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乱清 >

第135部分

乱清-第135部分

小说: 乱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是中国,”现在说起话来,可以理直气壮了,“这里是美国,这里是英国,这里是法国。”



  “这才对嘛,”慈安太后见到洋鬼子们的国家都缩在边边角角,满意地说。



  慈禧却在认真看着地图,特别是把英法跟中国做着比较。



  “英法都这么小,美国倒是挺大的。”她抬头问关卓凡,“不过他们离开咱们,可都挺远哪。”



  “是。坐船到英国,得要两个月,到美国也得一个多月。”



  “英国人最讨厌,”慈禧点了点,“上回你说,英国人把美国的京城都给烧了?”



  “是,美国的京城,叫做华盛顿。英国人坐船打进去,点了一把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慈禧默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她这一生中,心底最为惨痛的回忆,现在听说美国的京城也叫英国人烧了,一时倒颇有同仇敌忾之意。



  “也还不单是美国。”关卓凡用手在地图上胡乱指了一圈,“这些地方,都叫英国人给占去了。”



  “英国人……怎么能这样厉害?”



  “回太后的话,英国现在是很强的。不过若是这些被他欺负过的地方,一齐来跟他过不去,那他也受不了。”



  “这话说的是,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慈禧深以为然,“英国再怎样强,也只是一个国家,单凭自个儿,哪能向万国启衅呢。”



  关卓凡略略一愣,心说四十年后,毅然向万国宣战的,不知是哪一个?



  *RS
第三十八章 糊涂王爷
  关卓凡所上的折子,《奏请于江苏试办洋务六事》,很快便以明发上谕的形式批复下来了,诸如铸银币、办新邮、开设广方言馆等一应事务,概予照准。



  无论如何,“试办”二字,对朝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也是心理上一个很好的安慰,可以把外面的一些非议,做有力的抵挡——既是试办,又不过是一省之地,有什么关系?



  在洋务派来说,却都颇为兴奋,私下里把关卓凡的这个折子和朝廷的上谕,称为“洋六条”,只等江苏取得一些成效,便可以仿照施行。



  醇王这些天来,一直跟两宫太后一起“听讲”,在洋务上也长了不少见识,不过现在他的心思,是在另一件事上——自从上次慈禧提了听戏的话题,他便立即开始筹备,终于在七月二十七这一天,请动了两宫,到自己的王府去“巡幸”。



  醇王府是在内城西南角上的太平湖,与禁宫相去不远,因此慈禧太后吩咐,仪从特简——毕竟巡幸只是一个名头,实在是去听戏的,太张扬了不是好事。于是三顶明黄御轿,由近支王公和銮仪卫扈从,从西华门出了宫,一路向西。到了醇王府的门口,惇王、恭王和醇王三个已经在跪接,亲自扶了轿子,直送入内。



  寻常的大臣自然不会来,不过关卓凡仍以御前侍卫的职分,在府里接驾站班,惇王在轿子行过的时候,还特地瞥了他一眼。



  等到开了戏,头一出就是慈禧最爱看的《四郎探母》。程长庚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个身在番营,思国心切的杨延辉,刻画得入骨三分,在座的人,连小皇帝和敦柔格格在内,都是看得目不转睛。



  只有慈禧,明明最喜欢的戏,看着看着,却看出心事来了。她一边看着杨四郎跟铁镜公主在台上猜来猜去,一边心想,可见势不如人,就要受欺负,宋辽交战,宋国打不过,连杨四郎这样的英雄人物都陷在番营,想要回去看看自己的母亲,亦不得不向铁镜公主低声下气,婉转相求。



  她倒没想到满洲人本来也是“番人”,而是自然而然地把洋鬼子当成了番邦。现在朝廷的军队不少,可真正能打的,又有几支?就算是轩军,打得过洋鬼子么?若是以后天天都要受洋人的气,那这个太后,也真是做的无味得很。



  想到这里,恨不得立刻就把关卓凡叫过来,问上一问。就这么在心里计较着,结果把最精彩的一段“坐宫”,都给错过去了。



  连着唱了两出,到了歇一歇的时候。慈禧和慈安回到特辟出来供她们休息的小花厅,在里间补了妆,出来刚在设了黄幔的御座上坐定,慈禧就迫不及待地向今天负责“总提调”的惇王说:“五爷,你去把关卓凡叫进来,我们姐俩有事要问他。”



  惇王是咸丰这几个弟弟里面,年纪最长的一位,性子粗疏,有名的“糊涂王爷”。他听说要叫关卓凡,先躬身应了,却又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太后,这个关卓凡,不大好。”



  “嗯?”慈禧和慈安都是一怔,慈禧看了看惇王,问道:“怎么不大好?”



  “他在江苏巡抚任上,不好好打仗,纳了一个厨娘做妾。”



  在一旁伺候的安德海,心里咯噔一下——这个糊涂王爷,今儿是怎么了,忽然要跟关大哥过不去?



  他却不知道,在惇王来说,其实并没有跟关卓凡过不去的意思。惇王这个人,军国大事一概不知,反而是市井闲谈,最感兴趣,听说了这件事情,有什么说什么,此刻便在太后面前倒了出来。



  慈禧不知怎么,只觉一股醋意直冲上头,颜色立刻就变了,忍了又忍,还是轻轻地“哼”了一声。



  安德海看在眼里,心下着急,心想原来在巡抚任上,有不准纳妾的规矩?可是这样的时候,轮不到他说话,只有干瞪眼,再也没办法替关卓凡来转圜。



  “五爷,你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吧?”倒是慈安太后没想那么多,笑着说道:“既然是任巡抚的时候,那就是说仗已经打完了,纳一房妾又怎么了?”



  惇王一时语塞,想了想又说:“他让这个妾穿红裙子,是有违体例的事情。”



  安德海本来正在急得不行,一听这话,放心了——惇王自己,先犯了大忌讳。



  慈禧太后这一生里,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以正宫的身份进午门。对于咸丰皇帝来说,她自己就是一个妾,现在虽然已经贵为太后,但对一切轻视“妾”这个字的言行,都极为敏感。听说关卓凡让妾穿红裙子,顿时大起知己之意,在心里先叫一声好,连带着把方才那一股醋意,似乎也冲淡了不少。至于对惇王,自然就没有什么好脸色了。



  “我姐姐说得不错,他堂堂侯爵,一省巡抚,纳一房妾又怎么了?”慈禧冷冷地说,“这姑娘能跟了他,眼光不错,回头我倒要赏她点什么才是。”



  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这样消弭于无形。惇王碰了个钉子,讪讪地出去,把关卓凡喊了进来,自己却躲开了,不敢再来看慈禧的脸色。



  “关卓凡,”慈禧已经回过了颜色,看着躬身侍立的关卓凡,心里有了点异样的感受,“你的轩军,现在有多少人?”



  这就又谈到军务上的事了,关卓凡在心里掂量了一下,才做回答。



  “回太后的话,轩军在江苏的,是三万一千人,另有刘玉林的玉字团二千五百人,是接替了淮军,驻守浙江的嘉兴,跟左宗棠呼应。”



  “这三万多人,都很能打么?”



  洋务谈了这么多次,关卓凡大致猜得到她在想什么,心说她可不要跟直隶总督刘长佑一样,恨不得现在就跟英法动手。



  “回太后的话,用来打长毛,是够用了。”关卓凡小心翼翼地说道。“臣也正在练兵。”



  那就是说,用来对付别人,还不够用。慈禧点点头,想一想又问:“汪海洋现在还盘踞杭州,左宗棠打得破么?”



  “左宗棠有大才,又忠心效命,汪海洋一定不是对手。请太后放心,杭州必定是指日可破的。”



  “嗯,那就好。”慈禧颇感安慰,又问道:“你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怎么样?”



  “都是忠臣。”



  这句话回答得很妙,是表示不敢妄评的意思。



  “无妨的,这里并没有别人,你尽管放开来说一说。”慈禧笑了起来。“军务上的事,你最清楚,以你看来,除了轩军之外,还有那些军队是能打的呢?”



  “若论能打,左宗棠的楚军是好的,李鸿章的淮军也不错,僧王的蒙古马队,更是一时之选。”有了慈禧这句话,关卓凡果然放开来说了,“不过若论真正的人多势众,自然还是湘军。”



  “你倒说说看,湘军为什么能打?”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卓凡郑重其事地说道,“湘军湘军,总以三湘子弟为根本,沾亲带故,恩义连结。所以打仗的时候,自然可以令行禁止,惟曾国藩之名是听,指哪打哪,绝无退缩。曾国藩有了这样一支兵,才可以从湖南打到湖北,从江西打到安徽,一路横扫,终于克拔金陵……”



  他在那里说得起兴,慈安还没觉得怎么样,慈禧的脸上,却已微微变色。



  “……东南形势,一手底定,实是国家的柱石,臣口服心服。”关卓凡完全没留心到慈禧的面色,仍在自顾自地赞不绝口,“至于有些无知的乡村野老,瞎说什么曾大人要打进北京当皇上,真正是胡说八道,臣敢担保,那根本是连影儿都没有的事。”



  *RS
第三十九章 新军
  醇王府里唱过《四郎探母》之后的第三天,朝廷给曾国藩那两道奏折的答复,下来了。



  奏请开去曾国荃湖北巡抚,予假回籍养病的折子,照准。



  奏请裁撤江宁湘勇,分批资遣的折子,照准。



  除此之外,上谕之中当然也还有一句专表嘉慰的话语:“曾国藩以儒生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然能慎始如终,永保勋名。”



  看了谕旨,明眼人都知道,曾经叱咤一时的吉字大营,这一回怕是要风消云散了。



  而另一道发往浙江的上谕,则不免令人吃惊——浙江巡抚左宗棠,以“战功卓著”的缘故,超擢为闽浙总督,与曾国藩这位两江总督,算是平起平坐了,而麾下的近三万楚军,也就算是正是脱离了湘军的序列。



  这一来,不免有人私下议论,说左宗棠自从带兵进入浙江,打得还算有声有色,然而杭州还没有拿下,又怎么说得上是“战功卓著”?功未成而赏先至,真是奇哉怪也。至于跟曾国藩一比,枯荣之间,分际更是鲜明。



  这些话传到关卓凡耳朵里,他听了也只是一笑,并不作答。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他现在只差一步棋,就可以收帆了。



  那么,翰林院的那帮人,到底该怎样去大洒金钱呢?



  这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却无意中被胡雪岩派来的一个人,替他解开了。



  这个人,是胡雪岩在上海府上的管家,也姓胡。关卓凡在关家大宅里见到他,大为惊奇。



  “老胡,你怎么来了?”



  “跟侯爷回话,是胡按察从浙江有信给我,让我上京里来,替左大帅办一桩事。”



  再问几句,明白了,中秋将近,他是要替左宗棠,来给人送一份节敬。



  胡雪岩捐了那几十船军粮,左宗棠已经替他保了三品按察使的衔头,引为最得力的佐助。现在左宗棠和胡雪岩都在浙江,于是胡雪岩传信到上海,命胡管家提了一份钱,依然是走海路进京,特地来跑一趟。



  不过这一份节敬,与众不同,要送的只有一个人,潘祖荫。



  左宗棠对潘祖荫的感念之情,通朝皆知。当初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的时候,脚踢永州镇总兵樊燮,被樊燮向咸丰皇帝告了一状,说他“劣幕把持军务”,弄得他差点丢了脑袋。多亏江苏籍的大名士潘祖荫上折子替他说话,其中“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两句,一时传诵,亦被左宗棠自己当成不可移替的玉论。



  于是,虽然他这一生从未到过京城,亦从未见过潘祖荫,但一直是把他当成救命恩人来看待。



  “胡按察说,潘大人是翰林院的掌院副学士。京里我不熟悉,该怎样去,让我听侯爷的吩咐。”



  关卓凡楞了片刻,恍然大悟,潘祖荫是江苏人,又是翰林院的副长官,这不就是一条最好的路子?



  定下神来盘算了一下,果然不错。江苏一地,人文鼎盛,翰林院中,亦以江苏人为最多。自己把江苏从太平军手里拿回来,这就是天大的人情!从潘祖荫这里入手,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下帖子请他吃饭,都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跟潘祖荫这条线搭上,对日后与左宗棠的相处,也有好处。



  想定了便再不犹豫,请西席黄先生写了请柬,请潘祖荫两日后在到府里吃饭。然后派图伯拿上请柬,持了自己的名刺,把胡管家送到了里水胡同潘祖荫的府上。等到胡管家办完了事,图伯的帖子也下好了。



  潘祖荫果然爽快异常,让图伯回话,多谢关侯爷的厚意,后天准到。



  为了潘祖荫的到来,这一天关卓凡还特地请了许庚身来做陪客,不然若是在席间谈起学问的话题,自己会接不上茬,怕冷了场。



  等潘祖荫一到,宾主三人互致仰慕,延入设好了席面的正厅。潘祖荫不像一般的名翰林,没有丝毫架子,谈吐也极风趣,关卓凡心想,怎么没有早一点认识他。



  等到酒过三巡,谈锋渐起,便看出邀许庚身来作陪的好处了——潘祖荫所谈的,全然不是古板的学问,而尽是那些名士风流的勾当,对极了许庚身的胃口,于是席间便聊得极是热络,酒也就喝得痛快。



  再聊一会,关卓凡看看时机差不多,把准备好的一件礼物拿出来了。



  “寅公是崖岸高峻的人,我也不敢以俗物相赠,有一本书,请寅公鉴赏,不知能不能入得了红翰林的眼。”



  潘祖荫是个爱书如命的人,也是金石高手,听说有书,眼睛先一亮,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