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弹指间-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在博山,一个叫做姚家峪的地方。所谓峪,乃山谷之名也。在山城博山,共有3300多座大大小小的山,至于山上究竟有多少条峪,恐怕是难以数计的。五福峪,五老峪,九龙峪,郝峪,镇门峪……单是有名有姓有景有趣的峪就不下几十条。用当地人的话说:博山的峪,多了。
姚家峪离博山城很近,不足十分钟的车程。入山进峪,脚下渐渐有了起伏高低的节奏感。穿过一条绿树簇拥的山径,就看到了那个小小的村落。村子虽小,但茶棚酒肆挺多,大都是山民自家所开。我们落座的小酒馆,设在溪边的青石之上。大家脱去鞋袜,把脚浸到溪水里,一边饮酒尝鲜,一边消受着山中的清爽。端上桌来的野味,小有蚂蚱、山蝎、溪中水清蟹,大有野兔、山鸡,等等。主人有些遗憾地说,倘若你们七月里来,可以吃到一种长在岩隙中的燕蕊,味道酸甜,比桑椹要可口得多。品尝了山庄野味,穿村西行几百米,有一处水泊,水泊上有蜿蜒小桥,扶栏而过,心中忍不住地荡漾。放眼四处,尽是惹眼的绿。清亮鲜洁的阳光,简直要把人融化在这绿意中了。
处子一样的境地,让我体味到了美,也心怀了一个担忧。想到在别处的那些地方。不同的地方。相同的遭遇。
在周庄,也是一个古老和古朴的地方,我感到了深深失望。一个以古典著称的地方,到处弥漫着浓重的现代商业气息;一个原本宁静的小镇,每天要承接成群结队、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甚至,作为水乡的周庄,它的水也不再明澈……这是我亲见的周庄。这是我曾经日夜惦念着的周庄。我觉得这份存在的悖谬,委实是现代文明最有意味的地方。那丝残存的古典气息,好似在无奈地挣扎着。我坐在摇船上,听着两岸叫卖的呐喊,心中的困惑变得越来越浓。想起那些赞美周庄古典宁静的诗文,我不知道那些文人是怎样写下了它们。或者他们在写作那些诗文的时候,心灵是否真正在场。不管以什么姿态或风格存在,周庄都没有错,错了的是那些所谓的文人,那些人云亦云的游人。我开始羡慕那个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他肯定不是像我、像我们这样的游人。
在海南,在向往多年的〃天涯海角〃,我没有感觉到预想中的那份清静。所谓天之涯、海之角,其实是比闹市更为喧嚣的。游人熙攘,随处能够见到开发建设的迹象,可以嗅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大约是在离去的路上罢,总算见到了一个〃另类〃意象……〃天涯一棵树〃。一棵给我慰藉让我激动的树。然而,很少有人在意这样的一棵树,他们更多地沉浸在抵达〃天涯海角〃的亢奋里。相比那些标识明显的人造景观,这棵树长得委实不够惹眼,它只是安安静静地立在一块巨石上。我甚至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一棵树,一棵长在天涯海角的树。我久久凝望着它,想象其根系是怎样顽韧地穿透巨石,想象它是如何躲过了纷飞的利斧……
一棵树作为景观留存下来。这是活着的理由,也许它还算得上幸运。《圣经》上说,每棵树里都住着一个神。这个神是幸运的。
想到了别的更多的树,还有斧头。从第一棵树挥向最后一棵树,斧头将会见证人类文明的始与终。
美国有一部关于星球大战的影片,描绘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时,是如何大规模出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来壮胆的。结果仅仅一瞬,它们就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灰飞烟灭,倒是人间柔弱、优美的音乐,最终将外星人制服。
。←虫←工←桥书←吧←
第22节:浪漫弹指间(22)
这个故事委实是深有意味的。它对人类的所谓自信提出了质疑,对我们所注重和追求的东西提出了质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信息网络的无孔不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再远的距离,再大的事情,也就像村里发生的平常事。有人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这个村子前进的双轮。我不知道,这样的两个轮子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可曾真正地理解和尊重过这个村子?工业化增加了GDP,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了破坏;城市化看上去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把人推向了一种无〃根〃的境地。近年来流行一种生态学上的〃精神分裂症〃,即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说,我们一手在破坏自然,一手在寻找或建设自然,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像在同一个空间,电风扇和散热器同时在忙忙碌碌,不知这世界究竟是冷了还是热了?最自以为是的,是一种名叫〃科技〃的东西。它看上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它的无所不在与无所不能,并没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在有些时候反而是更加地脆弱了。它让我们快了起来,当我们想要慢下来的时候,才发觉已经很难很难。我们亲手给自己制造了太多的麻烦。在这些麻烦面前,我们同时表现出了坚强和脆弱的双重品质,坚强到无所不能承受,脆弱得对什么也无能为力。比如,在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灾难中,大自然仅仅是伸了一个懒腰,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就成为废墟,30万人的生命在瞬间被卷走……
在古人那里,信息的传输渠道有着很大的局限,从一个地方快马加鞭传递到另一地时,新闻不但早已成了旧闻,而且常常是严重地〃变形〃,与事实真相谬之千里。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迟滞的环境里,一些朴素的经验和信仰,通过伦理或宗教的方式,在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中留存下来。他们信着,一年又一年地信着,一辈又一辈地信着。比如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被当作了〃吉〃或〃凶〃的征兆。翻开《资治通鉴》,会看到大量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记载。古人认为那是天象,是与大地上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在赵执信故居,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今年的5月1日,故居院落的池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福〃字。大凡识字之人,都可以辨认得出这个字。当地的新闻媒体赶到现场,拍摄下了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亲见了当时拍摄下来的照片,很是有些震惊。这一现象也许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但我相信它是应该有着一些人所不懂的深意的。人,应该为这种未知而心存敬畏。
这样的一份敬畏,正在越来越被我们忽略和舍弃。我们在忽略和舍弃这份敬畏的时候,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感受。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小小的地球,山脉是她的筋骨,湿地是她的肾脏,河流是她的血脉,森林是她的肺……生活在大地之上,行走在山水之间,我们可曾倾听和理解过它们的语言?
据说晋文公重耳为逃避朝廷迫害,曾经落难荒野。他实在是饥饿难忍了,就向乡下人讨吃的。乡下人说我没有粮食,只有这块土地,说着就把一块黄土放在器皿中递给重耳。重耳以为这是在羞辱他,于是变得异常愤怒。他的大臣赵衰却在一边说,有了土,你就有了社稷,就有了国家,就有了王位和权力。重耳听后恍然大浯,他跪下身来,把那块土捧在了手里。
当重耳手捧黄土跪在地上,一定是深怀了敬畏的。当下现实生活中,这份敬畏已被征服自然的快感所取代。山被铲平,树被砍伐,农田被征用……并不是所有的过错都可以弥补。以所谓征服自然的方式彰显人的抱负和力量,结果是亲手将自己一步步逼向无助的境地。当价值建立在一种浑然不觉、或者自以为是的错误基础之上,对这个价值自身的存在,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反思生态问题,这是一道不可绕行的〃坎〃。人们常常以为是工业养活了我们,却忘记了是什么在养活着工业。追根究底,答案会回到土地身上。是她,沉默的土地,忍辱负重的土地,容纳一切也承受一切的土地。我们可曾感受到她无言的愤怒和难以自抑的颤抖?因为生态环境的毁坏,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代价〃不是息事宁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在于,谁在承受这个〃代价〃?……这不公平!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为公共所有。然而,从破坏生态中攫取的利益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生态破坏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要由所有人来共同承担,而且是永远地。未经许可,它已经发生了。这是一场骗局,是被忽略了的最大投机。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态度,常常是迅速将其上升到普遍性层面。这既是人的聪明之处,亦是粗陋之处。所谓普遍性,常常是会〃打包〃很多东西的。换言之,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掩饰和遮蔽的本能,会煞有介事或若无其事地带你脱离〃现场〃,变得虚空、自足起来。在现实情境中,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回避具体问题的策略。尤其是那些所谓精英知识分子,已经习惯于将问题与现实割裂开来,从具体问题到普遍性的所谓〃提升〃,可以说很是轻车熟路了。倘若这种提升不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那么言说的意义何在?
▲虹桥▲书吧▲。
第23节:浪漫弹指间(23)
我更愿意相信行走中的感觉。在博山,我看到纵横交错的锁道,看到花花绿绿的游乐设施,它们从城里被搬到了青山绿水之间。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不再需要任何的翻越与跋涉。距离在缩短,因距离而存在的美感也随之消散。那天在主人的盛情安排下,我乘坐索道离开了那个并不算高的山头。滑行途中,我听到了声嘶力竭的流行音乐,听到了索道金属相互摩擦时的窃窃私语。低头看浅浅河水,有红色的鱼在轻盈游动。我像一只笨重的鸟,被捆绑了翅膀从河面掠过。我的心一点点地拧紧,直到拧出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机器强化和延伸了我的四肢,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速度把我带到了这样的地方。
想到愚公移山。移山的人,以及所有破坏自然生态的人,一定都是愚蠢的。
想到精卫填海。精卫的执著,不仅仅是可敬,更是可怕。精卫翻飞的羽翼,承载着人的贪婪的目光。
想到一匹月光下的马。它迅疾地来,又迅疾地去。我看到了它,却无力挽留它。它载着我的目光飞快地消逝。它把我的惦念和忏悔拉得好长好长。
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最好看的霜〃。他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引用一位画家的话说:〃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假如你在雨后把脸埋在一大堆湿润的树叶中,你会觉出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和芳香……只有把自然当人一样看时,当我们的精神状态、喜怒哀乐与自然完全一致时,我们所爱的那双明眸中的亮光与早晨清新的空气浑然一体时,自然界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于我们!〃 最好看的霜,湿润的树叶,明眸中的亮光,清新的空气……这些微凉的意象,分明是让人感到了一种温馨。一个生活在临淄的朋友,曾跟我讲述过她是如何地穿过一片闹市,去到那个广场看望一株樱花的事情。她说那个广场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在某个角落里有一株樱花。她一直惦记着那樱花是否开了,每天不去看一看就难以入睡。这种惦念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樱花枯萎了。
一朵花从绽放到枯萎,该是一段怎样的路程?
惦念一朵花的绽放,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我珍视这样的惦念。但我不知该如何地告诉你,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山水,还有这样的我的犹疑和冲突。
第七章 历史的当下叙述
一
而这里当下的一切,与古齐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隐秘关联?
济青高速公路淄博段,有一块十分惹眼的路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这里,你会发现,历史和现实在同一个横断面上相遇了:地上,奔跑的是各种现代化交通车辆;地下,静默的是春秋中期的13辆配套战车和38匹战马。空间距离十几米,真是典型的上下两千多年呵。历史像在这里开了个玩笑一样,很是让人感慨。
生活在齐国故地的人,大抵是不会缺少历史意识的。这里到处都是历史,历史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出现,好象在提醒你要记住自己的过往。有人说,这里下雨的日子,大家都愿意往外跑,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现被雨水冲出来的文物。这固然有些夸张,但也确是〃地下博物馆〃的形象阐释。那些曾经简单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下已经变得很是艰难。历史的出现,不仅仅是告诉你曾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的现状构成了一种介入。我愿意相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部历史,实质上都是一部当代史。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好象都患着严重的历史情结一样,都愿意纷纷潜到历史后花园里采摘花叶。这在影视界尤甚。市场的游戏规则告诉我们,影视选择的前提必然是需求的存在,是利益使然。我并不是关注利益驱动的方向,但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现象或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这种大众需求的背后,一定是蕴涵着什么东西的。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的出现呢?它一定是与当代问题紧密相关的。当代人的精神迷失和价值失衡,作为当代人在当代找不到慰藉看不到方向,历史于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历史好似一种拯救,拯救人于当代的迷失之中。也就是说,历史的价值和作用正在越来越被人的心灵所接受。当然,这并不排除历史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对当代问题的含蓄表达。而且,这种方式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
◇欢◇迎◇访◇问◇BOOK。◇
第24节:浪漫弹指间(24)
不难想见,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集聚过什么样的人物,积淀的又是什么样的文化?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条胡同、一座旧宅,甚至是一棵古树,差不多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故事。去到齐国历史博物馆,同行的友人说,没准哪个达官贵人就在这条路上走过。我对达官贵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