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 >

第19部分

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蕖表姐,你说平等,那为什么林表哥、森表哥戴白帽疙瘩,跪在灵前,你就戴黑帽疙瘩,跪在灵后呢?”颖燕也不服输。

  海蕖最不愿意提这个小帽头儿,一听这话急了:

  “这是两码事,管帽疙瘩什么事?你等着瞧,将来我非向二表姑那样自己养活自己,干出点事业来,对了,还养活我阿玛!”

  “对,咱们姑姑要是也像二表姑那样独立,哪至于让姑父气死呢?告诉你们,人无志就不立!”海蓉振振有词的说。

  “大姐,那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

  “男的能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

  “对、对!”这会儿海蕖从心里佩服起大姐来;“我也是,哥哥能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不,不管他能不能干,我也能干!”

  “哎?怎么不见娟表姐和瑞表哥?表舅和表舅妈不是来了么?”颖鸿突然转了话题。

  “我舅妈说学校快考试了,怕他们耽误功课,让他们下午上完两堂课再来”海蕖说。

  “哎呀,”颖鸿不以为然,“这么大的事还舍不得告一天假!”

  “我舅舅、舅妈向来不看重这些事。”

  “那是,哪儿象咱们呢,”颖燕细声慢语地说:

  “上学就是个解闷儿,表舅可盼着瑞表哥能出洋留学呢!”

  这是实情。白四老爷的这两位千金上学,不过是为了解闷,家里压根没想过将来让她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姑娘人家吗,出了门子就是人家的人了,二表姑自力更生是出于无奈,不可效法。娟表姐天资有点愚钝,上学是随大流。二太太让海蕖上学,是为了给她争口气。至于小子当然不同,他们长大了要成家立业,支撑门户,上学是势在必行,谁能象恩表哥那样,神马转世,洪福齐天,能够不劳而获呢!

  几个孩子正吵吵着,外面又响起了几声鼓,于是大家赶紧打住话忙着跑回去跪灵,垂花门一打点,海森就爬在灵柩下面对海蕖说:

  “嘘!说曹操,曹操就到。” 

  进来的是娟和瑞, 两人也都穿着漂白布的孝袍子,娟不懂得妇女应该在灵后奠酒的规矩,上了月台就跪下叩头,并且叩的是小子头。

  这天从早到晚,和尚、老道、喇嘛、尼姑轮流着念经,和尚转一回咒,海林和海森就轮替的送一回“疏”。所谓“送疏”原本是古时候臣子给皇帝上的奏折,名曰“上疏”;“送疏”就是给玉皇大帝或是阎王老子上奏折。至于这道奏折上写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也无人过问。它是由和尚给衬在一个黄裱纸糊的的长方盒子里,然后再由孝子把它高举过头,跟在和尚后头,送出大门付之一矩。事先即没征求过任何人的意见,事后也不见玉皇大帝或是阎王爷有什么批示,好在谁也没追究,谁也没想到过去追究,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哪怕一个字不写,谁管它呢!最热闹的还是晚上的“烧楼库”。从一大早就在大门外展览好的曲栏高楼有好几座,旁边一座挨着一座摆着金山银山,有的是本家糊的,有的是亲友送的。到了晚上,四棚经都出来了,海林、海森、海蕖、海桐高举着“疏”跟在后面,金山、银山、楼房一直排到胡同口外,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四棚经都念的非常起劲,就像演员面对着众多的观众一样。楼房烧起来了,金山、银山、大把的冥钞也随着冲天大火一起送给了二太太。二太太是否因之而在阴间当了财主无从考察,而冥衣铺因之实实在在地做了一笔买卖倒是实情。 

  街上的人一直不散,仿佛是忠实的戏迷。

  “放焰口”是这堂白事的高峰,也是压轴的大戏。这一天,除了尼姑,和尚、喇嘛、道士送疏回来都没有休息就都爬上了经台,坐了三摊儿,各按照自己的“主座儿”摇着法铃、念经、奏乐、洒洁水,散饽饽。散饽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这种饽饽是一种特别的小饼儿,就是比一般“蹲儿饽饽“还小的硬面饽饽,特别是它只有八成熟,必须放在火上烤,才能吃。而这一烤,就出了特别的风味。饽饽放在特质的桌子上,叫做饽饽桌子,饽饽桌子上的饽饽最高的有十三层,一百多个,饽饽桌子先在灵前供着,放焰口的时候把它们拿到经台上去,散饽饽是最吸引孩子们的,这些饽饽是由那些和尚、喇嘛、老道们边念经便往下撒的,他们念一回经,往下扔一回,撒的热闹也抢得热闹。这些饽饽原本是撒给孤魂寡鬼的,实际是高兴了孩子们,于是抢饽饽也就成了放焰口的闹剧。

  不知是出自哪一个教的教义,据说是这时候亡灵要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而这个家人必定是家里的小男孩儿。梁义山过来和二老爷说:“亡灵要辞行了,您该打发小哥儿上经台去跟亡灵见个面,说几句话了”,这理所当然是海森的差事了。可是他上去没有三分钟就跑了下来,唯恐饽饽都让别人抢走,这可让董嬷嬷大为叹气:

  “唉,就跟亡灵见这么一面了,也不多说几句话儿!”

  海蕖赶紧跑过来问六哥:

  “你见着奶奶了?”

  “我要是瞧见奶奶,准得‘嘣噔呛!’”

  “不是说亡灵这会儿回来吗?”

  “瞎扯,哪儿有那么回事儿!嘿,快抢、快抢!”

  他既然认为亡灵回家是瞎扯,当然更没跟奶奶说一句话儿了,海蕖也就不在追问。孩子们在经台底下跑来跑去几乎忘了亡灵的事,慢慢的高兴起来了,海蕖还乐出声儿。

  “唉!亡灵这会儿回来了,不说哭还玩儿,真没心眼儿!”只有董嬷嬷一个人在那儿感叹不已。孩子们也顾不上理她。本来吗,丧事成了闹剧,孝子成了木偶,热闹压倒了肃穆,欣赏压倒了悲伤,连二老爷这会儿都顾不得掉眼泪了,何况这些还不大懂事的孩子?

  焰口放到深夜十二点多,孩子们也玩儿到十二点多,毫无倦意。接下来是辞灵。和尚、老道、喇嘛、分别摇着法令、念着经文排着队走下来,加上尼姑齐碴地站在月台两边,海蕖和海森觉着好玩儿,也跟在后边,嘴里念念有词,手里也敲打着点儿,董嬷嬷走过来一把扯住他们:

  “小爷,小姑奶奶,别瞎闹了,该辞灵了,赶紧跪倒后头去!”又叹口气:

  “唉,真不懂事,哭得日子在后头呢!”这会儿四只队伍一齐起劲的念诵着自己的经文,敲打自己的法器,大有比赛看谁的声音最亮、谁的乐声最高之意。大家也像才明白过来,立刻,二老爷躬身站在灵左,长亲站在灵右,一班小兄弟姊妹规规矩矩跪在灵前,其它亲友跪在月台上,佣人们跪在月台下,人虽不算太多,也是白花花跪了一片。大家都直瞪着眼睛看着梁义山往棺材角上填制钱——通知亡灵一早离家。然后他拉开长音喊了一声“举哀——”,于是大家的悲痛之情就一齐霍然而出,放声大哭。

  二太太的遗体、她的灵魂天一亮就要离开她的家,离开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这个家了,这个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无不灌溉着她心血的家,这个她苦心经营半生、却最后终于倒塌了的家。多么排场、隆重的告别仪式,多么风光讲究的辞令场面啊,可这场面、这排场却是二太太拿苦心经营的蜂场换来的啊!二太太如果真的在天有灵,是该为这排场而笑还是一定比大家哭的更悲痛呢?她这一生是何所谓而来,又何所谓而去的呢?这“死后哀荣”到底又能给予她什么了呢?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

  大家自然又是一夜未眠,海蕖回到哥哥们的住房,只觉得比“年三十”儿守岁还累,还困,她一头倒在海林床上,睡迷糊过去了。什么江米人儿,饽饽呀一股脑儿都扔到了脖子后头。可是好像才打了个盹儿就又被董嬷嬷推醒了,海蕖勉强睁开眼一看窗户外头天还黑着,就很不情愿的想接着躺下,董嬷嬷赶紧把她拉起来,用热手巾给她擦了个脸,又端上一小碗儿柳叶面说

  “赶紧吃了,该去送殡了!今个还有一天的“戏”要唱呢!”

  这正是四九天,一冬没下雪,天干冷干冷的,因为穿着孝袍子,只能披斗篷,还没走进西院,海蕖就已经冻得直流清鼻涕,也完全醒明白了。看见大人们都静静的站在灵前,没一点声息,就更觉得打心里头冷的哆嗦。海蕖这会儿真盼能再举一次哀,哪怕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也算是一种活动啊。

  梁义山站在二老爷身边低声请示了几次,二老爷都像是没听见,纹丝不动的站在那儿,就像是一尊蜡像,眼看着时间到了。白四老爷只好开口吩咐:

  “起灵吧,入土为安,让二嫂早点安息吧,离坟地还几十里路呢,别误了吉时。”听了这话,二老爷才十分不忍的点了点头,梁义山立刻站到门口,冲着外院儿拉长声音高喊一声“起—灵—喽—”。这会儿,没等他喊那声“举哀”,大家就不由自主的大哭起来。

  “梆、梆、梆”三声响尺传进白棚,打响尺的领头,十六位杠夫静悄悄走了进去,杠夫们十分熟练的托着棺材底儿,把灵柩端了起来。打响尺的人仿佛是位统领三军的将军,指挥着杠夫们的行动,起杠、止杠都得听他的。他那两根紫檀木的响尺比梆子戏的梆子长出一倍,敲起来即清脆又响亮。他看杠夫们把起杠的工作准备好了以后,就又缓缓地敲了三下响尺,于是十六个人齐刷刷的弯下腰,把罩着堂罩的棺材放在肩上,大家就又放声大哭。打响尺的满脸严肃,仿佛是肩负千斤重担,倒退着打头引路;十六位杠夫毫无表情,迈着机械又整齐的步子,一方步挪不了三寸地跟着下了台阶。大家随着站起来跟在后头,一直哭出大门口。到了大门口再套上了“小罩儿”,换上了三十二人杠,梁义山一声“摔—盆儿——!”海林就把个事先放在地上的崭新的釉瓷沙锅使劲往地上一摔,随着这“叭嚓”声儿,杠夫们把灵柩扛上了肩,这时候,出殡的行列早从大门口排列到了大街上。这个行列十分雄壮而杂乱,可谓人鬼并列,僧俗并行。打头儿的是两个开路鬼,这两个开路鬼糊的足有两人多高,青面獠牙、目似铜铃,口若血盆,面目十分的狰狞,虽说他们的职务只是驱散一路的游魂荡鬼,可是小孩一瞧见就吓哭了。跟着是打着“肃静”、“哀穆”牌子的八个穿号衣的执事。他们的后面是一长串的乐队:锣鼓、喇叭是粗乐,走在前面;笙、管、笛、箫是细乐,跟在其后,再后头是扛着金瓜越斧朝天凳和几对用松枝扎的狮子、仙鹤、麋鹿和亭子的执事;再接着是一拨由二十多个小孩儿组成的“小喃儿”。他们身上都穿着重孝,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铜盘,用双手托着,一边走一边有声有调地“喃儿喃儿”地假哭助阵,他们是给孝子当拉拉队,替孝子哭丧的;跟在他们身后的,又是一拨小孩,这拨小孩也穿着孝袍子,手里举着一根缠着白纸穗子的竹竿,又名“雪柳”,老远一瞧,扑啦啦,白花花的一片,不言不语的组合在队列里。这几拨静物一过就又热闹上了,头一拨喇嘛,他们身穿黄缎法衣,头戴黄锻“扫雪帽”,吹着其大无比的喇叭,喇叭嘴由前面两位俗人用绳子跨在肩膀上,这是第一对儿;号筒后面又是两只奇大的圆形扁鼓,也是由两位俗人擎着,喇嘛鼓手用的是像倒挂着的蚊帐钩一样的鼓槌敲打,这是第二对儿;然后才是摇着法铃的主座儿,带着二十几位拿着法器的队员。黄色的喇嘛队伍过去是一队披大红偏衫、戴船型帽儿的和尚,然后是挽着道髻,穿着兰道袍的老道和黑道袍黑帽盔的尼姑,他们都不断的吹打着各自的法器,嘴里念念有词。这四只队伍加在一起足有一里地长。僧尼道番过去是“小轿”——四个人抬着一把空的罗圈椅,椅背上绑着一把红罗伞。接着是纸糊的“蟾、鹰、马、骆驼、狗,不知为什么架鹰拉狗的两位执事是戏里刽子手的打扮。接下来就是供着亡灵遗像的“影亭子”了,二太太这张相片是病了以后照的,梳汉族的爱司头,穿满族的旗袍,目光依然呆滞、嘴角紧闭,一副对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贫富兴衰都极为冷漠的样子。

  后面该是孝子队了,孝子队介于影亭子和大罩之间。照规矩,应该是儿子打幡、儿媳妇抱罐,二太太不缺打幡儿的,可二太太还没有儿媳妇,就只好改为由姑娘海蕖抱罐了。海蕖抱的是个一尺高添满各种供菜儿的黑釉瓷罐,罐子口儿用一块红绸子扎好封着。海森、海林兄妹几人加上侄儿侄女以致表亲的这一辈人,还有每个人身边一个怕他们哭晕过去专门负责搀扶的仆人,这支队伍也是浩浩荡荡的。 

  孝子队的后头就是大罩了,大绣花的棺罩子已经在胡同口时换上了六十四人杠,杠夫们听打响尺的“号令”,打响尺的听的可是舅太太的号令了——赏钱。舅太太赏了钱,打响尺的就拉长嗓门吆喝“舅太太赏钱两块!”六十四位杠夫就跟着呼“噢——!”这才稳稳当当地抬起杠来。半道上要换肩,响尺一响,六十四位杠夫稍微一停手一擎,腰一弯就整整齐齐地唰地一下子把抬竿子稳稳当当地都从左肩换到了右肩。

  大罩的左前方有一个万人瞩目的项目:撒纸钱。北京城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奇特人物,人称“一撮毛”,此人因腮边长有一颗长毛的黑痣而得名一撮毛,以撒的一手好纸钱闻名京城,大宅门儿出殡都请他撒纸钱。只见他先把一摞园园的白纸钱在手里捻成一朵花,然后胳膊往天空一扔,一摞纸钱一个不散直躜高空足有几十层楼高,这摞纸钱到了高空一下子散开,撒满一天,又准确无误地落满大罩,不少老北京人能在马路上恭候半天,就为瞧“一撮毛“这手儿绝活。大罩后头又是一付金瓜月斧朝天凳的执事,加上队前的那一付,这叫做“前拥后护”。跟着就是一辆挨一辆的轿车队了。其实,北京街上早没人坐轿车了,燕宅平时用的也是当时的现代交通工具:玻璃马车、洋车,海蕖弟兄姊妹都会骑自行车,可送殡的车却偏偏用这已经被淘汰的轿车,每辆轿车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孝子”、“本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