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在民国 >

第5部分

在民国-第5部分

小说: 在民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概是1994年,北京日报社的副刊举办“京都神韵”的征文。我和友人向他约稿,文章很快就寄来了。题目为《北京的痴梦》,读者看了很喜欢,文字的背后是多维的生命的闪动。他写道:

    我自一九三一年暑后到北京住,减去离开的三四年,时间也转完了干支纪年的一周。有什么可以称为爱或恶的感触么?未再思三思,就觉得可留恋的事物不少。此情是昔年早已有之。二十年代后半期,我在通县念师范,曾来北京,走的是林黛玉进京那条路,入朝阳门一直往西。更前行,穿过东四牌楼和猪市大街,进翠花胡同。出西口,往西北看,北京大学红楼的宏伟使我一惊。另一次的一惊是由银锭桥南往西走,远望,水无边,想不到城市里竟有这样金鱼山水画的地方。念师范,常规是毕业后到外县甚至乡镇去当孩子王,所以其时看北京就如在天上,出入北大红楼,定居后海沿岸,是梦中也不敢想的。

    北京的好处在哪里呢?他的感受是内在的。表面上和别人很像,实质却是另一个样子。他的文章说,北京的吸引自己,一是文化空气浓,二是历史旧迹多,三是富有人情味,四是衣食住的可心。文章的口吻是历史老人的苍凉,语气是从时光的洞穴里流淌出来的。帝京的景物,在士大夫眼里是一种样子,在平民眼里又是一种样子。张中行自然属于后者。他厌恶皇宫里的什物,对贵族的存在也无恋意。他的描述带有身体的体味,是心里的烙印的集合,剔去了一切外在观念的暗示。北京的好处是平民能够自己找乐,在繁复的街巷里觅一块静地。街市是吵嚷的,他不喜欢吵嚷。市民里也有暗区,那对他而言是一个空白,并无什么记忆。他是个在文章里惦记好事情的人,坏的记忆不太愿讲。所以北京美丽的一面在他眼里一直多于丑陋的一面,尽管不快的记忆是那么的多。
第18节,
    好像是张承志说的,自己不喜欢过度地沉浸在京腔里,自己生在北京,却远离京味里的油滑,所以他竭力克制京腔的运用,警惕成为帝京里无特操的人。北京的诱惑之地太多,保持了人性本色的自然在平民世界里。这个看法和张中行是一致的。低姿态而语境阔达,平民化而不失诗文意味,是北京有个性的文人特有的东西。看张中行谈北京的文字,趣味介于士大夫与机敏哲人之间,旧的一面和新的一面都夹在其中。说旧的一面是有红袖添香的渴望,喜欢回味文人爱情的逸闻旧事,发古之幽情。阅微草堂的意绪,《浮生六记》里陈芸那样秀丽的姑娘,在他都可以深深感怀。在帝王与游民世界之外,是存在一个心性化的世界的。像张承志这样的独异者选择了离开北京从边塞寻求新梦的路。而张中行这样的老人却留在这里,从杂芜里静捞珍贵的遗存,在寂寞里的北京难道其间不也能寻找到美丽么?∞米∞花∞书∞库∞ ;__

    活的越久,遇到的不适也越多,于是只剩下了回忆。历史里有意思的文人是他探寻的领域,关于此,所写的文章是多的。另一方面,那些民俗的存在也吸引着他。在诸多古迹与陈物里,里面的故事折射的恩怨爱恨,于他都是一个视点,似乎是梦的射影。《府院留痕》写今昔之感,非逝者如斯的怜惜,还有梦灭的凄冷吧?《一溜河沿》、《名迹掠影》是读史的漫步,可细品的往事怎能说尽呢?《香冢》、《大酱缸》、《鬼市》,流动的是北京特有的味,民风习习里,是尘世里的哀荣,你能于此觉出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人情的晶石,俗调与名士流韵,记载着另一个历史,那是与紫禁城里的风向大为有别的。而这,在张中行眼里,乃人的可以温存的世界。在前人留下的余温里,也有我们不曾闪动的光泽,在这个光泽里,我们终于知道怎样的人生是值得打量的。一对比,就知道了当下的生活缺少了什么。

    日本学者鹤见佑府谈北京给他的印象是大而深。这是不错的。张中行不是不知道那深里的惊险。但他却不去写深的世界,渴望的是浅的生活。顺随自然,又得天地朴素之气,才是真的人生。所以对北京,他的梦还是平民色调,不过境界却是别样的。你看《北京的痴梦》的结尾,就一目了然了:

    桑榆之年最想往而不能得的,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息影之地。可取的地方不止一处,老北京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偏僻地方的小胡同内,由一个墙外可以望见枣树的小院就好。说起来,这愿望也是藏于心久矣,有诗为证:

    露蝉声见细,容易又秋风。

    曲巷深深院,墙头枣实红。

    这样的小院,近些年都是住在楼里梦想的。能实现吗?显然,除非是在梦里。

    梦,非人力所能左右,于是我转而投身于白日梦。又于是我就真有了一个小院,离城根不远,因而可以听到城外丛林的鸟叫。院内房不是四合,为的实地多,可以容纳两三棵枣树。不能种丁香和海棠吗?老北京,小门小户,要是枣树,深秋树上变红,才对。当然,不能少个女主人,《浮生六记》陈芸那样的,秀丽、多情,而且更多有慧。这之后,我的拙句“丁香小院共黄昏”改为“枣树小院共黄昏”,幻想就可以成为现实。说到此有人不免要窃笑,说书呆子的呆竟发展为疯,可怜可叹。但我亦有说焉,是有言在先,乃白日梦,自己也知道必不能实现,不能实现而仍想说,也只是因为,对于昔年的北京生活,实在舍不得而已。

    一个是不断演进的古城,一个是七十余年不变的。在这个不可预知的世界里,他的存在几乎被人们漠视了。有时读着他的文章,见到还有这样一个远离世俗的思考者,便惊奇地想:社会的进化,固然需要剧烈的冲突和变革,但如果没有那些精神的静观者的存在,忽略了物我之际的追思,为灵魂的有无的纠葛,我们的生活变得粗糙是一定的了。历史像是开了个玩笑,当年激越的精神群落,后来的存在不幸进入了历史看者的预言里。多余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最不多余的。那个曾经被荒漠化了的存在,因为有了未被搅扰的精神湿地的存在,我们终于可以呼吸到爽快的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