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原来李鸿章 >

第13部分

原来李鸿章-第13部分

小说: 原来李鸿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关议和(1)
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己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编纂《李文忠公全书》的幕僚吴汝纶后来追忆道:“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此时,一度意气风发的光绪帝也没了主意,哭着要求老师翁同龢想办法。慈禧最终决定:起用李鸿章负责善后事宜。当时李鸿章已被革职,清廷赏还李鸿章三眼花翎及黄马褂,委任其为全权大臣。有人评论此事云:中国的政治实在民主,前天是权倾一时的重臣,昨天就变成罪该万死的误国蠢材,今天又成为代表大清帝国的谈判代表。
  李鸿章受命赶至北京。临行前他提出,“割地与否,鸿章不敢做主”。户部尚书翁同龢亦认为,割地不可行,不妨多赔点款。大学士孙毓汶则指出,割地议和乃唯一可行之道。光绪帝左右为难,向慈禧太后请命。慈禧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表态。光绪帝无奈,授予了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次日,李鸿章请求带上曾任驻日公使的儿子李经方随同谈判,得到允准。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辩争,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愿承受怨谤。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与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若以这些人作为反衬的景观,李鸿章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了挺拔和刚毅。”
  1895年3月19日下午,李鸿章一行三十三人抵达日本马关。
  3月20日,双方全权代表举行首次会谈,是为第一次谈判。互换全权文凭之后,中方代表宣读了拟请停战的英文备忘录,日方答以次日作覆。随后,双方转入一般性的谈话。李鸿章向伊藤博文婉转地表达了乞和之愿,他说:“在亚洲,中日两国最为邻近,且使用同一种文字,怎可自相残杀?两国应团结对外,反抗欧洲白种之民侵蚀亚洲黄种之民。”
  3月21日,中日举行第二轮谈判,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话题。
  谈判记录如下:
  李鸿章:日军并未到达大沽、天津、山海关,为何条款规定占据此三地?
  伊藤博文:议和停战乃中方要求,为体现诚意,日军需占领三地作为抵押。
  李鸿章:驻扎此三处的中国士兵很多,日军占据后他们到哪里去?
  伊藤博文:随便去哪里,只须划定两军界限即可。
  李鸿章:天津的官员怎么办?
  伊藤博文:这个问题以后再谈。此议案你能照办吗?
  李鸿章:这个问题关系重大,不能不谈。天津是通商口岸,日本也要占领么?
  伊藤博文:可暂时归日本管理。
  李鸿章:三地均为险要之所,如停战期满议和不成,日本先行占据,岂不是反客为主?
  伊藤博文:停战期满,和约签订,日军马上撤离。
  李鸿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贵国所定条款未免欺人太甚,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
  伊藤博文:别的办法我们还没想到!现在两国相争,中国忽然要求停战,对日军士气大有妨碍,所以要先占据险要之地作为抵押,才不会吃亏。
  李鸿章:我乃直隶总督,三地均归我管辖。伊藤先生设身处地想想,我怎么会答应?
  伊藤博文:中堂为贵国考虑,要求停战;我也从本国利益出发,只有此法可行!
  在抵押三地问题上,李鸿章坚决不肯让步。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转而提出先不讨论停战条件,双方应直接切入和约谈判。由于日本根本不想真正议和,一时拿不出和约草案,双方商定三天后继续谈判。
  

马关议和(2)
这次会谈结束前,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希望议和条款不要像停战条件那样苛刻。贵大臣应顾全大局,所拟和约应体谅本大臣力所能及之处。”伊藤博文弦外有音地说:“本大臣也愿顾全大局,以有益于两国长远利益,只是不清楚贵大臣以为如何!”
  会谈结束后,李鸿章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非但如此,还要在大沽、天津、山海关一带严加戒备。
  三天后的3月24日下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举行第三次会谈。
  伊藤博文一改往日的彬彬有礼,凶相毕露地提出:李鸿章必须无条件接受二人所订和约,不经清廷批准就立即生效,否则战争会继续升级。李鸿章道:“此事关系重大,希望您考虑到我权力有限,力所能及的可当场应允,难以实行的必须要由中国皇帝作出裁决。”说罢李鸿章向伊藤博文索要和约文本。
  李鸿章: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游历中国时曾对我言及,不可轻言战事。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此次与日本国开战,贵大臣难道不知这并非我本意么?
  伊藤博文:战争确实劳民伤财,然两国乃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开战。
  李鸿章:战争乃不仁之举。我现在年纪大了,不忍再看杀人的场面了。贵大臣才是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伊藤博文:战争开始时,议和条款极为简单,可惜贵国并不同意。譬如人走路,相距几里路,不会有冲突,现在只有几百米,回头就难了。
  李鸿章:少走几百米不行吗?纵然你再走几千里,难道能将中国尽行占领?
  伊藤博文:我国军队现正在攻打台湾,不知台湾民情如何?
  李鸿章:贵国不愿议和的真正目的可能就在于此。然贵国出兵台湾,恐怕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
  伊藤博文:此事有损于中国,未必有损于英国。
  李鸿章:别忘了,台湾与香港相邻。
  伊藤博文:两国相争,无损第三国利益。
  李鸿章:听说英国不愿他人有盘踞台湾之意。
  伊藤博文:贵国如将台湾送给别国,别国必将笑纳。
  李鸿章:台湾是中国的一个行省,决不能送与他国。
  这次会谈基本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条约内容。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马车返回住处。行至宾馆时,忽有一人从人群中跳出,朝李鸿章开枪射击。子弹击碎左侧眼镜片后伤及李鸿章左眼下颧骨,血流不止。李鸿章当即晕厥。此事发生后日本方面陷入被动。迫于国际压力,日本宣布无条件停战。李鸿章身受一颗子弹,换得了三周的停战协定。
  李鸿章并未进行手术治疗,而是抓紧时间同伊藤博文磋商议和条件。
  伊藤博文:停战期限短促,和议条款应迅速签订。我已经准备好条款节本,中堂大人看后可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李鸿章:不准分辩了么?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第一款提出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为数巨大,不能承担。
  伊藤博文:减到此数目已不能再减。战争再打下去,数额将更多。
  李鸿章:借款利息太重,此数目中方绝对无力承担,还请再减一些。
  伊藤博文:借债还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谈判进入僵局。李鸿章只好转入割地问题。
  李鸿章:泰西各国交兵,未有将占据之所尽行割让的先例。
  伊藤博文:西方的惯例对日本无效。
  李鸿章:台湾全岛日军还未侵占,为何强行割让?
  伊藤博文:这是彼此商让之事,无论兵力到与不到!
  李鸿章: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藤博文:如果一定限于兵力所到之处,日军已占山东及东北各省,你们能全行割让么?况且,中国吉林、黑龙江已割让俄国,台湾问题可援引此例。
  李鸿章:让与俄国多为不毛之地,人烟稀少;台湾已立行省,不能相比。
  

马关议和(3)
伊藤博文:尺寸之土,均为国家社稷,哪有荒凉与繁盛的区别?
  李鸿章:总之,二万万赔款数目太大,营口请贵军退出,台湾亦不必再提。
  伊藤博文:不能照办,就算驳回。
  李鸿章:不许反驳了么?
  伊藤博文:你只管驳我,但条件不能稍有改变。日军已在广岛准备补给船六十余艘,运输量为两万吨。兵粮均已备齐,只等停战协定到期。
  李鸿章:赔款还需再减五千万两,台湾不能相让!
  伊藤博文:这样,我们立即出兵台湾!
  朝中几番争议,最后,李鸿章得到光绪帝批示:赔款尽量减少;允许割台湾一半地方;牛庄、营口尽力争取。4月15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轮谈判,在辽东割地划界、赔款利息及占地军费上进行了局部的改动。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代表中日双方在马关春帆楼签署《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愤慨,朝野沸腾。李鸿章父子一时成为民族罪人。即使对李鸿章中枪一事,民间亦谣言四起。甚至有人向光绪禀报:“今道路传言,云有见李鸿章者,谈笑自如,依然故态,面上并无一点伤痕。然则非真中枪也,恐人议与倭通,故假捏之耳。”
   。 想看书来

垂老远游(1)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政治上失势。清廷革去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徒留文华殿大学士虚衔。日本在东北势力的急剧膨胀,引起了俄国的警惕和担忧。俄国政府借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能派员参加,更重要的是,借机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李鸿章当时赋闲在家,且是亲俄路线的坚决拥护者,自然是出使大臣的最佳人选。清廷决定派使团赴俄,顺访英、法、德、美等国。
  1896年,李鸿章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临行前家人恐其不测,专门准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李鸿章使团一行除其子李经方、李经述外,还有兵部主事于式枚、洋员德国人德璀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赫政、英国医生伊尔文等人。
  4月30日,李鸿章一行抵达俄国圣彼得堡。李鸿章并未安排在国宾馆住宿,而是住在一位名叫巴舍夫的商人家中。巴舍夫是俄国著名的巨商,富比王侯。李鸿章到巴舍夫私邸时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中式大牌楼,上面插满龙旗,中间竟镶嵌着李鸿章的照片。李鸿章受到了巴舍夫一家最隆重的接待。财政大臣维特负责全程接待李鸿章一行。维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最为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可见俄国政府对中国使团的重视。维特尤其注意在细节上照顾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按照外交惯例,公开场合吸烟极不礼貌。维特考虑到李鸿章吸烟的习惯,每次专派两人伺候,将点燃的香烟送到他口中。在俄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两次秘密召见李鸿章,亲自与其谈判签约一事。5月26日,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前往祝贺。次日,各国显要都入宫庆贺。李鸿章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中,同英国皇太子、德国亲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可谓风光一时。
  不久,李鸿章与俄国政府秘密签订条约,史称《###》。其主要内容有:一、中俄两国遇有战事,互相援助;二、中俄两国不得私自同敌国定立和约;三、如遇紧要战事,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军舰驶入;四、中国允许俄国修筑一条从黑龙江、吉林到海参崴的铁路等。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德国人对李鸿章的隆重礼遇,恰巧和十几天后来德国访问的日本外务大臣山县有朋形成鲜明对比。伦敦记者就此事采访山县有朋,问及是否会因待遇不同而嫉妒李鸿章。山县有朋说:“中国乃大国,李鸿章又是举世闻名的人物,德国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他是应该的,我不会嫉妒他。”李鸿章受到的待遇果然不同寻常。德国人充分考虑到李鸿章的喜好,房间茶几上摆着雪茄烟,庭院长廊中挂着画眉鸟。德国人之所以如此接待李鸿章,其实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即希望中国能够从德国订购大批武器。不料李鸿章在德发表声明,此次德国之行,的确见识到德国制造业的发达。回国之后,我会向皇帝报告,今后有机会定来德国采购军火。德国人方才明白,李鸿章并非为购买军火而来。英国媒体报道了德国人的失望情绪:“李鸿章走了,现在不知有所收获的是谁?黄金雨不降,白玉雪不飞,我们如同做了一场梦!他要走了,我们的梦才醒了。这真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啊!”
  6月16日,德皇在新建的皇宫设宴接待李鸿章。宴会结束后,德皇邀请李鸿章阅兵。只见德军阵式变化缓急有序,李鸿章由衷地说道:“我如果能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
  李鸿章在国际外交界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来到德国,当然要见识一下真正的俾斯麦。李鸿章下榻的德国行馆,墙上即并列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大幅照片。伦敦《中国新闻报》报道说,“此次李鸿章垂老远游,来到德国,俾斯麦亦早闻李鸿章大名,两人机缘巧合一处,怎能不见面”?
  6月17日,李鸿章与俾斯麦会面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俾斯麦则胸佩大十字宝星,头戴御赐王冠。李鸿章先作揖为礼,两人握手致意。坐定后,李鸿章向俾斯麦问候:“贤王身体可好?”俾斯麦答:“夜里总是难以入睡。”李鸿章切入正题,道:“此次前来,有一事请教。欲复兴中国,何道善之?”俾斯麦答:“承阁下相问,可惜两国相隔太远,我对贵国政务一无所知,实在无法明断。”李鸿章又问:“何以图治?”俾斯麦道:“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俾斯麦从德国经验出发,认为军队不必超过五万。他以己度人,果真中国仅有五万军队,岂不闹出笑话!李鸿章着实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中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二十余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