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烽火智囊 >

第41部分

烽火智囊-第41部分

小说: 烽火智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少将跪在门口不肯走,要求见蒋纬国上尉。蒋纬国赶快出去把他扶起来,那人把枪还给蒋纬国,蒋纬国也交还他的枪。并说,这事没有什么,这把枪任凭谁见了都会喜欢,将军如果喜欢的话就带回去用好了;那人坚决不肯收,说那不行,以后见了老太爷下不了台。
  另一次是蒋纬国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武官换人,新任武官是酆悌少将,他是所谓“十三太保”之一,也是中枢的重要幕僚。他看到蒋纬国有一把漂亮的七六二手枪,当下就心痒难熬,厚颜提出交换。而他给蒋纬国的一把手枪是二五的,枪栓拉不开,完全锈死。蒋纬国说,这么一把手枪,他还好意思自己佩戴,还要交换。军人的枪是第二生命,哪能让枪锈得连拉都拉不开。蒋纬国对这些家伙充任高级军官实在是失望,而且这个酆悌明明知道蒋纬国的身份,竟然敢这样占其便宜,蒋纬国就更加怀疑他的智商,这些人除了以官阶压人之外,别无他能。而且最糟糕的是,他自己所配挂的手枪锈得不能用,还不觉得是耻辱,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即使他表现有礼貌,也只是封建的观念而已。做一个现代军人,那还差得太远。
  抗战初期要坚壁清野、焦土抗战,不能把一个完整的长沙交给日本,但是烧城应该由里往外烧,酆悌反而从四个城门开始烧,人民还没撤走,把老百姓烧死在里面,通常以为,长沙纵火案的幕后指使者即蒋介石本人,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披露了内幕(《张治中*》,中国文史出版社)。而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否认,认为蒋介石当天离开长沙,当晚就发生火灾,总策划乃张治中本人,执行者正是酆悌,所以他死得并不冤枉。酆悌等人若真是对纵火有看法,完全可以抗命或出走,或等民众迁移出逃后再执行也可。但他们完全罔顾人命,也许这些人理解“焦土抗战”全然仅就字面意思来诠释,他们的灵魂让失败主义弥漫占据。
  从这些迷离的乱象中蒋纬国看清了中国的军队是怎么样的一批人所组成,要带着这么一批人去打仗,还要面对如此精锐的日军,还要打胜仗,真是不可思议。
  时局动荡不已,社会转型备受阻碍。专制官场的恶习存留在民间也存留在政府内,不论是谁,稍有权威后就开始耀武扬威了。有一次大家为此话题辩论,蒋纬国认为实在不值得如此争论,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现实,努力纠正。例如一个小小的二等兵,当他奉派去当桥头盘查哨时,自认有了权威,执行任务时就对老百姓大声呵斥,或者有其他不礼貌的行为;这怎么能取信于老百姓呢,蔓延下去,就成了治理的痼疾。
  蒋纬国英俊刚毅、果决细腻、侠骨柔肠,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忍让自守,都恰到好处地渊然融汇于他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立命之本。读书打基础,兵学理念的系统化,待人接物都有修身的内涵。他做人的端正与低调,兵学思想的先进深锐,像极辛弃疾,像极古德里安。他的兵籍经历完整,训练履历完备。
  正如唐德刚赞美光绪帝一样,说他是中华好儿郎,蒋纬国亦然。唐先生说:“从为国为民、牺牲小我的动机着眼,光绪帝这位爱国青年,实在是我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尧舜之君。”这是从天赋的心性上来说的,“但是光绪帝毕竟是长于深宫之中,受制于无知而狠毒的母后的一 个儿皇帝”。这后一点,蒋纬国就远比载湉(光绪帝)幸运多了。 。 想看书来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6)
蒋纬国是不负时代的好男儿,深合孔子提出的“仁”的定义,就是讲男性的气概、精神与气度,这是一种很高贵的做人的境界。他身上也有儒、道二元道德观,崇尚积极、进取,但也配合了谦卑、消极。他曾因流露对政战制度的不满,因而受蒋经国排斥。他一切以军事坐标为参照,职业目标明确。好处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坏处是缺少心机和应变的手腕。因为毫无城府,更不会耍弄政客手腕,一切以专业的眼光来策划施行,极为讨厌翻云覆雨那一套,因而常常吃亏。尤其在政治参与方面,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更不会有意识笼络人心。
  无欲则刚,唯善而行,无论乱世治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蒋纬国深知此理,凡事一应大小俱以不争之心而处之,则不争而自得矣!
  他是当时顶级人物也即军政元戎的子弟,却无半点纨绔习气。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他踏实、深入、有远见,虑事周详,长期保持良好心理素质。他不轻易许诺,但他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他也不是不急于求回报,而是把帮助他人得到的欣慰作为最好的回报。
  蒋纬国颇能退让、忍受、克制。人生的苦楚无论有形无形,俱以平常心应之。其实汗水和苦修渗透其冰雪聪明,他对兵种认识深透,所提出战略战术的构想和过渡时期的老军人不可同日而语。在此意义上,所受的苦越大,则收获亦愈大,其为人亦将愈有味道。
  他做事磊落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大处目标既定,则细处实施细于毫发,考虑极为周详,参照系和联络面皆能周到照顾,是罕有的参谋专才。他长年的军旅生涯使他保有一种气节的磨炼,他是了不起的时代骄子,具有国家所需要的勇气和远见。
  蒋纬国的这些事迹,惜乎都是晚年才予披露,设若当时能有敏感的战地记者,将其挖掘写成通讯、札记,甚至不劳打磨,只须实录,便是一篇篇难得的上佳文章,让那些颟顸的军阀及其子弟看了,因睹文而生惭,因生惭而惕厉,那该是何等的功德。
  抗战期间初露锋芒 从战术改进入手
  蒋纬国留德时参加山地兵训练,看中的正是它超常的艰苦,他想如果过了山地这一关的考验,回国抗战,什么兵种都将不成问题。仅山地兵的背包一项就非其他兵种可比,一般兵种的背包是25磅,山地兵则是45磅,再加上武器、弹药、十字镐、防毒面具等,单人负重在70磅左右,所以一场行军下来艰辛难以言喻。
  蒋纬国初到德国,入伍训练时参与了两次军事行动,首次行动就让他领略了德军行动的精确性。德军军营里枪支专属保管,在宿舍的门口有枪架,枪架上方有一缺口,下方有一枪座,可以放置枪托,整个枪架呈45°角,士兵出门时可顺利拿枪。课程设置反复训练营连战术,所以毕业生对于营、连、排、班、伍战术都充分了解,并且熟悉团以下之火力支援以及装备。以传递信息为例,如何才能让后方军官知道本军的第一线身在何处?那时候蒋纬国交给每一个班的正、副班长每人一面指挥旗,这面指挥旗是长方形的,一面是迷彩,另一面是红白相间的小方格,非常明显,平时折起来成为正方形。在没有敌情状况之下,反过来折为红白相间的小指挥旗;在第一线时,就把旗帜拉开,往地上一插,迷彩面对敌人,红白相间面对己方,后方一看就知道第一线的前沿在何处。蒋纬国告诫说,作战时,如果连长、营长都不知道自己的第一线在何处,这场战役打起来是很辛苦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7)
蒋纬国强调德军的入伍训练一开始就是班教练,让士兵具备全班性的概念,培养自己是班里的一员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训练士兵如何协同作战,如射击及前进时相互掩护。他解释说,当军队接近战线时,在敌人火力下,一个班只准一个兵前进,其他都是火力掩护,后面的先跃进,在战场上接近火线时,应该由一排掩护、一排前进,接下来由一班掩护、一班前进,到了最后就是各个跃进。跃进时,一个班里面只有一个兵在跃进,其他的都是火力掩护,所以跃进时应由后面先跃进,后退时则由前面先后退,一个班如果已经剩下7个人,就用7支枪先掩护一个人撤退,再掩护第二个人撤退,如此一来,这些人才能安全撤退,否则就会做无谓的牺牲。国民党军队没有专门的人来教导各个后退,在战场上也不会使用,德军则把此视为重要的科目。
  单兵教练在班教练里完成以及各个后退的训练,是德军的特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蒋纬国回国去第一师报到后,就发现该部队的教育与训练的计划虽然也有班教练至营教练的课程,却完全脱离实际。他就请求师长让他参与部队实训。师长说:“我们也正想知道你在德国所学的部队训练的方法。”蒋纬国就跟师长说:“我们的各个教练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因为我们认为士兵不够聪明;而德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们一开始训练就是班教练,各个教练则在班教练里实施,让每个士兵在一开始就了解自己是团队里的一员。”蒋纬国以为,胡宗南对形式的注意多过于实际,于是蒋纬国设计某一个新科目后,胡宗南就会把全师的干部召集起来,由他做示范,他们回去后再如法炮制,帮助全师的发展。
  蒋纬国说,国民革命军在与日军作战时,我方在前进到敌人阵地前,表现得都很不错,可是一旦冲锋发起后,还看不见敌人,等我方到日军阵地旁边后,日军才跳出几个兵,轻轻一个拨弄,我们的士兵全倒在地上,这是国民革命军的近战格斗训练出了问题。所以蒋纬国在当营长时,就主动向胡宗南建议在七分校随时开设短训班,他向胡氏保证,受过近战格斗训练的人,与日军作战时,绝对比日军还要强劲。
  抗战中期,潼关以东归汤恩伯部队防守,潼关以西归胡宗南部队防守,分属第一战区与第十战区。蒋纬国起先在赤水,后才到潼关守河防。地理上,他与汤恩伯总部管辖之战区相隔一条十二支河,常常看到汤总部之军队卖渡,造成这边战区的困扰。
  日军一直把一○五平射炮标定在国军的火车上,所以火车在进入射程之前要先烧火,把蒸汽烧足后再用最高的速度通过,称为闯关,从东向西来的火车很容易通过,只要在射程内快速通过即可,所以闯关车从来没有出过毛病。
  有一次,汤恩伯军队卖渡,从他那一区来了一批人,竟然带了12个地雷,预备炸掉蒋纬国他们的隧道,幸好被蒋纬国侦破,才没有酿成大祸。他在各处都布有眼线,甚至在河的另一边,所以他们还没有过河前,他就已经接到消息了,并且判定他们还会再来,于是就派一个班在那儿守着,给他们来个瓮中捉鳖。如果这些地雷在隧道中爆炸,就会有好几天无法通车子了。
  当时日军有一个构想,预备兵分两路围攻重庆,一路从汤恩伯战区压迫过来,蒋纬国判断日军知道要拿下重庆并不容易,因为日本空军已大大损耗,而且日军要把空军主力放在太平洋战区,所以在大陆本土作战的日军航空队很是乏力;而中美混合空军编练成功,中方军力大大增加。基于此,日军就改从地面压迫中国空军基地,使空军基地逐步后退,希图将中国的空军基地压迫到第二线,对他们的地面作战就有利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8)
当日军到达陕川、灵宝,快要到达潼关时,蒋纬国这一个营就奉命调预备队连去守十二支河。那时的军装是以粗布制成,经纬之间又不密,子弹袋也是以布做成,像个网子,如果没有子弹夹,子弹就漏出来,蒋纬国就发明把旧军装用三层叠起来,做成弹袋,弥补原有之弹袋。士兵常常上身*,扛着步枪与大刀在十二支河布防,日军不敢轻易靠近。
  日军战车第三师驻防该地,想打下潼关,不过潼关的地形无法让战车作战,只有河边才适合,所以蒋纬国就在河边设立反战车设施。他的部队每个士兵都受过战车肉搏战的训练,他们把步枪插在战车履带里面,让履带断掉,然后再用急速手榴弹(又名摩洛托夫鸡尾酒,也就是将酒瓶装满汽油,并放进白磷或黄磷,当磷接触空气时会自动燃烧)丢进战车透气孔,等汽油流下去之后,白磷或黄磷接触空气就会燃烧,战车自然也会燃烧起来,引擎一旦着火,战车也就毁了。
  春秋时,齐威王要和齐国大将田忌赛马,田忌的谋士孙膑授予奇计。就是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是田忌的下马惨败,不过上马和中马皆赢。此种竞赛策略,属于运筹学中的博弈论,但不论怎样的精通运筹学,上马和中马也需相当的实力,如果上马且在对方下马之下,那任何神机妙算也是枉然。所以,战术的精勤训练,乃是战争中最基础的部分,不可等闲视之。张发奎说:“我参加了淞沪、武汉、桂柳会战。可以说,在战略上这三次会战都是成功的,我们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但在战术上,我们失败了。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还多次重创敌军……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以空间换取时间”。(《张发奎口述自传》)从这个角度来看蒋纬国的战术体系构建,一丝不苟,从脚底下做起,丝毫不予假借,确乎是用心良苦。因为他意识到,在这一层面上,没有丝毫投机取巧的侥幸和可能。
  幕僚的学养准备与超越的眼光
  蒋纬国认为,战略牵涉三个因素,力,力量;空,空间;时,时间。战略考量必须有通盘计划,在时间方面是传承的,在空间方面是全面的,幕僚作业要订出主计划与副计划,或备用计划,再召集有关人员修正计划。除了研究事情本身的对错与好坏之外,还要研究事情的可行性,第二步就是策划远程计划,这并不是以时间为限,而是以敌人的能力为研判标准。
  在战略上,力、空、时三要素需要配合,战斗讲究力;战术讲究空;战略则讲究时,时效若失去,费尽移山心力都难以挽回。
  蒋纬国的所有各时期学习笔记都很整齐,他到空军教授战术课程时,人家看了都不敢相信是他写的,因为那些东西就像是铅印的一样。
  胡宗南手下有许多留学归来的军官,但他用人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性,不论什么人,他都要摆上一段时间,说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