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大传 >

第6部分

三国大传-第6部分

小说: 三国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81)
  ◎千秋功罪:姜维身后的种种非议与公允之论——“一时之仪表”,“千载之下,炳炳如丹”的蜀汉最后一个英雄丞相;姜维身后的变乱与征蜀魏军的自相残杀(887)
  ◎什么是历史——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历史深处飘来的声声叹息——一代人悲歌着在剑与火苦与乐中由青葱而变白骨,一代人又毫不犹豫地倾尽智慧与力量在这累累的白骨之上建构着人类永远向前向上的青葱——这就是历史—— 一个伟大的收容所与展览馆(889)
  后记(891)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致读者(1)
关于三国的通俗读物当是风起青萍于宋元,推波流行于明清之际,而滥觞恣肆于当今时代。已不知有多少种三国读物在如今的市场上刊行,在读者中流传,而且百家各有所论。因而我想对读者说的是:
  本书可读可不读,所言可信可不信。
  本书可读者非此书,而是书中的汉末三国历史——那是一部以四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用铁血与剑火整整挥写了一百年政治智慧军事谋谟人生沉浮传奇万端的“大百科全书”,还不值得一读吗?有汉以降的帝王将相在读,士子文人在读,军人商贾在读,黎民百姓在读,一直到今天。泱泱中国自从开辟鸿濛三皇五帝到明清,哪一个朝代有如此的魔力呢?帝王在灵献君臣乱世三主身上寻找治国之道;文武将相以三国二圣为楷模追思效法;士人学子从其间揭橥生命之价值人生之意义。尤其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更是推而广之,甚至连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人也都去认真研习其间的谋略战例指挥自己的军事行动,清人入关便把它译成满文作为八旗贵胄的军事教科书;现当代之商贾则从中钩沉微言大义演练出现代商战之计略,并引其人物为守护神;而黎民百姓则与那些霸主英雄忠臣义士悲剧节烈人物结下了一千多年的“啼笑因缘”,且心仪之、口碑之、膜拜之……这不是在给那个血腥而充满魔力的时代充当吹鼓手和政治轿夫,书中自有史料佐证。世间事原本是麝美无风自来香,花红不语蝶为狂。更何况一卷在手顿可逾千年而际会千古风云人物,阅读那个时代的百年潮涨潮落波诡云谲板荡舟覆中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而其间又有多少成败得失之因缘足为人生之良师诤友。所以,生而为中国人自当去读读三国——这似乎是一位伟大领袖人物讲过的话。
  可不读者——世间事兴衰成败、苦乐沉浮原本是在人不在书,在悟不在读,在行不在知。东汉末年的大知识分子蔡邑不但书读的多而且理也讲的清,再明白不过的人却一生净干胡涂事终至枉送了性命;那个“天下才一石”他一个人独占了八斗的曹植自幼饱读称为诗赋天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更有七步诗流传,但只知以才邀宠却不知律己防人,更不懂人情政治,因而反把一个好端端的太子位活生生白送与曹丕还差点搭上命,最后仍恃才逞能、不甘落寞终被自己的侄子魏明帝毒死。还有那些饱读经史文学的宿儒名士如卢植如杨修如荀彧如孔融如谯周哪有成大器得善终的?还有那个被司马昭杀死的魏少帝高贵乡公曹髦,从少年时代便娴熟经史,而且有颠覆经典之力。一个小孩子对经典提出的诸多质疑,倾朝野之宿儒无法回答,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倾心自叹弗如,但却不知审时度势,不懂谋略政计,干出了以卵击石的蠢事,反误了卿卿性命。而蜀中后期名将王平一个大字不识,智略军谋却远远高于那位深谙纸上谈兵却失了街亭、丢了头颅的大知识分子马谡。这些话似乎太偏激了,但绝不是不赞成人读书,人不读书无以启蒙益智,无以长进,尤其是当途掌权之人尤须读书。但只知读书而不明其理,明其理而不能学以致用,或只知缘木求鱼而不懂时世不懂权变而用者,真的是读书破万卷,不如一老兵;下笔如有神,临事愧庖丁。

致读者(2)
可信者——三国时代的人史两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兴替之事似与凡人无大关碍,其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同理,所以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所有事都是事由人为,而天下人莫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知一人之心而知天下人之心。但人多不知己,所以古人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它山之石,攻玉攻错。历史本为当下之观照,他人本是自身之镜鉴。更何况一千多年来的人性并无多大改变,读过三国时代的许多成败得失沧桑沉浮的历史经验与个体教训后,也许会深切地认同这一点。但人的可悲之处在于常常是割而后方知疼,凡事的利害所在不管别人怎样说,不亲历亲知的就不太相信马王爷三只眼,更有见了棺材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贵为天下兵马统帅的汉太尉周勃出狱后就悲叹道:我不进大牢还真不知道狱卒之贵;秦丞相李斯死到临头的“东门黄犬之叹”是:如今想携子一同回老家上蔡县引黄犬出东门去打一次猎都不可能了。既有此叹何必当初?但人史之鉴的作用只对智者有效。所谓智者不贰过就是聪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而人大多总是一误再误,尤其被利欲熏心、名位障目之时。所以世间才有智可及、忠可及、清可及而愚不可及的诸多成语典故的流传。所以才有三国的刘表与高隐庞德公关于给子孙留下点什么的对话发生。覆辙在侧可见,自有免去自己翻车打误的警策之效;有仓可凭有舟可借,又何必去亲尝饥溺之苦楚?人的一生非要什么都亲历亲自去尝一尝每一个梨子是什么滋味,能够吗?更何况有许多事是不可亲历的,那砒霜就不能亲口去尝,上吊也不能亲自去试,所以前人的经验、外物的教训该信的还得信。什么都不信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而什么都信的人也同样要下地狱,所以这世上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关键在自己的眼力定力。
  本书的不可信者——作者之言。本书的宗旨不在于重新描述历史,以发思古之幽情。尽管在努力还原历史,以期满足热衷于《三国演义》的人们对史实的渴求——我本身就有这种渴求。但更真实的想法和冲动还是想把在阅读大量的史料中所萌生的一些想法看法梳理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有了问题:我要讲我的东西,那就只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情感倾向。一个人的一得之见会正确吗?井底观天、管中窥豹、以蠡测海、盲人摸象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即使是你站在事物整体的面前,也各有各的看法。就像太阳投射给万物的光谱色相成分都是一样的,而万物却因了各自不同的质地而表现为不同的颜色一样。更何况千古文章、百家学说本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见仁见智,理在公婆的事。尤其对历史的感受,对人物的评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感情倾向,所以笔者之言固不足信,不过是有感而发、随想之录而已,而绝非学术研究要发现什么真理,只是作为一种交流吧!所以千万别用史学标准、真理之概来衡量笔者之言,书中所写的一些看法只不过是“我认为”而已。就是书中称为定理、规律一类的东西也不过是“我认为”而已。至于把它印出来,则因为书中所载并不只是“我认为”,而更多的则是丰富的史料、传奇、历代名家的思想。
  古人言:道可道,非常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世间事有泾渭分明者,也有指鹿为马者;有千秋万代一以贯之者,也有沧海桑田龙蛇变化者。因而,同样的药既可以起死回生,也可置人于死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只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而实在是因为立地条件之不同使然。即使是同样的苦辣甘辛,也因口角之不同而各有滋味。这也正是笔者之所以要对读者说“可读可不读,可信可不信”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作为该书的作者还是由衷的希望它的出版能够让读它的人各得滋味。有贻笑大方处便权做聊博一笑吧!
  作者
  2008年10月26日
  于长春南湖威尼斯花园寓所
  

开篇(1)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之后是三国。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结果使统一的中国分裂为三统——曹操集团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阔北方领土,开国称魏;刘备集团独占巴蜀云贵的大西南,开国称蜀汉;孙权坐断长江以南的湖广苏皖赣浙东南沿海,开国称吴。这就是三国——在一个“病猫”腹中长大的三个瓜分狮儿。千古一绝——那个时代的小燕儿为什么在树上做窝?没有哪个时代会如此的惨烈:部队人吃人,以人肉干、桑果、蒲草为军粮,民间易子而食人骨为柴千里无鸡鸣,却仍旧混战百年。乱世出英雄也出奸雄,板荡识忠臣也识奸臣;人界与兽界竞争的不同——为什么兽界中的劣者弱者注定了最先倒下,而人界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强者优者?西方人为什么说越了解人类便越喜欢动物?三国时代的“五大集团”与“六大困惑”;残忍不可忍但“篡夺”却无可厚非,该篡就篡是胆量,该夺就夺是英雄;而冷落与漠视似乎比批评更难以忍受,比谩骂更令人痛苦;关于“正”与“统”的历史真理;时代的政治文化心理是解读历史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悲剧英雄的精神是感动后世的最强音。
  微子哀伤洛阳路,英雄临风泪如注。
  心悲王业三分鼎,铁马云雕共逐鹿。
  西陵遗恨何时平,对酒当歌曹侯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江山无觅处。
  这首小诗似乎并不见有什么奇绝之处,但凭什么把它冠于开篇之首呢?凭作者——这是一首由汉唐宋金清5个朝代的7位著名诗人经过一千余年“合作”的“三国咏叹调”。第一句是魏武曹操悲时世所写的《薤露行》一诗尾联“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的缩化句;第二句是清朝人张问隆过武侯坡所写五古中“英雄不可为,临风泪如注”的缩句;第三句是清朝人李调元凭吊武侯祠诗中的原句;第四句是唐朝人温庭筠所写的《经五丈原》中“铁马云雕共绝尘”,“中原逐鹿不由人”两句的缩写;第五、六两句是金人元好问游曹操所筑铜雀三台旧址时所写《木兰花慢》中的原句;第七句是宋人苏东坡《赤壁怀古》中的原句;第八句是宋朝人辛弃疾所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的缩写。这首集句式的小诗由5个朝代的7位著名诗人花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所“写”成,这就是它的奇绝之处。短短的八句诗既写出了那个分崩离析、王政失鹿、军阀混战的乱世悲伤,也有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四位三国时代代表人物的雨打风吹去,大江浪淘尽,英雄不再的慨叹。但这不过是同类诗作中的沧海一粟。古往今来,在星汉灿烂的中国诗坛上所有的怀古诗中,咏叹三国时代与礼赞三国英雄人物的诗作,当称为历朝历代之冠冕,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物与历史会享受到如此高级而恒久的文学队列注目礼。那么三国时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催伤当世感动后代的历史魅力呢?
  西方的哲人们曾经追问过一个关于时代的古老命题——哪个时代是最好的呢?其中有人认为:过去的时代已陈腐不再,未来的时代尚未可知,只有我们生存于斯的那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但只一个三国时代就可以把这个论断全然推翻。那么,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还是让我们驾起时空之舟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一下它的源头,探寻一下那个如此令后世瞩目时代的轮廓残影,至少在读此书前对那个时代有一个历史方位感,也同时将那个时代的人物投射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从而使其更能眉目清晰。尽管为此也许要浪费一些笔墨,但也不妨顺手牵羊,多涉猎一点历史知识,至少并无害处。

开篇(2)
当满载着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历史车轮,步履蹒跚地沿着三皇五帝在荆榛障野的文明荒原上开辟出来的古老驿道,一栈栈地行进到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的公元180年前后止步了,倒退了。中华民族最可引为骄傲的一个伟大王朝开始分崩离析,行将寿终正寝。这个曾经八一宇、四方来朝的雄狮已经是爪销牙褪无力发威,成为一只“病猫”了。但在这只“病猫”的腹中已开始躁动着“三只狮儿”,这就是三国。而那只“病猫”就是已有近四百年高寿的昔日雄狮——大汉王朝、煌煌天国。它的威名至今仍令世人想见当年峨冠博带的汉官威仪与横扫四裔的万里雄风。然而,这只昔日的巨狮在自己腹中孕育的三只狮儿却不是为了捍卫母体而生的孝子,而是为把它庞大而又瘫痪了的躯体完全地瓜分豆剖,把它活生生地撕裂开来,各据一体去打造自己新王国的分割者。这就是介于人兽之间的“政治动物”,而政治本身就是从来不讲渊源亲情的一种魔兽。那么,三国在中国的历史上居于一个什么样的时空地位呢?它居于三皇五帝的远古时代——奴隶制的夏商周“三代”——封建社会的秦汉之后与两晋之前这样一个历史时空之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三皇五帝。“三皇”一般指伏羲、女娲、神农,也有指天皇、地皇、人皇的;“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一时期主要泛指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因无可也无法研究,而一个民族又一定要追问出自己的源头,便以神话传说为蓝本,整理出那个时代的一些代表人物奉为自己的创始祖先,三皇五帝大多是这样一些人物。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可见诸汉人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
  司马迁认为中华民族最早出现的统治者是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伏羲是继燧人氏之后称王的,是一个“蛇身人首”的雷神,是他创造了八卦,开文字纪事之先河,取代了人类结绳纪事的时代,并创造了婚嫁祭祀等礼仪制度,创始了渔牧业——“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始制嫁娶,以骊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物牲以庖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