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韩兆琦史记 新读 >

第2部分

韩兆琦史记 新读-第2部分

小说: 韩兆琦史记 新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关于“焚书”、“坑儒”真相的几点说明
  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当人们说到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时,总绕不过“焚书”、“坑儒”这两件事,过去许多人总把这两件事当成秦始皇的严重罪恶,其实是不很客观的。
  关于“焚书”,我想说明两点。其一,当一个王朝、一个政权刚刚建立,人心浮动,反对派的势力强大,新政权还很不稳固的时候,实行一定的言论管制,限制并焚毁一些对于新政权不利的书刊,是无可厚非的。后来的好多王朝也都实行过类似的政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目的就和秦始皇“焚书”的意思相同,清代也对许多书籍实行过禁毁,只不过是严厉的程度与采取的手法有些不同而已。
  其二,“焚书”成为秦始皇的一种罪过,是被后人所夸大了的。秦始皇的焚书,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凡书都烧,而是分成三类:第一类,凡是东方六国的历史书一律都烧,这是因为历史书里会有许多对秦朝不利的记载,所以他才断然采取了这种手段。由于秦始皇烧光了东方六国的历史书,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就是给司马迁写战国时代的历史造成了困难。《史记》中写战国的历史所以非常简略,而且矛盾百出,就与秦始皇的烧书密切相关。第二类,对一般的社会科学、诸子百家的书籍,是只烧百姓手里有的,不烧国家图书馆的,其目的是想愚化黎民百姓,让百姓们头脑简单,更容易受他的统治。第三类,凡自然科学,诸如医药、种植一类的书一概不烧。秦始皇当时的目的一是压制不同思想,二是实行愚民政策,而不是像今天有人所说的是想“毁灭文化”。
  说到“坑儒”,事实就和人们通常所想的距离更大了。
  首先这个“儒”字是什么意思。战国时期,“儒”字可以称孔子、孟子的那个学派的人;同时也可以泛称学者、文化人,例如对于庄子,就有人称他是“小儒”。
  秦云纹瓦当具体到被秦始皇所坑埋的那些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术士,是一群宣传炼丹吃药,上山下海求仙,用长生不死之说以欺骗、蛊惑人心的骗子,在当时以这种“方术”成名的人有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他们欺骗秦始皇,说能给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给了他们好多钱,他们弄不来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还在下头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说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秦始皇每晚批阅文件,批阅不完多少斤竹简、木牍就不睡觉;说像他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仙呢?说完后他们便卷铺盖逃跑了。他们所批评的秦始皇的一些毛病,不能说不对;但他们是由于没有办法向秦始皇交差,没有办法掩盖他们的骗术不灵而发这种牢骚的。所以秦始皇大为震怒,便把留在咸阳的一些类似的人捉起来,加以拷问。这些人相互牵引,越扯越多。秦始皇从中圈定了四百六十个,把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当时的坑儒谷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对此我们第一要说明,引发这场灾难并被秦始皇活埋的主要是那些因推销“长生不死之药”而惹秦始皇震怒的术士,而不是一般念孔孟之书的儒生。是不是这四百六十人中也杂有儒派人物,因说不满秦始皇的话而被杀,不能排除;但整个事件的起因与儒派无关。
  

千古一帝话秦皇(5)
清代梁玉绳说:“余常谓世以‘焚书坑儒’为始皇罪,实不尽然。……其所坑者,大抵方伎之流,与诸生一时议论不合者耳。”(《史记志疑》)
  第二,如果说坑这四百六十个人就叫做“坑儒”,那么这个事件只是一个偶然的个案,而不是一项行之于全国的政策,事实上许多儒生在秦始皇、秦二世在位的几十年间一直活动在秦朝的朝廷与皇帝身边。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清代梁玉绳也说:“《叔孙通传》载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问陈胜,又通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征鲁诸生三十余人,……则知秦时未尝废儒,亦未尝聚天下之儒而尽坑之。”(《史记志疑》)
    六 秦朝灭亡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秦朝统一六国后,不让黎民百姓休养生息,接着连年用兵,伐匈奴、伐南越,永无宁日,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反复地论说过这个问题:
  主父偃论秦朝灭亡的原因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徐乐论秦朝灭亡的原因说:“秦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秦郡县图其二是无限度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如修长城、修直道、驰道、修宫殿、修陵墓等等。
  这里边的修长城、修直道、驰道,是有关边防建设、有关军事与地方交通建设的,不能说是没用,但规模太大,动用的劳力太多,作为当时只有三千万人,只有像今天一个小省的人口来说,是无论如何没法承受的。修长城的问题家喻户晓,单说这“驰道”一项,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些从当时的都城咸阳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高速大路,最宽的达到五十米,最窄的也不小于二三十米。中间供皇帝的车马走,两边供百官臣民使用,两侧都要种上青松,如此等等。不用说多,就是修一条、两条,得要花多少人力?
  再说修那些单供统治集团生老病死享用的宫殿、陵墓,就更令人无比憎恨了。《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每灭一个诸侯国,就按着该国宫殿原来的样子,在咸阳旁边的渭水北岸再盖上一所,让投降了他的那些六国的国王们带着他们的妃子宫女各自住在相应的宫殿里。整个渭水北岸几十里长都是这种六国降王所住的宫殿。至于秦始皇自己的宫殿,诸如咸阳宫、芷阳宫、宜春宫、长杨宫、梁山宫、甘泉宫、步寿宫,光在当时的关中地区就有三百多所,东方地区还有四百多所。秦始皇还不满意,还要修建更豪华、更壮丽的阿房宫,结果没等修完,秦王朝就被陈涉、项羽、刘邦推翻了。
  秦始皇一方面祈求长生不死,一方面又为自己建造古今无与伦比的陵墓,光是在这个陵墓上参加劳动的每天就有七十万人。今天参观始皇陵,人们都惊呼它的气魄是多么宏伟,但却不知它是由几十万劳动人民的白骨堆积起来的呀!
  其三是秦始皇晚年专制、多疑,更加使他残暴、好杀。《秦始皇本纪》上有这样两件事:一件是说,秦始皇带着从人在山上眺望,看到丞相李斯在山下经过,前呼后拥,带的从人成百上千,秦始皇心里不高兴。过了几天,秦始皇再看到李斯的出行时,从人少得多了。秦始皇知道这是因为自己身边有人将自己的态度透露给了李斯。秦始皇很生气,他察问身边的人,没人承认,于是秦始皇就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了。另一件是,天上掉下一块陨石,上面刻着字说:“始皇死而地分。”他知道这是有人捣鬼,他拷问这块石头周围的人,没人承认,于是秦始皇就把住在这块陨石落点周围的居民全都杀死了。
  

千古一帝话秦皇(6)
秦直道遗址其四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然只迷信商鞅、韩非和李斯所倡导、所推行的严刑酷法,而不懂得采用儒家的仁义学说;只迷信武力镇压,而不懂得思想教化,不懂得文武并用、有张有弛,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等等。尤其是秦二世上台以后,他不仅不对秦始皇的错误政策有所拨正,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秦王朝就只有被人推翻,不可能有更好的结局了。
  明代王世贞说:“(秦)所以失天下者,其罪不在始皇之取,而在守也。……籍令秦称皇帝,罢侯置守令,而轻徭薄税,以与天下相安于无事,夫谁曰不可?善乎贾生之言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是一个立有丰功伟绩,但由于没有历史经验而最后陷于崩溃的悲剧人物。秦始皇虽然失败了,但他为刘邦、为汉武帝统治的成功做了极其精彩的预演;秦始皇的诸多尝试和失败,为刘邦、为汉武帝的胜利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暴政与其骄奢淫逸有讨厌的一面,但他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得相当客观,对秦始皇与秦王朝的悲剧命运表示了惋惜与同情。司马迁认为秦王朝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事异变,成功大”;他斥责那些否定、蔑视秦王朝,不承认秦王朝的历史地位,说秦朝只是一个“闰朝”的汉代人思想荒谬得简直“与耳食无异”,也就是说与想用耳朵吃饭一样荒谬。
    尾声
  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死在他东巡沿海各地的返回途中,路经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的沙丘宫的时候。秦始皇原本是立下遗嘱让长子扶苏回朝继承皇位,结果诏书被赵高、胡亥、李斯所篡改,他们杀扶苏,而立了秦始皇的少子胡亥。胡亥上台的几个月后就爆发了陈涉领导的全国农民大起义,再过了两年零三个月,秦王朝就被首先攻入咸阳的刘邦所灭。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一共存在了十五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咸阳末路悲黄犬(1)
  ——司马迁笔下的李斯
    一 李斯的个性特征
  李斯的事迹详见于《史记》中的《李斯列传》一篇。作品一开头就写了极具李斯个性特征的两个故事:
  其一是李斯见鼠之叹。大概意思是说:当李斯年岁不大、还在郡里当小吏的时候,他看见厕所中的老鼠吃的东西既不好,还经常被进厕所的人和狗吓得赶紧跑;后来李斯进入国家的粮库,看到国库中的老鼠住在高高大大的房子里,各种质量极高的粮食吃着,还很少有人、有狗进来惊扰它们。于是李斯深有感慨地叹息说:“人活一辈子就如同老鼠一样啊,关键就看你给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地位!”
  其二是李斯向他的老师荀况告别时所说的话。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曾跟着老师随从荀子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等学得差不多了,李斯看着他们楚国的国王也没有什么出息,值不得为他做事;再看东方的其他国家也都一个个被秦国打得朝不保夕,没有一个能够让他在那里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于是他就想西下入秦。他向他的老师荀况告别说:“俗话说,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如今七雄并立、虎斗龙争,是纵横家、说客们发挥作用、操纵时局的时代。现今秦国是嬴政为王,正想吞并天下、一统国家,从而称皇称帝,这可正是我们这些有作为的游说之士抓住机会建功立业的时候。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卑贱地位而不积极地寻求改变是最无能的表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长期地处于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还要高唱什么‘安贫乐道’,说什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这都是骗人的鬼话,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思想。所以我李斯下定决心要到秦国去为秦王嬴政效力!”
  这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斯重视“得时勿怠”,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看准并抓紧时机,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本来没有错,司马迁的人生观就是“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他歌颂的《史记》人物,很多都具有这种品质;但这不是目的,这要看究竟是为何而做,怎样去做。
  其二,李斯最不能忍受的是低下的职位和贫贱的地位。他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职位低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活穷困。”单看这两句,也还不能一下子就说是对是错,还要分析职位低下与生活穷困的现状是怎么造成的以及你准备用什么手段来改变它。
  其三,李斯最看不起那种“长期地处于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还要高唱什么‘安贫乐道’”,他认为这是唱高调,是假清高;是“光长着一副人的样子”,根本上就不是人。这就把孔子所说的“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等,统统说成是“非人之情”。如何追求富贵、摆脱贫贱,别人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而李斯没有。他把孔子、孟子以及他的老师荀子的“甘居于贫贱”都加以蔑视;在他看来,只要能求得富贵、摆脱贫贱,他可以不择手段。而且这段话不是说在别的时候,而是说在与他老师告别的时候。告别应该说一些有感情或向对方表示安慰、祝福的话,而李斯不是,简直是在进行痛斥,是在向对方宣告绝裂,表示他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二 李斯的历史功绩
  李斯到达秦国,帮着秦始皇做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李斯列传》对此写了两点:第一点是李斯首先劝秦始皇要趁当前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消灭东方六国。李斯劝秦始皇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其瑕衅而遂忍之。”意思是:“老是‘观望’、‘等待’,那就要失去机会。一切办大事、成大功的人,关键在于看准时机狠下毒手。”他还说:“就凭今天秦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