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传-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饮。不久,优美的轻音乐声悠然而起,青年人欢喜若狂,纷纷离席跳舞,大操场上舞姿翩翩,笑声朗朗。陈赓和奥列霍夫不会跳舞,就叫警卫员搬来两张靠背椅,坐在一旁看热闹。9点半,总政治部和东北军区等四个文工团,还有学院文工团,联合为开学盛典表演,陈赓又坐到学员之间,与大家一起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
星光璀璨,金风送爽,水塔上的“八一”军徽和五角星闪耀着红光,夜色下的哈军工大院沉浸在令人难忘的喜庆和欢乐之中。历史啊,请记住这一天:公元1953年9月1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0 《工学》创刊 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1)
《工学》创刊 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
入伍宣誓 朱起鹤矢志献身国防
陈赓送走了中央军委代表团,刚回到办公室,宣传部长穆欣敲门进来。
穆欣是跟随陈赓多年的老记者。1946年11月他作为新华社特派员到吕梁前线采访,王震将军带着他进了隰县城外的一间窑洞,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穿一套战士灰棉衣的首长向他伸出手来。王震对穆欣说:“这就是我们的陈赓司令员。”
穆欣对陈赓的初次印象是:沿腮而生的黑胡子好久没剃,圆脸盘黑里透红,浓黑的眉毛下,两只炯炯的眼睛放射着逼人的光辉,看起人来常带着一种探索、专注的神情,使人感到他的眼光异常锐利。陈赓声音洪亮,谈锋犀利,富有幽默感,他那妙语连篇的言谈,常逗得人们发笑。那年陈赓四十三岁。
穆欣从此留在陈赓兵团工作。1952年春,他从志愿军三兵团宣传部任内奉调回国。1953年春,陈赓把这位“大秀才”调到军工,任政治部属下宣传部部长之职。
“院长,《工学》报创刊号昨天就印好了。”穆欣把一摞报纸放在陈赓面前说,“您还没来得及看呢。”
“哦,快看看!”陈赓高兴地拿起《工学》报,仔细端详,毛泽东手书“工学”两个大字套红印在报纸的右上角,十分醒目。第一版上登载毛泽东的《训词》全文,张宗逊和陈赓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的全文也都刊出。
“不错,不错!”陈赓满意地浏览一遍,夸道,“《工学》报是院党委的机关报,你们要把它办好呀!党委关于出版《工学》报的决定登了吗?哦,在这里,”陈赓找到那一段,他低头念出声来,“……它的中心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政治思想与战斗意志,保证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指导教学思想,反映教学活动及传播各种先进的工作经验……”
陈赓放下报纸,对穆欣说:“这些大道理已说得很清楚,但具体到办报上就要求短小精干、生动活泼的文章了,办报你有经验,还要依靠大家。”
穆欣说:“我们已经在各个部系成立了通讯站,各基层党支部普遍成立了通讯组。昨天创刊号刚出版,大家都抢着看,今天一早来投稿的单位很多呢。”
陈赓点头说:“很好嘛,最近全院要集中一段时间,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训词》,你们要采访和组稿,特别是要有老教师的稿件。另外,老穆啊,你要记着,以后院党委的工作会议,报社总编辑可以列席,以便及时了解党委的工作部署和领导意图;同样道理,编辑和记者可以列席部、系的工作会议。”
穆欣记下陈赓的指示,敬礼后回去了。
陈赓历来重视办报。开春的一个下午,他要去印刷厂看看,就一个人来到致知前楼和后楼的地下室,那儿就是学院的印刷厂,他从车间看过来,东北天冷,每个门都装着拉簧门弓子,防止行人不关门放进冷气。陈赓只顾边走边看,一不留神,棉衣袖子让门上的钉子刮了个大口子,一位工人忙说,“院长,您的袖子!”陈赓抬起胳膊看看,笑道,“嗬,开了天窗了!这又不是印书怕开天窗, 在袖子上开个小天窗没啥嘛!”,他抬头看见门上挂的“机密”牌子,问旁边的工人:“啊,都是机密呀,那让我进去吗?”
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陈赓来到排字车间,听说工人张福荣是从上海调来的,就马上用上海话和小张聊起来:“侬屋里厢都有啥人?来东北习惯不啦?”
在远离上海的哈尔滨听到陈院长和自己讲家乡话,小张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赓勉励工人们说:“印刷厂很重要呀,我们印书、印报全靠它。这是党的阵地,你们大家可要好好干,提高业务水平,为办好咱们的学院出把力啊。”
陈赓离开了印刷厂,袖口的长布条在风中飘来荡去。
秋天的一个上午,院里召开部系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布置整顿纪律和贯彻条令。李懋之刚宣布开会,陈赓就从座位上站起来,环顾四周,大声问:“报社的记者来了吗?”《工学》报记者陈鹤轩从会议室的角落里站起来回答:“记者奉命参加会议,请首长指示!”
陈赓微笑道:“来了一位小记者。你们的大记者怎么没有来啊?当了部长,更要多了解情况,才能做好宣传工作嘛。”
恰好穆欣那天没来参加会议,让陈赓逮个正着。陈赓又向陈鹤轩招手说:“来,来,坐到前边来!和秘书一起坐!”
《工学》报的编辑、记者都是连、排级的年轻干部,怎么敢和军、师级的部、系首长并肩而坐呢?所以每次开会都溜边儿,悄悄找个角落坐下。陈赓开了个头,部、系领导纷纷效仿,每次开会,都请记者到会议桌边就座。会议结束后,还主动谈情况,提供素材。《工学》报对全院的工作,发挥了组织、鼓舞、激励、批评和推动的作用。
中央军委也特别重视《工学》报,20世纪60年代初,全军除了《解放军报》和各大军区的报刊外,总政治部只批准哈军工的《工学》报继续出版。
创刊初期的《工学》报,认真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建院方针,教员和学员的稿件占百分之八十强。进入本科教育的一期学员,要把苏联五年多的课程压缩在四年内学完,每天上午要上六节课。下午、晚上还要在教室里坐足五个小时,且不说还有别的政治活动,每个学员都面临着要求高、功课重、时间紧的困难。为了完成教育计划,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改进学员的学习方法。于是,每期《工学》报都以大量篇幅报导教员和学员的切身体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 《工学》创刊 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2)
一系主任唐铎专门写了一篇《怎样讲好课》的文章,就“备课周密”和“讲授得法”两个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
最为活跃的是数学教授会。为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克服“抱着学员走”的错误教学倾向,罗时钧、汪浩、吴克裘等数学教员不断在《工学》报上发表有关改进学习方法的文章,物理教授会和化学教授会也紧紧跟上。全院教员都在这块园地上研究教学问题,这对促进全院的教学工作作用极大。
学员中成绩优秀者在报上发表自己的体会,介绍学习方法;起初学习差而后追赶上来的学员也在报上介绍自己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体会。每周出版的两期《工学》报,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人见人抢,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教员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既教书又育人,涌现出罗时钧、汪浩、浦发等先进人物。有一次,罗时钧和浦发在王字楼举办介绍学习方法的讲座,学员们闻讯,蜂拥而至。
浦发说:“我们有的同志不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不重视休息,就像大菜师傅拿着一把刀锋已钝的菜刀,不去磨一磨,而想把肉切得快一些,结果累得满头大汗,肉却愈切愈慢了。这些同志的脑子,也有点像那个大菜师傅的菜刀了。”
许多整天捧着书本死读书,脑子搞得昏昏然的学员们颇受启发,休息时间也出去跑跑跳跳,成绩反而提高了。
《工学》报及时报道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相长,人人向上的好学风。张述祖和曹鹤荪等主管教学的老教师,每天都深入到各个系里,或随班听课,或与助教、学员交谈,掌握教学进程,并以《教学情况简评》的专栏刊于《工学》报上,对本科和预科教学进行指导。
《工学》报重视树立正气,批评歪风,表扬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
1953年冬,某干部的家属路过门卫,拒不接受卫兵验证,始则破口大骂,继而动手打人,卫兵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坚持要这个撒泼的家属出示入门证,事后这个家属被处以半天禁闭的惩罚。
陈赓多次讲过“卫士神圣”,因而这次打卫兵的事件在《工学》报上公布后,对那些爱摆架子,瞧不起“大兵”的人是个教育。
开学典礼之后,陈赓下达命令,在王字楼门厅内设立军旗保管处,专设军旗员,规定“军人每日第一次经过军旗保管处时,均应向军旗敬礼”。营管处一个施工员经过军旗前不但不敬礼,反而说:“军旗还不是布做的!” 军旗是军队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侮辱军旗是严重违纪行为,营管处给此人警告处分,并在《工学》报上明文公布。
至于对浪费水电、军容风纪不好等不良现象的批评,每次均有回音,受到批评的人在报上虚心检讨,保证今后不犯云云。
《工学》报经常报道学院各单位的先进事迹。练习团重炮队有位副排长叫石修安,是个抗日战争后期参军的老兵,他从二高步校来到哈军工后,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是练习团的老模范。基建开始,他奉命带领全排上工地,总是抢最重的任务。别人从地面往四楼上挑砖,每次最多24块,他每次必挑32块,他的表率作用,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夜里,战士们睡觉了,他就找个地方学文化,很快摘掉文盲帽子,达到高小文化程度。石修安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被练习团评为“好党员”。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人都崇拜英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每个进步青年的必读书籍,人们把保尔?柯察金当作学习的楷模。1953年,新书《把一切献给党》出版,树立起一个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全国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作者吴运铎是新四军兵工厂的机械工人,他在艰苦的环境中舍生忘死地工作,负伤百余处,手脚残废,左眼失明,为革命立下大功。
《把一切献给党》刚刚出版,《工学》报就选登该书的主要章节,吴运铎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哈军工的年轻人,一个向吴运铎学习的读书活动在各个系里开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院政治部的领导下,各个部、系党团支部都组织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对照吴运铎,讨论一个革命者应如何忠心耿耿地对待党的事业。
二期学员的思想问题比较多,特别是许多家长拖后腿,不愿让孩子当兵。有的学员向家里写信冒称为“哈工大”,不敢写“103部队”,预科四队有个学员叫范飞达,同时接到姐姐和妹妹的来信,姐姐热情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妹妹却挖苦道:“伟大的范飞达同志,请你告诉我,现在国家需要你们作什么?学工程又何必参军呢?”范飞达知道15岁的小妹妹不会写这样的信,这是母亲指使妹妹干的。范飞达把这件事告诉了指导员,结合学习吴运铎的活动,指导员让范飞达耐心做好母亲的工作,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在军工学本领,像吴运铎那样把一切献给党的光辉事业。
学员们读吴运铎的书,教授们也读。黄明慎副教授在《工学》报上发表文章说:“在暑假里,我读了吴运铎同志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同志在敌后根据地的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凭着一部车床建立了‘世界上惟一的兵工厂’的事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教育。最近我从院教授会调到三系的专业教授会工作,面对着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完全陌生的新问题,我感到有些困难,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比起吴运铎同志,我的困难就不算什么了,对于搞好新的工作,我有了更大的信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0 《工学》创刊 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3)
在学习吴运铎的活动中,军械处保管员、青年团员郝立柱见义勇为,舍己救人。那天,他路过宣化街的一眼土井,看到一群人聚在土井边张皇失措地乱嚷乱叫,他挤进去一看,原来一个姑娘掉进这眼“辘轳井”中,大家正在用绳子打捞。可那个姑娘连淹带冻,已失去知觉,眼看有生命危险。
看着黑洞洞的井口,郝立柱不容多想,他抓住井绳就下了井,迅速托起姑娘的头,把绳子套在她的身上,自己又缠住另一根绳子,摆动井绳送出信号,井上的群众一齐使劲,把他们拖到井口,井口太小,不能同时上两个人,郝立柱两脚蹬着井壁的石头,把姑娘托在头上,终于把她救出险境。
郝立柱棉衣棉裤已经湿透了,群众争着拉他进屋烤火换衣服,他不肯,忙嘱咐附近的公安员把姑娘立刻送医院,自己穿着又冷又湿的棉衣返回学院。
事后知道落井姑娘是哈军工工地上的水磨石工,她的父母特地到哈军工来感谢救命之恩,周围的群众都在传诵这件事:“大冬天跳下井救人,只有解放军才能这样爱护老百姓。”
郝立柱受到院政治部通报表扬,并在《工学》报上宣传他的事迹。
1955年2月16日,《工学》报刊登了吴运铎给学院文工团团支部的一封回信,他在信中说:“……你们的来信,要我谈一谈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我很难说得完全,这里只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验,作为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要热爱劳动,热爱自己平凡的劳动,因为只有劳动才能诞生天才和智慧,只有劳动才能为我们创造幸福,在我们的时代里,劳动是没有贵贱分别的。要安心于平凡的工作,用深厚的感情对待它,使它成为创造性的劳动。不要为‘个人’而感到苦恼,一个有了‘个人’的人是可怕的,他丧失了集体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