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戊戌变法的另面 >

第8部分

戊戌变法的另面-第8部分

小说: 戊戌变法的另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乔:密。此时且回鄂,再看。凡事听其自然。黄楼出京否?钝。支。”

    杨锐的来电虽未见,但细绎张的电文,“凡事听其自然”一语似表明,杨锐已有详细的电报或密信说明内情;“此时且回鄂”一语似又表明,由于沙市事件已平息,也符合谕旨中“地方一律安清”的要求,杨锐希望张据情请旨再入京;而张谨慎地表示了“再看”的态度。其二给湖北布政使王之春:
第26节,
    “武昌王藩台:清。密。屡电悉。凡事当听其自然,且回鄂再看。名心泐。支。”

    王之春是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的属员,跟随张已十多年,关系甚深。他的来电虽未见,但可以推测,其内容大体与杨锐相同。张之洞对他的回电也大体与杨锐相同。其三是给梁鼎芬:

    “武昌两湖书院梁太史:藏。密。屡电悉。汲黯、富弼,未闻强欲入都。回鄂为是。来电甚勇二字上有误,祈再示。壶。支。”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名臣,忠贤直谏。富弼(1004…1083),北宋名臣,清贤中正。很可能梁鼎芬来电中以汲、富相期许,而张却称两人亦未“强欲入都”。四月初八日(5月27日),张之洞回到汉口,十二日,张之洞发电,称其“已遵旨回任”。尽管如此,京中的一批官员仍希望能再次推举张之洞入京。一米一花一书一库一 ;__

    恰于此时,北京的政情大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訢去世。同日,御史王鹏运上奏“大臣误国请予罢斥折”,弹劾翁同龢、张荫桓,该折当日上呈慈禧太后。四月二十一日,给事中高燮曾上奏“海关增加经费有失政体”,指责翁同龢,该折片当日呈送慈禧太后。四月二十二日(6月10日),即百日维新的前一天,慈禧太后进行第一次人事调整:荣禄升大学士(后补文渊阁)管理户部,刚毅升协办大学士、接任兵部尚书,崇礼接任刑部尚书。该次调整几乎全是针对翁同龢。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百日维新的第五天,翁同龢六十九岁(虚岁)的生日,慈禧太后进行第二次人事调整:翁同龢被“开缺回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来京陛见”,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清廷还发出电报:“四川总督裕禄现在行抵何处?迅速来京陛见。”该次人事调整直到五月二十三日才结束。王文韶接替翁出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裕禄调任军机大臣,荣禄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尽管慈禧太后罢免翁同龢有着多种原因,今人对此也有多种分析;但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力斗争,慈禧太后绝不允许“翁师傅控制光绪帝把持朝政”的局面出现。五月二十七日(7月17日),清廷又发来电旨:

    “奉旨:前经谕令张之洞折回本任,俟沙市之案办竣,再行来京。现在案虽就绪,惟湖北地方紧要,张之洞著即毋庸来京陛见。”

    中枢的调整至此已经完成,再召张之洞入京已无必要。

    如果不是沙市事件,如果不是翁同龢的阻挠,张之洞将于四月初,即恭亲王奕訢去世之前到达北京,很可能由此入值军机处、总理衙门。若是如此,政局还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动?

    如果张之洞入值军机处、总理衙门,必不会听命于翁同龢,这也是慈禧太后、徐桐等人所乐意看到的,成为政治上的牵制力量。若是如此,慈禧太后还有必要驱逐翁同龢吗?

    如果张之洞与翁同龢同在枢廷为官,会否大起党争?在“张之洞档案”《张文襄公函牍未刊稿》所录张之洞致翁同龢信的抄件旁,有一贴条,称言:

    “常熟极修边幅,与文襄行径本不甚同。然作京曹时,虽踪迹较疏,而同在清流,未尝不互相引重。迨文襄开府粤、楚,兴作繁多,规模宏大,常熟局量较隘,视文襄举动不无挥霍之疑。及汉阳铁厂开端,中国创举,事事借重客卿,縻费所不能免。常熟时埂戎В南迩肟疃獠第担荡枷颓淄跻灰馕郑碌貌恢嘘 W湟栽す乐辉僮芳樱圆蛔阌茫ㄒ延弥亮儆嗤颍挤钪颊猩探影欤俏南灞疽狻A饺讼酉队纱嘶睢4撕室馑浼瞥纾低湮值降祝坏貌磺馕s闵酱鲋裕且赃そ谖妫势┰圃疲瓷昝魑蘅蛇そ谥舛4耸率寄南迩孜嘌灾R陆砸蚬跷匏皆梗蚩梢谎跃鲆病eⅰ!

    “瀛”,很可能是汪凤瀛,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他的这段注语说明,翁、张之间只是政策分歧,并无不可排解的恩怨。同为清流的见解,也有可能使他们互为推重,力治弊端。若是如此,清朝的官场是否会有大的风气变化而不那么腐败不堪,清朝会否因此也延长生命?

    如果张之洞入京辅政,他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很可能成为此期朝政的纲领;而他对康有为及其学说的敌视,将会全力阻止康有为一派的政治企图。他对“迂谬”理念的反感,也将会全力阻止极端保守派的政治反动。若是如此,清朝的历史之中是否就会没有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没有义和团和庚子事变,而提前进行清末新政?

    历史没有“如果”,也容不下太多的假设。于是,治史者与读史人又有了百般的思绪、万般的感叹和那种不由自主的暗自神伤
第27节,一、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
    第二章张之洞与杨锐

    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亲密关系,当时就为人所熟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撰《杨锐传》,对此有着相当具体的述说,后来的史家多引用之。台湾大学历史系李宗侗教授曾发表两文,披露杨锐给张之洞密信两件,以说明张、杨关系之详情。我曾作《戊戌年徐桐荐张之洞及杨锐、刘光第之密谋》,对张、杨关系进行过考察,也暗暗自以为是。但是,当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张之洞档案”中的相关文件时,仍不免大为吃惊。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杨锐,生前都没有直接说明两人关系之详情,时人与后人的记载,除了李宗侗两文外,皆缺乏具体的事例。然我在档案中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张、杨亲笔所写的原件。触摩于斯,亦不免神思往矣,感到了两人之间的那种情感。

    我见到的这批张之洞文件,多是其亲笔所写电报原稿。由于这批电报原稿虽注明月、日,甚至标明发报的时辰,但无具体年份,原整理者因对其内容不清楚,大多贴错年份,在档案中分存各处,十分散乱。很可能因为如此,这些电报过去没有被人系统利用过。我见到的杨锐文件,数量很少,其中我所关心的从甲午至戊戌时期的,只有9封电报(其中2电与他人联名)及2封密信。杨锐的密信无日期、无署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封,已由孔祥吉教授发表,但将其作者误为李鸿藻之子李焜瀛(符曾)。这些电报和密信不仅说明了张之洞与杨锐的关系,更可从中窥视从甲午到戊戌期间的清朝政治内情。

    一、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

    梁启超在《杨锐传》中称:

    “张有子在京师,而京师事不托之子,而托之君(杨锐),张于京师消息,一切藉君,有所考察,皆托之于君,书电络绎,盖为张第一亲厚之弟子,而举其经济特科,而君之旅费,亦张所供养也。”

    梁是根据他与杨锐的交往,写下这段话的,虽稍有不完备之处,但大体说明了杨锐在京的任务——办理张之洞的交待事件,主要是探听政治情报。李宗侗称:

    杨锐“后至北京遂担任文襄(张之洞)的坐京。坐京者,等于民国初年之各省驻京办事处,不过后者为公开挂牌之办事处,而前者为秘密的,各省督抚皆有之。坐省为府县派驻省城的人,见于雍正朱批谕旨,则坐京一名称亦必甚早。坐省、坐京皆指其人而言,并无机关,其职务以向省中报告京中政府的动态为主。文襄的坐京现可知者,除杨叔峤外,尚有黄仲彛芑饩张┚葱蓿晕南逯缎觯呕坡ケ蛟蚱渲兑病!

    李宗侗是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孙、李焜瀛之子,对清代掌故极为熟悉。他称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之一,是看到了杨写给张的密信。

    张之洞的大量亲笔电报,可以坐实以上两人的说法。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号钝叔,四川绵竹人。光绪八年(1882)优贡,十一年中顺天府举人。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发现这一人才,从此对杨锐一直很关心,包括其个人生活与仕途。“张之洞档案”中存有一些两人早期关系的电报。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八日(1887年4月30日),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发电给四川布政使崧蕃:
7米7花7书7库7 ;http://www。7mihua。com
第28节,
    “锡侯仁兄鉴;昨奉惠函,知履新绥吉。欣颂。粤事繁冗紧急。绵竹孝廉杨锐,乃弟门人,昨屡电催其来粤,襄理笔墨,藉资臂助。渠因老母七旬,无人侍养。其胞兄杨聪,系隆昌教官,地僻事简。可否将其调省,无论何职,俾得归家奉母,则杨锐可即时赴粤。曷胜感祷。并请嘱首县遣人述鄙意,催杨锐速来。敬贺大喜。洞启。四月初八。”

    张之洞为调杨锐入其幕,转求熟人安顿杨锐之家事。“张之洞档案”中另有一纸,张在上亲笔写了两封电报:

    “京。温州馆,翰林黄仲韬:立候回电。春榜有名士熟人?速电示。四川杨锐中否?洞。”

    “车:请将榜中直系及熟人电示。杨叔峤住何处?洞。”

    “黄仲韬”,即黄仲彛胖匆话阈醋鳌拌骸保擦衷菏探不粕芑!俺怠保莆醵麂撸胖吹那辶魍常≡诰┏浅甸旰比喂げ扛轮小8弥缴辖鍪稹八脑率蘸タ谭ⅰ保词鹉攴荩芸赡芊⒂诠庑魇辏1886)。另有一件张的亲笔电报:a米a花a书a库a ;__

    “京。伏魔寺,杨叔峤:大喜奉贺。速来。勿过七月。记名有何熟人。(新编加九马)”

    原件记“六月十四日申刻发”,未记年份。原整理者将之归入光绪十三年,似为误。从内容来看,该电似发于光绪十五年,是年杨锐考中内阁中书。光绪十六年三月,杨锐参加庚寅恩科会试,忽闻其母病逝,立即出京,经河南、陕西于五月回到家乡。八月十二日,杨锐有一电给张之洞的幕中,说明情况。十月二十二日,张之洞发电杨锐:

    “函悉。葬事腊、正月能办否?事毕盼即日来鄂。两湖书院请足下当分教。明年二月即须开课,一切调考及筹定院规诸事,待商甚殷,务望早来。令兄想无大病,如能偕来尤佳。即电复。洞。养。”

    此时杨锐已守制,张之洞发电邀其出任两湖书院分教习,这是地位和待遇都很高的职位。杨锐此后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三月三次发电,说明其行程。光绪十七年,杨锐在张之洞幕中,“张之洞档案”存有他与廖平、钱保塘、王秉恩之间的电报。光绪十八年张的一则电报,说明杨锐仍在其幕中。光绪二十年冬,甲午战争最激烈期,清廷调两江总督刘坤一北上督师,调张之洞署理两江。张之洞偕杨锐赴南京,杨是其战争期间的主要幕僚之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杨锐再到北京(详见后节),从此之后,杨以居京为主。光绪二十二年秋,杨以举人、内阁额外中书报考总理衙门章京,张闻讯后,即于八月二十一日(1896年9月27日)发电:

    “京。乔:密。闻考取总署章京。欣贺。何时可传到?示慰。钝。马。”
第29节,
    “乔”,是张之洞对杨锐号叔峤的简写,张后期电报皆以该字代表杨锐。“钝”,杨锐字钝叔,此是张后期发给杨电报的专用自署。张发给不同的人电报使用不同的自署。总理衙门章京一职,由京中各衙门司官考方式补充。考中后即按名次记名,遇有章京额缺空出后,按记名顺序传补,即张电文中的“传到”。光绪二十二年总理衙门章京考试,是晚清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考试共分两次,先是各部院的初试,然后送总理衙门参加正式考试;总理衙门的汉章京正式考试日期是八月二十九日,带领引见的日期是十月初三日。此次考中者共计100名,杨锐名不在前。若按名次“传到”,根据以往的惯例,杨锐还须等上数年。张之洞于八月二十一日即正式考试之前发报,很可能是听到杨在内阁初试中式(即获送考资格)的消息而误解,其关切之心由此可见。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897年3月17日),国子监祭酒、南书房行走张百熙上奏保举杨锐,获旨军机处记名。不知此中是否有张之洞的暗中操作。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1897年8月16日),张之洞发电杨锐:

    “京。乔:阅致肖岩信,有拟捐同知之说,万万不可。足下誉望甚矣,纶阁清华,译署机要。若会典馆保候补侍读,总署数年例保,可至郎中,京官外官头头是道。万勿左计。钝。效。”

    “肖岩”是杨锐之四弟杨悦的号,光绪二十二年以湖北试用府经历由张之洞札委为湖北缫丝局监工。他长期在湖北当差。“同知”是知府的佐贰官,“纶阁”指内阁,“译署”指总理衙门。杨锐因长期任内阁候补中书,闲散无事,有意加捐地方官衔,另谋发展。且杨于光绪二十二年充会典馆协修官,二十三年充纂修官,直至二十四年初,即张发此电的半年之后,方以“会典馆书成过半,奏保以侍读遇缺即补,并赏加四品衔”;总署章京一职须传到两年后才可以例保,杨尚未传到,保至“郎中”官职,将不知何年。然张之洞为打消其出京发展的念头,却描绘了“京官外官头头是道”的美好前景。至于杨锐的生活费,“张之洞档案”中有一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