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7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第7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理氏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两个连在一起的李子从上游漂了下来。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捞起来。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像一个切开一半的李子反着对到一块,又像两个耳朵合在一起。这李子青里透黄,黄里透红,咬一口尝尝,又甜又酸。理氏还没顾得仔细品味,几口就吃完了。
  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里翻腾难受起来,光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她刚想站起来回家,忽听肚子里有人说起话来:“母亲大人,不要难过,等孩儿坐正了也就好了。”她红着脸,小声对着肚子问:“你是谁;怎么钻到我肚里了?”肚里说:“你刚才吃下李子,怀了我,我是你的孩子呀。”“你既然是我的孩子,也会说话了,快出来吧。”“不行,我要在娘肚里用心思考问题,考虑如何能使笨人变聪明,恶变善良。”“那你什么时候才出来呢?”“要等到天长严,牵骆驼的人来了,我才能出去。”转眼过了十个月,孩子还没有降生,理氏害怕了。她偷偷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小声问肚里的孩子:“儿啦,人怀了孕有七个月、八个月生的,也有九个月十个月生的,你都十个月了,怎么还不出生呢?”肚里问:“天长严没有?”理氏说:“天没长严,牵骆驼的没来。”肚里就说:“时间不到,我不能出来。”
  就这样,母子俩经常隔着肚皮说话,可孩子一直不肯出生。整整过了九九八十一个年头,这理氏已由当初的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她觉得自己没有几年阳寿了,实在等不下去了。这天她走进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问肚里儿子说:“儿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了,你还不该降生吗?”儿子又问:“天长严了没有?牵骆驼的来了没有?”“你怎么老问这两句话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娘啊娘,天机不可泄露,反正是天不长严,牵骆驼的不来,我不能出去。”又过几天,老婆婆想:反正天就剩了东北角一点没长严,今天我干脆给孩子说天长严了,牵骆驼的来了,把孩子给哄出来。主意拿定,她坐在床上,对着肚子说:“孩子快出来吧,天长严了,牵骆驼的也来了。”话音刚落,肚里的孩子就用力顶着母亲的右肋,老婆婆的右肋被拱了一个洞,接着老子便从母亲肚子里出来了。理氏一看原来是个小孩模样的白胡子老头,连头发眉毛都是白的。
  母亲的右肋流血不止,儿子见牵骆驼的没来,知道是母亲骗了他,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哭着说:“母亲大人,牵骆驼的没来,我无法撕下骆驼皮补在您身上,这该咋办呢?”说着,双膝跪地,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母亲说:“儿啦,别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为娘吃了河里捡来的李子怀孕生下来的,那李子又象两个耳朵,娘给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常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进入九泉之后,你在尘世上要做个好人,也不枉费我怀你八十余载了。”说罢,气绝身亡。李耳跪在母亲身旁边,好生痛哭一场。因为李耳出生时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的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坐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老子预料到即将要干戈四起的,再也忍不下这尔虞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他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就对老子说:“您这就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给我写下来吧。”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共五千多字言道德之义,这就是著名的《道德经》。书写成后,老子便过着隐居的生活,后人不知其下落。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前周灵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后,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当时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惯这些明争暗斗的行为,无意中得罪了掌权的甘简公,被免去了史官职。
  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已死,甘平公继位。甘成公、甘章公从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对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传。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间,掌管典籍史册,熟悉夏商周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处事的经验,又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政治事变和被罢官以后颠沛流离,见识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又因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又丢了守藏室史之职。
  老子生活在变革###的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后来被迫隐居,探求天道,世人不知其所终。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会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老子的思想: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尚书》。
  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诰;其中渗透着上述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尚书。大禹漠》记载着一段话,意思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够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这段话对老子的影响最为深刻。
  老子在隐居期间;把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的思考逐步升华为对宇宙生成本原问题的探讨。从《帝王世纪》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办法来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对巫史传统文化的理性再认识中;老子认为“礼教”的产生是社会和人性堕落的结果;进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着理性认识的路子上升到哲学的层次;提出“道”的范畴;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道”。“道”的本体是自然,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过程。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究竟是老子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没有说清楚,还是老子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都有两个方面。它们也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着;人们很难去把握住他们。人们往往认识到这一点;却忽略了另一点;讲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这就是“道心惟微”、道心难明。现在有办法了;就要是“允执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执;防止片面;就可以认识无穷的宇宙。他把这个方法归纳为八个字:“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被后来的人常常引用。这就是说,祸是福产生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距离塞上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邻人们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又都来庆贺,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好马,他又是一个喜欢骑马的人,结果堕马跌折了脚骨。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又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附近的青壮年大都被征去当兵,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却因为跛脚未能出征,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从个人和家庭狭隘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初步臆测到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原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说明老子没有把对立物的双方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动的、可以变动的东西。
  老子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老子描绘的社会图景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人民不用拿生命去冒险,也不用向远方迁移。虽有车船用不着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地方用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他怀恋那种结绳记事简单原始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生活动荡,民不聊生,人民迫切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老子不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种“小国寡民”的主张违背人类进步,是社会的倒退,只不过是一种空想,反映了没落阶级对现实斗争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斗争,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同时也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导致消极的宿命论。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化遗产:
  太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观。据史料记载为西汉建元元年道教弟子张廉夫为纪念供奉老子而建。
  东汉桓帝时,尊老子为道家鼻祖,在太清宫镇建老子祠。李唐王朝建立后,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对老子祠大加修缮。唐玄宗天宝二年,将老子祠更名为太清宫,建老子母亲李夫人祠名洞霄宫。北宋祥符七年,宋真宗亲赴太清宫、洞霄宫拜谒,并勒刻宋真宗为老子母亲所作的赞文,即《先天太后赞》碑。该碑高8米余,乃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俗称“三御碑”,保存完好,至今仍立于洞霄宫前。金代的《续修太清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太清宫历遭兵焚、水患及金代重修的情况。大量的文献、碑刻及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从汉代以降,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和老子故里进行祭祀。
  太初宫:为春秋末期老子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拜留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后人又称老子故宅。
  据元大德四年、清顺治十年《重修太初宫》碑文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望东方有紫气,知有异人通过,整日恭候,果见老子驾青牛自东而来,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经》五千言以传于世。意为先天一气浑成者,名为“太初”,后人即宅而观曰“太初观”。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更名“天宝观”。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更名“太初宫”。现址上的太初宫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筑构件。院内原来古柏参天,碑石林立,殿宇辉煌,殿内老子一气化三清像栩栩如生,均遭破坏。
  现在正殿为元代建筑特点,存有唐、明柱础。殿内塑有老子著经坐像、关令尹喜和牛童徐甲站像。院内有元、清两代重修太初宫碑石两块。太初宫偏殿东、西药王庙之间有回音现象。
  
  

庄子
——千秋一梦迷蝴蝶
  人物介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