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搅局者 >

第2部分

三国之搅局者-第2部分

小说: 三国之搅局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些刺史府里的护卫,也不是寻常护卫,琅琊郡民风剽悍,颇多尚气任侠的轻侠少年,去年黄巾之乱时,青徐两州虽然由于唐周告密,起事计划提前泄露,渠首马元义被捕,导致黄巾组织被严重破坏,起事势头不如其他州那么猛烈,可也有不少小规模的黄巾军在州郡中作乱,为了保境安民,王叡当时也是招募本乡壮士义从平乱,由于王家在琅琊郡颇有盛名,所以琅琊郡本地不少轻侠少年都闻风景从,加入了王叡的义从,他与本地郡兵合作,很快就平定了本地黄巾,而他也因为这一军功,以及他在士族中的高名,得了荆州刺史这个官位。



  而那些跟随他击贼平乱的义从,一部分散去了,可还有最精锐的数百义从跟随着他,不远千里的来到了汉寿县,而这刺史府里的护卫,自然也就是由这些精锐义从来担任了,王衡便是每日跟着这些弓马娴熟的义从练武。



  琅琊王氏历朝历代都以出美男子而闻名,特别是在不久之后的晋朝,琅琊王氏的王衍、王敦、王导乃至书圣王羲之等人,都是身材高大挺拔,风姿绰约的美男子,所以王叡父子俩的底子自然也不会差,王叡身高七尺八寸,也就是将近一米八,而王衡虽然年仅十三岁,按实岁算仅仅才十二岁多,身高也有将近七尺了,也就是一米六左右,以这样的发展势头,他成年之后的身高绝对会超过王叡,而且父子两人都是身姿挺拔,眉目俊朗,称得上不折不扣的美男子,而王衡这样的身量,也是练武的好苗子,王衡自己对练武也十分有兴趣,所以王叡的这些精锐义从们也是对他倾心相授,王衡的功夫底子打得相当不错了。



  练武之后,便是学文,在琅琊的时候,都是王叡亲自教授王衡经学,到了荆州,王叡公务繁忙,不能亲授,于是便每天给王衡定下功课,让王衡自学,有了前几年王叡给他打下的底子,再加上王衡聪颖的天资,他自学的效率也不低,如有对经文中的意思有不懂之处,王衡会在晚上再去问王叡。



  王氏家学偏向今文经学,家中藏有许多今文经学的典籍,比如邹氏《春秋》、梁邱《易》、《韩诗》等,都是今文经学的重典,其中邹氏《春秋》更是只有王家等少数几个士族尚有收藏,藏本已经非常少了,所以当初郑玄四处游学,就曾到王家借阅过邹氏《春秋》等书,并曾和王叡互相印证所学,受益非浅,对于他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融汇一炉,创立郑学,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王衡对三国那段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他深知经学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因此他虽然对经学没有多少兴趣,也是努力学习,进步非常快。



  王家的藏书里除了经学典籍之外,杂书也有不少,其中就包括一些兵法书,王衡同样也知道这些兵法书的重要性,每天在完成王叡布置的功课之外,也会苦读兵书,有不懂的地方,同样会向王叡请教,王叡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藏私,同样也是倾囊相授。



  王衡到了这个世界之后,发现自己的脑子比原来好用了许多,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加强了不是一点半点,每天王叡给他布置的功课虽多,他也是顶多半天时间就学完了,这其中还包括他看杂书的时间,可谓是过目不忘,这样一来,剩下来的时间,他就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对于这个,王叡倒也不禁止,只要王衡的功课能够按时完成就行了,他也不希望王衡变成一个读死书的腐儒,能够到处多走动一下,明白一些世事人情,倒也是一件好事。
3 叔平妙手蒸好酒 佳酿名曰武陵春
  空闲时间一多,王衡经常会出门转一转,剩下的时间都在自己的小院子里鼓捣一些新奇的玩意,这些玩意当然都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王衡深知,来到这个乱世,面对那些雄才大略的枭雄,他在任何方面都不占什么优势,唯一的优势也许就是这领先近两千年的眼光和知识了,如果不把这唯一的优势利用到淋漓尽致,无所不用其极,那他最终的结局也就可以预见了。



  如果有可能的话,王衡恨不得制造出枪炮坦克,一路碾压,轻松横扫天下,只不过他还有着理智,他知道,任何YY都不能脱离实际,这个时代的整体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制造出这些东西的,自己也只能从实际出发,弄出一些符合这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东西来。



  王衡首先鼓捣出来的一件物事就是酒,当然,这种酒可不是这种时代存在的酒,这个时代的酒度数都非常低,比后世的啤酒都不如,而且大多数酒都非常浑浊,杂质太多,看上去卖相十分不好,喝下去的口感也不佳,因此古代许多诗句里面都提到了浊酒,比如《三国演义》的卷首词里就有一句“一壶浊酒尽余欢”。



  这样的酒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次喝一斗而不醉,酒量好的人更是可以一次喝一斛,所以实际上这种低度酒是不能满足好酒者的需求的,而王衡鼓捣出来的就是一种经过蒸馏之后的高度酒,足可以满足酒徒的需要了。



  以王衡这样一位机械系硕士研究生的水准,设计一套蒸馏设备自然是小事一桩。



  这个时代许多大家族都实行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所以他们奴仆众多,而且这些奴仆中不乏各种工匠,王家作为琅琊名门,奴仆和工匠当然也不少,这一次王叡来到武陵上任,自然也带了不少,而王衡作为王家独子,他的零用钱也相当多,因此他让人到集市上买来了合用的材料,然后画出图样,让家里的工匠造出各种部件,很快就组装出了一套蒸馏器具。



  然后,王衡又让人买来米酒,开始蒸馏。武陵这个地方,自来便有酿造米酒的传统,这里酿出的米酒十分有名,称作酒醪,芳香怡人,甜香可口,向来为人所喜。买来米酒后,王衡让老仆人王盛主持蒸馏的事情,叮嘱他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保密,不能泄露出去,对于王衡的话,王盛当然奉若纶音,他叫不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家三人盯着蒸锅,整整盯了一夜,按照王衡教给他的办法,蒸出了数斗酒。



  这天早上,王衡刚起来,便见王盛端着一碗酒,眉飞色舞的对自己道:“公子,成了!”



  王衡道:“酒蒸出来了?”



  王盛道:“是啊,老奴和两个儿子按照您的办法,蒸了一夜,蒸出了数斗酒。”



  王衡接过那碗尚有一些余温的酒,问道:“盛伯,你喝了这酒没有?”



  王盛摇头道:“没有,这酒这么金贵,数十斗上好的米酒,才蒸出了这么几斗,老奴可舍不得喝,不过光是这酒的香味,已经是老奴这辈子都没有闻到过的了,这酒又这么清洌,称之为仙酿也不为过,公子果然好本事。”



  王盛用崇敬的眼神看着王衡,王衡淡淡一笑,端起酒碗抿了一口,细细品味起来,这酒的香味比原来的米酒浓烈了许多,酒精度当然也提高了不少,不过还达不到后世白酒的水平,据王衡估计,酒精度大概在二十度左右。



  王衡沉吟片刻之后对王盛道:“盛伯,把这酒拿去再蒸一次。”



  王盛愕然道:“再蒸一次?这样的仙酿再蒸一次是不是太可惜了?”



  王衡微笑道:“无妨,你就按我说的去做。”



  王盛不再多言,他给王衡行了一礼,便匆匆而去了。



  就这样,这些酒一共被蒸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的酒精度要高,到三蒸之后,这些酒的酒精度已经达到了四十度以上,已经与后世的白酒差不多了,最后,这些酒也只剩下了一斗多一些了。



  当第三蒸的酒成功出炉之后,王盛激动得在向王衡报告的时候,嘴唇都在哆嗦,如果说第一蒸的酒是仙酿,那么第三蒸的酒他已经不知道用什么名字才能形容了,他对王衡道:“公子,这第三蒸的酒,老奴就是闻一闻,都感觉要醉了啊!”



  王衡微笑点头,然后把三次蒸馏得出的酒各带了一些去见了父亲王叡。



  王叡正在自己的书房里,见王衡来了,还以为他是来向自己请教不懂之处的,对王衡道:“叔平,可是又有什么疑问了?”



  王衡带的酒是用三个小瓷瓶装着的,他拿出瓷瓶,对王叡道:“阿父,你看这是什么!”



  王叡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王衡也不再卖关子,一一将三个瓷瓶的木塞打开,放到了王叡面前的案几上。



  王叡拿起三个小瓷瓶,分别闻了闻,他的脸上露出了异色:“这是酒?”



  王衡点头道:“阿父说得没错。”



  王叡道:“你从哪里得来的佳酿?我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酒,酒香浓烈,只是闻一下,就让我颇有醺然之意啊!”



  王衡微笑着拿过一只酒杯,先将一蒸酒倒了小半杯,示意王叡尝一下,王叡也是一个好酒之人,平时喝酒都是以斗计,今天见到了如此好酒,当然忍不住了,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下来,王衡又依次给王叡倒了小半杯二蒸酒和三蒸酒,王叡分别喝了下去。



  将三种酒都喝掉之后,王叡的眼神越来越亮,由于是初次喝到高浓度的酒,还有一些不适应,他的脸上也有一些泛红了。



  “世间竟有如此佳酿?叔平,你究竟是从何处得来?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酒?你这酒还有多少?难道就这么几瓶了?”



  初次喝到高度酒的激荡,加上一些微醺的酒意,让王叡也失去了一州刺史的沉稳,一迭连声的向王衡发问,还眼巴巴的盯着那几个瓷瓶,似乎想要一快朵颐,却又生怕这些酒喝完了就没有了。



  王衡恭敬的道:“阿父,这种酒有的是,你不用担心喝完,不过此酒酒性甚烈,阿父不可多饮,多饮则伤身。”



  王叡听了王衡的话,放下心来,他拿起三蒸酒的酒瓶,又倒了小半杯,这一次他不再是一饮而尽了,而是慢慢品尝起来,一面品尝还一面赞叹道:“此诚世间少有之佳酿也!”



  等王叡将这杯酒喝完,王衡问道:“阿父,这三个瓷瓶里的酒,你觉得怎么样?”



  王叡回味沉吟良久之后道:“这三种酒,皆为我平生仅见之佳酿,应该出自同源,为稻米所酿,不过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此酒酒性最烈,此酒次之,此酒再次之。”



  王叡一面说,一面依次指着三个瓷瓶,指的顺序正是三蒸、二蒸、一蒸酒。



  王衡点头道:“阿父果然深通酒道。”



  王叡道:“此酒究竟从何而来?”



  王衡于是向王叡讲述了他用蒸馏之法得到这些酒的过程,王叡不禁问道:“此种蒸馏之法你是如何得知的?”



  王叡推说自己曾经在一本杂书里看到过这种方法,这一次有空闲时间就试了一下,没想到就成功了,反正王家的竹简堆积如山,王叡再想找到王衡所说的杂书已经是不可能了。



  按理说王衡这也是一种不务正业之举,不过王衡每天的功课都能够按时完成,所以王叡也不以为意,只是告诫了王衡一句,让他不要本末倒置,然后便陷入了沉思中。



  王叡在来荆州之前,是琅琊王氏的族长,因此于经济一道,他是十分精通的,今天听了王衡所说的蒸馏之法,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利益。



  王叡又细细问了蒸馏酒制作的具体方法,很快便算出了这几种酒的成本,一蒸酒的成本大概在每斗数百钱,二蒸酒每斗成本近千钱,三蒸酒每斗成本更是超过了千钱,这个成本当然是巨大的,可是王叡深知那些名门土豪的消费能力,这些酒的价格再加个十倍也能卖得出去。



  至于这些酒标上高价会不会对黔首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王叡则没有什么忧虑,这些酒成本如此之高,本就不是给老百姓们饮用的,只有那些土豪名门,或为满足口腹之欲,或为面子,必定会对这些酒趋之若鹜,而且越贵的酒他们越会买得欢,赚他们的钱,王叡可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心中有了定计,王叡对王衡道:“叔平,这蒸馏之法切勿泄露出去了。”



  王衡点头道:“孩儿省得。”



  王叡又微笑道:“叔平,这些酒既然是你造出,那么你就给它们取个名字吧!”



  王衡沉吟良久之后,抬头对父亲道:“阿父,此酒既然是在武陵问世的,以孩儿之意,不如就取名‘武陵春’如何?”
4 刺史烦心军政事 王衡为父荐高才
  “武陵春?”王叡沉吟片刻之后便点头道:“这个名字不错,那此酒以后就叫武陵春了。记得给你康成舅父送几斗过去,他如果尝了这种酒,一定会很高兴的。”



  王叡说的康成舅父也就是王衡母亲郑宁的从兄郑玄郑康成了,郑玄除了经术之外没有太多嗜好,唯一的嗜好也就是酒了,他的酒量比王叡更大,有一次他到王家借阅书籍的时候,王叡以琅琊当地好酒相款待,郑玄与王叡以及琅琊当地名士欢饮竟日,喝了不下一斛酒,居然还没有醉去,在琅琊名士圈里一时也传为佳话,在那个时候,喜欢喝酒也是名士的一个标志呢。



  在这个时候,王叡饮到了如此佳酿,当然第一个就记起了自己妻子的这位从兄。



  王衡也知道郑玄好酒,事实上,他第一个把蒸馏酒弄出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这位康成舅父,毕竟这位经学大家,一代儒宗,在东汉末年的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实在太高了,跟他把关系搞好,好处实在是太大了,有可能的话,王衡还想把郑玄请到荆州来。



  王衡点头道:“等下一批酒蒸出之后,孩儿就会安排人给康成舅父送些酒过去的。”



  王叡欣然点头道:“还有几位长辈,你也记得给他们送点酒过去。”



  王叡说的这几位长辈里,便包括诸葛珪、诸葛玄等几位与王叡交好的琅琊名士,还有王叡的同产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