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秦相李斯 >

第1部分

秦相李斯-第1部分

小说: 秦相李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 
    
    
      李斯这个人物,让我着迷已经很久了。20岁时,第一次在《史记》中读到他的列传,便有一种悚然的感觉。后来多读了几遍,想见其为人,那中间隔着的两千年的时光竟渐渐融解消失了,觉得他好像还活着,在我们中间。 
    
      我知道这里面有着一个好故事,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能力把它写出来。《留学美国》出版后,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和朋友的鼓励,以至于自己有时真的把写作冲动当作写作才能了。于是,在谋生的百忙当中,偷闲发愤,历时两中,写成此书。只是年纪渐大,阅历渐多,做起事来却越来越少了正经,写作中间,常常严肃不起来了,不存寓教之心,只有自娱之意。 
    
      说是自娱,也为娱人。作品写出,是希望读者花钱来买,作家们的“奉献”之说,多少有些虚情假意。读者花了钱,要求一点阅读快感,实不为过。至于笑过哭过之后,有些感慨,多点醒悟,固然是好,没有似也无妨。教人育人,毕竟是圣人的事情;娱己娱人,方是文学的本意。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的序中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但又说:“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读《奔月》,发现远古射日英雄羿回家《王弼集校释》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竟是“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而《出关》里,又看到老子留下的两串木札的《道德经》,被函谷关的关长“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布、大豆、饽饽等类的架子上”,不禁莞尔,对先生更加崇敬。 
    
      若有读者,在节假闲暇之日或夜深入静之时,随意翻开此书,读到某章某节某段某句,也能会心一笑,作者就算是有了知音。 
    
    
                            1999。8。8。北京 

    楔子 
    
    
      李斯是在如厕时对人生忽然有了感悟。 
      那年,他25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每天负责仓内存粮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流通情况,仔细记在一枚枚竹简上。那粮仓建在城东门外五里处,是楚国的国家粮库,一个土夯的长方形高台上,用苇席围成了几十个因子,存放着稻、黍、稷、麦、豆等五谷杂粮。 
    
      茅厕就在这些粮囤附近。一个草席围住的粪坑,坑上横架着两根树干。 
    
      李斯进了茅厕,还未撩衣,先惊散了粪坑旁的一群老鼠。这群小耗子,只只瘦小枯干,探头缩爪润卿,号芝峰。曾经历壬辰祖国战争,三次出使中国明朝。反,且毛色灰暗,一绺绺沾连,身上多少都粘带着些屎尿,正拼命地想从草席底下往外逃逸。 
    
      其中一只小耗子因为过于慌恐,怎么也爬不上粪坑边沿,挣扎了几下,终于掉进粪池,弄得一身稠黄,尿汤淋漓。 
    
      李斯望着这些可怜的鼠类,一时竟有些尿不出来了。 
      他想起粮仓里的那些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偷吃着仓里陈粮时,都从容大方互作用、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见人来了亦不动弹一下,反而瞪着一双双小而聚光的鼠眼,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你,然后又会旁若无人似地“嘎吱嘎吱”继续吃它们的东西。 
    
      “人生如鼠呵!不在仓就在厕。”李斯想到它们同为鼠类,命却不同,不禁长叹了一声,“一辈子有无出息,全看为自己找一个什么位置了。” 
    
      叹完,才将那尿慢慢解了出来。 
      解毕,李斯回到粮仓,倚着一个囤于蹲下,望着秋日晴空呆呆楞神。澄静的蓝天上,一片片白云舒展变幻着早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认为“心灵”即神“支配”和,时而如龙,时而似虎。他脑子里却仍想着刚才的那些鼠类,睹物伤情,心中空落落的,不知自己一生将在何处安身立命。 
    
      他不想一辈子都守着这个小粮仓。自己现在看管的虽说是一个粮仓,不是茅厕,但比之楚之郢都,齐之临淄,赵之邯郸,秦之咸阳,上蔡这个地方,实际只能算是一个“茅厕”。而自己呢,不过是这“茅厕”里的一个吃屎喝尿的小耗子而已。 
    
      如果一定要成为鼠类的话,他也不想当茅厕中的耗子,而一定要作一只仓鼠。 
    
      不知为什么,他的生活总是和老鼠搅在一起。 
      看管粮仓,除了记账外,就是与老鼠们搏斗。围席墙洞,挖沟掘堑,布毒设陷,都治不住这些无孔不入的小东西。他视鼠如仇,常常亲自围追捕杀,时间一长,倒也练得了一身徒手捕鼠的绝技。傍晚时分,他喜欢一人蹲在粮仓角落里,静如处于般地候上几个时辰,猛然间,又动若脱兔似地扑出去,眨眼工夫,双手便会各攥着一只“吱吱”叫着的老鼠。 
    
      他如此废寝忘食地与鼠搏斗,倒不仅仅是心疼粮仓里公家那点粮食,而是在捕杀这些老鼠时,有一种治理天下的快感。 
    
      抓获了老鼠之后,他便会按照自订的“鼠刑”来整治它们,其刑法正规而繁杂,斩首、杖毙、火焚、水溺、土埋、饲毒、挖眼、割鼻、断足、剖腹、腰斩、裂尸,应有尽有。其中,裂尸最刺激,就是把老鼠的两只前爪绑住,然后抓住两只后腿,用力向两边扯,刚才还“叽叽”叫着的老鼠就会被立即撕成血肉模糊的几块。如果抓住一窝老鼠,那就是“族刑”:将公鼠、母鼠和小鼠们依次处死,一只不留。在上蔡守了八年的粮仓,他就这样和老鼠们搏斗了八年。 
    
      20多年来,李斯从未离开过上蔡城。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上蔡原是蔡国国都,200多年前被楚图攻破;蔡国也就随之灭亡。200年前的蔡国故迹,如今只剩下城东门外的几段残垣断壁了。李斯常带着两个儿子,大的八岁,小的五,牵着一只黄犬,在那一带盘桓,一边看着孩子们随着黄犬追逐一只野兔,一边独自抚今追昔,感慨身世。 
    
      听老—辈人说,家族祖辈当年也是宗室大户人家。先粗李属曾是蔡国上卿,统军主政,出将人相,且家有食邑千户,奴婢无数;后来不知犯了何罪,突然被杀。好在蔡侯仁慈,没搞株连,家族才算留下一脉。族人对此事一向讳莫如深,靠小心谨镇,总算保住了贵族待遇。后来,蔡国亡败,宗族四散。到了祖父一代,早已多辈务农,无功无爵,变为庶民;父亲早死,又因不是嫡出长子,家里连食田也未分得一分;待到自己呱呱坠地之时,家道更为贫寒,好在自己还算识文断字,才在郡府里谋了一个看管粮仓的差事。 
    
      多少年来,李斯一直想弄清先祖的死因。可当年蔡国的档案,早被封存在楚国的官府,百姓如何能够查询?这件事,便成了困惑在他心头的一个谜。 
    
      那天,李斯在粮囤下一直坐到天黑,看着暮色渐浓,群星闪烁。当一轮明月从远处东山之颠缓缓升起时,他想,自己该换一种活法了。 
    
      第二日清早,李斯匆匆离开了上蔡。他决定去兰陵,求见一代儒学大师荀况。他不顾妻劝儿啼,怀揣着九个鸡子、八个馍馍和一瓣大蒜,拎着包袱,扛着麻袋,毅然决然地一个人上了路。 
    
      远行前,他绕道去辞别老母。老母耳聋,带着一哑女,住在城外西南的山岗上。知道儿子要走,老母落下泪来,反复叮嘱,说:“过年就回来。”他嘴里应着。 
    
      李斯这一走,终其一生,没有再回来过。 
      那一年,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不到30年;距公元1949年毛泽东解放全国还有2100年。 

    一 
    
    
      李斯一到兰陵,便去拜见大师荀卿。他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大师会不会收下自己。 
    
      荀卿的私塾设在兰陵令府的东边,名为“劝学堂”。因挂职兰陵令,苟卿享受县令一级的待遇,其讲学场所也一并被警卫起来,如同官府衙堂一般。 
    
      作为硕果仅存的儒学大师,葡况的声誉当时正如日中天,不仅在楚国,而且在秦、齐、燕、赵、魏、韩等国,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推崇,被尊为荀卿。他的一篇《劝学》,学子们几乎人手一册,其中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更是人人心记口诵,不但场面应酬时引用,就连平时到集市裁衣购物,都不免随口乱说,全不管地点和场合。孔于之后三百年,除了邹人孟坷,以滔滔不绝的雄辩在学界出过一阵风头外,儒家一派,至今还无人能在学业上出其右。说起来,盂轲虽有虚名,喜欢到处说自己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但有识之士都知道,那不过是攀附名人。先圣之学的嫡传,大家腹议之后公认,非荀卿莫属。 
    
      进了“劝学堂”,李斯因心情紧张,跨过门槛,便立住了,不敢再往前移步。大堂四壁行阴阳,阴阳太极”。另一是太极本于无极,含有“有生于,悬着许多字绢画帛,绘着圣人之像,又录着许多哲理名言,置身其间,令人顿觉自己渺小起来。前壁正中,是孔子讲学图,先圣站着,似在‘子曰’,有诲人不倦之态;七十二弟子,或立或倚,或蹲或坐,全呈聚精会神之状。画的左右接着两条宇幅,左边是“学而时习之”,右边是“朋自远方来”,中间横着四个大字:“不亦乐乎”。 
    
      在那“不亦乐乎”四个大字下面,正襟危坐着一个眉头紧锁、满脸正气的老者。 
    
      李斯知道,那一定是大师荀况了。 
      高高坐在上面的荀卿,有一种令人仰视才会生出的威严,让李斯惶恐得不敢抬头仰望。他以前见过不少乡间城里的学士儒生,却从未面对过大师。让他微微吃惊的是,大师实际并不高大言”。政治上揭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肯定天下之治乱,终在,远不像士子们传说中的那样身材魁伟,不过,矮胖的身材倒使大师平添了一些平易近人之处。 
    
      李斯定了定神,趋步上前,一边执礼,一边大声说道:“弟子李斯,拜见大人,愿从大人学帝王之术。” 
    
      话一出口,只见上面端坐着的荀卿,脸色一变,已满是恼意了。 
    
      一阵静默。 
      “我不懂什么帝王之术。”荀卿不高兴地回答说,眉头锁得更紧了。 
    
      李斯知道自己第一句话就说错了,但不知错在哪里。他呆立在了那里,一时不知所措。 
    
      投师荀门,李斯最担心的,就是荀卿拒绝收下自己。 
      一路上爬坡越涧,风餐露宿,辛苦异常,就是为了拜荀卿为师。当上了“荀卿弟子”,对于庶民出身的自己来说,无异就是踏上了仕途的捷径。不然,自己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从郡府领点柴米勉强谋生的小吏,永远成不了享有朝廷食禄的大夫。 
    
      为了凑足学费,他特地背来了几袋子粮食,有小麦、玉米,还有黄豆和绿豆。为此,从上蔡到兰陵,不过十天的路程,他却走了整整二十多天。一般弟子求学,都是带几串干肉来,没人扛着几袋粮食来拜师。但他能搞到的就这些五谷杂粮,所谓“靠山打狼,靠仓吃粮”,没有别的办法。粮食这东西,沥是沉了点儿,也只好辛辛苦苦地扛来。这几袋“学费”,在进“劝学堂”时,全被门人扣下了,说是要检查一下,怕里面藏着什么凶器。 
    
      现在,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什么帝王之术?我所知者,修身而已。”过了一会儿,荀卿又说道,像是继续刚才的话题,又像是看到眼前年轻人窘迫的样子,有些不忍,语气缓和了下来。对同辈学人,荀卿向来是不留情面的,但对青年,就像所有大师一样,总是要加以呵护的。 
    
      神色尴尬的李斯,马上反应了过来,赶紧说: 
      “李斯愿学修身。” 
      荀卿微微点了点头,眉头微舒,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问道: 
      “是何方人氏?” 
      “回禀大人,小的……” 
      “不必如此拘礼。这里不是官场,”荀卿打断李斯的话,“再说,你我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不分大小。” 
    
      “是的,先生。”李斯恭敬地回答说,“弟子是楚国上蔡人。” 
    
      “上蔡?”荀卿似乎有了兴趣,“是不是当年仲尼被多日围困而‘讲诵弦歌不衰’的地方?” 
    
      “是的,正是那地方。” 
      “君子固穷呵!”荀卿感慨万分,“孔子一生坎坷,困于陈、蔡之间时,几天没吃没喝,差一点饿死。当时,他问身旁的弟子:‘我们不是野牛猛虎,为什么会被困在旷野中呢?’” 
    
      李斯刚进“劝学堂”时,曾看到墙壁上,有一个牛头,与圣人名言挂在一起,当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此时才明白,原来其中也大有深意。可墙上只有牛头,不见虎头,可能是大师年轻时射虎不成,只打了一头野牛。 
    
      荀卿扭头望着窗外,目光深逮起来,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 
      “当时,于路说:‘也许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这话完全是坏疑的论调,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子贡说:‘夫子之道过于高深了,所以天下不容。是不是应该稍稍降低些标准?’这话颇有修正的味道,孔子听了也不满意;最后,颜回说:‘夫子之道至高至深,天下因此不容,但不容又有何妨?天下不容,方显出君子之本色!’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好啊!孔子听了,一天都欣欣然的。在艰难困苦之时,颜回能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经受住了考验,不容易呵!颜回能如此,是因为他有信仰。君子没有信仰是不行的。几天缺水断粮,没有信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