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

第3部分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第3部分

小说: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生孩子都生怕了”(182)
  “我一定要走”(183)
  毛泽东多次挽留(184)
  下编 江海寄余生
  红都莫斯科(189)
  新的世界(189)
  丧子·失夫(191)
  给妈妈带来的礼物(193)
  不像家的家(198)
  娇宠自己的女儿(198)
  对岸英、岸青倾注着母爱(201)
  谁都不提起的一个人:毛泽东(204)
  分飞苦,红泪晓风前(206)
  归留两难(206)
  异国饥寒(209)
  妈妈的惩罚(213)
  生死线上的挣扎(217)
  寻找那熟悉的影子(217)
  同死神抢女儿(219)
  震怒的贺自珍(222)
  惨绝人寰的叫喊(224)
  被抓进疯人院之谜(228)
  迫害并非来自王明(228)
  是否因为得罪了人(229)
  疯人院里的贺自珍(231)
  终于踏上自己的国土(236)
  母女重逢(236)
  回祖国去!(240)
  在归途中(242)
  为工作、为女儿费尽心机(244)
  艰难适应新工作(244)
  女儿的教育蓝图(246)
  女儿眼中的妈妈(251)
  旧情难忘的妈妈(251)
  倾囊相赠的妈妈(254)
  想过再婚的妈妈(257)
  要为姐姐“讨公道”(262)
  刚烈女杰贺怡(262)
  “给毛泽东写信是好事”(266)
  错怪江青,毛让贺怡道歉(268)
  何以系君心(270)
  “小外国人”(270)
  一个人的爸爸(274)
  “无力回天”的贺怡(276)
  第二个妈妈(279)
  求女儿叫江青妈妈(279)
  岸青被迫搬出中南海(283)
  劝女儿学会“外交手段”(284)
  女儿眼中的爸爸(286)
  “爸爸供给制”(286)
  爸爸也“和稀泥”(290)
  “小妈”与“老爸爸”(292)
  爸爸“昏官断案”(294)
  一年一度见妈妈(297)
  毛、贺都向女儿探听消息(297)
  为伊消得人憔悴(303)
  西瓜诗的风波(306)
  与君别离后,落叶都是愁(306)
  江青说:毛、贺感情未破裂(308)
  毛泽东和李敏是一派(311)
  父女情深(314)
  要女儿读破万卷书(314)
  毛泽东劝女儿打扮(317)
  一次最严肃的谈话(319)
  国事可决,婚事难解(322)
  同舟患难割不断(322)
  投鼠忌器理还乱(328)
  离婚,到哪起诉哟!(330)
  分飞劳燕聚庐山(333)
  分外注重女儿婚礼(333)
  “这事要绝对保密”(337)
  犹恐相逢是梦中(340)
  贺自珍的疯狂(344)
  李敏结婚(344)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断人肠(347)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350)
  青枫浦上不胜愁(354)
  派专机送女儿护理贺自珍(354)
  “江青嫌我老,是个土包子”(358)
  搜寻那烽火的年代(362)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362)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65)
  梦里寻他千百度(367)
  初为人母的李敏(370)
  不愿再同江青生活在一起(370)
  陪妈妈看社会主义(375)
  对小宁宁“整风”(377)
  “文革”狂飙(379)
  李敏不知该革谁的命(379)
  江青的“革命”目标(383)
  “文革”中贺自珍一家(386)
  杜鹃声里斜阳暮(389)
  女儿难进中南海(389)
  “没有资格”再为父亲守灵的女儿(393)
  没有权力奔丧的贺自珍(397)
  君何在?桂影自婵娟(399)
  长恨此身非我有(399)
  “要看天安门,要见毛泽东”(402)
  纪念堂内不许哭,牙咬手绢见遗容(405)
  落月摇情满江树(409)
  清贫的女儿(409)
  爸爸的稿费(411)
  为妈妈送行(413)
  妈妈的箱子(416)
  妈妈的精神(417)
  附  录
  贺敏学认的外甥女杨月花郑学秋(420)
  

美丽的永新,美丽的女儿(图)(1)
贺自珍(右一)与李敏同贺敏学一家合影  坐落在江西省西部的永新县,是一座美丽的县城。罗霄山脉那一座座纵横相连的青峰,环抱着县城,就像为永新设置了碧绿的屏障。禾川河像一条玉带,绕城而过。这山这水,给永新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既有江南特有的葱茏,又有群峰竞立的雄伟。这山这水,哺育了永新勤劳的人民,使它成为赣西一带有名的鱼米之乡。永新险要的山势和水陆两便的交通,使它成为通往宁冈、井冈山、莲花、吉安的要隘,因而又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美丽的永新,有过许多动人的传说,出现过许多志士仁人。这里,我要记述的是永新的女儿——贺自珍一生的战斗历程。
  黑暗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
  1909年9月的一天,正是秋月朗朗,桂花飘香的时节,在井冈山东麓的永新县,一个女孩子哇哇地降生了。喜悦的父母看着这个眉眼俊俏的女儿,商量着要给她起个最美好的名字。妈妈说,就用桂花和明月做她的名字吧!于是给她起名桂圆。这个女娃娃,就是贺自珍。
  贺自珍生长在###的年月。先后盘踞在江西省的军阀陈先远、蔡成勋、方本仁、邓如琢、孙传芳等,连年混战,把个江西省搞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就连坐落在边远崇山之中的永新县,也不能幸免。从广东来的军阀陈修爵,成了永新的“太上皇”。他同当地的豪绅相勾结,以苛捐杂税盘剥百姓,使永新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贺自珍有一个温暖的家。她的老家在永新县南乡的黄竹岭,祖辈务农,家境较殷实。她的父亲贺焕文是个老实憨厚的读书人,曾娶一房妻室,妻欧阳氏因病早逝。贺自珍的妈妈温吐秀,是广东梅县人,生得异常美丽,聪明能干,待人和气,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贺自珍有兄弟姐妹多人,哥哥贺敏学、妹妹贺银圆(后来改名贺怡),同她年龄相差无几,志趣最相投,下面还有弟弟贺敏仁和小妹贺仙圆,年纪比她小得多。直到贺自珍记事,祖父留给他们的家产还是很可观的。然而这样的家庭也无法躲过军阀和土豪的魔爪。
  那是贺自珍4岁那年,有一天,天色已经很晚了,还不见在县衙门办事的爸爸归来,全家都等着他吃饭呢。贺自珍跑到门口去张望,看不到朝这里走过来的身影,也听不到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天色越来越黑了。
  贺自珍的父亲贺焕文在县衙门里当了个刑门师爷,专为打官司的人写状子。县衙门的差事,在那个时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现在天都黑齐了,他还能有什么公事没办完呢?妈妈越等越着急,终于沉不住气了,托邻居到县衙门去打听。不一会儿,邻居惊慌失措地跑回来告诉说,贺焕文被关进大牢里了!
  贺自珍的妈妈一听,大哭起来。几个孩子不知是怎么回事,也惶恐地跟着哭。那天晚上,一家人都没吃饭,贺自珍哭累了,睡着了。
  后来,他们才了解到,父亲是被一场官司牵连进去了。那年正逢大旱,为了争夺水源,有两个农户打起官司来。其中一家是地主,利用财势把另一户农民关进了牢里。父亲为他鸣不平,给他立了保,把他放了出来。不料这个农民出狱后,吓得逃跑了。县衙门本来就把贺焕文看成眼中钉,正找不到借口,立刻借机把他关了起来。
  父亲被关押几个月。母亲为了营救父亲,把家产差不多变卖光了。等到父亲出狱,家道已经中落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贺自珍的父母设法凑了些钱,在永新南门买个铺面,开了一家茶馆,叫“海天春”,兼营饭菜,还有几间客房可以住客。
  “海天春”店面建筑是南方小城镇里最常见、最普通的。有三间门面宽,一溜上的都是门板。贺自珍的妈妈,掌管着这家茶馆,全家人就住在茶馆的后面。贺自珍就在这个天地里长大,从这里开始认识世界。
  当她刚懂事的时候,她看到的是一个悲惨的社会。每天,她跨出自己的房门,一幕幕丑恶、凄凉的景象,就闯入她的眼帘,震撼着她幼小的心灵。
  她看到了军阀的丘八、土豪的家丁,手里拿着鞭子,耀武扬威地吆喝着,抽打、捆绑那些交不起租的农民,押解着他们从茶馆门前经过;她看到了衣衫褴褛的乞丐,拄着打狗棍,拎着要饭篮,来到她家茶楼的门口。他们睁着一双双饥饿的眼睛,伸出瘦骨伶仃的黑手,怯生生地讨一点儿残羹剩饭。好心肠的妈妈打发走一个,又来了一个……

美丽的永新,美丽的女儿(2)
特别刺激她神经的,是那卖儿卖女的吆喝声:“哪个要孩子!哪个要孩子!”可怜的父母,拉着头上插着草标的儿女,沿街叫卖。被卖的孩子似乎懂得了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惊恐地哀叫着:“我不要去呀!我要回家!”
  卖一个孩子的钱,还顶不上一只小羊的价钱。每次遇到这种情形,贺自珍都不忍心看下去,难过得落下泪来。这时如果妈妈在身旁,就会把她搂在怀里,替她擦去眼泪,疼爱地说:“傻孩子,又掉眼泪啦?”
  贺自珍睁着泪汪汪的眼睛问道:“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要卖自己的孩子,他们不爱自己的儿女吗?”
  “他们不是不爱,是太穷,养不活他们呀!”妈妈这样回答。
  “他们为什么那么穷,养不活孩子呢?”贺自珍又问道。
  这些问题,连做父母的都弄不清楚,又怎么回答得了女儿呢?不过,有一点他们心里很明确,这就是,绝不让自己的儿女走上这条路,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给他们兄妹安排一条幸福的、舒适的人生道路。
  的确,做父母的早就为孩子的前途操心了。他们是读过书的人,自然不想让孩子守着这个茶馆过日子。他们希望儿子学有所成,不辱祖上的书香门第;至于女孩子呢,当时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将来找个好人家嫁出去就是了。
  那时候,基督教已渗入永新县,教会开办了一所福音堂小学,分设男部、女部,招收中国的孩子。永新县也有官办的小学和中学,讲授数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新课程。
  笃信国学的贺焕文,自然不肯把孩子送进这种“洋学堂”。他宁愿掏礼金,请来一位老夫子,在家里教贺敏学读书经。他还把同族的、邻里的男孩子邀请来一起学习,却不让两个女儿——贺自珍和贺怡上书桌。他说:“女孩子家念什么书,识两个字认得自己的姓名就行了。”可是,做哥哥的对这些之乎者也毫无兴趣,经常淘气赖学,倒是躲在门后偷听老师讲课的贺自珍和贺怡,学业上大有长进,认识了不少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也冲进了永新县城。城里的许多女孩子背起书包上学了。贺自珍看着,羡慕极了!她再也不愿意当那门缝后的学生,便和妹妹一起向父母亲提出入学的要求。父母亲看到女孩子入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只得同意了。于是,贺自珍同妹妹一起,插班进了福音堂小学的女部。她的哥哥贺敏学也进了永新的一所学校。
  这时的贺自珍,已长成一个少女。她秉承了母亲姣好的面容,被永新人称作“永新一枝花”。她中等身材,皮肤洁白,秀气的瓜子脸,在又长又弯的眉毛下,是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辉的大眼睛。她过于爱思考,两条漂亮的眉毛常常是微蹙着的,眉心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小沟。在她沉思时,线条分明的嘴唇总是紧闭着,显露出一种庄重的、严峻的美。她性格文静,言语不多。当她高兴的时候,开怀大笑,神情焕发,更是光彩动人。
  二十年代的女学生,流行穿白衫、黑裙。贺自珍的妈妈也为她们姐俩各做了一身女学生服。当贺自珍穿上这身时髦的服装,脚上穿着白袜子、黑布鞋,拖着一条又粗又黑的辫子去上学时,常常吸引来过路人赞叹的目光。
  上学以后,贺自珍给自己取了个学名:自珍,取善自珍重的意思。她同毛泽东结婚以后,曾经请他为自己另取个名字。毛泽东说:“不必了,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后来,在中央苏区,贺自珍同古柏的爱人曾碧漪一起为前委保管文件,曾碧漪把自珍写成子珍,于是子珍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但贺自珍自己在签名时始终用的是“自珍”。毛泽东给她的书信,也称她自珍。
  福音堂小学是芬兰国一个基督教会办的,教室就设在教堂里面。两个芬兰籍女教士主持女部的工作,一个叫严敏,一个叫康莉芬。这都是她们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她们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所学校除了给学生讲授文化知识外,还教女孩子家政课,如:怎样打毛线,怎样做西式点心等。学生们还有一门重要的功课,这就是读《圣经》,做礼拜。学校通过这些活动,企图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

美丽的永新,美丽的女儿(3)
同贺自珍同班读书的三十多人中,有豪门小姐、大家闺秀,也有一部分小康家庭的女孩。豪门的贵小姐娇生惯养,衣着华丽,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摆阔气。同学中很自然地以家庭经济条件好坏为界线,分成两派,于是贺自珍成了经济条件差的女同学的领袖。
  别看这些女孩子年纪小,力量弱,她们一个个却有着巾帼英雄的气概。她们聚到一起,很少谈论吃、穿、玩呀这些无聊的事情,她们关心的是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