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 >

第40部分

永乐大帝朱棣-第40部分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帝(建文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遣胡濙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    
  晚明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卷之一也这样说:   
  遣胡濙西南行,求之湖、湘、黔、筑洞中,遣郑和东南行,求之瓯、越、闽、广间。海外几穷尽禹迹矣。唐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差类当日情景。    
  郑和的远航另议。这里先说胡濙。胡濙是谁呢?这个人很神秘。《明史》《胡濙传》说:  
  永乐元年(胡濙)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遯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是朱棣派出的一个秘密侦探。但胡濙传中说他出巡的任务不仅是寻访建文帝,而是有好几项:颁御制诸书;访仙人张邋遢;间以民隐闻。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明史》《胡濙传》又说: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朱棣)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皇太子)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原来,汉王与皇太子争夺继承权,诽谤皇太子,朱棣对皇太子不信任,就派胡濙前往秘密调查。胡濙当时是户科给事中。明朝制度规定,六科〃掌侍从、规谏、补缺、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作为言官,对于朝廷上下的事无所不管。当然,有些官员也可以在六科挂名,承办皇帝交给的特殊任务。胡濙出巡所干的都是秘密任务,即使朱棣出征在外,即使朱棣已经就寝,他也要赶去汇报。但问题在于,在朱棣床边他们两个都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正因为胡濙本人行踪就很诡秘,而此时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所以就助长了人们的联想与猜测。我怀疑《明史》的作者也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干扰,把猜测之词写进了史书:〃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在胡濙的各项任务中,有一项可以证实,那就是访仙人张邋遢。  
  4.仙人张邋遢   
  张邋遢本名张三丰,因不饰边幅,被称为张邋遢,属于神仙术士者流。《明史》将其入于方伎列传中,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明史》大抵秉承了〃不语怪力乱神〃笔法,所以一般不记载神仙鬼怪的事,但还是记载了一些张三丰所谓异行:说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唯一纳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于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湘、汉,踪迹益奇幻。〃〃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及。〃 朱元璋闻其名,曾于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后来,朱棣〃命工部侍郎邹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朱棣派胡濙寻访张三丰,是由于朱元璋〃遣使觅之不得〃才又进行的。而且胡濙带着朱棣的〃玺书〃,准确无疑。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当年修建的巍峨的武当山道观,已被称为道教南方第一丛林。所以,说朱棣派胡濙去访张三丰就是去访张三丰,并非托言,不像寻访建文帝只是是猜测的、可能的。  
  另一件事的发生,就使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传越乱。那就是杨应祥的出现。   
  5.杨应祥是建文帝吗?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记载: 
第68节:百折不挠(52)     
  甲戌年(万历二年),今上(明神宗朱翊钧)御日讲,问辅臣以建文君出亡事,张居正对曰:〃此事《国史》无考,但相传正统间,于云南邮壁题诗,有〃流落江湖数十秋〃之句。一御使异而询之,自言建文帝,欲归骨故土。遂驿召入宫养之。时年已七八十,后不知所终。〃盖江陵(张居正)亦不曾记忆《英录》中有此事也。    
  张居正所说的《国史》,就是《明实录》。笔记中说的〃英录〃,就是《明英宗实录》。张居正在万历初年为内阁首辅,久在朝中任职,处于统治核心,熟悉典故制度,像这样的的上层人物对建文帝的事都说不清楚,可以想见民间传说的情况。   
  《明英宗实录》对此事的记载,见于正统五年十一月丁巳:    
  有僧年九十余,自云南至广西,云:〃我建文帝也。张天师言我四十年苦,今数满,宜还国。〃谒思恩自言。岑瑛送之京师。会官鞫之。其姓名为杨应祥,钧州人,洪武十七年度为僧,游两京、云、贵,以至广西。上命锢之锦衣卫而死。同谋僧十二人俱戍边。   
  这本是一个诈骗案,事实本末本清楚无疑,几个僧人共谋,由九十余岁的老僧杨应祥假冒建文帝。事败,老僧被关入锦衣卫监狱而死,同谋僧人被处戍边。案子已经了结。   
  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不过六十三岁,老僧九十余岁,必假无疑。老僧有名有姓,载在《实录》,当年鞫狱之人必不敢杜撰。经过永乐二十二年、洪熙、宣德十一年,又经过正统五年,建文帝的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当时社会安定,即使建文帝在世,他的手中已没有一兵一卒,也不会构成威胁。朝廷已没有必要因他的出现而恐惧。事实上,朝廷的处置也有分寸,仅杨应祥一人被关入监狱而死,其余人被罚充军戍边,并未将活口一律封杀。   
  结论是杨应祥并非建文帝,建文帝并没有出现。   
  可是,杨应祥诈骗案的败露,非但没有堵住人们的嘴,反倒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来越多。到了万历年间,竟然有了本末详尽、细节完整的记载。连一些号称严肃的学者也不免被其迷惑。国史唯疑说:〃程济之《从亡随笔》、许仲彬之《致身录》出,二百余年之晦迹始彰,疑案尽解。〃   
  6.清修《明史》的尴尬与矛盾   
  明朝灭亡以后,靖难之役的利益相关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史家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写这段历史,但是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仍然说不清。清朝官方组织人力,由张廷玉主持编写《明史》,在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曾有过激烈的辩论,最终《明史》是这样记载建文帝的结局的: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在不到四十个字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竟有三种的说法:一、不知所终;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自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起,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百多年过去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还是没有结论。当年参与修明史的都是朝野的饱学之士,而且在修明史时又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经过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明史》以体例严谨,叙事缜密而著称,当时学界考据之风盛行,学者都以辨疑发覆为能事,但我们在这部煌煌的〃正史〃中看到的,却是史臣们对建文帝踪迹的莫衷一是,聚讼纷纭。   
  7.传说中的建文帝踪迹   
  传说中的情况是怎样呢?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看到朱允炆柔弱,临终前留下了一个密封铁匣,嘱咐朱允炆遇到大难时打开。燕军攻入南京,形势危急,建文帝朱允炆打开铁匣,其中有剃刀、度牒和一道敕旨:〃欲生,怀牒为僧,蜜地去。不然自尽。〃于是建文帝焚宫出逃。建文帝从鬼门出,一舟停在案边,神乐观道士在等候。建文帝等往东南走,兵部尚书齐泰追到广德,没追上而被俘。传说建文帝曾在钱塘东明寺居住,寺中的厮如楼形制特别,不同寻常人家所造。有人说,建文帝被蜀王用船迎入四川,后来,又从四川进入云南,藏在黔国公沐晟家。工部尚书严震出使交阯,在云南与建文帝不期而遇,进退两难,〃不言,恐祸及身;言之,不义也。一夕自缢死〃。此后建文帝云游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陕西、贵州。建文帝所居山林寺庙,留下了很多遗迹,还留下了一些诗作:   
  如在四川永庆寺题诗: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   
  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在广西写有: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在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壁: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相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传说,到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已经出亡三十九年了,时在广西思恩的一座寺庙中,有同寺僧人偷了建文帝的诗,跑去见思恩知州岑瑛,自称建文帝。岑瑛大惊,把一干僧人全部抓了起来,送往布政司,上奏朝廷。一干僧人被解往京城,这时是在北京。经御使廷鞫,僧人自称:〃年九十余,思葬祖父陵旁耳。〃御使说:〃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一下子漏了馅,经审问,得知这僧人为钧州白沙里人,名叫扬应祥。于是,僧论死,关入锦衣卫,从者十二人戍边。这就是《英宗实录》中记载的那件事。   
第69节:百折不挠(53)     
  事情到此本应完结,但民间传说发挥了想象力,说此时真的建文帝〃适有南归之思〃,就向地方官讲出实情。御使密奏朝廷,将一干人送往京师。朝廷派曾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宦官吴亮辨别建文帝真伪。建文帝见到吴亮就说:〃汝非吴亮耶?〃吴亮说:〃非也。〃建文帝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餂之。乃云非耶?〃吴亮伏地而哭。建文帝左脚趾有黑子,吴亮摩视之,抱着建文帝的脚,哭得不能仰视。由于羞愧,吴亮退而自经死。于是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跟随建文帝云游的程济听到这个消息说:〃今日方终臣职矣。〃就前往云南焚烧了庵庙,遣散了徒众。建文帝入宫后,宫人都称他为老佛。后来,建文帝以寿终,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读了类似的记载,我们感到人们是在精心编织着故事,惟恐发生漏洞,不能自圆其说。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看到这些记载有很多矛盾、歧异。   
  比如,《建文皇帝遗迹》(即《备遗录》)说建文帝归来在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孟春。〃少帝自江南来归京师〃,且自称〃吾今年七十余〃。(按,如建文帝不死,当年应为四十九岁)建文帝与老宦官见面时,说的是另一番话:〃吾于七夕之时,赐桃实三枚与尔。尔匍匐阶下,食其一,以怀其二。吾问尔藏之由,尔对曰:〃臣有父老在家,欲怀此以献。〃吾嘉尔孝,复赐五枚。今颇忆此否?〃老宦官忽觉悟,遂抱持大哭。于是一时故臣都来看望。在建文帝身份得到证实后,宣宗命将其〃厚养于诸王馆中〃。但不久,〃一夕暴卒〃。后〃以公礼葬于郊外〃。    
  祝允明《野记》,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郎瑛《七修类稿》则说:建文帝〃竟葬西山,树碑曰〃天下大法师之墓〃〃。   
  所谓葬于北京西山,是指今北京阜城门外的海淀区内,据说就在今西三环路内的中国画研究院里。院里的白塔庵塔,就是建文帝安葬后建的衣钵塔。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的说法特别多,几不胜数。   
  ▲建文帝先隐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后经姚广孝帮助,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死后就葬在穹窿山上。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罗寺,死后就葬在寺后山坡上。因建文帝经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后人就将平罗寺改称为望京寺。   
  ▲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宜宾越溪河,隐居于隆兴,死后葬在隆兴的地下塔林(俗称空山,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传说清康熙帝也曾来到越溪查访建文帝的遗迹。   
  ▲云南武定狮子山,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山正续禅寺驻锡。寺中现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中间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像。像为清康熙初年所造。龛额书〃明惠帝〃三字。阁前对联写道:〃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旧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据说寺内的乾坤双树、龙凤翠柏、月潭潜龙等十余处景物都与建文帝有关。   
  ▲重庆市的龙兴古镇,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亦因此而得名。   
  ▲重庆市瓷器口宝轮寺,相传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后人因将所在的白岩山改称为龙隐山。宝轮寺也就称为龙隐寺。   
  ▲江西上饶玉山县三清山上有一座三清宫,据说建文帝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