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抉择-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性转变是第六次环保大会的标志和灵魂,饱含着“蝉蜕”时期的痛苦与希望。历史性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要求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革。29年前,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现在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历史性转变。这场改革的广度、深度、难度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但别无选择。只有深刻认识其内涵和实质,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身于历史性转变中,才能形成推进历史性转变的强大动力,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才会早日来临。如果用片面的、静止的、陈旧的观念对待历史性转变,就会错失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就会延缓转变的进程,环保工作就会长期滞留在被动、事后、补救、消极的状态。
虽然“蝉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要从熟知的环境中走出来,发展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必然经历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比如,虽然过度使用行政办###造成效率偏低的状况,但行政办法的出台相对容易;经济办法虽然总体上更为有效,但出台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经济政策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充分的论证依据,同时,还不能孤立地研究,必须放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中深入研究,增强依据的说服力,而政策的出台更需要做大量协调与推动工作。再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运用“增量”的办法,还要注重用好“存量”的办法。无论是环境政策,还是环境管理制度,一味地搞“叠加”,虽然新政策新制度出台了不少,但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同时还容易导致管理和执法成本过高。如果将现有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优化和调整,也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力。因此,推进历史性转变并非必须在环境管理上简单地做“加法”,其实,必要的“减法”与合理的新组合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个例子,环保任务相当繁重,环保队伍人员少、资金短缺、手段落后。如果长期习惯于轰轰烈烈的场面,不潜心研究工作的内在规律,工作将永远徘徊在低水平上。要在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细节上狠下工夫,通过加强基础工作,让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有所遵循,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切实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彻底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把历史性转变贯彻落实到环保工作的全过程,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推进历史性转变,要把环境保护摆上突出位置。当前,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必须改变“单纯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改变“单纯的GDP等于政绩”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科学发展也是政绩的观念;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是普遍规律”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在发展中同步解决环境问题的观念;必须改变“只有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环境保护是软任务”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力都是硬任务的观念。把环境保护切实摆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从体制、机制、能力上给予保障,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先一后的状况,使两者做到同步发展。
推进历史性转变,要全方位控制污染。目前,我国环境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投资领域。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将环境保护由生产领域向流通、分配、消费领域延伸,由投资领域向外贸领域拓展。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要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强化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进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txt小说上传分享
深刻的变革(3)
推进历史性转变,要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淘汰。对于新建项目,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既可以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建设项目挡在“门外”,又能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国务院《 决定 》明确提出,要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就表达了提高环境“门槛”的决心。要优化环境标准、调整产业政策,提高环境准入的“门槛”。要降低污染企业退出“门槛”,将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治理价值小的违法建设项目淘汰“出局”。
推进历史性转变,要实行分区管理。生产力布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状况。在经济发达、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较为充裕、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在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限制开发,选择对环境危害小、有利于生态功能恢复的开发方式;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推进历史性转变,要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严重,既有资源价格不合理的因素,也有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的原因。针对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的情况,要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不到位的问题,要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针对矿山生态恢复问题,要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的新机制,督促矿山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针对环境无价的状况,要在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改变目前企业随意排污、不计成本的状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企业污染治理的责任落到实处,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使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
前进的航标(1)
站在环境保护发展的战略高度,历史性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环保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推动这一转变,必须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坚持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唯有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确立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长远战略,树立环保工作前进的航标,环保事业才会得到蓬勃的发展。
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复杂体”,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甚至关系伦理道德。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开始与经济、社会、文化高度融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付诸实践,循环型社会的构架初现端倪。20世纪80年代,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空间布局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从战略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将环境友好的理念贯彻到发展的战略方向上,体现在发展的战略目标中,落实在发展的战略举措上,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之中,以环境友好的政策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环保标准曾经被认为是“拦路虎”。实践证明,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没有阻碍汽车工业的发展,反而推动了技术革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700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位。近年来,天津市坚持以环保计划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规划环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环境准入优化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治理优化环境容量,“十五”期间,以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低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0年分别削减20%左右,成为环渤海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江苏省在沿江经济带开发中,坚持环保优先,以循环经济理念安排企业布局,提高技术门槛,推动企业进园入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土地大量节约,被誉为江苏“环保新现象”。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减排污染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环保思路关系环保工作,环保工作关系环保事业。思路不清,工作无从着手;工作不力,事业无从推进。有的地方对如何强化环保工作、推进环保事业,思路还不够清晰,针对性还不够强,工作重点还不够突出,工作措施还不够得力;有的地方仍然停留于就事论事,整体思考不够深入,统筹兼顾不够系统,长远规划不够完善;有的地方理论和实践脱节,部署和落实脱节,要求和措施脱节,督察和整改脱节,监测和监察脱节。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是不足又是潜力。如果承认不足,潜力就可能替代不足;如果无动于衷,那么不足永远是不足,潜力也无法得以发挥。所以,只有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才能有效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哲学思想,是对环保力量的重新调配,是对环保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对工作部署的战略优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前进的航标(2)
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从四个环节的关系来看,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分配和流通是中间环节。环境问题贯穿于这四个环节,保护环境也必须落实到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过去,环境管理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忽视了对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关注,环境利益分配不合理、灾难性污染事故频发和奢侈型消费现象滋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以消费为例,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奢侈消费是三种类型。生存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发展消费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奢侈消费就是浪费,必须想办法限制,有的甚至还要禁止。
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又带来了环境恶化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背负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环境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都要严峻。但是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也为更好地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产品向国内转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严格限制或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历史性转变所描绘的美好的蓝图,绝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必须坚持“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通过环保工作者的智慧和谋略去推进,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各级环保部门在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须通过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树立科学的环保观,切实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使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环保队伍在推进历史性转变中势如破竹,无往而不胜。加强“五大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环保精神是几代环保人前赴后继的结晶。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动历史性转变早日实现。
要实现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必须把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