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第4部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4部分

小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子也动情地说:“我的家乡每年春天碧绿的麦苗在春风里欢跃。待到麦苗长高了,我们上学的途中常在里面捉迷藏或者打滚,有时男生女生滚到一块。”
  波婉听得窃笑,问海子:“你没与哪个女生滚在一起吧?”
  海子回答:“那是读小学的时候,不懂事啊。回忆起来挺美的。麦子熟的时候,堆积如山,生产队里派人轮流看麦,我和父亲都看管过,月光下看管麦子,很有诗意的。我对麦子怀有感情。”
  波婉看看他俩,格格笑了,说:“你们俩,是孪生的麦地之子!”
  “麦地之子!”海子、骆一禾为这个名词兴奋着,两人一击掌,说:“你我是孪生的麦地之子!”相视一笑,接着相对而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7 今夜,我是一盏灯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
  ——引自《新娘》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刘复之这天一推开门,地上平躺着一封信,没有署名,是封检举信。他将信放在办公桌上,照例沏上一杯茶。然后仔细读信。信的内容是检举政治系查海生老师课堂秩序混乱,经常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诗歌,更严重的是,与女学生波婉谈恋爱。
  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不允许在校生谈恋爱的,师生恋更是严禁而敏感的话题。他马上打电话至政治系。系主任外出开会,是徐副主任接的电话,他一放下电话就来到校长办公室。刘校长将信交给徐副主任,让他去查明一下。他特意嘱托,要慎重办事,不可扩大化,对年轻老师尽量多点关爱,以开导为主。
  查海生这天没课,在昌平的租借楼里。他赶紧打电话去昌平,让人转告查海生来系里开会,可一整天,仍不见他来。下班后,徐副主任只得坐校车来到昌平查海生的宿舍。
  海子下午才起床,昨晚写诗到凌晨,上午蒙头睡了一上午。午饭是几块饼干,他对生活的要求是相当低的,对诗歌、对知识的要求却是那么虔诚而执著。
  波婉将他喻为叶赛宁,让他重读叶赛宁,他很快便迷恋上了叶赛宁。他认为自己与叶赛宁同样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血液里似乎流淌着共同的东西,关于诗歌、关于出身、关于天赋。叶赛宁是十九世纪末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农民家庭的短命的天才诗人。他用诗歌赞美田野、森林和花朵的恬静与朴素,醉心于纯粹的写作。他因天才的魅力赢得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女舞蹈家伊莎朵拉?邓肯的芳心并与之结婚,1924年分居。次年与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双坠爱河并结婚,却在同年,因精神抑郁而自杀,年仅三十岁。叶赛宁执著于诗歌的一生、衷情乡野的一生,以及浪漫的经历和流星般的灿烂让年轻的海子仰慕着迷。他在1986、1987年创作了组诗《叶赛宁》,写叶赛宁的一生,也写自己的一生:
  屋里安坐着忧郁的诗人
  仍然安坐着诗人叶赛宁
  叶赛宁
  不曾料到又一次
  春回大地
  大地是我死后爱上的女人
  大地啊
  美丽的是你
  丑陋的是我
  诗人叶赛宁
  在大地中
  死而复生
  ……
  徐副主任敲响海子的房门时,海子正在大声朗读叶赛宁的诗句,根本就没听到敲门声。徐副主任只得又弯起指头轻轻地“咚咚”敲着,里面却传来更大的朗读声: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
  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
  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
  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
  ……
  徐副主任有些生气,扬起手掌在门上“哐当、哐当”敲击。
  门开了,海子正穿着短衣站在门口。一见是徐副主任,海子一脸惊愕,有些出乎意料,慌忙让领导进屋。
  陈设简陋,除书架和桌椅,就没其他家具,更别说电器用品。徐副主任是来他房间的最高行政领导,他有些局促,忙给领导倒水,可一晃水瓶却是空的。想找点招待人的东西,只有充饥的饼干,徐副主任一摆手,话里有话地说:“又在读自己的大作啊!”
  海子不清楚有人检举他在哲学课上朗读自己的诗,说:“哪是我的,是叶赛宁的伟大诗作!”
  徐副主任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刘校长打电话给我,我让人捎信要你去系里,你也不去,有人检举揭发你!”
  “揭发我?”海子出乎意料,同时心里又有些紧张。他知道自己那晚与波婉发生的关系是有悖校规的,严格执行起来够得上开除。他的心“咚咚”跳动,有些紧张地问徐副主任:“揭发我什么?”
  “揭发你上课时不上课,读自己的诗,更为严重的是与女学生谈恋爱!”徐副主任说着,眼睛直视海子。
  海子有些发悚,说:“读诗是学生要求读的,今后不读了。有个叫波婉的女生她爱诗,她常向我问诗,今后我会注意的。”这些话海子说得很吃力。
  “是啊,应该顾及自己形象,年轻人要上进啊,争取早日评上讲师,刘校长也嘱咐我们要关心青年教师。”徐副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路要走稳。”
  “是,是,多谢您的关心。”海子挠着头应道。
  徐副主任“喏”了一声,拉开门走了。海子觉得心仍在跳,把门关上,靠着门抚着自己的胸口,深深地吐了一口气。他的确很紧张。自己与波婉的事都捅到刘校长那里了,早在北大读法律系时,就熟悉刘复之的名字,在法学界,他代表的是权威啊。门“咚咚”又被敲响,他以为是徐副主任回来了,开门一看,却是波婉,赶紧说:“你快走吧,刚刚徐副主任找过我。”
  波婉却异常镇定,说:“怕什么?你们的话我听到了,就谈恋爱,怎么样?我们是成年人,有这个权利,这是天赋*。他们少管!哼,大不了开除我,开除我,我重考,说不定也考上北大呢!”
  说着,她快活地蹦向海子,双手抱着他的脖子说:“就是进了北大,我还会回来找我的诗人谈恋爱!”又鼓励说:“你别怕,我的诗人。追求自由与爱是年轻人的权利,这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谁也剥夺不了。诗人更应该大胆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追求幸福如飞蛾扑向光明。快快吻我,抱起我,抱我在你床上,今夜,我是一盏灯,要点燃你的激情,我要你用生命的激情再次写诗,写出勇敢的我,写出最真、最迷人的我,写出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一辈子也陶醉的爱……”
  海子无力拒绝,抱起心爱的恋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8 你是缪斯
野花,太阳明亮的女
  河川和忧愁的妻子
  感激肉体来临
  感激灵魂有所附丽  
  ——引自《肉体之二》  
  波婉利用她的诗人表兄雁南飞的关系,在内蒙古《草原》和《诗选刊》上连续发表海子的诗作,题材是关于爱情、河流和麦地。
  海子内心复杂,渴望自己的诗作不断发表,可靠波婉动用社会关系去发表又让他内心莫名的怅惘,觉得这种发表途径似乎是对自己诗歌质量的一个嘲讽。他读着不同诗歌刊物,觉得许多发表出来的诗其实质量低下,或模仿过重,或思想肤浅。自己的诗作发表出来竟要通过关系,那可是全新的创作理念,不同于时下诗坛的人云亦云啊!
  这天下午,他买了一份较有影响的诗歌刊物,快速地翻阅,看有没有自己的诗作。
  海子向这家刊物连续寄去许多作品,竟没一首发出来。而整个刊物上,竟没一两首像样的作品。他气愤不过,暗骂编辑为什么没有一点儿艺术眼光,流失了珍珠般的作品,却让一些伪劣的东西贻害大众。他一气之下,拿起笔给刊物主编写信,痛斥他们审稿感觉麻木。写得情绪激烈,锋芒毕现。波婉来了,看着信,将它撕碎。
  海子火了,用很少有的大声,吼道:“你干吗?”
  “海子,你这么做能解决什么问题?选刊物是他们的,他们有自己的选稿标准。你能将全国编辑都骂一通?”
  海子不言语,闷闷地抽烟,一根接着一根。屋子里烟雾弥漫,波婉直咳嗽,打开门窗。烟雾向外飘荡。
  波婉说:“北大今晚请北岛作讲座,去听听。”
  “不听,他们的诗歌理念我不赞同。”
  “你这种状态出去走走也好啊,赞同不赞同不要紧,可以求同存异。”说罢拉着海子乘车去北大。海子不大情愿,波婉在前拉着,犹如拉着淘气的孩子。
  北大的学术报告厅里,传出阵阵掌声。北岛的演说赢得了青年学子的喝彩。海子也被深深感染。
  回来路上,波婉问海子:“怎样?有启发吧?”
  海子长叹:“他们功成名就啊,演说自然挥洒自如。”
  “北岛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啊,早在1978年他便与芒克一起创办民间刊物《今天》,靠自己的刊物播下了成就与诗名。”
  海子眼睛一亮,说:“我们也可创办自己的刊物。”
  “你有这个经济实力和运作能力吗?我建议我们可在法大成立一个诗社,利用学校的力量创办刊物。”
  “好主意,在法大办刊物,就像北大的《启明星》一样!”海子兴奋了,涌起一股激情与力量,抱起波婉一路小跑。
  波婉在他怀中格格笑着,说“放下我,放下我”。用她的小拳头娇柔地捶打着。
  海子仍是跑着,边跑边说:“不放,你是缪斯,给我灵感。”直至体力不支一不小心倒在路旁,波婉惊乍地叫喊着,翻过身来,又用小拳头娇嗔地捶他,海子连连告饶。
  很快,十几位诗意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诗社,他们给诗社取名“星尘”,决定创办社刊《星尘》。
  创办诗社要校领导批准的,办刊的经费也是一个问题。他们自然是希望学校能够财政拨款,而这其中的活动自然由海子承担。海子本是个不愿与领导打交道的人,但办社办刊让他有很大的激情,他拿着报告,奔走在各系、校团委、校党委宣传部之间。
  法大的专业取向决定了其办学的严谨。因而创办诗社似乎成了正业之外的事,系里徐副主任就对海子说:“我们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不像中文系要培养作家、诗人。你多在教学上下些工夫才是正理啊!”徐副主任的话无疑是冷水浇头,但熄灭不了海子内心那团烈火。由于身处诗歌的时代,青年学生又那么爱诗。成立诗社的事还是批下来了,并同意拨一定的办刊经费。这让海子和他的诗友们兴奋了几天,也成为法大学子的热门话题。
  在老校的一间会议室里,由海子组织召开“星尘”诗社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上,没有领导,就十几位纯粹的诗歌爱好者,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着与诗歌相关的话题,信心满怀。
  接下来的日子,海子和这些校园诗人一起忙着组稿。海子几乎是每天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但内心却无比快活,有滋有味。
  稿子很快组好,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已在昌平找到最便宜的打印社,捧着《星尘》清对稿件,一如当初捧着自己的诗集《小站》,兴奋溢于言表。怀着兴奋,海子再去申请经费,可回答太让他失望。《星尘》办刊费是本年度财务预算之外的,暂时无法拨下。海子蔫了,想去找那些头头脑脑大吵一顿。可他没有,他是一个习惯让愤恨潜之于内心的人,对人对物总是保持温和。
  波婉责怪说:“诗社成立大会上应该请领导呀!不请他们能给你拨款?《红楼梦》里宝玉、黛玉他们搞诗社,还要拉动不懂诗的王熙凤呢!”
  海子不相信这是原因,说:“是财务没预算进去,明年就好了。再说,领导都是忙人,怎能因为小小成立大会去惊扰他们!”
  “可别人不那么想啊,人家会认为你没当他们是一回事!诗刊要办下去,一定要有人支持,尤其是领导的支持。”
  海子没说话,内心反问:“真要这样吗?”他真的有些不懂这个社会,在他的思维中诗歌是与诗情、与热情相关的,却与政治没有联系。虽然没经费,但是阻止不了《星尘》的问世。他们省吃俭用,自筹经费。海子以老师的身份,自然出得多一些。其实,他的经济状况也不比学生好到哪去,工资发出来,他就要寄五六十元钱去安徽老家,他清楚贫穷的老家离不开自己的资助。而买书又要占去他工资中很大一部分。但为了诗歌、为了《星尘》,他决定吃上几天的饼干,这是他常常用来节约费用与时间的一个途径。
  终于,创刊号的《星尘》出来了,犹如呱呱坠地的婴儿。海子和他的诗友们摩挲着、深吸着浓郁的油墨馨香,都爱不释手。当天晚上,他们在校外的小餐馆里举行庆功宴。虽然简朴,但气氛欢腾。海子鼓励年轻的学子诗人们喝酒。这里面有后来的诗人王彦、张国森、李青松等人。喝了酒,豪情、诗情显得那么蓬勃。读着自己的诗作,畅想着《星尘》的未来。他们宣言,要从法大校园起步,让《星尘》走入北大、清华,走向全国。
  果然,《星尘》在骆一禾、西川的帮助下,很快为北大、清华的学子接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海子也与其时的著名诗人北岛、顾城保持着联系,力争将《星尘》打造出去。
  还有什么比诗歌更让海子陶醉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诗歌需要流浪
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引自《两座村庄》  
  海子的思维世界里,认为只有长诗才能内涵丰富,纵横捭阖。在爱情琼浆的激发下,他开始长诗的创作,而且在题材的选取上直逼生命的本源——河流与大地。
  海子的故乡怀宁濒临长江,是一个湖泊密布的地方。长江,以母亲般的情怀在大地上流过;皖河,也在这块土壤上滋养孕育着万物。河流,不仅流淌在大地上,也深深流淌在海子的生命里。对河流的感情,一如对麦地,都是源于对生命本真的虔诚和崇仰。他在《河流》中写道:
  河岸上许多高高的立着的是梦
  铺满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