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立志要趁早 >

第7部分

立志要趁早-第7部分

小说: 立志要趁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是因为它新鲜的模式吸引了我,最后我毫不犹豫地踏进了模联的课堂。在选修课中对文件写作方法等基本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我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北大模联经历,而我又是在模联最为独特的世界遗产中心委员会:在这里代表们的职责是模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工作的特点就是在台上二十分钟的Presentation过程简洁清晰而完美,而台下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准备Presentation。我与另两名搭档一起准备印度那烂陀寺的申报。汇报分为十几个专题,我们三个人进行分工,每人分别准备几个专题。前期茫茫的准备工作是数不尽的阅读资料、查阅资料的过程,细琐又耗时。而最麻烦的部分是有些专题会找不到资料,我就分到了这样一个专题。有关那烂陀寺的“监管”只能找到少量的基本资料,更没有数据体现该遗产最近几年的监管有什么提高。网络、图书馆那一篇篇文章我都仔细地查阅过,但是这样的数据也许只有当地才找得到。这样,我们的准备工作,包括这一专题在内的好几个地方都存在这样的准备不足之处。我们三个就这样走进了北大。
  会议第一天的介绍,主席就准备活动的难度作了评估报告,特别指出了“监管”这方面的准备难度。第二天就是Presentation了,我们回到住处后,回忆主席的话,认为这是一个暗示,也就是他在评估过我们的报告之后认为大多数代表都在这一方面做得不足。如果我们改进这一方面,当然就会脱颖而出!于是我们顾不得第二天还要早起开会,连夜对这一部分进行扩充,对该遗产监管方面一贯的严密作了详尽叙述。结果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最终我们的申报以全场几乎最高的票数通过。会议中少不了的就是这样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和果敢的判断。在会议自由辩论中少不了唇枪舌剑,为争取票数少不了纵横捭阖,而会后我们无不庆幸我们结识了这样一帮真诚的朋友。

李峭寒 我信仰我心所向(7)
北大会议结束后,我们这帮人马回到学校成立了模联社团并充任董事会成员。我们参加模联的历史很短,组织很松散,建立社团就是想让这个活动继续系统化、正规化。招新会议、建制讨论、责任下放……一切都是未知,没有模式可以沿袭套用的时候,我们开创一个模式。作为宣传部长,我利用电视台和校刊的便利条件做广告搞宣传,向全校介绍这项活动,宣传这个团体。就这样,我们有了一个五六十人规模的社团。接下来就是对新人进行培训,当年我们在选修课上学习的,再加上我们在会议中体会到的,我们要让这些传播开去,传承下去。
  社团很快迎来第一次大型活动:第一届校模拟会议。我们请来外校模联人做技术指导、嘉宾,请没有经验和有经验的成员一起开会。准备工作很费周章,仅是借会议室就经历了对校长和副校长一个小时的游说。会议最终圆满成功,四十多名代表都又经过了一次锻炼。
  通过志愿者的经历,我努力成为一个“公民”,通过全球化教育的过程,我希望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我眼中的全球化
  模联不仅使我认识了一群来自各地的最优秀的高中生,使我把视野从身边放宽到全国,更使我学会从一个“世界公民”的视角考虑问题。在“地球村”的狂欢节中,我也在疯狂中感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全球化的张力。因此2007年的暑假,我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了三周的交流项目SIG(Summer Institute for the Gifted)。在那里我接受“文化休克”(俗称culture shock)的洗礼,在远离fort zone的地方继续挑战自己,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中国教育下与美国学生的不同——长处和劣势。
  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每个人都要上自己选的课,比如,我选的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Hip…Hop(街舞)、Word Origins(词源)、Math(数学)和Broadway(百老汇)等。有的课程,如我选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如聊天般尽情讨论。老师扮演的不过是话题发起者的角色,而我们这些来自全球的学生才真正是这节“全球化”课程的主导者。在这里,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其实是激起发散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作口头报告,锻炼当众讲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甚至是剧院,完成了一个个综合多角度信息的收集、整合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绝不轻松。而最后一节的百老汇课,则是老师根据报这门课的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出小音乐剧,然后我们在接下来的课中排练剧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剧目知识和表演技巧。三周后我们将把排练成果通过汇报演出展现给全体营员。
  在最后一天的闭营仪式上,一个美国学生和我分别发表了Student Speech。在我的演讲的最后,所有中国学生共十几个人全都上台来,一人教给观众一句中文的离别赠言。最后,在为友谊响起的掌声中,这次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圆满完成。
  在那里我感到的不仅有种种新奇感,更有种种亲切感。我不仅感到了拥有国际视野的必要,更感到了维持自己民族性的重要。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抛弃我们的传统,绝不意味着文化灭绝。全球化是同质化的过程,是为了沟通无障碍,信息、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但同质化不是单方向的同质化,我们的任务不是要被“美国化”,而是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汇,方能学贯中西。我们首先是潮流的创造者,其次才是追随者。我们可以盲目地追随,也可以影响潮流。我们不应陷入西方文化的旋涡,而应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李峭寒 我信仰我心所向(8)
在此后接待香港和台湾的同学的时候,我更是感到了这种责任。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那些一脉相连的共同点,对热点问题角度不同的思考让我感触更深。
  从宽容到多元化
  据说我在小时候就是以“宽容”闻名于居民院和班级的。小时候所谓宽容,不外乎被人欺负不记仇,没人爱理的人我能忍,没人爱干的事我去干。我听了发小对我的这个评价后,不禁感叹这明明就是比较好欺负,没个性。一般来说,有才的人都有个性。他们不需要平易近人的性格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反之,没才的人就必须平易近人,因为除了“性格好”,已没什么优点可供人把玩。这“才情性格论”许是谬论,但我还是乐意被人叹作“宽容”的。在我理解,宽容不只是好欺负,更是一种对所有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开放态度。我想我小时候所谓的“宽容”,无非就是善解人意。当别人叙说的时候,我注意倾听,并往往能理解他的立场。而现在,我倾听一切观点,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哪种声音是必须倾听的“正统”已无法辨别,我们唯有尽量多地获取信息才容易作出一个稳重的判断。就像前言所声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不敬神的人不知何为正统,他只有自己对每件事作出判断,并对自己的判断负责。而敬神的人只对神负责,并不对自己的判断负责;他们寻求的正是尼采所说的“一己的安眠”,以及“有助于安眠的麻醉性之道德”。只是按照神立的观念行事,并没有实质上的道德自律。
  高二第一次上哲学课,当我看到课本上对哲学简单粗暴的划分(唯物、唯心)和扣帽子的说法(唯物=科学,唯心=愚昧)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提出了质疑。在很多国家,哲学课并不是这样灌输一种所谓“正确”的人生观,而是向学生介绍哲学史,把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呈献给大家,让学生在思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得出自己的结论。我本能地感到,哲学是教人思考的学科,这般简单粗暴的结论,抑制学生的思考,不是教育,简直是“反教育”。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持有唯心的观点,按照课本的说法,这些哲学家简直如同白痴一般可笑。马哲的创始人卡尔?*的墓碑上铭刻着下面一段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记得初中时候的平面几何课,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将要学习欧式几何。欧式几何有五大公理。这五大公理无法证明,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是对的。我们在认为它们是对的前提下展开得到欧式几何体系。当然也可以作另外的假设,建立与五大公理不同的公理,这样得到的就是非欧几何。”不同的几何体系中的定理都是由公理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内部没有矛盾,没有孰对孰错。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向报社投稿,狂妄地建议“至少每个人都有权真正地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被灌输。灌输知识的后果远没有灌输思想的后果可怕。也许我们是一群健康向上、整齐划一的青年,但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多元化。我们不需要整齐划一的人生观,而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当然,这篇不符合主流思想的文章并没有发表。我想,我们需要和谐的社会,却不需要一元的思想。只有宽容各种不同的思想,允许它们百家争鸣,真理才能越辩越明。如果不允许“辩”,而只允许一种不会错的正统思想存在,思想将无法进步。后来,当我申请学校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呼吁“多元化”的声音。当我看到密西根大学的申请题目“如果你是中学校长,你希望改革什么”的时候,我一气呵成就写完了这篇“希望改革政治课”的文章。在美国这样一个被多元化成就的国家,这样的思想并不是“异端”。爱智慧的人,应当独立思考而不是被迫接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李峭寒 我信仰我心所向(9)
然而,善于倾听并不意味着“长耳短视”。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我作出较为完善,或者是尽量接近真相的判断,但是各种“舆论”往往都与真相离得很远,我更看中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我希望亲自体验西方文化,亲自融入那个社会,看看它到底是那种舆论说的那个样子,还是另有一番风情。于是,我想到了走出国门。
  申请的那些事儿
  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惴惴的不安。“多少不同的可能,而我却在选择明天的早餐。”总有一个声音这样对我说。我知道人生很短,可能很多,我满足于我的生活,但我还是觉得它太不可预测。最开始,我不过是简单地觉得到外面闯荡经历未知事物应该是有意思的经历,后来在一步步往下走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无数之前没有想过的理由。
  我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申请之路的,并不像很多同学从小就有明确的目标要到美国某知名大学。这条光荣的荆棘之路对我来说本来就只是一个“可能”而已,于是我怀着轻松的心情,报了第一个“五一”TOEFL词汇班,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单词。高一暑假在普林斯顿的交流,让我近距离接触到另一个迥异的教育体系、价值观,我希望了解它们甚至成就“更多可能”的想法才变得更强烈一些。但是多年来的“正统教育”使我根深蒂固地觉得即使教育方法有很多问题,高考还是全世界最靠谱的事。所以高二寒假SAT班开始时,我意识到如果要准备SAT,我的课业一定会受到影响。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放弃留学,或者继续,并承担一旦失败高考也会受影响的风险。我们学校并无“前辈”,只有与我同级的战友。我们交流过后一起决定走下去,即便是没有后路。从那个暑假开始,我第一次认真投入了很多精力,每天背三百个红宝书单词,两天刷一套模拟题。开学后,我争取白天把学校作业写完,8点以后看SAT。考前的一个半月,我转为以阅读为主,每天刷一套题,一两点睡觉,第二天照样要集中精力把听课效率提到最大。那时我的确是做到了“尽人事”了。压力确实很大,由于参照标准很模糊,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一直不确定我是否能够成功留学。当时很有点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味道,所以效率不错。
  上一次我这样背水一战大概是准备体育中考。中考体育加试前的那个寒假,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体育中考了,而八百米看起来仍像是不可能的任务,或者地狱般的任务。这个念头震撼到了我,使我提前进入紧张时期。于是我每天晚上都在楼下漆黑的夜色中绕楼跑两圈,差不多一千米,并且每天去健身房做有氧拉丁以便长跑中比较身轻,这样坚持了一个寒假。一开学,我就发现班里只有我每天这样练习。别人或许是没有意识到体育中考的来临,或许是认为学校会安排好训练事宜,总之我的体育成绩一下就从倒数变成了第一,从此变成了女生八百米的领队。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体育天赋和体格的人,正是对即将到来的困难的正视、直面和勇于承担的信念,让我改变了自己。这种信念,与之后我在留学之路上的信念,是同一种东西。
  红宝书的确是个梦魇,但如果坚持背确实还是很有效的。官方推荐的方法是快速浏览,但我觉得比较王道的还是看每个单词的时候尽量用一个自己的方法记一下,联想或是语音或是象形,什么都行,就是利用第一直觉。这样可能会比直接浏览慢一点,但记忆效率比较高。另外我还非常细致地做了总结近义词的工作。我过第一、第二、第三遍红宝的时候就尽量把同义词写在了每个单词的旁边。这样我就拥有了一本看上去很好很强大的旁边写满了密密麻麻近义词的红宝书……当然事实证明这是有点完美主义或者偏执型人格作祟,我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做这个浩大的工程,因为事实证明我后来只又看了一遍左右……我高估了自己的毅力。我还有个本,用大括号把所有的相同的中文意思的词都括在一起……大家feel free to我,这个大概就是偏执型人格的女生喜欢弄的东西。但是确实有的还是很有效的,这样就能很快记住一大堆变态的词,比如,我记得“骗”这个意思的同义词大概是最多的,swindle什么的一共有二三十个……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