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哈军工传 >

第39部分

哈军工传-第39部分

小说: 哈军工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寻找这样的人物呢?好在海军工程系有了,这就是陈赓十分倚重的黄景文,黄埔海军学校舰长指挥系毕业的黄景文,一口流利的英语,品德、学识和能力都令陈赓满意,是个难得的高级军事技术干部。那还有四位系主任呢?陈赓留心寻觅了几个月,周总理为他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此时,陈赓在心里掂量着,空军工程系主任自然是非唐铎莫属了,人没来之前先让徐介藩顶着;炮兵工程系让赵唯刚干,这位仁兄在苏联上过炮校,在东北炮兵学校当过领导;那么装甲兵工程系呢?就是徐介藩了,他在苏联呆了二十年,参加过卫国战争,还怕坦克?最后剩下的工兵工程系,就让唐凯老弟上了,他在四野特种兵干过,搞工兵的一套他明白。五个系主任已在陈赓胸中变成了“竹子”,他一阵高兴,就拉着李懋之、张衍出去遛弯儿。
  李懋之问:“看你高兴的,想到哪儿去?”
  陈赓说:“出去吃面条去!”
  李懋之说:“还用下馆子?到我家让兰凤做刀削面得了!”
  张衍也来了情绪:“好哇,去尝尝嫂夫人的手艺!”
  三个人来到东四牌楼史家胡同7号,这是筹委会为李懋之、黄景文两家租的房子。
  李懋之的夫人兰凤向陈赓抱怨道:“陈院长呀,懋之总也不回家吃饭,今天要不是您来,他还不知多晚回来呢!”
  陈赓笑道:“懋之太忙了,向上面要经费得靠他去跑呢!”
  黄景文的夫人李夏湘也闻声出门迎接陈赓,陈赓对她说:“景文还在上海一带请教授呢,他是用三顾茅庐的精神去请人呀,有的教授不愿意来东北,人家硬是关着门不见,景文就站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呀,等呀……”
  说到这儿,陈赓突然有点伤感,他顿了顿,轻叹口气说:“办军工学院,不容易哦!多谢你们家属同志的支持啦!”大家都站在小四合院里,静静地听陈赓讲话。
  正好黄景文的大女儿黄晓夏放学回来,好一个秀气文静的小女孩,陈赓一下又高兴起来,他拉着晓夏的手说:“来来!和伯伯一起吃刀削面了!”
  话分两头。早在十月中,李懋之带领高步昆和殷之书等一行人去哈尔滨看校址,他们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部的文庙街和一曼街,这是全市地形的最高点,初步勘察后,确定了院区的范围是东自橡胶厂,西至极乐寺和苏联红军陵园,北自太平桥区边界,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占地3500余亩。李懋之和在哈尔滨坐镇指挥的徐立行商量后,和高、殷两教授一起去见哈尔滨市市长王一伦。
  王一伦市长矮矮胖胖,和和气气。他把李懋之的一些具体要求记下来,认真地说:“能在哈尔滨市建立这所高级军事院校,给我市增添了莫大的光荣,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
  李懋之回到北京,陈赓对他说:“军委已经批准,我们学院的开办费为1000个亿(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人民币),你要抓紧订购办公用具、教材、器材、仪器、教具等开学必需的设备,要在本年度之内将钱花出去。我和述祖同志研究过了,马上组织已经来京报到的教授、助教和干部们,分头去采购普通的教学仪器设备,为了节省时间,一律在市场购买。”
   。 想看书来

10 关怀备至 周总理亲选军工将才(4)
陈赓低头踱了一圈,又补充一句:“还要尽量节约开办费,有些营具、教具要自己制作,既要坚固耐用,又要美观大方。”
  李懋之立即带领大家,撒开双脚,在北京城里四处奔波。中央军委已正式通知各军兵种,将手中的旧式和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和重要军用器材,调拨给哈军工各一至两套。到11月中旬,已确定调给哈军工的有T34型坦克、自行火炮、米格飞机等大型武器装备。装甲兵司令部刚刚定制的铝制坦克和汽车也调给哈军工一套,但教材只给技术部分,战术部分以保密为由不愿意给。陈赓一个电话打给粟裕,很快军委又下达新的通知,对军工学院无须保密,学员也要学习军兵种战术及合同战术,学院本身就是个大机密单位。
  10月23日,根据陈赓的指示,李懋之打电话给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要求向苏联驻军委顾问团总顾问科托夫上将汇报军工学院的筹办情况,听听他的指导意见,同时问问苏联专家何时能派到军工来。
  隔了两天,军委安排李懋之去见科托夫。这位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的苏军上将比李懋之大出一圈,但人很客气,他听完李懋之的汇报后,表示满意,并鼓励说:“你们这种紧张的战斗作风要始终贯穿到学院整个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接着科托夫详细谈了他对建设军工学院的意见,他说:“我们苏联也没有办过这样各军兵种综合性的技术学院,我只能提点参考意见。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这个学院是军事性质的,是培养军事工程师的,对学员的培养,首先要求他成为一个体魄健壮的士兵,一个热爱祖国的技术军官,他必须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有铁的军事纪律观念,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没有这样的品德素质,就很难完成战场上的技术保障任务。”
  科托夫讲了学院的领导体制、教学计划、队列教育和生活保障,几乎涉及建院的主要问题。李懋之做笔记累得手发酸,心里挺佩服这位金发碧眼的俄国人,“这个上将不是白给的,挺有学问。”
  科托夫最后谈到顾问来华的问题,他说:“你们最好请周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去催,也可以到苏联驻华大使馆去催,我也帮助你们催。总之,办这样诸兵种、综合性的技术学院,我知道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还没有过呢,怎么办?我也不懂。”
  科托夫和李懋之来个亲切的“熊式拥抱”,把李懋之和翻译送出办公室。
  三年后,科托夫上将结束在中国的工作前,亲率一个苏联顾问团视察哈军工,又与老朋友李懋之见面,他对学院规模之大和发展之快,赞不绝口,这自然是后话。
  11月初,陈赓派李懋之去全军院校的龙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办学经验,在一周多的时间里,李懋之同军事学院的教育长、部系领导、重点教授会领导交谈,广泛请教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经验,记了满满一大本。让李懋之惟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出差在外的刘伯承院长。
  11月13日,陈赓和筹委会的主要领导一起听取了满载而归的李懋之的汇报,陈赓做了总结,他对大家说:“根据总顾问的意见和军事学院的办学经验,我们先研究起草几个规章制度,我看应包括队列训练、行政管理、物质保证等方面的,粗一点没有关系,工作中逐步修改完善嘛。在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的规章制度,说老实话,咱们不懂啊,我看等苏联顾问到了哈尔滨之后再另外制定不迟。”
  大家讨论了一阵,陈赓又说:“要抓紧组成建筑委员会,由懋之负责。请中央政府支持的事项,也预先考虑个原则意见。明天,懋之你跟我一块儿去找薄一波。”
  翌日上午,老天变脸,下起冰冷的毛毛细雨,陈赓披一件黄呢军大衣,带着李懋之几个人,驱车直奔薄一波的办公地。
  一进大门,薄一波就闻讯走出办公室,下了台阶迎接陈赓,他右手握着陈赓的手,左手拍着陈赓的肩膀,操着浓重的山西腔说:“哎呀!我的司令员,有事让懋之来谈就行了,何必劳你的大驾?”
  陈赓笑道:“你是财神老爷,下官岂敢不登门晋见!”
  两人哈哈大笑,一起走进办公室。这两位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老搭档,每次见面都要开开玩笑。刚坐下来,陈赓就让李懋之开腔:“你把问题向薄政委提出来吧!”
  李懋之对薄一波说:“总理要求我们抓紧建院开学,早出人才,实现军队现代化。根据这个精神,陈院长提出边建边教边学的建院方针,要求在1954年底建成全部教学用房和必需的办公与生活用房,共需要30多万平方米;到1956年底,按规划要完成全院6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任务。这个基建任务相当的紧急,需要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落实到一个部门,统一安排力量,才能保证我们的用房需要。”
  “你们有个具体的计划没有呢?”
  “具体计划要等设计方案出来后才能拿出来,不过我们现在有个估计,明年需要先建10万平方米,解决教职员工和一、二期学员的食宿和部分办公用房,建筑费用大约需要2000多个亿;后年才是重点建设期呢,五个系的教学大楼和附属实验室用房得全部建成,不能耽误各个系开专业基础课使用。估计这得要20万平方米,投资大约为3500个亿。”
   。。

10 关怀备至 周总理亲选军工将才(5)
薄一波浓眉轻蹙,瞅瞅正襟危坐的陈赓,倒吸了一口气,沉吟地说:“军工学院的基建是个庞大的工程,要好好组织才行哩,这样吧,我给建筑工程部打个电话,找陈正人部长,明天懋之先去找他,我们先把设计、施工单位和负责材料供应的单位落实下来,万事总要有个开头,是不是?”
  第二天,李懋之带高步昆等人去建筑工程部见陈正人部长。由于薄一波已在电话中向陈正人详细介绍了目前军工学院基建任务的紧迫性,所以大家开门见山,没有客套话。
  陈正人找来有关局长,一起研究。他对李懋之说:“周总理已经讲了,要各单位大力支持军工学院的建设,你们的任务是‘天字号’的。我们部里已经指定松江省设计院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设计院负责设计任务,力量不足时,部属的设计院也可帮助。施工力量全由松江省负责,力量不够再由沈阳抽一部分人去。建筑材料由部里直拨,交松江省负责,优先供应。至于施工方式嘛,是工料全包干给施工单位呢,还是材料由学院负责?”
  李懋之和高步昆商量一下说:“还是工料全包干吧,学院只负责图纸审定,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监督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财务结算,帮助督促材料及时进场。”
  陈正人笑道:“好,你们的思路很明确,就按着你们的意见下达文件,让承担的单位尽快与你们接头,请你们把工程计划拿出来吧!”他说到这里,瞅瞅李懋之,欲言又止地说:“这最重要的嘛……”
  李懋之马上明白了,他站起来,做个数钱的手势说:“请陈部长放心,这经费嘛,我们保证没有问题!”
  当天下午,李懋之又带人匆匆跑到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是德高望重的“军中红管家”,身在病中仍坚持工作,秘书报告李懋之求见,他便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听取李懋之汇报军工的基建计划。李懋之希望总后勤部明确各项经费的开支权限,特别是基建费、特需费,请求批准实报实销。
  杨立三满脸病容,思忖片刻,缓缓地说:“有规定的经常性开支要照章办事,学院创建过程中的开办费和特需费,可以实报实销,但要总参批过来,我们照办。基建费那样大数目的开支,得总长亲批,不能做出准确的预算,也得有个概算嘛,不然的话,财务部门无法掌握呀。”
  “杨部长说得对。”李懋之点头称是,陈赓经常嘱咐他要谦虚地“拜码头”,切勿盛气凌人,拿军工的大牌子压人,李懋之不敢疏忽。
  11月16日一早,李懋之又到军委办公厅找肖向荣主任,汇报昨天与杨立三部长的谈话情况。肖向荣立即通报,带着李懋之去见粟裕副总长。
  粟裕先仔细询问这一段时间军工学院的筹办进度,再问陈赓院长的身体和起居情况,他对李懋之说:“要多考虑陈院长的辛劳问题,他这个人呀,干起工作来不要命的,你们做部下的,要时时帮他多挑担子啊!”
  粟裕记下李懋之的具体要求后,明确表态说:“创建军工这样的军事技术大学,谁也没有经验,事事做预算,等待批准,就可能拖后腿。为了加快速度,我看基建费有个概算,由陈院长签字,可以实报实销。但是要一事一报,以便迅速批办。”
  拿到粟裕副总长的指令,李懋之高兴地立正敬礼,喜滋滋地退出。回到肖向荣的办公室,他又灵机一动,向肖主任要汽车。肖主任问要多少,李懋之大着胆子说:“大车小车先给150辆吧。”没想到肖向荣二话没说,大笔一挥,批总后调拨。
  李懋之胜利班师,回去打电话,向陈赓报喜去了。
  11月26日,《军事工程学院校舍建设初步计划》由陈赓署名后,直送中央军委。之前,陈赓仔细修改过这份报告。报告中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学院按中央军委要求,须培养3200名工程师,故须具备完善的校舍。按学员与教职工1∶2的比例,到1956年全院要发展到15000余人。……依据学员与教职工逐年增加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分先后缓急拟新建校舍40余万平方米。其中拟于1953年建10万平方米,1954年建15万平方米,1955年全部完成;军工学院等待中央军委批准后,即与中央建筑工程部具体商讨,落实计划,订立合同。”
  陈赓叮嘱李懋之说:“报告送上去后,要紧盯着点儿,一定要抢在明年开春前破土动工,晚了,可要打你李懋之的屁股!”
  

11 风雪移师 万众一心创建学院(1)
风雪移师  万众一心创建学院
  “两老办院”  陈赓奠定教育思想
  1952年11月中旬,陈赓旋风似的南下华东和中南地区一趟,亲自检查招生和选拔助教的工作。在南京,陈赓在百忙中不忘8月间就确定调军工的高级俄文翻译王剑秋,他特别挤出时间与这位黄埔学弟谈谈话,勉励一番。
  王剑秋是山西省临晋县人,1925年从西北大学投考黄埔军校,为黄埔第四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党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因看不惯王明拉帮结派,与王明的关系很僵。1931年回国后,正逢王明在党中央掌权,睚眦必报的王明把王剑秋拒之门外,王剑秋为了生存,无奈投奔了西北军,走上曲折的人生之路。多年来,希望恢复1926年的党籍,成了王剑秋沉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