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 >

第22部分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第22部分

小说: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24日晚上,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驱车来到钓鱼台宾馆,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批准了这次试验,同意聂荣臻到现场主持试验,并说,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3)
第2天上午9时30分,聂荣臻来到西郊机场,登上军用专机,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导弹试验基地机场,下午到达基地营区,风尘仆仆,顾不得休息,就听取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二机部副部长李觉以及李福泽、钱学森等汇报。
  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聂荣臻感到满意,但仍不放心。
  在这次会议上,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并且解释说,毛主席指示的意思是要大家从坏处着想,要充分做好准备,力争成功。
  大家要把各项最后的准备工作,做细做好。
  26日上午,他首先听基地党委汇报气象情况,同意把发射时间定在27日上午9时,并将这个时间报告给周总理,获得批准。
  以后又到实地,分别检查了用于试验的导弹和核弹头的准备工作情况。
  导弹、核弹头的各项测试数据都是正常的,他批准将核弹头运到导弹发射阵地进行对接。
  下午聂荣臻到导弹发射架下“坐镇”,看“两弹”对接,进行通电试验。
  这是项最危险的工作,人们劝聂荣臻离开,进入掩蔽部,以防不测。
  他干脆拿把椅子坐下说:“你们什么时候对接通电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
  令在场的人极为感动,也极大地鼓舞了操作的科技人员的信心。
  对接通电完,确证情况良好,他高兴地在导弹发射架下,与在场的科技人员、领导干部合影,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念。
  晚上,聂荣臻仍在想着试验时万一导弹带着核弹头掉下来怎么办的问题,心系着红柳园居民和两个基地科技人员指战员的安全。
  于是派人将导弹核武器安全自毁系统的试验纪录影片找来,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个系统是可靠的,他才放心去睡觉。
  27日上午8点,聂荣臻来到发射阵地附近的指挥所,勉励在地下发射控制室冒着风险,坚守岗位的发射小组人员,要沉着勇敢,坚决完成任务。
  可大家更多的是担心元帅的安全,因为他也冒着同样的风险。
  临发射前15分钟,核试验基地报告,凌晨2时起,基地核导弹的预定弹着区3000米高空,出现了一股6到7级左右西南向的强风。
  这是个突然的情况,这股风会不会使导弹偏离弹着点?聂荣臻立即向周恩来报告。
  周恩来果断地回答:“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
  聂荣臻最讲科学,信任专家,就征求在场专家们的意见。
  专家们进行了短暂紧张的商量,得出结论,认为影响不大。
  于是聂荣臻一挥手,“按预定时间发射!”上午9时整,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点火,呼啸着腾入长空。
  各项数据不断传到指挥所:导弹飞行正常,信号良好,轨迹正常,准确飞向核试验基地靶场区,飞行9分14秒钟以后,核弹头按顺序在距地面569米的高度实现核爆炸。
  聂荣臻立即在电话上向周恩来报告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喜讯。
  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人们一片欢腾!聂荣臻走出指挥所,向大家挥手致意,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了热烈祝贺以后说,国防科学技术,在党的领导下,整整进行10年了,这次试验成功,是对党对人民的献礼,也是对国防科学技术10年工作的最好纪念。
  人们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上午,导弹试验基地也召开了庆祝大会,人们都欢欣鼓舞,请聂荣臻讲话。
  他在讲话中说:“这次试验是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
  是在过去导弹和核弹头分别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更高级的试验,是带有战斗实用性质的试验。
  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的设计是成功的,水平是不低的,质量也很好。
  通过试验,发现和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为今后其他型号的设计和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初步摸索了这种战略性武器的综合使用性能,对今后部队的装备、训练、战斗使用、基地建设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4)
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可贵的,一定要认真总结起来。”
  10月31日,聂荣臻飞临核武器试验基地。
  这里地处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素有死亡之海的名声。
  外国人把它看做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代号。
  中国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和许多中外探险家曾在这里神秘失踪,被沙海吞没,或在古丝绸之路上,被干渴夺去生命。
  可如今,聂荣臻从飞机上看到,在浩瀚的戈壁沙漠深处,出现了一片耀眼的绿洲。
  他不由得低声感叹,真了不起!对基地的创业者们肃然起敬。
  飞机降落了,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前来欢迎。
  聂荣臻紧握着张蕴钰的手,连声说:你们真了不起,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11月1日上午,核武器试验基地也召开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大会。
  应基地张蕴钰司令员的要求,聂荣臻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这次试验成功后,3天来共有30万人到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报喜。
  世界各国都作为特大新闻,迅速而反复地报导。
  这说明,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高超的核技术和工艺技能,在尖端工业方面已经取得辉煌成就。”
  “你们基地已经建设6年了。
  6年来,你们的经历是不平凡的。
  基地刚开始建设时,正是我们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月。
  你们战胜了重重困难,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区,建立了革命的家园。
  1964年以来,你们在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你们的4次核试验任务。
  同志们很辛苦,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绩,我向你们致敬!”11月3日,聂荣臻到核试验基地弹着区,察看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投影点地区被烧成玻璃体的地面。
  当了解到这次试验与预定计划比,核弹头爆炸高度仅偏高约60米,爆心投影点仅偏近400多米、偏右约500米时,他高兴地对陪同的钱学森、张震寰、李觉、张蕴钰等说:“我们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能达到这样准确,核弹头和引爆控制系统设计得这样可靠,是很不容易的,真了不起,说明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后,聂荣臻又慰问了在这里冒着巨大风险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参试人员,并对他们说:“我们爆炸的是物质的原子弹,但它产生的巨大威力,却来自不知要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
  在场区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特别是到了严冬,困难就会更多。
  但是,同志们知道,艰苦就是光荣,是对我们革命意志的最好考验。
  克服了最大艰苦,就能取得最大的胜利。”
  回到北京,就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聂荣臻向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了书面报告。
  报告说:“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可靠,防止任何事故,在准备阶段,曾进行了各种事故设想和技术论证,做了很多地面试验,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
  试验前,对导弹和核弹头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又都反复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测试,保证了最好的质量,最大的可靠性。
  事实证明,尽管导弹、原子弹多么复杂,但是只要以毛泽东思想统率技术,大力突出政治,提高人的思想革命化,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都严格掌握好工艺,严格控制好质量,试验前再进行反复检查,反复测试,试验时对每一个动作都认真细致地操作,就一定能保证试验成功。”
  聂荣臻的这段话,说出了中国的“两弹”是怎么搞出来的奥秘所在,也说出了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全、民族的尊严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力量和信心!在研制导弹核武器的同时,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夜以继日地进行。
  氢弹的研制在理论和制造技术上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实现核聚变爆炸,需要1000万度的高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5)
迄今为止,除了原子弹爆炸,人们还无法在瞬间获得如此高的能量。
  中国的科学家在研制氢弹过程中,除了理论原理以外,没有任何实际资料可资借鉴,但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种新的设计原理。
  1966年12月11日,在聂荣臻参加的专委会上,批准了新的原理方案。
  他再次要求到现场主持这次试验。
  在去核武器试验基地途中,他于12月26日到达导弹试验基地,主持了东风3号中程地对地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他马不停蹄,第二天乘飞机抵达马兰核试验基地。
  12月28日,在核试验基地主持了第5次核试验,也就是氢弹原理试验。
  这一天的中午12时,氢弹装置按计划爆炸,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预定计划,核爆炸威力达122万吨梯恩梯当量。
  下午,他乘飞机在爆心1200米上空绕行两圈,察看铁塔残骸和效应物受破坏的景况。
  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在基地接连两天召集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于敏、周光召、方正知等科学家座谈。
  这些科学家都是中国的民族精英。
  聂荣臻热爱他们尊敬他们,他犹如最虔诚的学生,请科学家们发表对这次氢弹原理试验的看法和明年氢弹试验安排的意见。
  与会科学家一致认为,这次氢弹原理试验是成功的,这条路子走对了,用“板机”引爆“被板机”的氢弹设计原理是正确的,是中国氢弹技术的一项重要的突破性成就。
  下一步采用这个原理和已有的核航弹壳体,争取进行一次百万吨级全威力的氢弹空爆试验。
  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以后,聂荣臻信心倍增,在会上说:“我同意诸位意见,这次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结果表明,新的原理方案切实可行,而且非常简便。
  下一步争取在明年10月1日前,进行一次设计威力达100万到200万吨当量的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
  在空爆的氢弹试验成功后,再研制用于导弹的氢弹核弹头。
  这些设想待我报告中央,做最后决定。”
  回到北京,聂荣臻向中央专委建议,集中力量按新原理方案进行设计,争取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
  中央专委批准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再次召开专家座谈会,亲自部署了氢弹试验任务,研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967年5月,第一颗全当量氢弹的加工装配以及试验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5月9日,聂荣臻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第18次中央专委会议,讨论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
  会议认为,我国第一次全当量的氢弹试验,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军事上,它将使我国的核武器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要求6月20日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6月12日,他再次出席专委会议。
  会议在听取情况汇报以后,批准了这次试验。
  在会上,周恩来注视着聂荣臻说,聂老总,是否还是请你到现场去主持这次关系重大的氢弹试验。
  聂荣臻高兴地回答:义不容辞。
  6月14日上午9时,聂荣臻来到西郊机场,叶剑英专程到机场送行。
  下午1时50分,专机降落在马兰机场,聂荣臻第三次抵达核试验基地。
  这次他还发着烧,是抱病执行任务的。
  一到基地,他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立即询问空爆氢弹降落伞的情况。
  答复是已经没有问题。
  但他牢记着周恩来的话: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很关键的是保证伞的强度和正常开伞。
  当即要张蕴钰陪同,到礼堂看了6月3日配重弹空投试验时破裂的主伞情况,询问技术人员,对备份伞的质量有无把握,在得到确切的满意答复后才放心。
  晚上,他不顾5个小时飞机上的颠簸劳累,听取张震寰、郑汉涛、张蕴钰、李觉、陈能宽、程开甲等关于准备工作情况的详细汇报。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6)
当听说,检查中技术上出现了两个小问题,就一再询问,并说:“这些问题不要看成是小事,出起事来会变成大问题。
  规程上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少了一道工序,就是个教训。”
  最后说:“现在大家很累了,要注意很好休息。
  这次试验与过去不同,有质的变化,休息安排不好,工作是搞不好的。”
  6月15日上午,聂荣臻再次听取郑汉涛汇报有关降落伞的详细情况。
  下午,听取郑汉涛汇报氢弹检查的详细情况。
  晚上,听取张蕴钰汇报基地各项准备工作的详细情况。
  又渡过了紧张的一天。
  16日下午,他来到马兰机场,慰问在现场工作的科技人员;看了试验用的氢弹实物;登上执行空投氢弹任务的轰…6甲飞机,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并勉励说:“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炸弹,一定按操作规程执行好任务,但也不要紧张。”
  机组人员的答复是坚定的:“请元帅放心,我们保证胜利完成任务。”
  聂荣臻使劲摇着机组组长徐克江的手说:“好,好,我相信你们。”
  当天晚上,他乘飞机到达现场指挥部,同张震寰、张蕴钰商量研究后,研究将试验零时定为17日8时,并在电话上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得到批准。
  6月17日上午7时40分,聂荣臻再次分别打电话给周恩来、叶剑英,汇报了现场各项准备工作的最后情况。
  得到了周恩来、叶剑英的肯定和鼓励的答复。
  于是他下令8时整进行氢弹空爆试验。
  8时前,飞机声由远而近,人们都翘首以待。
  8时整,空投氢弹的飞机到达预定空域,没有投弹,拐了个弯飞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