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

第7部分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第7部分

小说: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年龙文修16岁,这是中国民间的算法,实际可能就是15岁。小兵死了,牺牲在这场战事中。津浦路徐(州)济(段)战役很可能是以后给此战的定义,据我父亲回忆文章中的记述称其“第一次自卫作战”。当然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那就是全面内战的爆发了。

  前面说过了,警备九旅十八团前身是运河支队,这个团从抗战起就活动在苏鲁间大运河两岸,是山东解放区南大门的第一道门栓,在这次战役中基本在柳泉与韩庄之间执行任务。父亲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记得这时鲁南前线,津浦路两侧,大运河南北,日夜炮声隆隆,战场辽阔,不是这里打,就是那里打。不是日间,就在夜里,枪炮声不绝于耳……”看来感受与抗战的确是大不相同了,有一种大战场的感觉了。抗战胜利后,十八团和八师二十三团曾协同攻打宿羊山,但此役从相关史料看,还是配合北上新四军作战居多。按十八团政委童邱龙的话来说,就是在罗炳辉将军指挥下作战。

  运河支队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述:“顽敌一一七师为了掩护抢修铁路,企图夺回我位于利国峄东南大成山阵地,一路攻我二营五连、六连于郝家庄马园阵地。我二营战士坚守马园村,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一次次进攻都被打退;另一路一一七师主力攻我一营大成山阵地,敌人炮火之猛烈为十八团一次所见。这是我十八团与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的第一次较量。然而自上午9时起战斗到黄昏,我团进行反击,顽敌丢下250多具尸体退回国驿。”

  对这一时期的战事,父亲写有1万多字的*。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在病床上一笔一划写的,这时离他生命终点也就是半年光景了。

  父亲的文中提到与国民党骑兵部队作战的事。按他的说法是国民党骑八师,不过我在史料上没有查到这个番号,但有说骑兵团的。父亲是这样记述的,“由于我们只知道国民党骑八师全是回民,称“马回子”,对其它情况不太了解。只是由于头一天拂晓我团一营在野外与其意外遭遇,当即俘获敌十余人,还有马匹,步骑枪和一挺苏式转盘轻机枪。因此估计敌人的战斗力不会太强。特别当时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都对敌人的“马大盖”(一种骑兵用的短三八步枪)和转盘轻机枪有浓厚的兴趣。一心想牵敌人的马,缴敌人的枪。”

  我想对转盘轻机枪要特别说一下。既然是苏式的,那应该就是DPM轻机枪了,这型机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曾大量装备,但出现在解放战争中不免有些蹊跷。一次听作家王树增的讲座,最后是与听众互动,有人问他有没有研究过解放战争中苏联对*的军援。对此,王作家有些激动,他希望提问者能提供证据。王作家说,当年国民政府撤向广州,唯一大使馆迁向广州的就是苏联政府。看来要说援助,也只是援助国民党军队,特别是新疆盛世才,当然这也是在抗战时期。这样那两门苏罗通炮的来历也清楚了。

  连部通信员小龙牺牲在后八丁村与“马回子”的战斗中。父亲是这样回忆的:“敌人火力之猛是我们过去历次战斗所未有过的。第一次冲击李连长就负伤下去了,突击排长王克生,副排长曾传林牺牲了,且整个突击排差不多连伤带亡,几乎全躺在敌人鹿柴上,我们的一排就这样完了,我一看火就上了头,我们算是豁上了!我立即大声叫喊“小龙!你快去叫董庆奎带二排上。”当时我坐在已经刨过的地瓜地里,指挥机枪班进行火力掩护,小龙就卧在我身边,当小龙刚要爬起,却突然又原地卧下了,到这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他会牺牲,我连续大声喊叫他快去!快去!可他再也没动,也没回声。我用手一摸他的头,不由“啊”地一声叫了出来,他已经牺牲了。当时他只有16岁年纪,还是一个正在开始旺发的幼树呢!”

  对于小通信员的牺牲父亲心中非常内疚,父亲在文中记述,“因前天淋雨感冒,正发着高烧,出发前我动员他跟伙房一起行动吧,不要参加这次战斗了,可他怎么也不肯,认为打仗时生点小毛病不参战是极不光彩的事……”以后“我常常想起当时正在发烧的小龙以及悲痛欲绝的母亲。当时她一边哭一边问我,‘孩子好不好’。其实小龙牺牲以后,我经常还感到他仍然在我的身边。”也许,到了父亲生命的尽头,还记着他的小战友

  这一仗打得不成功,二连也没能打进后八丁村,还牺牲了指导员胡林,说来胡林还是非常有为的年青干部,其父胡大勋就是十八团的团长。父亲连队伤亡三分之二还多,而三排是刚刚从卡塘升级的区小队,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有几个战士吓得跑掉了。当时父亲情绪非常不好,教导员花如景前来劝慰,花如景与父亲除了战友,还是“师傅”,两人感情非常好,建国后还有来住。教导员除了说一些鼓励之类话,也不无解嘲的说:“我们现在都成”*“了,连里干部只剩你一个,营里干部也只剩我一个。”实际上,父亲也挂彩,这是我无意中在一本史料看到的,但想来伤得不重。

  十八团仗打得很吃力,主要还是为主力作“下手”,像界河这样大块吃肉的机会很难轮得上。界河伏击大胜后的第二天,罗炳辉又指挥了对南界河的拔点战斗,五旅十三团在4门山炮的支援下,全歼吴化文部一个团,加上土顽约1300余人。

  有了界河大捷垫底,陈老总情绪高昂,据八师副师长何以祥回忆:“在界河东面的城头村小树林里,陈毅军长亲自主持召开了由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总结经验,准备再战……讲到激昂处,陈军长高声念道:山是老子开,树是老子栽,谁敢来摘果,叫他把枪放下来!小树林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和欢乐的笑声。”

  但想摘果的还是源源不断地来了。国民党的第十九集团军继续沿着津浦路北上,很快占领临城,临城是十九集团军的前进基地。为此,我针锋相对,八师沿津浦路西南下,进逼临城,要给来犯之敌还以颜色。

  11月11日战斗打响,八师二十三团攻下临城西北的柏山。陈毅接来报后,默然良久,说了一句话,这真是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第七章 安得猛士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必《大风歌》大家都挺熟的了,汉高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但念念不忘“猛士”,樊哙多多益善。

  然而,鲁迅的心目中的猛士则是隐忍的、沉毅的;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才是“真的猛士”。

  在我想来,视死如归的战士难道不是猛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决胜不是靠一把羽毛扇,冲锋陷阵还是士卒。猛士,勇猛的战士也。

  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就在当年刘邦高唱过的土地上,一场战争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共两党“垓下之战”的预演。

  1945年11月中旬,滕县东香镇津浦前线指挥部会议上,陈毅心潮激荡,破天荒地提议为一位阵亡的士兵默哀6分钟,并给予祟高的赞誉——“陈金合同志是实际战争的领导者,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英雄。”

  陈金合的英雄壮举,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上是有记录的,“这次战斗中,第八师第二十三团一营在攻歼柏山守敌时,第二连机枪班长陈金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炸碉堡,使攻击部队全歼敌两个连……”

  不过,战史的“这次”如果上下文连起看,指得是界河战斗。非常奇怪,严谨的史学也有这样疏漏。如果你不信,可以翻开第三野战军战史第17页第二段,谁要是有兴趣可读一遍,看我说得对还是不对。

  八师在界河之战后,就沿津浦线南下,八师南下是因为国军在北上。国民党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已占临城,临城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叫柏山,位于临城和夏镇之间,是微山湖以东的一个重要制高点,要想扼制国民党北上的步伐,首先就要拔掉这颗钉子。

  柏山有陈大庆部的一个营驻守。战斗是在深夜打响的,由八师二十三团一营一连和三连担任主攻。差不多三更时分,只剩一座炮楼没有解决。炮楼是当时的俗称,军事术语就是碉堡。据参战部队首长回忆,这个时候让二连接替一连攻击。我推测二连可能是预备队,是作生力军使用的,这时对指挥员来说,是三下五除二,结束战斗的时候了。

  战争中作为堡垒使用的碉堡有各种各样,当然在电影上最常见的是那种用砖块和石头垒起的岗楼式的炮楼。柏山的那座碉堡有些特别,虽只有三层楼高,但却有两间屋宽,踞在一个高高的底座上,显得特别厚实。当然,这样的碉堡在现代作战中是不会再出现了,不要说武备落后的军队,当下的一些*地区,平民百姓使用火箭弹也是家常便饭。八师兵员是雄厚的,但装备按何副师长的话来说只是中等,近万人的部队,只有一个炮兵排。这个排还是大军去东北时,一一五师炮连拨出来和一个排。真正有所作为,还是在接下来的官桥战斗后,才有了两门山炮。

  界河之战,横扫数千人马如同秋风扫落叶,眼下只有七八十残兵却能固守顽抗。一切事物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此刻再一次印证了这个真理,困兽犹斗,是因为顽抗者看到了希望。启明星在东方升起,而临城方向传来地雷的爆炸声,枪声越来越密集,增援的敌军已和阻击部队交火,团部给营长打来电话,10分钟不能解决就撤出战斗。让二连连长陈友壁恼火的是炸药已经用完,这时二连机枪班长陈金合提着四颗手榴弹爬到炮楼的台阶下面,他是想把手榴弹塞进枪眼,可是射击孔在二层楼上,陈金合只好退了回来。正是火烧眉毛之际,团里马参谋又匆匆赶来,传达团长命令,5分钟内不能解决,立刻撤出。

  人活一口气,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当时,不仅是营长张先军,一营的战士们同样心里憋着一口气,完不成任务,对革命军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只见陈金合扛起一颗手雷又冲了上去。这种手雷是鲁南军区自己设计制造的,长有二尺,形装如航弹,但为了便于使用,又插上一根一尺长的木柄,所以又像一颗放大的手榴弹。手雷分快速和慢速两种,慢速就像手榴弹,有一个延时;快速手雷拉火就炸,使用时在拉环上接一根绳索。这种手雷威力很大,再坚固的碉堡,不炸个屋陷楼塌,也起码炸开大口子,这是当时八师常用的爆破器材。

  这颗手雷是在一个受重伤的战士身下发现的,这时正好用上。陈金合再一次爬上炮楼的基座,套上绳索后,猛一拉,不料绳索断了,只时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形出现了,只见身影一晃,陈金合又迅速攀上炮楼底座,抱起手雷,只见一声巨响,烈焰飞腾,浓烟滚滚……

  陈金合战斗中过程,我看过几个文本,大同小异,基本是一致的。陈金合,1919年出生,山东滕县人,年少时一度出家,以后又做过铁匠。1939年3月,陈金合参加了八路军,出身贫寒的人,最能在人民军队中提高阶级觉悟,第二年陈金合就入了党,柏山战斗时,已经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了。当时陈金合任二连机枪班长,机枪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是连队的主要火力,也是一个技术活,连队首长都非常重视机枪的使用,打仗时经常被连队干部带在身边。作战时,连队各班排也是分工有序,各司其职,通常的情况,机枪是用来掩护爆破手的。但陈金合主动请缨,毅然前去爆破,最后不惜以血肉之躯换来战斗的胜利。

  在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有过许多舍身炸碉堡的壮举,其中影响最大,最广为传唱的当数董存瑞。但是隆化战斗发生在1948年6月,所以陈金合英雄壮举在鲁南前线影响非常巨大,被称为整个战役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鲁南各部队都掀起学习陈金合的热潮,二连机枪班被上级命名为“陈金合”班;当地政府也把柏山命名为“陈金合”山。当时陈金合被誉为我军第一个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可见苏联红军对我军的影响)。

  二十三团于11月11日攻下柏山后,八师有一个小憩。17日又接命令,全师向临城西北方向运动。当天晚上师部接来报,说二十三团副团长陈士法受伤(别瞧眼下他是个副团长,陈也是五五年开国少将,当时团长由政委王六生兼。),这倒让师长王麓水心头一紧,这关头千万不能折将,因为八师又有好戏在等着开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八章 乘热打铁
烽烟滚滚,连战连捷;连战连捷,乘热打铁。

  对初来乍到山东的陈毅来说,八师原先也不是知根知底。但接连几仗下来,他会觉得罗荣桓所言不虚(看官,这是我的揣测了。)。可以给八师压担子,那么拔掉柏山据点后,八师又有何动作呢?

  第三野战军战史中记述:“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津浦前线野战军各部队继续向南扩展。11月25日,向临城、韩庄之敌发起攻击。第八师首克官桥、孟家仓,歼陈大庆部暂编第二师2000余人,迫使日军300余人投降。”

  这没错,不过官桥、孟家仓相对来说是两根“小刺”,而八师原先要拔的是一根“大刺”,所以先要回答二十三团副团长为何受得伤。

  柏山战斗后,陈毅给八师的命令是拿下国民党八十二师。八十二师在哪里?八十二师在临城。17日晚,老红军副团长陈士法亲自带队去前沿侦察,不幸被射来的乱枪击中,我想可能伤得可能不会太重,因为不久陈副团长就把“副”给去掉了。

  虽然这一趟侦察付了代价,但还是非常值得。作战科参谋魏学诚是这样回忆的:“综合侦察情况,临城周围地势大部开阔低平,敌工事较坚固,且修成环形铁路有装甲列车日夜巡视,不易迅速攻取。师首长向上级建议暂缓攻击。”这个决心王师长下得好。不要去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要打没有把握的仗。后人多是以成败论英雄,金门之战那么英勇悲壮,还是有人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