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历史罪 >

第21部分

历史罪-第21部分

小说: 历史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皇帝李渊还丁点儿不知道玄武门的事情。突然,尉迟敬德全身披甲,手持长矛,闯入宫中。李渊很吃惊,大叫谁在作乱?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谋反,秦王派兵*,现已将二人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所以派我来保卫陛下。
  可以说,李世民这时已获得了胜利。然而,他赢得实在很侥幸。人说九死一生,而李世民是“五死一生”,他的第一死:李渊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说明李渊对这个秦王已存戒心,可以谋反罪将他诛杀。第二死:太子和齐王密谋在昆明池对他下手,如果不反抗,必死无疑。第三死:齐王李元吉的弓拉了三次没有拉满,当李世民跌倒树林间,李元吉赶上要杀他,尉迟敬德出现了。这才逃过一劫。第四死:双方兵力之悬殊,东宫有长林军,齐王手握征讨突厥的统兵权。如果不是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值班将士常何,先行进入宫中,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如果常何临时叛变,李世民也将死于太子之手。第五死: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提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及时出现,薛万彻去攻打秦王府,势必会拿长孙氏及其孩子相要挟,事情恐怕又是另一种结局,李渊会放过他吗?
  一切生死成败,尽在转瞬之间。这就是命!历史很无奈,但,历史从不曾心软。
  事已至此,李渊没有任何办法。他问裴寂等人: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没想到他们兄弟之间,竟是这样一个结局,现在应该怎么办?
  心里一直支持李世民而不敢公开的萧瑀、陈叔达等人回答:当初,建成和元吉没有参加起义,对于帝国的建立没有功劳,因而他们嫉妒秦王,共同设下毒计,要加害秦王,如今秦王*他们,已将他们诛杀,秦王功盖过世,全国归心,陛下若封他为太子,将国事交付于他,就不会发生事端了,天下就太平了。
  此刻的李渊,既遭受丧子之痛的打击,又被惊吓。极度悲伤、震惊中的李渊,已然没了主意,只得听从近臣的建议,他说这样很好,这也是我的心愿。
  事情平息之后,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进行安抚。他抚摩着李世民的头说:这些日子以来,朕差点被人言所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12)
李世民跪在地上,脸庞紧贴着父亲的胸膛,泣不成声,长久痛哭。他真的伤心,真的痛苦。他终于获取了皇位,终于能执掌朝政国事,而得到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何其巨大。可悲的是,这一切值得还是不值得,由不得他做主。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和悲恸,他为他的父亲哭泣,为他的兄弟哭泣,也为自己哭泣。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武安王李承训、河东王李承德、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接二连三被诛杀。这就是宫廷政变的特点之一,失败一方的亲属家眷无一幸免。讲究的是斩草除根。
  而且,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还想杀尽李建成和李元吉府里的数百人,并没收他们的家产。正要动手,尉迟敬德出面制止,他说:罪在两个元凶,他们已经死了,若再滥杀无辜,宫廷会不安宁。将领们这才罢手。
  就在当天,高祖李渊下诏说:赦免天下,叛逆罪人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其余参与者,全不追究。国家政事由秦王处理。
  六月初五,逃匿的冯立、谢淑芳等人,相继投案自首。薛万彻仍逃亡在外,躲藏起来。李世民屡次派人劝解,薛万彻才回长安投案。李世民认为,这些人忠于他们的主人,是义士。全都不予追究。
  对待东宫的将士,李世民的态度很宽容。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男性家眷几乎被杀尽,女眷则被收入宫中。只剩下一个,就是齐王李元吉的爱妃杨氏。这个杨氏很神秘,在新旧《唐书》的后妃传里都没她。只是留下她和李世民的一段恋爱野史——
  据说,这个杨氏原是长安城的一个舞伎,美艳异常,清纯且*,又善吟诗作赋,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女人。相形之下,李元吉相貌粗鄙,性情阴郁,他利用自己的皇室地位,将杨氏弄到手。杨氏犹如一朵鲜花插在那什么上。可是,婚后没多久,李元吉就厌倦了这朵花,又去找别的花往自己身上插。杨氏呢,便独守空房,任青春年华落花流水而去。李世民与杨氏结识后,总是寻找机会接近她。
  玄武门政变时,杨氏23岁,目睹自己的丈夫惨死在亲人手里,对李世民是又爱又恨。后来,在长孙皇后的同意下,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的名下。《旧唐书》记载:“诏令继巢敕王元吉后。”就是说,这个过继给齐王李元吉的当儿子的李明,最终被地方官员杀死。但是,没有关于杨氏这个齐王妃的记载。所以,关于李世民“杀弟夺妻”一说,“杀弟”是真,“夺妻”未必能成立。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渊诏令传位于新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信房玄龄等人的劝解,推辞不接受。李渊只好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自此开创贞观盛世。而玄武门政变,终究是李世民人生中惨痛又黑暗的一笔,无法抹去。
  

马嵬驿迷雾—(唐)(1)
天宝十四载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流亡。还记得宋璟当宰相的时候,常常向陛下进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来,大臣都忌讳进谏,大多都是阿谀奉承。这样一来,陛下对宫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身在宫外的臣子,很早就预料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谁敢说呢?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才敢说心里话。
  郭从谨的话没错,可惜是马后炮。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不是反思。唐玄宗淡淡地回了一句:这是朕的不聪明,后悔也来不及了。然后,命军士分散到各个村落中找食吃,约定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候,回到原地再往前走。
  半夜的时候,他们到了金城县,县令早跑了,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家里还剩下一些吃食和锅碗瓢盆,军士们自己做饭吃,吃完就睡,驿站里也没有灯烛,大家相互枕着身体睡觉,这时候,早分不出尊贵和卑贱。活着才是主要的。
  6月14日,逃亡队伍抵达马嵬驿。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处。连日奔波劳顿,所有的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就在这人心极度不稳的时候,太子李享突然发动政变。历史上叫做马嵬兵变。
  关于马嵬兵变,旧史记录里说,真正的发动者、策划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他通过太子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怂恿太子李享行动。太子李享是被动的,李辅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中介。
  然而,旧史的记载是为尊者讳。这并非历史真相。
  真实情况是,这次政变蓄谋已久。其实早在长安的时候,政变行动已经悄然开始,太子李享与亲信密谋以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伺机对付杨国忠。李辅国还是中介。
  6月13日,唐玄宗从京师出逃,全部队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断后的人马就有2000余人。这里面包括禁军的精锐部队,叫飞龙禁军。李享的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典亲兵扈从”。这是多好的政变机会。唐朝宫廷的历次政变都要想方设法攻破玄武门,胜算往往仅有百分之五十。这次不同,君臣逃离宫廷,来到荒郊野外,利用禁军发动政变显然是稳操胜券。
  一个好机会的出现,总是跟随着另一个更好的机会。坏事也一样,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就在疲惫禁军人心不稳之际,杨国忠骑着马从马嵬驿出来,被一帮吐蕃使者拦住去路,说他们没有吃的,要返回吐蕃。恰在此时,禁军中有人高喊:杨国忠伙同胡虏谋反。 txt小说上传分享

马嵬驿迷雾—(唐)(2)
杨国忠心里惊慌,怕自己说不清,骑马欲走,一支冷箭射来,杨国忠中箭落马倒在地上,一群兵士过来,将他乱刀砍死。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也被军士诛杀。
  紧接着,陈玄礼向唐玄宗上奏:“国忠谋反已被诛杀,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这一系列行动很快,快到眨眼之间。又仿佛一篇好作文一样,首尾呼应,非常到位。杨国忠刚被杀,陈玄礼就跳出来代表禁军将士诉说他们的忧虑——如果杨贵妃依然留在皇帝身边,那么,诛杀杨国忠的将士们心里就更不会安宁,军心就更慌乱。
  这是一个明显的要挟。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唐玄宗缄默不语,他认为,杨贵妃久居深宫,即便杨国忠谋反,她又怎么会知道?她是无辜的,杀她就是杀害无辜。
  但是,此刻的情况是,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乱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问题,你这个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
  高力士这时候也禀告唐玄宗: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心安,陛下应审时度势,方可保住平安。
  唐玄宗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虚弱。无奈之下,只得命高力士传谕,赐杨贵妃死。
  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被缢杀在佛堂。死后,陈尸于天井,让禁军将士们看到杨贵妃真的死了。将士们这才安心,护送唐玄宗往西而行。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唐玄宗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唐玄宗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死里逃生了。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地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禁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我认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地凭空杜撰。这一半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过女道士。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东都洛阳长大。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上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杨氏进宫来与唐玄宗见面。唐玄宗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马嵬驿迷雾—(唐)(3)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杨玉环本来就是个心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做了寿王四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不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动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