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

第15部分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第15部分

小说: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股票对于胡百君来讲并不陌生,早在1988年,胡百君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那时,对大多数中国普通的百姓来说,股票是遥远而陌生的。当时,胡百君所在的汽车消音器厂是沈阳金杯汽车公司的下属企业,而金杯汽车公司正是东北第一家尝试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国营企业。1988年金杯公司发行内部股票,要求本单位职工认购。那是胡百君头一次听说股票。
  股票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很多人将它等同于国库券甚至是捐款。胡百君记得,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说股票是一张废纸,买股票等于捐献。对于企业发行的内部股票,人们习惯性地抵制,以至于工厂不得不动员干部职工每人购买若干。
  胡百君随大溜地买了1 000股,这是她第一次拥有股票这种有价证券。当时,胡百君并没有想到靠股票赚钱。
  然而没过几年,人们就开始对股票趋之若鹜,正在试点的中国股票市场迅速升温。1992年,深圳甚至发生了百万股民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的“8·10”事件。此时,胡百君当年认购的金杯股票也开始赢利,她看到了一条增加财富的新路。1996年,胡百君第一次走进了股市。
  对于第一次购买股票时出的洋相,胡百君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买股票还要填单子,胡百君来到证券营业厅,对工作人员说,买一股南岭百货的股票。工作人员看了胡百君一眼,告诉她最少要买100股。
  胡百君买了100股“南岭百货”。第二天出手时,胡百君赚了几块钱。几乎是历史的重演,当年卖菇茑赚到两块钱让胡百君开始做生意,这回又是从微不足道的几块钱开始,胡百君加入了炒股的大军。2000年,胡百君离开了南二市场走进了股市,从不懂到着迷,从散户到大户,胡百君跟着中国股市的涨涨跌跌,一直走到今天。
  从周一到周五,胡百君每天准时到证券营业厅,下午休市后离开,如同原来在单位上班一样有规律。
  2007年,石永阶的豆腐房面临拆迁,此时,81岁的石永阶才决定收手,安度晚年。现在除了每天早晨听听歌,白天看看报纸,石永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早晚两次带着老伴出去遛弯儿。
  2007年5月,张希永一家又一次搬进了新居,将原来的房子租了出去。张希永说,原来住的房子有点偏。
  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不过,张希永对自己开的吉利不太满意。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地区小有名气,开着小吉利到外地去演出,让他这个“大牌演员”比较没有面子。有时候碰到盘山公路,汽车动力不够强劲,也让他感到难堪。
  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罕见的大牛市,胡百君在短短几个月内赚了十多万,富有经验的胡百君怕再炒下去赔钱,和张希永商量之后,决定把钱提出来买车。这一年10月,张希永买了一辆宝来。张希永说,过几年条件再改善了,还要换更好一点的车。
  张希永的父亲是沈阳变压器厂的职工,1976年退休,张希永没接上父亲的班,这成了老人一生最大的遗憾。张希永的父亲临终那年在本子上写道:今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带我孙子孙女回家乡,让父老乡亲看一看。但是,这个心愿没有实现。
  每年9月,张希永都要带家人回老家给父母扫墓,以完成父亲的心愿。
  如今,张希永的女儿张音已经从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成为沈阳市一名公安民警。
  张希永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他觉得心里踏实,生活稳定。他和胡百君都很知足,夫妻俩从不吵架。
  想想过去30年的人生经历,张希永认为自己是最爱感慨的人。他不太愿意提起当年的困难处境,回忆一次,记忆深处的伤痕就要裂开一次,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张希永更愿意回忆和妻子一起经历过的风雨和岁月深处的感动,他总是想起妻子对自己的支持,和夫妇俩曾经为这个家共同付出的艰辛。
  对张希永来说,苦难是他们的一笔财富。他说,如果现在再遇到什么大灾大难,他们还能从头再来。张希永自信地说,通过这些年的打拼,他们对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有绝对充足的信心,任何大风大浪都能挺过去。
  现在,张希永虽然没有任何单位,但是他对未来却没有什么忧虑,他和胡百君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张希永说,这几年越干越火,他准备再干几年积累点养老钱,等以后闲下来了,老两口出去旅游,把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然真是有点对不起与自己风雨与共的妻子。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次破产,张希永现在觉得这是他人生转变的一个契机。他说,栖身的树病死了,对小鸟来说,失去的是这棵树,但却飞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森林。
  

“历史给了我机会,这是千真万确的,我改变了历史,是远远谈不上的。”
那一年的冬日还没隐退,犹如一声春雷,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锤定音。2004年12月8日上午,联想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实际交易价格为125亿美元。这场长达13个月的马拉松式的收购过程,在人们震惊、欢喜、诧异、疑惑多种情绪交杂之中落幕。
  这一年,联想20岁,柳传志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年。
  这一刻,柳传志宣布自己将退居幕后。这位被誉为中国IT企业教父的旗帜人物,并未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转身进入投资行业,继续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业绩。他笑着回应关于他即将退休的传言:“根本没有的事。我还要再干6年,直到2014年,那一年正好是联想30年。” 64岁的柳传志依旧激情洋溢。
   。。

“40后”经历的革命洗礼(1)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切换到20世纪50年代的柳传志。他们全家定居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在那个###的年代,这个从小就对国家大事感兴趣的孩子,已经从家庭的变故中感受到了时局的复杂。他任职于银行系统的父亲,由于喜欢给领导提意见而遭到警告,全家也因为父亲的不顺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从小熟读《毛泽东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政治、古典书籍的初二学生柳传志,对环境的敏感强于同龄人。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已经不那么单纯,大家开始关注彼此的父亲:谁是资本家、地主、职员、工人、干部。孩子们之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玩伴关系,大家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60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大西洋的另一边,发达国家经过战后20多年的迅速发展,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开始酝酿第二次现代化。IBM已经占据了计算机市场80%的份额,并且建立了商用计算机的标准。电子产品对于战后出生的西方人而言,已经成为时髦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在“四清”、“无产阶级###”等一连串运动中度过的,所有人都陶醉在政治激情和狂热气氛中,这样的激情甚至感染到了地球的另一边。《毛泽东传》的作者菲力普·肖特说,对于他们这一代成长于60年代、被革命激情燃烧的欧洲人来说,遥远的中国和轰轰烈烈的“###”让他们充满向往与理想,尽管并不清楚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这是60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
  这个年代的世事变迁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必然会留下更多的烙印。十几岁的柳传志拥有区别于同龄人的冷静,但在那个梦想与激情充斥的年代,他也先后加入了炼钢铁、“除四害”的队列中,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洗礼。
  1961年,高中毕业的他满怀憧憬地报考空军飞行员。经过层层考核,柳传志最终成为了全校唯一入围的学生。然而老天似乎已经留意到了这颗聪慧的种子,需要托付给他另一个使命——柳传志因为舅舅是“右派分子”而落选,并于秋天进入西安军事电子工程学院。同样由于“政治不够清白”,他不能接触当时最热门的原子能和导弹专业,只能选择去学雷达。正是种种因缘,让他不知不觉慢慢靠近了计算机之路。更没有人会料到,这种种选择,暗示着他日后将会开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事业。
  经历了挫折的柳传志,开始学习妥协,学习涵养,学习倾听别人说话,学习掩盖自己的情感,学习绵里藏针的境界和技术,也要去学习用极大的热情做自己讨厌的事。他意识到,这些学习都是必要的。
  1966年,“###”风潮涌动。22岁的柳传志正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做最后的润色。踌躇满志的他,立刻被毛泽东的号召鼓舞起来,成为第一批造反派中的一员。他口才好,说话有极强的煽动性,还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时的他,俨然已经具备了领导者的素质。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怀疑眼前的一切,他意识到,自己不该做一个投机者、一个糊涂人,这条造反之路不正当,还很危险。1968年,柳传志从学校毕业,到成都一个研究所做了研究人员。这一年的夏天,一个名叫费德里科·费金的年轻人,设法让极其微量的硅披上一层绝缘氧化物的外衣,然后悬浮在晶体管的表面。他成功了,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创了历史,这一发明不单单使得其副产品——英特尔公司于当年7月16日成立,更重要的是——电子时代的基本逻辑从此改变了。

“40后”经历的革命洗礼(2)
那时的柳传志,正在把缴获的美国雷达弄来,拆开研究,然后设法改进中国的雷达系统,对于此后大半辈子与他纠结在一起的计算机,他还是如此的陌生。几个月后,中南海传下号令,要求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柳传志被分配到了广东一个靠近澳门的农场去种水稻,后又迁往湖南。他从西北到华南,再到中南,在辗转半个中国后,回到了北京,被分配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历史的时钟指向1970年4月,这一年柳传志26岁。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幸存者”,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美的的何享健、万向的鲁冠球,都生于20世纪40年代,用现在的话叫“40后”。他们见证了中国自解放以来的60年岁月风云,更是改革开放30年弥足珍贵的“硕果”。
  回顾柳传志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那个特殊时代洗礼的“40后”代表,经历了那么久的颠沛流离,他已经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在危机中知道怎样从有力量的人那里获得帮助,当然,他也具备了作为一个实业家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不屈不挠和不断挑战的精神。他在忍受了种种不平和残忍后,由一个梦想家变成了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下一个10年正在召唤他,他将在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造就未来的中国电脑王国。
  统计学家说,人一生一共有七次机会。第一次真正的机遇出现在二十几岁,其后大约每七年出现一次。第一次机会出现时,很多人因为太年轻还不懂得把握机会。纵向来看柳传志的一生, 26岁的他走进中关村,这是他的第一次机会;几年后,他正式开始进入计算机圈子,或许可以算为第二次机会;以此类推,1984年参与创办公司,第三次……
  柳传志回忆说,70年代的中关村实际上是两种地方的结合,一个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还有一个就是农村,周围一块全都是农田。那时候,每到夏天,研究所的成员都要帮农民割麦子,叫双抢。割麦子根本不用走多远,就在研究所附近,用食堂的车运载粮食,吃食堂带来的包子。
  那时的计算所已经占据了中关村很大一块地方,队伍规模达到了好几百人。所里研制成功的“104”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这让大伙儿鼓起了更大的信心。中南海把计算所从中国科学院的机构中抽离出来,归属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赋予他们一个军队的代号:“京字116部队”。柳传志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不穿军装的军人,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先前的军人梦。
  尽管当时的中关村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但计算所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科学圣殿。在军事目标的推动下,大批资金不断涌入计算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电子管时代”和“晶体管时代”,柳传志加入这个行列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了第三代。
  1976年,柳传志32岁,他进入了计算机圈子,成为计算所第六研究室的一个磁记录技术工程师。然而这却完全出于偶然,他当时只是想找到一个机会携妻女回到父母的身边。至于计算机,他还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已经诞生了个人计算机,他不知道微软公司、###电脑公司已经建立,并将开创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计算机的新历史。甚至,他连那时中国的计算机研究水平如何,也了解甚少。他只是心里憋得慌,事实上那时候的他政治情结依然很大,即使是在30年后的今天,他还是会因为那时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而激动得容光焕发。
  柳传志回忆说:“刚到计算所的第三天早上,大喇叭广播到大操场集合,揪‘反革命分子’,一个礼拜抓一个,一个月抓好几个,抓完就隔离,很森严很恐怖的气氛。说错了话、喊错了口号都是非常大的罪,所以人们根本就没动力。我们更多的时间是拱猪,晚上打扑克,上班就是混俩钟头,工间操过后女的就赶紧回家,捅炉子、买菜;男的就找个屋子打扑克,工间操休息15分钟,一打就打一个多钟头,都是那么在混日子。”那时谁要是说点心里话,不定什么时候漏出去,就很危险。柳传志说,后来终于有了两三个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关着门谈论国事,就觉得舒服了不少。
  1976年的春天,在那个沉闷又激昂的年份,他参加了“###”,经历了一次从“反革命”到“革命”的历程。他在天安门广场高声朗诵了一首悼念周恩来的悼词。
  事后,柳传志把自己的诗稿和几张现场的照片拿塑料纸一层层包好了,严严实实地藏在家里厨房的油毡底下。
  警察开始搜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