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传-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用血写成诏书藏在衣带里,以赏赐名义密召国舅董承入宫,希望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人诛除曹操。这董承很想奉旨除掉曹操,但谈何容易?商量来商量去,终于走漏了消息,董承与参与者等人均被曹操杀害。汉献帝也遭罪了。董承的妹妹董贵妃正怀有身孕,曹操非要杀掉不可,献帝怎么求情,但还是被杀掉了。还有一次是献帝的伏皇后策划的。伏皇后名伏寿,父亲伏完是汉灵帝的女儿阳安公主的驸马;八代祖上伏谌曾任汉家大司徒,为世袭不其侯。伏完为桓帝时的侍中。汉献帝西迁长安,伏寿才进入宫中册封为贵人。后立为皇后。伏完被任命为执金吾。
这伏皇后大抵女人心细。在长安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劫持了汉献帝。后来在大臣们的策划下,乘夜间逃出长安,被李傕一路追杀,献帝身边人马被打败,在陕县弃车渡河而走,所以宫人大臣都步行。不久,李傕等率兵追来。可是伏皇后手中还抱着好几匹织布,生怕不知流落何处衣食不给,以防窘困。但车骑将军董承一见大怒,命手下孙徽以刀相逼,要她把布扔掉。她仍不肯,便把她的一个侍者杀掉,血迸了她一身,才吓得把布放开。后来终于摆脱了李傕的追兵,由陕西辗转逃到了河南的安邑。在那里真是让伏后料到了。皇帝衣服破旧没有换的。没粮吃,只靠大枣栗子一类东西充饥。后来又跑回洛阳,照旧衣食无着,随行大臣得挖野菜充饥竟有饿死于途的。后来直到曹操迎往许都,才算安定下来。这时,献帝封伏完为辅国将军,给予三公的礼遇。但伏完却因为曹操专政,又自觉因亲而任,所以辞去此官,而去任中散大夫、屯骑校尉一类较低的职位。这伏完十余年后去世时却惹出了大麻烦。人们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一封信。这封信非同小可,乃是伏皇后前几年写给伏完的,希望伏完能够诛除曹操。因为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强行杀害董贵人的惨状,很怕自己也同样下场,因此请父亲除掉曹操。想不到的是伏完既无此胆又无此能,远不如那位国舅董承。但偏偏他又不把此等超级绝密的信件烧掉,反而保存起来,结果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大怒,代献帝起草了一道废掉皇后的诏令,逼献帝废后。并派心腹御使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两人,持令率兵入宫宣诏废后捉人囚禁。伏皇后吓得藏到宫中的间壁墙内,可是身为尚书令的华歆竟然亲手去把伏皇后拉扯出来,牵往宫外。当时献帝正在外殿与郗虑对坐。伏皇后披头散发连鞋都被拖掉了,光着脚从献帝身边走过,哭着对汉献帝说:“你就不能救我一命吗?”可是汉献帝却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命丧何时。”想来路人有难亦当援手相救,更何况是自己的妻子?献帝又无力地对郗虑说道:“郗公,天下还有这样干的吗?”也许献帝还存有一线希望,毕竟他是皇帝,可是郗虑根本不理他。伏皇后终于被禁闭在冷宫,四面门窗都封闭上,活活被闷饿而死。曹操又派人下毒把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毒死以绝后患。伏皇后的兄弟、族人被诛杀者一百余人。因皇后的母亲是桓帝的公主,因而共有19人与这位老公主被流放到长城脚下的涿郡了事。这是公元214年的事。
政治孤岛上的寄生者(2)
公元215年,献帝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此前曹操已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长女曹宪,次女曹节,三女曹华都送给献帝,一同拜为贵人。伏皇后被杀后,献帝便立曹节为皇后,这也是曹操所巴望的。一来名位所至,二来更觉自己安全,三来更可名正言顺行事。为此竟不惜牺牲自己的亲骨肉,这就是政治的兽性所在。可是,曹节虽然为曹女,但嫁夫随夫,很不愿意曹氏篡权,否则,她也会同时失去后位。所以后来在曹丕几次逼宫追索皇印时,死活不给。但曹节是曹丕的亲妹妹,使者也不敢怎样。最后一次,曹节把使节叫进来,痛斥了一顿曹丕,把皇印摔到了地下,摔掉了一角。曹节摔印后大哭着喊道:老天不会保佑你长久的。显然是在骂曹丕。因这话太重了,所以宫中在场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仰视。这曹节只当了7年皇后便被降为了山阳公夫人,随汉献帝去山阳了。41年后死于山阳浊鹿城中。曹氏宗族以汉制仪礼与早已亡故的刘协合葬。这曹节竟是汉家王室的最后一个皇后。
想来,这汉献帝一生虽然很是可怜但自有可恨之处。不管傀儡还是牌位,毕竟还有个牌有个位在,毕竟还有天子之名,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实有失男子的汉气,帝王之威则不消说了。如果是暗杀,也是谁也没办法的事。可是当着面就被人把自己的妻子拉走杀掉,不还有舍死一搏吗?就是平民百姓也绝不忍此之辱。人越是软弱就越被人瞧不起,就越受欺凌。汉献帝气不过时曾怒斥过曹操一次:“你若能辅佐我,就对我好点。否则你就废掉我,算你开恩了。”曹操不也吓得汗流浃背从此就不敢入宫了吗?汉献帝也有可悯处。从小就看惯了宫内的倾轧。且董卓专政时代亲眼目睹了皇帝的被废来立去,王宫妃女皇后公主的被杀头、被糟蹋,早已麻木了,吓怕了,司空见惯了。总归也是一个孬种。
后来在曹魏政权内部也有多次反叛阴谋,但多为自发地为汉献帝更是为了汉家这块招牌鸣不平,对曹操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正所谓人心向汉,这也是曹操始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称帝的一个原因。但只可惜汉献帝只手已难以翻天了。
汉献帝除了想除掉曹操外,还想用分权的办法来解除曹操的威胁。见诸史载的至少他曾先后两次想援引旧皇族来帮助自己。一次是刘备与曹操在徐州擒杀吕布后曹操带刘备回许都,引荐刘备参见献帝。献帝当场认下了这个皇叔。本想留在朝中作为自己的臂助,可是这个十分忠于自己皇族的刘皇叔面对曹操的猜忌感到有危险时,自己先脚底板抹油溜了。真真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刘备本是英雄,英雄就得以识时务为俊杰吗,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不是傻瓜吗?还有一次是献帝想调时任幽州牧的皇族刘虞来京城任太尉,掌管全国兵权。但由于途中战乱阻隔,诏令竟不得送达。不久,刘虞又去世了。在讨董卓时,袁绍曾想拥立刘虞为皇帝,在政治上与董卓挟献帝以对垒,但曹操坚决反对:“你袁绍可向刘虞称臣,我自西向尊奉献帝。”而刘虞自己也死活不干。刘虞本身虽为远支皇族,但既无野心也没什么本事。这也正是献帝悲哀之处。无论宗室、国戚、皇族、方镇均无可用之人。其实,不管世道如何纷乱如麻,政治腐败如何透顶,以天下之大岂可无一二可用之人?但时耶、势耶?凤凰毛落不如鸡。你再贵为天子,但已不能决定任何人的命运,反而自己的命运却捏在别人手里,哪里还有向心力了呢?尽管人心向汉,不过是一种情感怀旧恋故而已,已无人再肯为这个失势的皇帝卖命了。各路英雄豪杰宁肯投奔军阀也不再到这帝王危主身边来了。更何况曹操羽翼已成,朝中旧臣有许多忠于汉室的多无大能为,被董卓、王允、李傕、曹操四次清除如割韭菜般除净了。尤其到了曹操专政时代,连皇帝周围的侍者、信使、宿卫都是曹操的人,东汉王朝的政治基础、政治权力机构早都被汉家自立的牧守制与董卓曹操等专政者一点点摧毁净尽了。且曹操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朝政,朝臣中有敢直接向献帝“汇报工作”的,马上当场杀掉,曹操专政到如此地步,这才叫专政。曹操时代唯一能让献帝宽慰的是荀彧。尽管荀彧也是曹操用来控制献帝的最主要机密心腹,但荀彧是既为曹操出主意献计策,平定铲除各路军阀,同时也对汉献帝十分尊重,尽行臣下之礼,真的把自己当汉臣,把献帝当汉帝。所以,当曹操要称魏公时,荀彧并不赞成。看来曹操是很忌惮荀彧的,他一反对,曹操就不敢称公。但他的政治欲望驱使他谁挡道就搬掉谁。尽管荀彧为他立过许多大功,为他看家守城,保证前线供给、后方安全,为他出谋划策。他也称荀彧等于是他的张良,可最终还是把他逼死了。荀彧死后,曹操就顺利地称魏公了。但汉献帝为荀彧的死去着实地好大悲伤,从此,再也没有人把他真正当汉家皇帝来礼遇了。
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一个职位,职位不过是一个房架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房架子越大便越空空如也,便越显得贫寒破陋。小窝棚破点还有人住,老大的破房架子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谁去住?说不定哪天倒了把自己砸死,所以自古有言智者不立危墙之下。“权”的本意是指秤砣,秤杆称“衡”。秤砣得有分量才能压住秤杆,否则什么用也没有,废铁一块。所以,“权”和“力”是分不开的。没有力的就称不得权。汉献帝本身什么都没有,只有捏在别人手心里的一条命,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行尸而已。自己连饭吃连衣穿都解决不了,还算是皇帝吗?还有什么权力可行使的呢?权力可以用以剥夺,但当你不能给予的时候,你肯定就会失去剥夺的权力。只有人们感受到你有生杀予夺的能力时,你的权力才有效,才有向心力。权也是要由一种势来为辅佐的。人们讲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有势了,光棍一个有什么势?没有势谁听你的?没有人听你的,政令不行,号令不出,你还有什么权?所以,拥戴者是权力的一个大前提,汉献帝身边哪有拥戴他的人?当土匪头也得有四梁八柱才好使。只要你有人拥戴,有人才支撑,自己又有能力、有实力、有财力,就是没职也有权,至少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这就是权力。老百姓为什么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因为他有权力,皇帝的牙也不过是一小块骨头,同样不比平民高贵,皇帝的嘴也和平民一样喘气、打饱嗝儿,甚至还会臭气熏天的,但他的牙和口贵如金玉还不是因为他有权吗?因为他拥有无数的金玉珠宝吗?因为有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地方官吏为他的指挥臂使,听他的,人多势众。而且他又有钱粮又有兵马,所以他“说啥是啥”。汉献帝正因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皇帝牌位了,这就没有用了。所以,评价汉献帝连一个平民的标准都不能高过去,平民还有人身自由,他有吗?这也正是他的又一个可怜可悲之处。
人们之所以不恨他,还同情他。也还因为他本性不坏,一生既没什么荒唐之举,更没有为恶之处,而是拥有一种仁怀慈悲心肠。
无须忌讳的“宿命”与“因果报应”(1)
无须忌讳的“宿命”与“因果报应”;汉献帝尚存亲情、人情、体下之情,所以有人同情;时耶、势耶、境耶——这就是命运
在科学昌明时代没人会相信迷信的宿命说。凡事都有因果,但未必都有现世报应,老百姓叫“现世报”。但我们又无须忌讳“因果”与“宿命”。万物都有联系,万事绝非孤立,这是科学的哲学观。老百姓讲积德,说“爷爷奶奶积儿孙”,而不是现世现报,这些说法都是有一点科学成分的。
真正的“宿命”,就是先天注定不可更改的。比如献帝出生在皇室、出生在失政亡国之际,这就是他的不可更改的宿命。汉高祖、汉光武这两个开国、复兴人物他们可以草创民间,从头干起,因为他们有自由。可是哪有一个生为皇室人物而去发动起义的?献帝的老子已把天下肢解了,谁也没办法,这就是他的宿命,他改变不了,不管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的出生。再一个宿命就是他的素质绝非是天下雄主的素质,至多不过是一个治世中主,而他那种性格生于乱世只能为鱼肉,而不能成为刀俎。所以西方人说性格即命运。人有后天不可更改的先天禀赋我们不能不承认,懦夫可以偶尔露峥嵘,但终于成不了气候,这也是宿命。因果更不消说了,这是无须否认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有恶报,恶得善终的也有偶然,但总体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世现报的有,隔世而报的也有。总归是种瓜不可能得豆,播跳蚤怎么也生不下龙子。汉献帝就是既占了宿命也占了因果,这些都是他父祖给他的先在给定,他改变不了。但他本人的些微好处不也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吗?
汉献帝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史家还是读者,很少有憎恨他的,至多是恨其不争,恨其懦弱,但他又能怎样呢?人们不恨他还在于他并没什么作恶处,而且心地十分宽厚。也正由于他宽厚能容忍于非常不该忍之忍,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业。但若生于治世,即使不为英主,至少可为中主,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和昏君。
据史载,他立为皇帝后,便马上派人寻找自己母亲王美人的哥哥。把母兄王斌并妻子一道迎入长安,赐给房屋田地,使其有生存之倚,并拜为奉车都尉。追尊母亲为怀灵皇后,重新安葬以皇后礼。之后又升迁王斌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赐租赋500户,得以善终。病故后追赠前将军,并以其子王端袭父爵位。这也是一种孝行。他的哥哥弘农王死后,王嫂唐姬流于民间,献帝知道她受叛将李傕所逼后,也派人迎入王宫,封为弘农王妃,奉养于宫。献帝不但有亲情,也很有怜悯之情。他见随自己奔波的朝臣中有贫困的,都尽可能地周济一下,“赐百官尤贫者金、帛各有差。”在他即位后恢复了科考制度。有一次试考的学子有四十余人。考后主管部门把考生分为三等,一等的赐位郎中,参议朝政;二等的赐位太子舍人,服侍于王子;三等的落考回乡。汉献帝听说落榜人中有60多岁的白发老翁,顿时大发慈悲之心,刷下一道圣旨说:
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无须忌讳的“宿命”与“因果报应”(2)
献帝这道诏书的主要意思是:如今有的老考生年龄都超过60岁了。他们一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