这一次的时间坐标不再是百年,  而是千年。现在,让我们穿上滑雪服,慢慢退回到冰河期。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1)
大约50年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仍普遍认为,大规 模的气候变化是逐渐进行的,气候变化需要历经数千年,甚至数十万年。
  当然,这并不表示科学家们不接受冰川曾覆盖北半球的观点,  他们只是肯定了冰川是缓慢移动的,这一过程从远古时候就开始  了,我们只需要把冰河期开始的时间往后推移即可。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被超速的冰川碾碎,因为如果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将带领我  们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几十万年的时间做点事  情以免遭受灭顶之灾。
  虽然,历史上有些人并不同意上述观点,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对于这些反对意见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安德鲁·埃利科特·道  格拉斯是一名天文学家,1895年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对树木年轮的检查,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太阳活动,即太阳黑子。尽管他自  己还一无所知,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树木年轮学,这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年轮来推断过去。他最早的发现之一就  是树木年轮在寒冷或干旱的年份较细,而在温暖或潮湿的年份较  宽,每年形成一个年轮,依此类推。从中他发现17世纪前后曾有过一次显著的降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科学界对此  非常震惊,但大家当时所关心的只是当道格拉斯在森林中砍倒大树时,是否有其他人在场作证。哥伦比亚大学的劳埃德·波克博士发现,正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寒冷时期造就许多优美的乐器这一有趣现  象。这一现象似乎证明道格拉斯的发现和推断应该是正确的。包括  斯特拉迪瓦里在内的许多欧洲伟大小提琴工匠,都用生长于这一时期的树木制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波克博士发现,这些著名的小  提琴之所以能演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正是因为其制作木料具有很  高的密度。而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寒冷时期,由于树木生长缓慢、年  轮细窄,因此造就了紧密的木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气候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在瑞典,科  学家们通过对湖底泥土层的研究发现,地球气候曾经出现过剧烈变  化,其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任何想象。他们发现泥土中沉积了大量12 000年前的北极野花,这种野花被称为宽叶仙女木,通常生长在  北极,只有在非常寒冷的时期才会在整个欧洲大陆盛行。而那时它  们在瑞典的繁盛,似乎表明在上一个冰河期后的温暖时期里曾出现过一个迅速的气温回落过程。基于这些信息,科学家们将这次回落  称为晚冰期。当然,主流学派认为这次“迅速的回落”也持续了1 000年左右。
  其他传统的观点对于科学界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地质学家认为,理解现在是认识过去的关键:如果现在的气候如此,那么过去  的气候也应该是同理可得。这种被科学家们视为具有指导原则的观  点叫均变论。正如物理学家斯潘塞·威尔特2003年在他的著作《全球变暖的发现》中指出的那样:
  整个20世纪,均变论被地质学家们奉为圭臬。根据人类的经  验,在过去的近千年中,温度显然没有剧烈地升高或降低,那么均  变论就意味着这样的变化是不可能发生在更早以前的。
  如果你认同了一种观点的正确性,那么你还会竭尽所能地去寻  找新的答案吗?由于大家都肯定全球气候变化至少需要上千年时间,  因此很少有人会去注意那些可能揭示了气候快速变化的证据。比如  研究湖底沉积的瑞典科学家们,他们距首次提出的一千年内温度存  在快速变化的假说其实就近在咫尺。他们注意到了跨越数世纪的大  范围泥土沉积,却没有看到可以证实这次快速变化的小部分。北半  球晚冰期生物的迅速繁衍其实就证实了温度的变化比他们想象的快,  而尽管这些证据近在眼前,他们却被自己的假定蒙蔽了双眼。
  直到1950年前后,当科学家们认识到可能的灾难性事件可以  导致迅速的变化时,均变论才开始受到怀疑,或者说至少不再被奉  为真理。1950年末,戴夫·富尔茨在芝加哥大学利用旋转流体的  方法模拟了大气中多种气体的行为,成功地复制了地球大气层。果不其然,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流体趋于稳定、重复的模式,但即  使是最小的干扰都可以在气流中产生巨大的变化。尽管证明这个试  验存在一定难度,但它的结果却强有力地说明,大气中极易发生巨  大的变化。同时其他科学家也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快速变化是可能的。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2)
随着新证据的发现,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旧的证据,并最终  达成了新的共识。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普遍相信,仅仅几  百年的温度变化和气候变化就足以导致冰期的开始或结束。变化的时间也从以前认为的数千年缩短到数百年,这时“数百年”就成为  “快速变化”的新时间计量单位。  尽管达成了新的共识,但对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还是众说纷  纭。有人认为是苔原沼泽中冒出的甲烷吸收了太阳的能量;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南极的冰川坍塌后漂流而出,冷却了海洋;还有人认为  是冰川融化进入北大西洋,带来了大量的淡水湖泊,突然中断了热  带水域朝向北方水域的流动。
  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并不容易,但最终科学家们还是有了答案———冷冰。
  20世纪70年代初期,气候学家在格陵兰岛北部的冰川和冰原  下发现了沉封已久的历史气候“档案”。当然,要取得这些档案确  是一件艰难而危险的工作,就如同要从一大堆白色的衣服里找到一  只白色的实验小鼠一样。同时,这项工作对研究者的体力也是一次  巨大的考验。多个国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伍拖着数吨重的机器,徒  步穿越万里冰原,有时还需攀登数十千米,忍受高原反应和刺骨的  寒冷,才能够在3千米厚的冰川上打出一个洞。但是所幸的是,科  学家们最终获得了原始而准确的记录,这些关于过去年月中降水量  和温度的“记录”在几千年里从未受到任何污染,而且经过简单的  化学分析就能为我们所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冰芯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冰期的存  在,这一次持续了1 000年左右的剧烈降温大约出现在13 000年  前。不过,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1989年,一支美国远征队在格陵兰岛厚达3千米的冰原上打了一个直通底部的洞,由此获得了过去11万年间的气候资料。而  距此仅30千米外,一支欧洲的队伍也在进行同样的研究。4年后,当两支队伍都接触到冰原底部时,他们的发现再次改变了“快速变化”的含义。
  对冰芯的分析发现,晚冰期———这个最后的冰期,仅仅持续了3年时间便宣告结束。从冰期到非冰期的时间不是3 000年,也不是300年,而是短短3年。不仅如此,冰芯还揭示了晚冰期的开始  仅用了10年。这个过程是如此迅速,以至于科学家们都不再使用  “迅速”,而是用“转瞬间”进行描述。威尔特博士2003年在他的  书中总结到: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认为温度的波动需要上万年的时  间;70年代,他们认为这一时间进程约为数千年;80年代,他们  认为仅需要数百年时间就足矣;而现在,这一时间被进一步缩短为数年。
  科学界现在所研究的气候突变其实只发生在过去11万年间。  事实上,这11万年才是真正唯一稳定的时期。照此推断,现在的  情况不再是认识过去的关键,而仅仅是一个意外。
  对于晚冰期是如何使整个欧洲大陆迅速重返冰期的,最有可能  的解释是大西洋“传送带”,也就是温盐环流发生了中断。传送带  正常工作,或者至少是像以前一样工作时,它可以将热带海水从海  洋表面带到北方。在那里,海水变冷,密度增大,表层海水沉入海  底,再通过海洋底部流回热带。受到环流影响,伦敦虽与新西伯利  亚处于同一纬度,却属于温带。而来自格陵兰岛冰原融化所产生的  大量温淡水中断了这一传送带,从而对全球气候带来巨大冲击,将  欧洲变成了一个冰窖。
  晚冰期以前,欧洲大陆上的先祖们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科  学家们用DNA信息研究人类迁徙现象发现,那些从非洲迁徙到欧洲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曾朝着更北部的地方迁徙。在晚冰期前的一个  冰期里,虽然这些地方当时还不适宜居住,但已经和现在一样温暖  如春了。于是人类迅速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然而,仅仅一个冰期后持续温暖的气候便迅速结束,并开始向  反方向发展。仅1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温度下降了近2℃。水被  限制在冰层下,海平面下降了上百米。森林和草地变成了荒漠和峭  壁,几万米长的海岸线布满冰层。即使地处温带的西班牙和葡萄  牙,冰川也都随处可见,同时巨大的冰川还在不断向南推移。晚冰  期的到来,为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3)
虽然人类最终生存了下来,但是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人类,特  别是北迁的人类无疑是巨大的灾难。他们所具有的生存技能,无论  是建造房屋还是狩猎,都毫无用处,不计其数的人在这场灾难中被  冻死或饿死。考古学家进行的碳质谱年代分析明确地显示,这一段  时期北欧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人类的活动也明显减少。
  但还是有人幸存下来。这些幸存者是如何做到的?其中有些可能得益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晚冰期加速了狩  猎型社会的瓦解,并代之以农业的兴起。但是个体的生理适应和自  然选择又如何呢?科学家们发现有些动物在此非常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它们的本能,以便在这个寒冷的时期存活下来。后面我们将会介绍的林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人类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呢?  欧洲人“选择”血色病基因帮助携带者免受瘟疫之苦,那么是否与此类似特点的基因能够帮助其携带者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呢?为了  找到答案,我们有必要首先看看严寒对于人类的影响。
  

对抗严寒,我们需要脂肪(1)
2002年7月,一代传奇棒球明星泰德·威廉姆斯刚刚过世,就被火速送到美国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一个温泉疗养地。当  然,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疗养地,而是艾克生命延拓人体冷冻  实验室。经过理发、洁面后,威廉姆斯被迅速冷冻起来,他之所以  被存放于此是因为他的儿子希望未来的医学能够帮助其死而复生。
  艾克实验室将威廉姆斯的头部和躯体分离,研究人员在他的头  上打了两个硬币大小的洞,将其冷藏在…160℃的液氮中(同时另  有冷藏箱储存其躯体)。艾克实验室在其广告册上宣称,到21世纪  中期,“成熟的纳米技术”就可能会让冰冻的身体重获新生。但他们同时也申明,对于接受人体冷冻疗法的死者,后来者将优先复生,也就是说先被冷冻起来的人会等更长的时间。
  而这也许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