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血证 >

第2部分

血证-第2部分

小说: 血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八年未见面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你还是一副书生气。”

  “这么说,你若认不出,是不会救我了?”杨天顺在黄汉国肩上狠捶了一拳。

  “救是要救的,不过,不会急得放枪。”

  “你什么时候来太平镇的?”

  “刚来四天,你也看见了,我还不认识这些坐地虎呢?对了,你来镇上是……”

  “我从学校回来,刚下火车,想搭车回家。”

  “那位女士……”

  “她是……”杨天顺转过身愣住了,他与黄汉国只顾得高兴了,没注意姑娘已悄没声已走开了。

  “你与她……”

  “不相识。”

  “噢,原来你是想做个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英雄呀。”

  两人哈哈大笑。

  围观的人已散了,剩下几个好奇的还在看着。

  “走,咱们回去好好唠唠。”黄汉国挽起杨天顺的手臂。

  护兵拎着柳条包跟在后面。

  黄汉国刚来镇上,营部安在商会腾出的一个套院,后院有三间瓦房,算是他的家了。

  杨天顺走进黄汉国的卧房,从其摆设,看出他还是个未婚者,透过敞开的门,可见西屋有女人之物,收拾得清雅、洁净,杨天顺马上想起到,那是黄汉国妹妹的住室。

  “汉国,你是不是抱定独身主义了?你长我三岁,该娶妻生子了。”

  黄汉国忙着倒茶,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介武夫,那个女人会嫁给我呢。”

  “都升营长了,还愁娶不着老婆,怕是你的条件太苛刻了吧。”

  “照说娶个老婆并不难,可是娶个啥儿样老婆,这马糊不得,天顺,我们虽然多年不见,你也应该了解我,我不想娶一个想当官太太的女人,也许这是受了你的熏陶,多读了几本书的缘故。我总想娶个志同道合,能给予我帮助的女人,可是这样的女人实在是太难找了。”黄汉国一改军人的风度,此时,到象个受过爱情挫折的人。

  杨天顺与黄汉国同窗三年,是在县里一家“山东会馆”,会馆共有十六名学生,大多数来自僻远的乡村,教书先生是位年过花甲的山东曲阜的孔子后代。当时,能入会馆的学生,大多是家中富裕的子弟,学费并不贵,开销都用在吃住上,杨天顺读了近一年时,黄汉国来到会馆,与杨天顺学同样课程。始初,杨天顺以为黄汉国是哪儿家会馆淘汰的学生,来此重读,颇瞧不起他,后来得知,黄汉国父母早逝,他与一个妹妹相依为命,常给同屯的一个秀才送柴帮工,闲暇时跟秀才识些文字,秀才见他聪明灵慧,执意将他保荐到县里闻名的孔老先生门下,加深学业,求图远大前程,学费孔先生减半,吃住费用靠的是变卖父母留下的几亩薄田,其妹暂居一个远房表哥家。

  杨天顺了解到黄汉国的身世,极为敬重,与黄汉国结为朋友,时常暗中资助黄汉国,他深知黄汉国的性格,若馈赠钱物,他不会接受,鉴此,他找借口与黄汉国一同吃饭,将自己的衣服以穿着不合身为由送给黄汉国。

  黄汉国与杨天顺要好,决非出于利已目的,他是看杨天顺虽家境富裕,却生活俭朴,专心学业,才与杨天顺相交。

  三年过去,杨天顺与黄汉国约定报考的县国立高中,两人自信能考上,试前,黄汉国回家一趟,返回后,便改变主意,说什么也不考了,杨天顺逼问再三,黄汉国迫出因由,原来他妹妹生活在表哥家,受尽白眼,前些天因妹妹贪看哥哥代回的书,做糊了饭,挨了表哥打,黄汉国与表哥争吵几句,表哥将黄汉国兄妹逐出家门,现妹妹寄居秀才家中,可这不是长久之计,黄汉国说此次回来,一是告诉杨天顺不能遵约同考,二是收拾行李回到妹妹身边。杨天顺好不凄然,恳求黄汉国继续读书,黄汉国决心已定,是谁也劝不动的。杨天顺考上高中后,专程去黄汉国的家,住了几天,两人见面,黄汉国向他表示祝贺,杨天顺为好友无奈辍学,流下惋惜的泪水。

  “天顺,你还记得在水里救我的事吗?”黄汉国沉思着说:“就是在我家的后河套。”

  “记得,那次我救了你,今天你救了我,算得上知恩图报了。”杨天顺开玩笑说。

  “你没想过我水性比你好,怎么会被淹着呢?”

  杨天顺不解地摇摇头。

  “你呀,至今还朦在鼓里,其实我是想寻死。”

  “为什么?”

  “我见你考上高中,想到自己处境,心里太难过了。”黄汉国道出这番实情,着实使杨天顺好个惊讶。

  “汉国,当时你想过吗?你死了,你妹妹怎么办啊?”

  “就因为这点,我更不能忘记你这个大恩人啊。”

  “还说不忘呢,好几年见不着你的信。”

  杨天顺入学高中,黄汉国参加东北军,始初两人尚有书信来往,后来黄汉国所在队伍调入关内,住址不定,断了音信,在一个假期,杨天顺去黄汉国所住过的秀才家,秀才已死,黄汉国升为排长,将妹妹接走,不知去向。

  中午黄汉国喊来护兵,令其去饭馆买些洒菜,被杨天顺止住,他说急于回家,他家离太平镇四十里地。

  “你我重逢有说不完的话,不能住下来吗?再说,你还没看见青青呢。”

  “她上哪儿了?”

  “随大车去县里看望她的老师,晚饭前能回来。”

  “路上碰面怕是不敢认了。”杨天顺眼前浮现出一个闪着亮晶晶眸子,扎着两条小辫的调皮面孔。

  “现在已是大姑娘了,你见了肯定会吃惊的,咋样儿?为了青青,你也该留下呀。”黄汉国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改日再来,以后我们相聚的机会多着呢,今天实在是……”杨天顺说到这儿停住口,他没有告诉老同学,他是因病回来的,车上颠簸,街上与兰炮尖争吵,加上这阵长谈,他身子渗出了一阵又一阵冷汗,衬衣都湿透了,他急盼回家好好歇息。

  黄汉国欲叫马车送杨天顺,被杨天顺谢绝了。

  “汉国,镇上全生堂是我家的商号,那儿有马车。”

  “全生堂好有名气呀,我在县里就听说过。”

  午后,杨天顺在全生堂简单吃了几口饭,乘上药堂常备的马车出了镇。

  时值四月,小草已拱出地皮,连接成片,如柔软的绒毛,在暖暖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磷磷的光泽,路两边的山坡,有的树叶已染上绿色,有的树木还是枯黄,不过,这是暂时的,用不上几日,便是一派春色。

  杨天顺与每次回来一样,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心中便油升起眷恋和欢喜之情,他靠着柳条包,药堂的掌柜、父亲的心腹、杨天顺称为二叔的董二鬼头特地在车上多铺了厚被,知道杨天顺身子发虚,还抓了几包子补药,吩嘱车老板,路上经心照顾好杨天顺。杨天顺额头汗津津的,他用手抹揩着,此番动作,在学校会被人耻笑的,回到家乡,杨天顺不在乎了。

  车老板是个老把式,话语少,不住地吆喝马,车子又快又稳。

  “哒哒……”后面传来急促的马啼声,顷刻,掠车边过去,在前面横住。

  车老板停住车。

  这是匹单骑,雪白的鬃毛,无一丝杂色,滚圆的马臀,高昴的马头,马腿如四根柱子,懂行的人一眼能看出,它是稀有的良驹。马上坐着一个女人,披着红斗篷,篷襟分搭在左右腿上,露出带有花点的紧身上衣,脚蹬一双矮腰皮靴,一手提缰,一手握着马鞭,好个威风,好个洒脱。

  杨天顺看这女人眼熟,象是上午在镇上……不,不像,那姑娘在杨天顺印象中是泼辣的村姑,穿戴吗,他记不清了,反正没披斗篷,没骑马。

  那女人笑着问:“傻愣啥儿呀,不认识了?”

  “你……你是和兰炮头……”

  “是呀,好不容易赶趟集,偏偏碰上那个王八蛋,让他熊了一顿,真丧气。”

  “真的是你呀,我都不敢认了。”杨天顺这样说心里不无一种困惑,山里会骑马的女子不乏其人,但敢抛头露面,单骑走山路,太少见了。

  “这位大哥,今天多亏你呀,不然我准吃大亏,我该咋谢你好呢?”

  “一件小事,不值得谢,要说谢,就谢我那位当营长的同学吧。”

  “你说黄营长?他与兰炮头穿一条连裆裤,都不是好东西。”

  杨天顺明白这姑娘在镇上不辞而别的原因了,他想对她解释,又一想,解释也没用,他想换一个话题,便问:

  “小姐,你住哪儿个屯呀?”

  “啥儿小姐大姐的,多难听,我叫林小风,住在山那边。”

  杨天顺认真地往林小风所指的方向眺望,可除了屏风似的山岳,什么也看不见。

  林小风一看杨天顺的神情,禁不住咯咯地笑了。

  杨天顺不知林小风为什么笑,莫明其妙地看着她。

  “嘿,读书人咋都傻头傻脑的?好了,不耽误你赶路了,山不转水转,再见面时,我说啥也要报你的搭救之恩。”林小风说完,挥鞭打马,如流星赶月似的奔东南方向下去,不一会儿,消失在树林深处。

  杨天顺怔怔地注视着,怀疑自己坠入在梦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血证(2)


  杨天顺家住宝和屯。

  宝和屯是出山后第一个大屯子,三面环山,往西是平川地。屯子有五佰多户人家,低矮的泥草房,占有四里多地,大多数是庄稼人,也有靠山吃饭的猎手,还有寥寥可数的手艺人,如泥瓦匠、木匠、油匠。

  屯南有座大院套,这就是杨天顺的家,人称杨家大院。

  大院坐北朝南,院墙是用黄泥拌草叉垛而成,墙高八丈,宽两尺,常年风吹雨淋,墙壁坚硬如石,大院四个角落,筑有四个炮台,里面住有炮手,夜里每个炮台都挑出标有杨家字样的灯笼。大院前后两门,拉米送柴的大车从后门出入,平日紧闭不开。前门修有门楼,两扇门板是上等松木做的。外包黑铁皮,开关时须有两人同时推动,门垛是整块的青石,白日里大门不关,门边有张椅子,坐着个炮手,家里人或来客乘坐的马车可以从前门进院,人下车后,马车便顺西墙根绕到后院。院内分前后院,前院是清一色的青砖房,有三十多间,杨家老少住在这儿。后院宽阔,住的多是做活的劳力、伙计。灶房、粮仓、牲口圈、柴垛也都在后院。总之,进入院中,如走入一座城堡,一个部落。

  杨家大院不但是宝和屯的首富,在方圆百十里,包括太平镇,提起杨家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杨家到底有多少土地,山林,恐怕只有一院之主的杨仁德心中有数。

  杨仁德是杨天顺之父,他十岁闯关东过来,那时的宝和屯只几户人家,杨家在此扎根后,跑马占地,放火烧荒,数年,初具规模,杨天顺祖父去世,杨仁德当家主事,凭其耐劳和聪明头脑,他除了种地,还拉起木帮,采伐树木,后又从油房、烧锅入手,经营起商号,如此一来,他家的财富如雪球,越滚越大,随着家业兴盛,杨仁德不能不考虑如何守住这份财产,他舍下钱,买来数十棵快枪,雇来炮手。同时,他广交朋友,有一年冬天,一个要饭花子因又冷又饿倒在大院外,恰被出门回来的杨仁德看见,他让伙计把花子背到上房,又焐被又灌姜汤,将花子抢救过来,几日后,花子身子复原,离开大院时,杨仁德送他棉衣和十块大洋,花子万分感激,跪倒磕头,流泪说大恩必报。八年后的一天,一个坐着八抬大轿的官人来到杨家大院,杨仁德迎出一看,并不认识来者,那官人纳头便拜,原来是曾被杨仁德救下的花子,他那年去城里,意外地做了官,此来是报恩的,奉上的谢礼有白银、黄金,杨仁德一文未收,他有个怪癖,不喜欢与官府交往,不取不义之财。那位官人大为感叹。第二年,不知为何,官人被示众砍头,杨仁德听说后,花钱将他尸身买下厚葬。此事在山内外传为美谈,人们更加敬重杨仁德了。

  杨天顺在院里下了车,一个年近五十的男人,快步迎出来,笑着说:

  “天顺回来了,事先咋不打个招呼?喂,来个人,把箱子接下,送到二少爷房里。”

  “小帽叔,一天还是那么忙吗?”

  “我这个人一闲下来非闹病不可,这不刚拢完帐,想去后院寻看寻看。”

  此人叫刘小帽,是杨仁德的磕头弟兄,几年前老婆病逝,杨仁德把他接进大院,让他帮助料理家事,颇得杨仁德的信任。

  杨天顺走进上房,这间屋宽敞明亮,桌椅古香古色,是杨家接人待客的地方。

  “二叔……”还没等杨天顺坐稳,从门外跑来两个孩子,抢先的是个男孩,###岁,虎头虑脑,后面是个女孩,不到五岁,长相招人喜爱。

  “小奎,小梅。”杨天顺把两个孩子搂进怀里,轮流亲两个孩子脸蛋,痒得两个孩子嘻嘻笑着。

  小奎噘嘴说:“二叔,你上次走,不是说过几天回来的吗?我盼呀,盼呀,把眼睛都盼疼了。”

  “二叔是想回来,学校不放假,我要是逃学,老师打屁股的。”

  “二叔这么大还挨打,我不信。”

  杨天顺站起来,抱着小梅问:“你想不想二叔呀?”

  小梅奶声奶气地说:“想。”

  “哪儿想?”

  “这儿想。”小梅胖胖的手点指着胸窝。

  “想二叔什么呀?”

  “想二叔的糖球。”

  杨天顺哈哈大笑说:“二叔真的买了糖球,在箱子里呢,走,咱们去取。”

  小奎扯着杨天顺衣角说:“二叔偏向,不抱我。”

  “好,我抱你们俩儿。”

  “小奎,你这么大了,不要叫二叔抱,二叔刚下车,多累啊。”说这话的是个女人,年约二十六七岁,五官端正,衣着洁净,她叫姜淑英,是杨天顺的嫂子。她随孩子进来,微笑地看着。

  杨天顺亲切地唤说:“大嫂。”

  “这孩子从窗户看见你,下炕就跑,小梅连鞋都没穿。”杨天顺这才注意到小梅光着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