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想看书来
第四节 朝向民主的举动(1)
不管自助运动如何为国家利益的目的被利用,它对于新政府仍是潜在问题。它鼓励人权与民主的思想,这些是日本史上未曾听说过的思想。如此的思想可能在政府统合全国事务上造成妨碍。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显然似乎珍惜这些理念。政治上,日本至少跟着做,这将对日本有帮助。西方国家较倾向于认真看待一个信奉他们自己的政治原理的国家。这有助于加速修订不平等条约,这一个目标已成为日本现代化成功与被世界列强所接受的一个象征。显然,如同其伙伴自助运动一样,民主应该提倡,但必须受到控制且在限度内。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也同样是个潜在麻烦。明治政府知道,西方人认为基督教与民主是密切关联的,而他们甚至倾向于从一个国家对基督教所持的态度来评估其文明程度。在某一个阶段,这看起来好像要成为一大问题。约6万名“隐性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在维新前几年已出现,而有些武士甚至改宗信耶稣了。新政府在1868年有点儿恐慌地重申基督教禁令,但西方列强提出抗议,禁令在1873年被解除。津田真道等社会评论家甚至建议官方采纳基督教将可能对日本有帮助,因为它是西方列强的宗教。
但对新政权幸运的是,威胁没出现。基督教没风行起来,从未有超过全国人口1%的日本人被基督教所吸引。即使当它对有潜在影响力的日本人有吸引力时,也往往被大和化了,即被改变成较有弹性且强调诸如责任与努力工作等价值观。
内村鉴三(1861~1930)是一个主要例子。他轻视宗派的理念,而他也是一个坚决的民族主义者,坚持必须建立不受西方影响玷污的日本基督教。今日日本人流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婚礼,占将近全国半数,但这只是特殊化的社会风尚,不可与真正的基督教相混淆。
很快日本能够向西方宣布,日本很高兴欢迎基督教,因为日本知道基督教不会真正成为问题。
较有问题的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早期从事“自由民权运动”的非基督徒。自由主义的中江兆民(1847~1901)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留学法国,深受卢梭与英法自由主义的影响,并通过其诸多著作倡导民权。至1880年,日本已有大约150个民权组织。翌年,自由党成立——这是日本第一个主要政党。而仅仅一年后,第二个主要政党立宪改进党成立,呼吁制定英国式宪法与议会。从这时起直到今日,日本政党将频繁地成立、解散、重新组党以及改名,尤其在19世纪90年代。
民权运动人士也没忘记政府在1868年答应尽早建立国会的承诺。19世纪70年代结束时,“国会期成同盟”声称代表全国约13万会员。不仅从政治主题的小说的风行,也从无数国内产生的要求制定适当的新宪法的建议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对政治感兴趣。
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世界史上成功的政治人物,而其主题大多是他们如何获致成功的政治过程。关于“国产”宪法,许多乡村议会提出他们拟定的宪法草案。
民主运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它无疑包含着真正希望建立较民主形态政府的成分。这一成分之中有些是受到崇高理想与梦想的驱策,同时也包含对政府领导人士不满的成分,因为他们以天皇的名义垄断权力,是一个寡头政权。对比之下,后者之中有些是受到自利与务实主义的驱策。两个主要政党的创立人——板垣退助与大隈重信,曾经是政府成员,但两人都不是来自萨摩藩或长州藩,且两人的动机之中都包含有个人野心与不满。板垣是因为“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政府官员之一。大隈是伊藤博文的有名的对手,但他的名声被伊藤掩盖。
寡头执政者对这种种讯息不是没听见,就是完全不表同情。他们知道,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民主是一种必要的表象。这样做有其政治价值,因为西方列强将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反政府情绪。但它必须在控制的步伐下且在某种限度内付诸施行——理想的情况是,外表有这么一回事,但不一定有多少实质,这是自古以来日本人的做法。它必须是符合寡头执政者的条件的民主,一种“威权的民主”。
第四节 朝向民主的举动(2)
处理自我矛盾不是容易的工作,而它不是始终顺利地进行的。但在日本人融合冲突成分的能力以及德川时代“限度内的自由”的协助下,某一种平衡最终被达成,这种平衡往往有着压抑与自由主义共存的形态。
1875年,政府提出抑制言论自由的严苛法律。但同一年天皇再度承诺将成立国会,而政府同意成立参议院讨论立法,成立最高法院的前身,并举行地方长官会议。地方长官会议结束几年后,地方议会(町村会、府县会)选举规则得以颁布。地方议会选举权受到限制,地方议会权力也受到限制。但在1879年3月首次开会的这些地方议会,是在西方世界以外成功运作的最早的“民选”政治机构。
1880年,另一项严苛、不民主的法律(《###结社条例》)被通过。该法律限制公共###,并明令诸如警察、教员、学生及军人等职业的人未经批准,不得参与政治。但就在该法律发布不久后,政府允许两个主要政党成立。而1881年伊藤再度承诺将成立国会并制定新宪法,这次他特别指出期限——10年内。
尽管民众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但宪法不会由民众制定,这是威权民主的标准表现。伊藤获得天皇授权,由他本人草拟宪法。
假如必须有宪法,伊藤想要德意志/普鲁士式的宪法,不是大隈想要的英国式宪法。普鲁士式的宪法将使天皇(或他的策士)保有大权,并限制政党参加内阁。德国影响力已经在山县有朋控制的军方占优势,也将在法制上占优势。
德国参谋本部制度从1878年起被日本采纳。在指挥事务上,参谋长仅对最高统帅的天皇负责,不对政府或陆军部长负责。法制起先倾向于采用法国模式,但后来逐渐由德国模式取代。1896年公布的法典以德国模式占优势。
政府领导人士普遍是亲德国,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亲英国。
为了这一目的,伊藤翌年赴欧洲考察各式各样的宪法,证实他对普鲁士模式的偏爱,而在他返回日本后,他跟若干专属的德国顾问草拟宪法。草拟宪法工作相当缓慢,照伊藤选择的步调进行。这样使他有时间设下安全措施,以平衡危险的民主实验。1884年大幅度修正的华族令采取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世袭制度,而贵族院议员由华族中选任。伊藤本人最后获得最高阶的公爵。1885年,废止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度,内阁部长大多是那些寡头执政者。伊藤本人出任首相,是日本史上出任这种西式职位的第一人。然后,当宪法草案在1888年4月完成时,伊藤迅速成立超内阁的枢密院,以审议宪法并代表天皇批准宪法。他辞去首相职务,以便他本人能主持枢密院并确保他的宪法草案被批准。
宪法在1889年2月11日公布,是西方世界以外地区采用的第一部完整且正式的宪法。根据《日本书纪》,日本国成立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而宪法公布这一天是建国周年纪念日。政府故意选这一天公布宪法,这个日期与宪法本身都是创造日本现代神话机制的一环。
对于日本现代神话,尊敬天皇很重要。事实上,不仅宪法第一条强调天皇不变的主权,宪法本身也以天皇赠给人民的礼物的形式被提出。天皇在公布宪法的誓词中强调,宪法的系谱回溯至天照大神本身,而宪法仅仅是以现代形式来重申历来日本天皇始终遵守的训诫。
虽然表面上对天皇表达非常的敬意,细读宪法后发现其地位事实上是矛盾的。他在理论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实际上权力受到限制。天皇的所有命令照规定必须由一位国务大臣副署。毕竟,政府必须统治,而政府不能冒着受到天皇独断的风险。
宪法规定成立两院制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贵族院由高阶贵族、被选举的低阶贵族以及天皇任命的人士(通常是学者)组成,而众议院仅由民选议员组成。但每年纳税至少15日圆的成年男子才有投票权,大约是成年人口的2%。内阁大臣不对国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在指挥事务方面,军方也仅对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天皇负责。人民享有各种民权,诸如言论、宗教、结社的自由等,但另一方面这些自由一开始就在诸如“在不得危害和平与秩序的限度内”等限制下才能实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节 朝向民主的举动(3)
宪法在某些方面是民主向前迈进一步,但以天皇名义行动的寡头执政者仍占上风。宪法允许政党有发言权,但寡头执政者没有义务倾听。宪法未容许有效的政党政府。
内阁的性质在宪法中并不完全清楚,但首相黑田清隆(1840~1900)加以解释:
政府必须始终坚定地持守超然立场,与政党保持距离,走正义之路。
照黑田的说法,内阁是“超然内阁”,因为内阁超越政党政治的政党利益。
几天之后,伊藤说了大致一样意思的话:
天皇立于人民之上,与各政党分离。因此,政府不能偏袒任一政党。
1890年7月1日举行国会首次选举,而国会在这年11月25日开会。
同年10月,政府发布《教育敕语》,宛如要制衡这些危险的民主措施。自由与权利必须被引导至正确的目的。
《教育敕语》当然是需要的。选举显示,寡头执政者低估了政党政治人物,后者有许多人借着他们在地方议会的经验发展出的选战技巧,在众议院的300席之中,改革后的自由党获130席,而改进党获得41席。对于寡头执政者来说,这是不能轻易容忍的。许多独立候选人与小党候选人也指出,他们绝不会不加批评地接受寡头执政者的任何威权决定。
民选议员在国会公开批评寡头执政者的高压,并利用每一种可能的手段发挥其影响力。例如,首次预算在国会受到抗拒并必须削减10%以上,寡头执政者与支持他们的精英官僚的薪资特别受到影响。
在其后几年,寡头执政者诉诸可疑的甚或完全非法的手段来强行通过其政策。伊藤有时利用策略以争取支持,暗示提案是天皇的个人请求。黑田首相的继承人,山县与接下来的松方,都诉诸贿赂与恐吓。恶名昭彰的1892年2月的选举造成25人丧生,在该选举中松方企图操纵选举而政府露骨且残酷地加以干预。
几个月后松方辞职,而伊藤二度出任首相(直至1896年)。伊藤变得较务实,他这时认为他应该不仅面对敌人并且向敌人学习(这是传统的日本人做法),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跟敌人合作。他几乎立即跟国会展开建设性的合作的谈判,甚至建议组织旨在赢得国会选举的执政党。但山县与其他强硬派寡头执政者对伊藤的软弱作风大为震惊,并制止伊藤想成立执政党的计划。政治圈弥漫着不安且紧张的气氛,独裁与民主不能安逸地同床共眠。
第五节 战争与政治(1)
当国内问题发生麻烦时,把注意力转移至国外问题往往有帮助。至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企图殖民日本的威胁已大致过去,但并不完全。列强仍积极在亚洲大陆扩张,而有一句流行谚语说朝鲜是“一把对准日本的匕首”——给西方人而非朝鲜人使用的匕首。
日本政府未批准西乡1873年提出的征韩论提议,但日本保持对朝鲜的强烈兴趣。1876年,借着使用列强曾对日本本身使用的“炮艇外交”,日本迫使朝鲜签署《江华条约》——对朝鲜而言是“不平等条约”。该约使日本享有贸易特权与治外法权。此后日本就涉入朝鲜政治,包括1884年的政变企图。日本也将与在朝鲜同样有利权的中国摊牌。
依据自古以来的传统,假如可能的话,日本宁愿避免与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对抗。但19世纪末叶的清代中国因内忧外患而元气大衰,日本不把这样的国家视为比自己强大。事实上,日本似乎一直准备与中国就朝鲜问题打一仗。
1894年春,朝鲜国王请求清廷出兵协助敉平东学党之乱。清廷应朝鲜之请及时出兵,而日本也出兵。虽然不久乱事即告平定,但双方都拒绝撤兵。日本似乎决心一战,并在7月先发制人击沉中国一艘载运水兵的军舰。日本稍后在8月1日正式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在随后的战斗中,日本在陆上与海上都占优势,但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是日本在海军战术上的优势,该战术是日本向英国海军战术模仿而来的。9月,中国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受到重创,11月,北洋舰队基地旅顺港被日军占领,1895年2月,北洋舰队最终在威海卫被摧毁。
1895年4月,两国签署《马关条约》,清廷必须支付巨额赔款,放弃在朝鲜的权利,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给日本。
这是日本在亚洲建立帝国的第一大步,而西方列强注意到了。对朝鲜与满洲有野心的俄国,很迅速地采取行动。《马关条约》签署不到一周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建议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以免引起这地区不稳定。急于与西方列强亲善的日本政府接受了建议,但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悦。
仅仅几年后在1898年,同样的这三国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日本民众的不悦转变成愤怒。日本人尤其怨恨俄国,后者获得租借辽东半岛25年的权利,而这辽东半岛正是俄国强迫日本放弃的。
至此阶段,借着政治改革与对清战争的胜利,日本已成功获得西方国家的尊敬。日本也成功地获得不平等条约的局部修正。在甲午战争爆发仅几周前,英国已同意放弃治外法权,并让日本局部恢复关税自主权。在1897年之前,其他主要国家跟着这样做,但完全恢复关税自主则要等到1911年。
然而,甲午战争的胜利与修约成功并未给日本政治形势带来原先期待的稳定。领导人士因辽东半岛事件受到严厉的批评,政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