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常识之败 >

第6部分

常识之败-第6部分

小说: 常识之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他是美林集团分部的一个经理,但他对我真是不错,我记得他一边跟我聊还一边让送来几杯咖啡。最后,他还说我们得吃点他以为是我带来的比萨饼。我赶紧说还有一个预约,用跟我混进来时一样的借口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哇噻,我想,这个金融游戏真要了我的命。
  这最后一位先生确实了解我的部分渴望。我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如此强烈的雄心,强到有时我认为它会将我烧尽。我做好准备哪怕穿火而过也要达到我的目标。我心目中的英雄,作家拿破仑·希尔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成功者从不放弃,放弃者无法成功。 。。

第一章通往华尔街的坎坷之路(3)
考虑过这些建议后,我立刻改变行动方向,寻找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参加五个面试后,我拿到了康涅狄格州米尔福德的美国冷冻食品公司销售代表的职位。我的总公司在赛格木,科德角运河上,靠近把海岬与马州本土分开的高桥。
  我的领土是海岬跟群岛加上马州东南部。大运河沿着西海岸划出的一块狭长地带就是我施展的舞台。我专销猪排。我对猪肉烧烤的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发现成为华尔街经管十亿美元债券的交易员的梦想,跟一个猪排推销新手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就像博尔顿与林肯村的差距。
  但是,我决心以老学校的方法来试试……我说的是马州大学,可不是哈佛。而且,我采用的是科学方法。我向沿着科德角运河两岸的大约七百万人进行推销,在电话里谈,在路上谈,当我的车送去修了,我甚至在公共汽车上推销。
  我宣称,在丰富多彩的猪肉制作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猪肉有我这一系列猪排百分之一的好吃。我把猪排卖给年轻姑娘、新婚夫妇、离婚人士,卖给有钱人、独居者,还有穷人。我把猪排卖给后起之秀,过气人物,还有正在奋斗的人们。刚结婚的年轻夫妇很不好说服,他们不喜欢猪排,因为不愿意提高计划好的生活预算。
  但一看见老妇人,我的心就开始欢唱。她们一般都不饿,但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一堆孙儿孙女。我突然出现在她们的门阶上……六英尺三英寸高,自信的帅小伙儿,高尔夫好手,未来的硕士,等等……马上就被邀请进门去喝杯咖啡。我如此经常地被邀请喝咖啡,以至于想干脆去推销咖啡得了,让猪排见鬼去吧。
  既然我花了大量时间跟这些老妇人深谈,我就需要卖力地推销,强调有一满冰箱的猪排会多么愉快和方便,是所有场合都适合的佳肴。我研究菜谱,学习了五万种做猪排的方法。于是,产生了我的销售口号:猪排,每餐绝配。
  我认识到一块烤猪肉担负着重大责任,因为你需要三到四个人才能吃完一块。所以我一旦发觉那位女士是寡妇或独居,就立刻改换方向推销排骨,重点推荐最有用的四块装,最适合每餐做一块。
  我向一对科哈赛特来的有钱夫妇推销得太成功了,他们买了四百七十块猪排,以致储存成了大问题,于是我又卖给他们一台新冰箱。最后,我成为整个美国冷冻食品公司东北区业绩最佳销售员。直到第二年我不干的时候,业绩仍然遥遥领先:优胜者仍然是来自马萨诸塞州伍德霍尔的世界猪排冠军,劳伦斯·麦克唐纳!
  与此同时,我的哥们儿劳伦斯·麦卡锡已经顺利步入金融业。我还在争取单科成绩A时他已经修完了主专业。一家华尔街投资银行给了他机会,他的职业生涯立刻蓬勃发展起来,一路向上。我还在卖四块装猪排的时候,他已经在专门研究银行债和不良债券了。
  在此时,我们两个人的职业分道扬镳,不说是半个悲剧,也可以说是挺可笑的。劳伦斯·麦卡锡在曼哈顿宛如摩根再现般前进,而我正在科德角运河两岸开着一车猪肉推销。
  那时候,我对劳伦斯·麦卡锡工作的地方连接近一英尺都做不到,但我始终坚守着我的梦想:总有一天我要坐到世界上最大交易的顶级主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我的理想,我发誓将追求到底,不管有多么艰难。
  

第二章把摩根士丹利吓得要死(1)
我到达史蒂夫家的时候,他正满怀乐观地等着我。我们俩大致筹划了项目,预备开办我们的新办公室……全球总部,从这里我们要稳、狠、快地冲击世界。闲言少叙,新网站就命名为。我们要加速工作,让互联网和电脑快速把万维网络跟需要它的地方连接起来。在这个国家,除了比尔·盖茨,最懂电脑编程的就是我的新合伙人了。
  我们在格林威治铁路街找到一个规模适中的办公室。左边是中餐馆,右边是打印店,正前方是一家药店,楼下是干洗店……你还想要什么?我们装上电脑,雇了几个程序员,开办起一个很快就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公司。
  像大多数先锋计划一样,我们的创意精彩但很简单。史蒂夫对债券的坚信是不屈不挠的,多年以来他注意到,你需要下大力气才能找到关于一只新发行债券的信息。你得给发债券的公司打电话,说明你是谁,要干什么,然后索要一本销售说明书。要知道某些投资者,尤其是大机构投资者,想要了解的是二十种债券。他们要研究和理解这些信息,需要花几个星期才能收集齐相关资料,全部资料都在这些又大又空,总是言过其实又充满废话的销售说明书里。
  简而言之,我们计划从全国的公司把这些销售说明书收集齐,用它们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后端数据库,囊括所有已发和要发的债券的全部细节,涵盖全国范围:从东到西,由南至北。
  这是个工作量浩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感觉目标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有时候则感觉进展过慢。但是,我们继续努力奋斗,打电话,写信,发电邮,拜访。一步一个脚印地,我们的无价之宝数据库终于建立起来了。我们同每一家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以及任何一家在任何记录上买卖过可转换债券的基金商谈。我们发掘他们的需要,然后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打造我们的信息高速公路。
  “总有一天,”史蒂夫说,“全世界都需要这个。不用多少时间,任何要买可转换债券的人,要是不上网并且通过查询债券发行人,就别想做成。我们在做宏伟大业。劳伦斯,老伙计,这不容错过。”
  问题是,我们没有任何收入,全是花钱的事。在数据库完成之前,我们啥也给不出,当然也没东西卖给大投资机构,而且我们都非常担心某个全国性大机构复制我们的创意,然后以比我们快得多的速度运行起来。
  我们把三四十万美元投入运营,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候为节省时间就睡在办公桌下面。销售说明书一到邮箱就被拆开,逐个输入电脑。我们研制了一套标准程序,要在不久的将来,让世界任何地方的投资者一上到,就能找到他们感兴趣债券的任何信息,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按几下键。
  你能想象出我们办公室的景象有多么惊人。我们试图收集整理比发往美国陆军征兵部还多的信息。销售说明书从地板堆到天花板,从这边墙到那边墙,一直到走廊。一旦我们搞定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史蒂夫最重视的项目就能完成。每天早晨,我们会推出一只令人印象最深的债券,称之为“今日明星债券”……这是在干洗店楼上,中餐外卖店隔壁,由两个人审慎分析研究后精挑细选出来的。靠后站吧,美国。
  当然了,我们设计自己的形象外观要看起来像IBM那么有实力。这是被尝试和验证过的美国方式,我们只是在跟随伟大的美国企业家们的足迹。从来没有像互联网这样的东西能让我们这等小机构立即获得地位。说实话,我们的网站令我们看起来像五角大楼。我们的主题标识以粗体字印在首页上端:“1997年创立(到现在还是这样),本网站提供目前美国市场上全部890只可转换债券的条款、分析、新闻和价格。”这个“890”的数字听起来不那么大,但是你应该看看890部资料堆在地板上是何等规模,足以形成办公室雷区地带。

第二章把摩根士丹利吓得要死(2)
我们的今日明星债券通常是一家像惠普这样的公司发行的债券。这只债券可能打出美元的引人价格,概括地说,这意味着一个债券持有人付了1000元的票面价值,如果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的固定价格转化成惠普的普通股股票。也就是说,他总是可以把债券换成股惠普股票。当股票价格上升,债券价格也随之上升。如果股票价格从55美元升到90美元,把这个数字就乘以,那么你的债券至少值1424美元……这对投资者相当有利,尤其是年利率还有5%。在接下来互联网市场暴涨的二十四个月里,如果惠普股票最终涨到每股100美元,投资者的债券就再次涨价,至少值1583美元。那是超过25%的年回报率啊!如果你有1000股就更好了,加上5%的年利率,你将获得万美元的利润。因为惠普的信用几乎跟美国政府一样好,此债券价值从没低过880美元……还没算惠普保证的5%年利率,并在二十四个月后返还原始票面价格1000美元。债券持有人一方面享有股票潜在升值的好处,一方面又受到强有力的惠普公司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挑选它为今日明星债券的原因。
  上传所有这些信息并提供新消息更新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电脑天才,绝对没有人能将之付诸实现。我可以帮忙设计,但把这个巨大的网站上传到万维网络就全是史蒂夫和他手下的程序员的工程了。这是1997年,我自知是个技术盲。在90年代后期全国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承担如此震撼人心的运作,史蒂夫·西菲尔德是其中一员,因为他懂得网络空间的语言。我在一边干一边学,而史蒂夫早就精通了,可能从他出生的时候。
  当我的合伙人在公司的机房里日夜奋战的时候,我的小组则继续狂打电话,订购销售说明书,把债券购买人需要了解的关键信息找出来。然后,我把作品移交给史蒂夫让他上传上去。这无疑是我们俩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我们没时间吃顿像样的饭,常吃的就是楼下餐馆的炒杂碎、鸡肉炒面和炒饭。我们始终在担心着一个又大又有钱的新玩家进到游戏里,偷走我们的创意。因为在我们的狂热的办公室墙外,整个世界都在以装甲师的速度朝互联网进军。年轻人纷纷离开宝洁、IBM、强生、科洛洛和其他老牌大型国际公司加入互联网公司。问吉威搜索引擎、美国在线……提供约会服务,以及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什么公司都在蓬勃发展。雅虎上市了。
  跟他们一样,史蒂夫和我看到了未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的会闪亮登场,证明自己是无价之宝。急需的就是数据。我们已经知道大多数信息都在极其昂贵的彭博社系统里,而我们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料。
  网站一上线,我们就立刻收取机构投资者每月1000美元的网站准入费。另外,根据各种类型客户的需要,我们还有其他收费标准。从一开始,我们就努力吸引点击量和付费客户。负债涨到了10万美元,形势相当艰难,我们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从没含糊过:是你研究可转换债券不可不看的网站。
  经营到1997年后期的时候,我们的系统几乎能够自动运转了。我的新任务包括宣传推广。我又开始狂打电话,炮轰媒体们,这回的目标是那些对可转换债券略知一二的财经记者们,当然他们不可能像史蒂夫和我懂得这么多。 。。

第二章把摩根士丹利吓得要死(3)
我找到一个记者,通常是女记者,毫不夸张地说,我从不失手。记得吗,我是知道怎么推销的,主要就是讲出她们最想听到的话:“你好,黛博拉,我是劳伦斯·麦克唐纳,的合伙创办人。我有些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讯。”关键词:互联网和资讯,在那种形势下财经记者无法抵抗的两个词。
  我就开始给记者讲这个新项目,别太长,也别太复杂;我只露几个让他们眼馋的词组:革命性的、万维网络、下一个股票狂潮、先进系统、开创性方式。
  “黛博拉,我是这个全新游戏最前沿的操盘手。我能帮你搞清楚这个。比如说新发行的债券,它有4%的年利率。我要帮你全面了解这只债券的每一点重要情报,带你进入。你这周最要紧的事就是了解这只债券,你是最棒的,相信我……”
  上帝啊,麦克唐纳,你这个能说会道的魔术师。
  史蒂夫跟我没放过一家媒体。我们打电话给《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投资者商业日报》的记者们,找了纽约、长岛、康涅狄格州报纸的金融编辑,把杂志、专栏、广播一网打尽。在起初很短一段时间什么也没发生。然后就发生了。
  《华尔街日报》的格里姆·朱克曼突然打电话给我,要了解几小时后就发行的债券的所有消息。第二天早上我打开《华尔街日报》,翻到C1版,理财和投资版首页上显眼地写着:“亚马逊,世界书店。”报道的中心是其新发的可转换债券,是最大的可转换债券之一,只允许机构参与并定向行销给像富达集团和先锋集团这样的大基金公司。
  我的脊梁骨直打颤。就在这儿,我们不是被提到一次,而是两次,并且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算到站了。原来一天有一千点击量,现在我们像圣海伦斯火山一样爆发了……当天下班前我们就有十五万点击。
  有好几个月媒体都在报告某种互联网淘金现象。任何人如果不接受这是大势所趋,就处在被蜂拥的人群踩到的危险之中。我们成了全国最新互联网机构之一,网站点击率狂飙。现在回首过去,我们当时正处在互联网繁荣当中:我们成为华尔街最大可转换债券机构投资者的指路灯。
  这是个疯狂的时代。美国商业界的反应完全改变了。在这朝气蓬勃,精彩纷呈的气氛中,我们见到的大型高科技公司的职员不再穿深色条纹西服和打领带,而是穿球鞋、牛仔裤、T恤衫和牛仔服上班。随着公司纷纷建立完全基于网络买卖的商业模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