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

第7部分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第7部分

小说: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rnst Haeckel是一位19世纪后期的进化论者,他的关于宇宙无限发展的观点为毛泽东所接受,并反映在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论述中。例如,我们比较一下毛泽东与海克尔的观点,毛泽东在1958年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发生、发展和消灭的。猴子变人,产生了人,但整个人类最后是要消灭的,它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那时候地球也没有了。地球总要毁灭的,太阳也要冷却的……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只有两个无限,时间、空间无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各种东西都是逐步发展、逐步变动的。”(《论辩证法》)。海克尔的观点:“那些人类和各个分支,那些为生存而斗争并已有数千年发展的民族和种族,他们的命运都由相同的、内在的铁的规律所决定,那就是整个有机界的历史,它已使人类栖息在地球上达几百万年之久……一些星球可能处在与我们地球相同的发展阶段……而另一些可能已远远超过了这个阶段,在它们运行的古老年代里,正加速着它们灭亡的进程———等待着我们自己这个星球的命运,也是这种相同的结局。进入空间的热辐射使温度渐渐地降得更低,直至所有的水都结成冰;那就是一切有机生命的完结……在这‘永恒的运动中’,这种宇宙无限的本质,它的物质和能量的总数在内部仍然没有变;在这种宇宙回到起点的变质的世界循环运动的无限时间内,我们具有某种内在的重复,而所有的一切都受那条本质性规律的支配。”见Ernst Haeckel; The Riddle of the Universe at the Clos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translated by Joseph Mccabe (New York:Harper and Bros。,1900)270、372页。
  

论 冲 突(23)
这种永恒的冲突甚至超出了马克思称之为史前史终结———阶级斗争终结———的范围。1964年,毛泽东对他的观点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不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质变,就不经过质变的阶段了……我无法相信,某种特殊性质不经历某些变化就可以持续几百万年,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这是无法想象的。”[94]毛泽东认为,共产主义阶段的那种冲突和发展的性质虽然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但可以肯定,它将采取新与旧,真与假[95],主观与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个人与集体之间不断斗争的形式[96]。他于1956年提出,否定变化的永恒性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97]10年之后,他又说,从永恒的冲突这种观点所包含的内容看,即使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会被超越:“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说它不会灭亡那是形而上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意味着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将开始取代它。”[98]
  毛泽东政治哲学中的冲突
  既然认为毛泽东的冲突观念是他政治哲学的核心,那么,把这种观念同我们自己在社会问题方面普遍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透视这种观点,也许是有益的。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哲学派别和社会科学的模式,而是我们对冲突和和谐的共同看法。我在前面曾提到,在这些共同看法中,我们已经离开了那种从相互冲突的力量的角度认识世界的自然主义倾向,除19世纪的辩证论者外,在西方与在中国不同,这种倾向并不是由那些重要的哲学学派使之得到强化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冲突是反常现象,是一种应当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冲突的评价总是否定的,而不是肯定的。冲突被看成是对发展的一种妨碍,而不是一种促进;要取得进步,就要克服冲突这一障碍;绝不会把冲突看作是发展的动力。而我们有关“处理”冲突的概念,与毛泽东所说的“正确处理”矛盾是不同的,其目的是使发展免遭冲突的妨碍,而不是利用冲突去推进发展。
  毛泽东总是把冲突和矛盾这两个词相提并论。相反,我们的语言则试图将这两个词区别开来。在我们把冲突或对立的概念理解为允许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的时候,我们才为那种完全否定的、尖锐的、明白无误的对比或对抗保留下来矛盾这一概念,即针锋相对或两极对立的概念。我们总是认为,把矛盾运用于逻辑学是不可能的———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假如出现矛盾,就会使命题变得毫无意义。我们认为,在自然界和观念领域,矛盾根本不是一种创造力量,我们把它局限于思想范围内,并以它作为无效判断的标准。这样一来,虽然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看到了冲突发生,但认为矛盾在自然界里是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并进而认为,在观念领域中,矛盾也是指一种不可能的状态。由于我们不认为冲突是普遍的,是自然、社会和观念发展过程中共同具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冲突这一概念限制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
   。。

论 冲 突(24)
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的观点并不是很明确的。他虽然把冲突看成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状态,但他更关心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是去论证这种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冲突将会随时间的推移按事先设定的积极方式而得到解决。总的说来,毛泽东对这些问题所持的看法是,人生多些冲突的经历是好事,不是坏事;但与此同时,他又认为人类通过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社会和自然的冲突,对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他看来,要认识到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冲突,就需要有一种反映这种冲突的思维模式。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这种辩证法或这种思维模式在毛泽东那里的变异形式,实际上已充斥在和渗透到他研究所有问题的方法中去了。
  对马克思来说,他从事事业的动机和这一事业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解决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马克思把社会与自然界中的冲突和矛盾,即辩证法,当作适用于分析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的工具。而异化是一个毛泽东根本不感兴趣的问题[99],由于他感兴趣的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辩证法,就构成了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其他政治观点都是围绕这一固定的观点而形成的。但是,我们已经提到,在毛泽东有关冲突是绝对的或永恒的论断与他的冲突概念以之为基础的认识论原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而且是关键性的矛盾,这种认识原理使任何断言人类某种经验的永恒性的论断成为无效的东西。关于这一矛盾,我们在研究他的认识论时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1]《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9~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Heraclitus,Fragment 88。这段话引自和的Philosophy in the West (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5,)。
  [3]Kirk所意译的Fragment10,见Heraclitus:The Cosmic Fragments,176页。
  [4]我本人修正了柯克对Fragment 80的翻译。
  [5] 《一阴一阳之谓道》。见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273页。 [6]同上书,第2卷,273页脚注。
  [7]如Wilhelm所指出的那样,这个图所强调的是“极”———具有栋梁或线条这种原始意义的特征。“利用这种本身表现为单一的线条,世界得到了二象性,因为,这种线条假设了上、下、左、右、前、后———一句话,一个对立的世界。”见Wilhelm和Baynes译的《易经》第1卷。
  

论 冲 突(25)
[8] 参见上书,280页。
  [9]《庄子》第22章,引自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38页脚注。
  [10]《道德经》第58章,引自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75页。
  [11]同上书,199页脚注。
  [12] 《道德经》第2章,陈文熙的译文,见《原始资料》,140页。
  [13]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见《论语》7∶16,《中国哲学原始资料》,32页。那些不承认《易经》的形成年代如此之早的人,把这段话看成是后人附加到《论语》中的,其目的在于肯定儒家这种变化哲学的正统性。参看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307页。
  [14] 也可参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37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见《关于右倾保守的谈话》1955年12月6日,以及《谈辩证法》。
  [15] 《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40页。
  [16] 例如,关于Zeno对一元论的捍卫,参看的Zeno of Elea:A Text with Translation and Not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
  [17] 例如,参看Republic中Socrates和Thrasymachus有关道德的一般理念的对话。见《全书》,第2卷,336~357页,译Hammondsworth,England:Penguin,1955。
  [18]《全书》,第7卷,300~304页。Plato在Republic中也是在比较狭窄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提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的等级秩序的。
  [19] Aristotle,Ethics第3卷,174页。
  [20] 许多学者已注意到,庄子的这一章与后来Hegel以及其他人所使用的辩证法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看法以唐君毅的《黑格尔的变化形而上学与庄子比较》一文为代表,载《孙逸仙文化和教育发展学会季刊》3:4(1936年),1301~1315页。这篇文章摘自《中国学会新闻简报》(纽约1:4,1937年),27页。
  [21]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76页脚注。他把中国没能实现这种科学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归结为他所称之为的“没有有利的环境条件”。同上书,194页。
  [22]墨子(公元前479—438)根据孔子及其信徒孟子时代所存在的兼爱思想发展了这种哲学。陈文熙认为,墨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相对来说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学派。“现代在中国对墨子思想感兴趣,那是因为它的功利主义精神;而在西方,则是由于它与基督教有关上帝意志和博爱的信条表面上的相似性”,见《中国哲学原始资料》,212页。
  

论 冲 突(26)
[23]《经上》,命题51,谭戒甫在《墨经易解》中的编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引自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180页。
  [24] 《经下》命题1。引自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181页。
  [25]见ādhyamika Philosophy of Nāgā…rjuna,载于《佛教学会杂志》1897年,第5期,3页。
  [26]参见陈文熙:《中国哲学原始资料》,343页。
  [27]这一释义为Needham所作,见Science and Civilization,第2卷,405页。
  [28]摘自僧肇的《肇论》和吉藏的《二谛藏》关于二谛的论述。在陈文熙的《中国哲学原始资料》中可找到有关他们两人的辩证法观点,344~356页和360~369页。
  [29]Alain Peyrefitte,Quand la Chine s’eveillera,le monde tremblera (Paris:Fayard,1973)。
  [30]参见《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1958年5月8日。毛泽东解释了这种取代的必然性。在早些时候,他曾两次谈到同样的观点:“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参见《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03页。同样的观点参阅《关于少数###的指示》(1958年3月)和《论辩证法》(1959年)。
  [31]Stuart R。 Schram,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Tse…tung (New York: Praeger,1963),33页。
  [32]这是从毛泽东在1958年有关辩证法的讲话中收集到的事实根据,尤其是他作为辩证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而对生与死的论述,《论辩证法》(1959年)。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3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恩格斯确实说,他并不打算“写辩证法的手册,而只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他紧接着说:“因此,我们不能深入地考察这些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11页。
  [36]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478~479页。
  [37]《列宁全集》,第55卷,305~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8] 《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05页。
  

论 冲 突(27)
[39] 同上书,306页。
  [40] 同上书,333页。
  [41] 同上书,328页。
  [42] 同上,引自与《道德经》第8页有关的段落。
  [43] 疑有误。似应为1964年8月18日关于哲学工作的谈话。———译者注
  [44] 杨献珍的观点是他向学生授课时表述的,后来由艾恒武和林青山概括并写成《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文章,载《光明日报》,1964…05…29。这篇文章也遭到了驳斥,王青和郭佩恒写了《就合二而一问题与杨献珍同志商榷》,载《光明日报》1964…07…17。也可参看Merle Goldman,“The Role of History in Party straggle,1962—1964,”China Quarterly,1972(51),500~519页。
  [45]《对游泳的评论》,载《人民日报》,1966…07…25。对毛泽东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新观点,他在1959年就提出,把对立面的统一看作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转化的和相对的。(《论辩证法》)另外,在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那段关于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