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梁启超传记 >

第9部分

梁启超传记-第9部分

小说: 梁启超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隔一年之后,梁启超重返《清议报》,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整顿。1901年10月,复刊《印冰室自由书》,介绍俄国的自由思想,又陆续发表了《中国积弱溯源论》、《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反对奴性,鼓吹革命,号召民众起来为争取“与统治者相等的权利”。梁启超在《清议报》上“疾呼而棒喝之,以冀同胞之一悟”,重新振兴了报社,又开始了“执天下言论之牛耳”。

  《清议报》将“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作为办报特色,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传播与中华大地,启迪人民心智。梁启超规定该报以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中国人的学识,发明东亚学术为宗旨,“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  成为刺向清王朝封建专制的尖刀。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一百号发行,梁启超等在报馆举行了百号纪念仪式,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怪闻。当时的中国以保守闻于天下,向来无所谓的祝典,使得这“前无古人”的功绩流离于历史之外,有赞叹而无继述,有率循而无扩充,有考据而无纪念。 三年来,《清议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899年的火灾,1900年的低迷,还有清政府时时刻刻的压制,可以说,《清议报》在坎坷中一路蹒跚走到如今的地步,浸满了梁启超和报社同志的汗水。在百号发行的日子里,梁启超将这一切记录在中国救亡史的一页里,开创了报界的又一先河。

  不幸的是,第二天报社又一次遭受浩劫。还在流亡中的慈禧太后因为嫉恨梁启超的言论,再一次买人将《清议报》馆烧了个精光。悲愤中的梁启超愤然写道:

  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登高山复有高山,出鹰海更有鹰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廖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这时的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炮火,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千年古城被清洗一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8月,和约签定,中国彻底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为了敷衍外界,数下维新上谕,屡次接见外宾,维新的空气日益蓬勃起来。这时,文化思想界也掀起了改革风潮,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也在这一时期创办广智书局,约请中国留学生翻译大量西方文献资料出版,供中国学者研究使用。

  《清议报》被迫停刊,并没有使梁启超向顽固势力屈服。由于学术界掀起了维新热潮,梁启超为了指导运动的发展,又竭尽财力,创办《新民丛报》成为学术界的一支旗帜。

  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每月一日、十五日发行,社址在横滨山下町152番,所需款项均从广智书局所借。

  当时的中国报社无非是上书改革言论,翻译西文书籍,并且记事繁简,编辑混杂无绪,管理混乱,犹如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鉴于此梁启超将《新民丛报》作为引导报界的武器,使之轰动于海内外。《新民丛报》采用西式装订法,一改中国古老的线装书式,封面为套色的中国地图,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内容上,《新民丛报》采“合中国道德为教育方针”,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辅从,在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重向国人描绘新中国、新世界的蓝图,激发广大民众潜在的爱国主义感情。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一切都是新的。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名篇《新民说》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宣言书,至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梁启超为了宣传西学,大量购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理论指导。“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有是数者,然后有新中国,新世界。”大量西方著作的引进使得孟德斯鸠、卢梭、伯伦知理、边沁等西方学术巨人踏进了中国,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启蒙火种。梁启超以法国伏尔泰、俄国托尔斯泰、日本福泽谕吉为榜样,如饥似渴的阅读移植西方学术理论,以服务祖国。

  《新民从报》的发展突飞猛进,梁启超顿时忙碌起来,为了更好的投入报社工作,梁启超迁家于横滨,每日奋笔疾书,时常每天写五千多字,甚至连三十岁生日也在前往东海道的汽车上度过。梁启超整日文思如涌,感情激荡,《新民说》、《新史学》等作品陆续与读者见面,掀起了一阵惊心动魂的文界“飓风”。《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引起抢购热潮,发行万余份,还根本不能满足需求,社会上更是翻印成风,“清廷虽严禁不能遏”。  

  在《新民丛报》蓬勃发展的同时,梁启超又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文界革命中来,开始倡导“文界革命”,如文学革命,诗歌革命,史学革命等,使整个文化思想界焕然一新,许多报刊如《新湖南》、《新广东》、《浙江潮》等破土而出,开创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开始倡导使用新文体,使“其文条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翻译外国政治小说,发表国内小说,发起了“小说界革命”,《佳人奇遇记》、《世界末日》、《十五小豪杰》、《新中国未来记》等如清风般沁人心脾,所采用的新文体杂以小说中,“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  

  是年,梁启超开始采用“饮冰子”作为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其中就有那篇有名的《饮冰室自由书》。关于“饮冰子”的缘由,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叫沈诸梁的大臣,上朝时接受了皇帝交给的重任,事关国家安危,心中万分焦急,回到家中便饮冰水来结心中烦躁。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以“饮冰室”为书屋,以“饮冰者”自励,告戒自己以国家安危为己任,时刻准备为了革命进行斗争。这也让他的文章充满了爱国激情,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指挥棒。

  《新民丛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而作为他的实际领导人的梁启超也成为了公认的“执中国舆论界之牛耳者”,这对于常居海外的梁启超来说,不可不为一个奇迹。他的志友黄遵宪这样给予他高度评价:

  《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有过之此者矣。罗浮山洞中有一猴,一出而成妖作怪,东游而后,又变为《西游记》之孙行者,七十二变,愈出愈奇。吾辈猪八戒,按所容置喙乎,惟有合掌膜拜而已。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岁月如水,生命如歌。梁启超客居异国,出访、办报、筹款等等让他为腐朽的清王朝拼命奔波,勤王运动的失败宣告了他几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去不复返。1902年,梁启超正满三十岁。都说“三十而立”,可是他却壮志未酬,甚至流落异乡,岁月无情,苦苦折磨着这位“当时最为耀眼”的明星。“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梁启超用这首诗来宣告自己的重新焕发,1902年便成为他一生中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1902年,是梁启超思想最活跃、著述最多、最富创造力的一年,《新民说》、《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史学》等纷纷面世,将文化、学术界搅得天翻地覆。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一生中创办的最为出色的报纸,而能够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新民说》可以说是居功至伟。1902年,《新民丛报》一创办,梁启超便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在上面发表《新民说》,直到第七十二号,全文共有20节,目的是“使国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厉,自策进”。  

  梁启超在经历一系列的打击后,对中国上层社会彻底绝望了,开始把中国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广大民众身上。梁启超在涉猎一系列的西方著作、考察西方社会后,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落后和麻木不仁,通过与西方“人格最完美之国民”的对比后,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新民理论”,发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新民说》中梁启超认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而国民素质则决定一国政体的优劣,正是由于中国民众的落后性,使得中国只能由专制政府统治,陷入了暴政轮回的深渊。鉴于此,梁启超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培养中国新民的工作上来,他时刻坚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何谓新民呢?梁启超认为首先要是国民,具有国家思想观念,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义。中国人民之所以不知国家大事,主要是缺乏社会公德,因此梁启超认为树立新公德、新道德才是培养新民的首要大事,但是仅仅只有国家观念还是不行的,新民还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充分自治能力,优秀道德品质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这些都是作为新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对于中国人的现况来说,这无疑是水中捞月,痴人作梦罢了。因此梁启超认真研究了英美等国新民的发展历程,提出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两条途径:一是“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是“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也就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精华的同时,继续发扬民族的优良品质。梁启超对中国的落后国民性、奴隶性进行强烈抨击,宣扬“新民思想”,完成以新民来推翻专制政府的大业,改造中国,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梁启超的“新民理论”促进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一批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民族振兴的道路,影响着一批如毛泽东、鲁迅、张君励等伟大人物,著名作家胡绳这样评价道: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到1903年是作了富有成效的思想启蒙工作,帮助许多原来只知道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的人们(特别是青年)打开了眼界,并且从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对比中,更感到自己民族的落后,更强烈的燃烧起救国和革命的热情。

  《新民说》为广大民众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且生动的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梁启超甚至提出了做新民的要求,可是如何实现却仍面临严峻的考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梁启超查阅了许多书籍,认真研究并吸收了西方著名学者著作的精华,提出了一个“学术救国”的思想理论,将学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武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没有武力,再大的抱负也只能是空想,天方夜谭,戊戌变法就是做好的例子。在反对者的压力下,你只能偷偷逃脱,乃至于屈服。这时候俄梁启超似乎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不由得耳目一新,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注,即而投入到学术救国的浪潮中来。

  梁启超认为“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者皆其子孙也。”可见学术思想在梁启超心中的地位之高。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突出了学术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引起了轰动。哥白尼的地圆之说开辟了美国、培根、笛卡儿的哲学扫除了欧洲数千年学界的奴性等等让梁启超分外激动,也给他带来了奋斗的动力,从此,梁启超迈出了学术救国的第一步。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发起了“史界革命”,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新史学》则成为了“史界革命”的宣言书,宣告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史学的终结,启发了史学家们进行史界革命的思路。

  《新史学》发表于1902年2月至7月间,距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仅仅只有三年多的时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认识到仅仅从上层改革政治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唤起民众。由此他更加重视对大众的政治宣传和启蒙教育,并试图创建新史学来实现这一目的。《新史学》既是他新思想的理论阐述,也是他的救国实践。

  当时中国的史学主要是记载封建君主经历、历代政治事件和评价君主得失的资料,目的是为后代君主提供政治资鉴。尽管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但是他侧重于封建统治者所处的上层社会,是他们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梁启超的《新史学》侧重于批判旧史学和旧政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史学》充满了激烈的批判言辞,在将矛头对准旧史学的同时批判了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一部《新史学》充满了这类激烈的政论言辞,纯粹是一部向旧制度宣战的檄文。梁启超在其中提出史学应为国民而作,用来记录国民事迹,宣扬国民精神。

  由于梁启超的思想趋于革命共和,对史学以政治眼光看待,故《新史学》中多进行政治批判而缺乏学术分析,几乎全盘否定就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学术建设,然而正是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强烈的政治性恰恰符合了社会的需要,从而唤起了民众的思想觉悟,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梁启超发起了史界革命,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对史学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史学理论、方法论、编纂、史学史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灵”、“现代史林泰斗”。 

  在史界革命进行的同时,梁启超意识到语言文体的重要性,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因此他开始主张改造语言文字的革命,以利于文化普及,这就是“文界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