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搅局者 >

第13部分

三国之搅局者-第13部分

小说: 三国之搅局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席间有王衡的母亲郑宁,还有他的两个姐姐王蔷和王婧,一共三位女眷,其他的王氏族人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是在王叡出任荆州刺史之后,跟着他一起到荆州来襄助的,当然,也好为他们自己求个前程。



  王蔷今年十六岁,王婧今年十五岁,都生得身材修长,眉目清秀,在母亲郑宁的教导下,她们都是知书达理,性情温婉,平时她们绝对是不会沾酒的,不过今天是正旦,她们便也一人饮了一些酒精度数最低的武陵春酒,在堂中的火光的映照之下,她们的脸上都是红扑扑的。



  看着自己的三个佳儿女,王叡和郑宁都是笑吟吟的,来到荆州之后,三个儿女都是格外懂事,尤其是王衡,以前就很聪颖,现在更是像突然开窍了一般,给了王叡很大的帮助,让王叡在荆州很是顺风顺水,这给了王叡夫妇俩很大的惊喜。



  酒过三巡之后,郑宁微笑着对王衡道:“三郎,你说正旦过后有办法让你康成舅父到荆州来的,如今已是正旦,可否对我们说一下你的办法?”



  这些时日,郑宁倒是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情,她跟这个大她许多的从兄感情甚好,她从小学文习字都是郑玄指点的,所以现在听说郑玄的家境如此窘迫,她心中十分不安,今天已到正旦,她自然按捺不住,询问起王衡来,反正在座的都是亲近的人,倒也无妨。



  王衡笑嘻嘻的道:“阿母稍等片刻,孩儿去去就来。”



  说完,王衡便起身回了自己居住的院子,很快便拿来了一个包袱,他将包袱打开,将里面的几样东西拿到了父母亲的案几上道:“阿父,阿母请看!”



  郑宁一眼看见了一叠纸,她拿起这叠纸,顿感惊异不已。



  纸这种东西因为质量问题和价格问题,在当时用的人并不多,不过郑宁还是认识纸的,她曾经也用过,不过就算她买最好的纸,也不好用,主要是洇墨洇得厉害,写出来的字根本看不清楚,所以她就放弃了使用纸。



  可是今天的这叠纸,郑宁拿到手上的感觉就跟她以前用过的纸大有不同,这种纸光滑很多,根本看不见有明显的纤维痕迹,硬度也比较好,很显然质量比现有的纸要好得太多了。



  郑宁抬头问王衡道:“三郎,此纸也是你所制?”



  王衡点了点头。



  王叡则是拿起了一本书,当然,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书,他看过的书都是一卷卷的竹简,而这本书则是印刷的线装书。王叡看了一眼封面,神情顿时凝重起来,原来封面上端端正正写着两个隶书大字--春秋。



  王叡带着一种急切,翻开了书页,翻看了几页之后,他的神情转为了惊喜,他抬头对王衡道:“这是我们家藏的邹氏《春秋》?”



  王衡道:“正是。”



  王叡又问道:“这是用毛笔抄出来的?那这功夫可就费大了,这里面的字一个个端端正正,字体个个都是一模一样,连个错字都没有,这部书不得抄一个月?”



  郑宁听得好奇,又拿起一部书,这是一本易经,是王家珍藏的梁邱《易》,这部书的用纸正是跟她最开始拿起的那叠纸的纸质一样,纸质洁白光滑,一点也不洇墨,上面的字每个大概两三分大小,都是端正的隶书写成,让人看得非常清晰,更出奇的是,就像王叡所说,每个字都是一般大小,绝无错字,这让郑宁不由得啧啧称奇。



  王衡笑道:“这书可不是抄出来的,是印出来的。”



  王叡奇道:“印?”



  王衡于是将印刷的原理粗略的向父亲说了一下,王叡听了之后叹道:“叔平,你之前制酒,虽获利甚巨,可是这次创出这印刷之术,才是真正的功在千秋啊!就凭此术,你便可以青史留名了!本朝文教将大兴矣!”



  说完之后,王叡又翻看了一下其它的几本书,然后将这几本书递给了席间的其他人,让他们传阅。



  王蔷、王婧、王垚和其他几人早已听见王衡和王叡、郑宁的对话,又看见了那些洁白的纸和书,早已是心痒难搔,只不过他们顾忌着礼节,谁都不敢出声,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个时候,王叡将书递给了他们,他们连忙接过书翻阅起来。



  良久之后,王蔷、王婧看向了王衡,她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王垚赞叹道:“叔平创此印刷之术,功绩可比圣人也!”



  其他几人也是出言附和。



  众人对王衡的评价一点也不夸张,这个年代,书籍是多么宝贵,他们是最清楚不过了。



  这个时代的书籍都是抄在一根根竹简上面,然后用牛皮绳将竹简串起来,且不说抄写有多么困难,就说这书简的笨重就让人不胜其烦,哪怕是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也许都需要抄写数十斤重的竹简,堆在地上都是一大堆。



  为了尽量减少竹简的数量,古人行文都要尽量精简,字用得越少越好,这也就产生了区别于白话文的文言文,用尽量少的字表示尽量丰富的信息,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会因为用字太省,加上断句不准确,会产生一些歧义,导致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浪费了很多精力,今文派与古文派的分歧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无论怎么节省,一部书使用的竹简也是太多了。



  古代形容一个人学问大,说他“学富五车”,现代人看到了,也许会觉得很夸张,五车书,那得有多少?可是实际上五车书在古代也许就只有十几部书,最多也就是几十上百部,在现代来说真算不得多。



  还有个形容书多的成语--汗牛充栋,说书多得能把拖车的牛累得大汗淋漓,能够把一间房子填满,可是这汗牛充栋的书也许也就是十几部书罢了。



  正因为这个时代的书如此难得,所以能够读书的人少之又少,而也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能力在家中藏上几十几百部书,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人才都出在世家的原因了。



  而有了王衡的印刷术,显而易见,这书籍很快就可以普及开来,试想,一部书本来需要抄写几十上百斤的竹简,可是现在只需要这么薄薄的一本书了,这有多么方便?而这书的价格再高,想来也不会比一大堆竹简更高吧?因此,看得起书,上得起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怎样的一副盛况?



  子曰:有教无类。这是圣人的最高理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受到教育,可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书籍的难以普及,这个理想显得遥不可及,圣人也只能徒呼奈何。



  可是现在王衡的发明,让圣人的理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说他比肩圣人有何不可?



  对大家的赞叹,王衡连连逊称不敢。



  王叡仔细翻看着那本邹氏春秋,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指着书页好奇的问道:“此为何物?”



  王衡上前一看,王叡指着的原来是标点符号,他向王叡解释了标点符号的用途,然后说道:“以后写文章便可用到这些标点,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断句,以免后人曲解作者的本意!”



  王叡仔细想了想这样做的好处,不由得又是拍案称绝,对于一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腐儒所为,王叡也是很不以为然的,为一句话如何断句,往往会出现数个版本,一群人会为此争论数十年,多少大好的时光都白白浪费了,而有了这种标点符号,以后将再也不会产生关于断句的争论了。



  郑宁喜道:“有了这印刷术,康成大兄肯定愿意来荆州了!”



  王衡道:“我还给康成舅父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说,我愿意帮他在荆州修建一所书院,让他在荆州教授学生,此外,还可在荆州主持印书之事,将郑王两家的藏书都付印成册。”



  王叡点头道:“此乃康成大兄一生所愿也,他必定愿意前来荆州。”



  王衡又拿出了几张纸递给了王叡道:“阿父,还有这些东西,康成舅父看到了一定会更加高兴的。”



  王叡接过来一看,他的眼神立刻又是凝重了起来,原来纸上抄写着几道算学题,包括几道多元高次方程,还有圆周率的计算等等,题的后面并无答案和解法,这几道算学题以目前的数学水平,是很难得出解法,计算出答案的。



  与后世不同,那个年头但凡是学经学的人,对算学必定也有很深的兴趣和研究,郑玄如是,王叡亦如是,所以他一看到这几道算学题,不由自主的便被深深吸引,只可惜现在正在吃饭,他手边并无算筹,所以他嘴中念念有词,手指屈伸不已,竟是已经开始了口算。



  王衡看得好笑,不过王叡这副模样,也让他对这几道算学题的诱惑力有了更强的信心,他就不相信,这么多东西还不能把郑玄请到荆州来!



  王衡低声提醒王叡现在不是做算学题的时候,王叡这才惊醒过来,他问王衡道:“这几题你可有解法?”



  王衡点头道:“有!”



  王叡怅然若失,他对算学研究日久,自然看得出这几道算学题的难度,虽然只是一瞥,他也明白,凭他的水平是万万解不出这几题的,他低叹道:“世间果有生而知之者乎?”



  王衡问道:“阿父,凭借这几样东西,能让康成舅父来荆州吗?”



  王叡虽有感慨,可是毕竟王衡是他的儿子,他马上便收拾起了情怀,微笑着对王垚道:“德高,再过两日你就可以带着这些东西起程了,康成先生必定会随你前来!”
17 王垚北去访高士 陈舒南来拜叔平
  王衡在正旦宴席上表现出来的惊才绝艳,也让他得到了不少好处,最现实的一点就是王叡对他的约束更放松了,基本上不干涉他做些什么事情,对他的功课也改成了五天一检查,这让王衡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当然,王衡的灵魂里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规划的成年人,所以他不会因为父亲的放松就荒废学业,他依然坚持每天习文练武。



  初三那一天,王垚便带上了王衡交给他的东西,还有十几坛酒,带着以赵虎为首的十几名精锐义从,风尘仆仆的踏上了北去的路。



  这一次他不但要去把郑玄请到荆州来,还要到与王叡交好的那些名士家里,将那些印刷的书各送他们几本,这也是王衡交代给他的,有了这些东西打底,一旦北方大乱将起这些名士们一定会首先就往荆州避难,别人倒也罢了,诸葛亮那一班诸葛家的英才,王衡是一定要让他们来荆州的。



  王叡也非常赞同王衡的这一举动,他知道,只要这些书籍送到这些名士的手中,他们一定会主动帮王衡扬名的,在这个年代,名声对于一个士人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东西,有了名声就有了前途,他作为一个父亲,当然要竭尽全力为自己儿子的前途打算了。



  王叡似乎已经看到,王衡一朝扬名天下知的景象了。



  除此之外,王叡还遣人给庞德公、黄承彦、蔡瑁、蒯良、蒯越、韩暨、刘先等荆州本地名士一人送了几本书,并且让人言明这是王衡所为,这些本州名士曾经拒绝过王叡的征辟,王叡送书给他们,带着一种炫耀自己的儿子,替王衡扬名的意味,同时也能让这些人改变一下对王家的印象,也许下一次王叡再行征辟,他们就不会坚拒了。



  王衡自己亲自登门,给张机、桓阶各送去了不少书,给桓阶的大多都是经学经典,而给张机的除了这些经学经典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黄帝内经》之类的医学经典,这些都是王衡在自家的藏书里面找出来的。



  这些书籍自然也让张、桓两人喜出望外,他们对王衡的印象越来越好,与王衡的关系也是越来越亲近了。



  而对黄忠,王衡也在一天凌晨去他那里练武时,给他带去了几本他家传的兵书,这几本兵书都是非常珍贵的,黄忠虽然也读过一些兵书,可是这几本书还没看过,因此看到了这几本书,他心中也是十分激动,不过他是一个纵有情绪也不轻易形诸于外的人,所以他什么话也没有说,接过兵书之后,便开始督促王衡练起武来。



  **********



  正月初八下午,王衡正在自己的书房里看兵书,一位名叫姚纲的义从来报,外面有几个人求见王衡,他们说是林宾派来的人。



  王衡一听,便让姚纲请那几个人进来。



  不多时,姚纲便领着几个人进来了,这几个人的年纪都在二十岁上下,一个个显得英姿勃勃,他们一进来,就拜伏于地,向王衡行了大礼。



  王衡等他们行完了礼,淡淡的说了一声:“几位勿须行此大礼。”



  几人这才起身,跪坐在了席上,为首的一人对王衡道:“公子,我等几人是林先生派来的,专门在汉寿城替林先生和公子之间传递消息的。以后公子但有吩咐,我等无所不从。”



  王衡知道,这几个人应该就是林宾所说的武陵汉人遗民中的精英了,既然林宾已经归顺了自己,他们也算是自己的手下了。他点了点头,询问起了几人的姓名。



  为首的年轻人道:“公子,我叫做陈舒,这是范浚,这是白毅,这是韩达。”



  王衡问道:“那你们在汉寿城是住在我这里,还是另有住处?”



  陈舒道:“我们将在汉寿城开一家江陵通江商号的分号,我和范浚、白毅主持商号,韩达就跟随公子,公子需要传递什么消息,就可以让他去找我们。”



  王衡面露异色:“通江商号?竟然是你们的产业?”



  无怪王衡诧异,通江商号的名字可是连他都听说过了,这是江陵乃至整个荆州最大的商号之一,依靠江陵临近长江、沟通南北的优越地理位置,通江商号生意做得很大,光是五百石以上的大商船就有数十艘,在许多大城市都有分号,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