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说康熙 >

第9部分

说康熙-第9部分

小说: 说康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后金两次出征朝鲜之役
  1.后金两次出征朝鲜的背景:大明与朝鲜的关系——万历朝鲜之役
  朝鲜原来一直是明朝的属国,自14世纪末建立李氏王朝以来,与明朝的关系密切。被纳入明朝全辽战略的体系之中。因此朝鲜对于控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势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率兵侵犯朝鲜,明朝出兵协助朝鲜。
  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史书中被称为万历朝鲜之役;在朝鲜和韩国的史书中被称为壬辰卫国战争;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则把这场战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前后用了7年的时间,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的侵略,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这场战争,使朝鲜与明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努尔哈赤势力兴起后,明朝在随后的萨尔浒等战役中,就曾征发朝鲜军队助战。
  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势力进入辽河以东地区并向西辽河地区扩展时,朝鲜的存在就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控制朝鲜或征服朝鲜,成为后金对明作战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皇太极在战略上是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鲜,最后用全力进攻明朝。
  2.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鲜:从大举进攻到“平壤之盟”
  1627年春,皇太极为了缓解进攻明朝时的后顾之优,准备用武力来迫使朝鲜就范。他派大贝勒阿敏和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方面防御很差,金兵进兵甚速,不足半月时间,就攻陷平壤。朝鲜国王李倧抵抗不利,率王妃、子女逃避江华岛,派遣使者向金军求和。
  两个月后,阿敏派代表到江华岛,与李倧举行盟誓,并违反纪律,命令八旗将土分路掠夺三日,获大批财物人畜后退出朝鲜。
  皇太极此次用兵朝鲜的军事目的,是想给朝鲜势力以打击,迫使朝鲜不敢轻易出兵骚扰金兵的后方;其政治目的主要企图以武力迫使朝鲜切断与明朝的关系,使其在金明交战中能倾向金国,或保持中立;在经济上想因粮于朝鲜,以解金国大饥谨造成的燃眉之急。而朝鲜方面,则幻想在金兵入侵时,能得到明朝的援助,虽然战败,仍不愿就此屈服。同时,金国在当时主要的进攻目标是明朝,想用全力争夺辽东地区,实际上不可能倾全力于朝鲜,和议既成,就急速回师。
  

6。鳌拜崛起之谜(5)
所以此次进军朝鲜,皇太极并末达到预期的目的,“平壤之盟”的性质是一种“兄弟之盟”。朝鲜对于议和条件,事后都没有完全履行,对金国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仍然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以物资和船只等,支持明朝对金的军事行动,而且更积极备战,对金国要求遣还逃人一节,也尽量推托不办。
  对于金国要求朝鲜与明朝断绝关系一事,朝鲜国王李倧公然向皇太极表示:“贵国既欲议和息兵,甚为美意,故孤亦喜而许之。但念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3.后金第二次出征朝鲜的开始:
  1635年,后金取得了征服漠南蒙古的胜利之后,皇太极从内部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后金与朝鲜的“兄弟之盟”却趋于决裂。朝鲜国王李倧拒绝派遣质子,不接待使臣,不派人为皇太极称帝“劝进”。这进一步激化了金国与朝鲜的矛盾。朝鲜积极备战,并请求明国援助。
  1636年12月,皇太极改元称帝后,亲率大军渡江,攻陷义州,势如破竹。另一路军进入平壤,直抵王京城下,朝鲜国王李倧逃至南汉山城,固守待援,被清兵包围。朝鲜援兵几次来解围都被击溃,汉城陷落。
  1637年1月,皇太极对李倧发出通牒,责令投降。李倧在内外援绝的情况下出降。此次李倧投降,清朝给予的条款与十年前的“平壤之盟”条款,性质已完全不同。“平壤之盟”虽然也是战败国与战胜国所定的屈辱条约,但毕竟是一种所谓“兄弟之盟”,稍存一些对等的意义。此次所议条款,完全把朝鲜降为清朝属国的地位,是一种所谓“君臣之盟”。所定条款,是由清朝一方提出的,要求朝鲜一方承认,作为“永定规则”。
  朝鲜国王李倧上书皇太极,表示接受条款,并公开表示:“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但是对于投降条款中的清兵征明时要求朝鲜出兵之事,李倧仍然感觉到非常的为难。不管怎么说吧,朝鲜自此以后,还是由明朝的属国变成了清朝的属国。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攻下朝鲜京城之后,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
  4.血战皮岛——鳌拜的崛起
  皮岛(今朝鲜椵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这一次,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根据《清史列传·卷6·鳌拜传》记载,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然后举火为号,引来了后续部队。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
  5.“巴图鲁”——战神的诞生
  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十分高兴,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此后,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尽管皇太极发现了鳌拜有独断专横、蛮不讲理的缺点,还是信任有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鳌拜崛起之谜(6)
鳌拜对皇太极则更是忠心耿耿,对于自己护军首领的职责也是勤勉有加。1637年,皇太极的侄子、代善的儿子岳托为了拍皇太极的马屁,在自己得到几匹好马的时候,马上派人连夜送往皇太极的驻地进献马匹,结果被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为理由加以挡驾。皇太极听说此事之后,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
  1641年初,皇太极命令八旗军队攻打锦州。在这次攻打锦州的战役中,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1641年秋,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
  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捷后,又派阿巴泰率兵入关,经河北直趋山东,杀掉明鲁王,掳获大批人口牲畜。鳌拜也随军作战,他曾在北京和山东三败明军,攻克四城,在密云附近大败范志完和吴三桂的军队。他以此次战功,再次被提升为三等昂邦章京。
  1642年夏,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护即督统之意,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后来更名为司寇,再后来更名为护军,其目的是用来以调节各将领的关系。魏晋以后,称为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唐后期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级官员。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
  从前面我们的讲述来看,鳌拜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他通过了在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的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 想看书来

7。鳌拜走上权利顶峰之谜(1)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鳌拜这个人通过了在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由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的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但是我们知道,这只是鳌拜崛起的第一步。
  鳌拜崛起的第二步是从一个战争之神到杰出的政治家的转变。而完成这次转变,则是由于鳌拜在顺治继位前后的杰出表现谈起。
    一、顺治继位之前的鳌拜——从赳赳武夫到杰出的政治家
  1.皇太极猝死之后的四个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选
  就在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这个最关键的时刻,公元1643年9月21日夜,51岁的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满洲贵族面临的头等大事!
  但是,皇太极没有想到自己会在50来岁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死掉,因此,他死前也没留下任何遗言——没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所有的人也都没有一点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即将打响。那一天是9月26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到底谁能够成为皇太极死后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呢?在当时的形势看来,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选主要有四个人:35岁的肃亲王豪格、5岁的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和32岁的睿亲王多尔衮。
  这其中的前三个人,都是皇太极的儿子:35岁的肃亲王豪格年龄最大,5岁的福临的母亲庄妃最受宠,2岁的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懿靖大贵妃的地位最高。而32岁的睿亲王多尔衮,则是皇太极的弟弟,功劳最大。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在上述这四人中间,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两黄旗系统的、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两白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因此,争夺皇位的双方:一方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另外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较量的双方谁也没有把后来的获胜者福临当回事!
  2.鳌拜在激烈的争夺战中的表现
  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皇帝的护军首领,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
  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由他的儿子即位,而两黄旗仍是“天子自将之旗”,地位较高,利益较大。这也是鳌拜等竭力支持豪格即位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鳌拜主动与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支持豪格的大臣“共相盟誓,愿死生一处”,并相约齐往豪格家,策划立豪格为皇帝。
  根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死后第五日,也就是1643年9月26日——旧历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这个时候的鳌拜、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迫不及待的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鳌拜和索尼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大声呵斥他们说:“这里是亲王、郡王们说话的地方,你们算是什么东西,还不赶快退下!”结果,没有办法,鳌拜和索尼只好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
  但此时的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二人先后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
  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7。鳌拜走上权利顶峰之谜(2)
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他假意表示谦辞,想学学历史上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便比较客气的说:“豪格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还是让别人来当皇帝吧!”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
  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们顺势说到,“肃亲王活这么大了,这一生总算是说了一句实话!肃亲王的确是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啊!”。
  肃亲王豪格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客气话,却让对方抓住了把柄。他非常生气,随即暂退。
  根据朝鲜的史书《沈馆录·卷6·沈阳状启》记载,在这个非常激烈的气氛下,鳌拜和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