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夜话三国 >

第4部分

夜话三国-第4部分

小说: 夜话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焙蚩擅挥惺怨苡ざ

  不过没关系,自己不行就收养别人的不就行了?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聊胜于无!于是,就抱了个孩子,名曰曹嵩。

  曹嵩到没子承父业,做了个正常人,这才生了个大白胖小子,起名曹操。

  哦,闹了半天,前边那么辉煌的家族史,合着跟曹操都没关系呀!那这孩子哪来的啊?

  哪来的我也想知道,据《曹瞒传》上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孩子,夏侯惇的叔叔。关于这段记述,我觉得可信程度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大凡收养子,基本上都不想让所收养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他长大了以后再去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曹腾不会去找当时的名门望族夏后氏。要知道夏侯氏是刘邦起兵时得力干将夏侯婴的后人。

  第二,曹操家和夏侯惇家相互通婚。虽然在古代表兄妹之间通婚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按《曹瞒传》记载,曹操和夏侯惇可是堂兄弟呀,他们两家的孩子可是万万不能通婚的!古人可在老早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觉着,这事基本不贴。

  关于曹操的身世之谜,我咨询过有关学者,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严谨的学术基础上的。

  我也查阅过《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信得过的史书,均没有说明曹操他爸是谁家的小孩。陈寿的《三国志》中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他说“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说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人,始见于吴人《曹瞒传》和郭颁《世语》:“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至于后来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自然也就不必说了,水分太大!

  相对于前三本正经的史书,后三者的可信度我不知道有多少。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史料也学很多,有时候一时难辨真伪,但是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说法。这在史学界也是很正常的。

  但要说历史的定论,我想,谁也无法去定这个论。因为,我们做的只是分析,而不是回到从前去亲身体会,亲眼所见。

  而现在,这显然不可能。那就只能在我们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形成所谓的定论。什么是定论,就是秋菊打官司,讨个说法。

  至于这件事究竟的来龙去脉,真相也许只有曹腾老爷子自己知道,甚至连英明神武的魏武大帝兴许也没弄明白。而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依靠先人的只言片语去猜了。

  猜了这么多年,说起定论倒也有一个,那就是“不知道”。

  哈哈,大家接着猜吧,挺有意思。

  
  说了半天,咱们关心的东西,人家曹操可没兴趣。因为不管曹阿瞒是谁家的孩子,关键是他现在是曹腾的孙子!曹氏的荣耀就是曹操的荣耀,曹腾的势力就是曹操的靠山!

  曹腾老先生从给安帝看大门开始,一直到桓帝时封为费亭侯退休,一共伺候过四位主子。期间跟他最铁的是顺帝。曹腾刚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去,陪那会还是太子的顺帝读书、玩耍,可以说俩人是发小;而且感情比较深厚。顺帝转正后,自然不会亏待了这位儿时的玩伴。所以,立马升官,官至小黄门,这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职能却十分重要。小黄门的功能就是把皇上的吩咐传给大臣,再把大臣的话带给入宫内。你看看,外臣是不能进皇上家的,因为他们家媳妇太多了,怕弄乱了;而皇上也不随便出宫门,所以话语权不就攥在他手里了!所谓翻云覆雨,不得了啊!

  而后又升官做了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皇帝顾问兼保姆,大长秋是后宫总管,这么大的权利就是李莲英也比不了,而且人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他的儿子曹嵩也没闲着,一边经营着自家的田产,一边靠着养父的势力做了官,后来曹嵩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费亭侯,再后来又做了司隶校尉(直隶总督),汉灵帝时官至大司农(财政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长),最后官拜太尉(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司令),有钱有势,了不得呀。

  
  作为高干子弟的曹操,身上自然也少不了*的习性。从小就飞鹰走狗、*无度、不务正业。但是他有一个优点,机灵。

  他这个机灵可以说是阴损。

  由于曹操少年时不顾正业,每天和乡里面的地痞流氓提笼架鸟,吃喝嫖赌。他的叔叔出于对他的爱护,时常向曹操他爸打小报告,弄的小曹经常被打屁股。这要搁一般的孩子,要么就改了;要么就收敛点别让人发现。可小曹不是一般人,他想了一个相当阴的注意陷害!

  有一天,他守在叔叔出门的必经之路上。看到叔叔出来,便迎了上去,离老远就热情的打起招呼,等快到跟前时却突然口吐白沫,浑身抽筋,就跟赵本山演小品一样,那个德行就甭提了!

  他叔叔吓了一大跳,急忙扶住他问道:“大侄儿,你这是咋的了。”  

  曹操口眼歪斜、结结巴巴的说道:“叔,我好像是中风咧~~~~。”(原语“卒中恶风”)

  他叔叔又吓了一跳,这病可厉害,一般都是岁数不大的孩子得,得等到成人之后才能自愈,不太好治。

  “大侄儿别怕,你先抽会,我这就叫你爸去啊。”说罢一溜烟的跑去通风报信。

  
  曹老爷子一听,可给心疼坏了,一边喊着曹操的小名,一边忘外跑。刚要出门,跟人撞了个大满怀,定睛一看,咦?这不是我儿子吗?

  曹操若无其事的出现在老爸面前,把现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老爷子瞪着大眼问道:“儿子,你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这么快就好了?”

  曹操看了看他叔叔,拉着他爸的手走到内堂,“爸爸,我从来就没中过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在您面前告我的黑状。”

  曹嵩爱子心切,没能分辨出真假,于是对自己的兄弟产生了疑心。

  以后,曹操的叔叔再告状,老爷子也就慢慢不信了。

  
  曹操,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这似乎也印证了他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我想小曹的叔叔经过这件事,对曹操也应该不寒而栗了。

  
  由于,曹操的种种劣行,家乡的人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有两个人除外。

  一个人是南阳何颙,在野名士。

  另一个是桥玄,政府高级干部,当过的官能写成一大串。

  特别是桥玄,非常赏识曹操。经常对曹操说:“天下就要乱了,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觉着你行。但是你现在德行浅薄,名望不高,可以去结交许子将,让他来提高你的名声。”

  坦率的讲,桥老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就这么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他能透过现象看到人的本质。但是看的不是非常透,因为曹操将来不是要解救那个旧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关于这一点,许子将就看的很明白。当曹操风尘仆仆的来到许子将那里,问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选择了沉默。

  在曹操面前耍浑是没用的,因为他更浑,不说就跟你没完!

  老许没办法了,于是说出了那句对曹操最中肯的名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意思是说,太平的时候你是一个治理国家的能手,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就是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对于这个结论,曹操很满意,乐着走了。

  这里解释一下,东汉年间社会名流喜欢评论当时的人物,而且形成一种现象,被名人评论过的人很快也会成为名人。所以,曹操此行,要的就是许子将这句话。

  
  高干子弟是不用发愁自己前途的。他二十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这是一个掌管京城北部城区治安的小官。京城里什么达官显贵没有?什么纨绔子弟没有?按说这个官不太好当。这帮人犯了事,不管是渎职,管又得罪不起,真够让人犯难的。

  可是曹操是谁?他想问题总是比别人更深一层。因此他明白,虽然有老爹的后台,但是自己的名望还不高,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个好名声是不行的,就算你的官再大,那些名流清士、归隐高人也不屌你!所以,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收拾几个为大家所痛恨的官家子弟,用来提高自己的清誉。

  于是,上任的头一天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官威,命令手下制造五色大棒 ,在县衙门口两侧各立十根,并贴出告示,不管你是谁(当然得把皇上刨出去),只要犯了我的禁令,我就拿这棒子棒死你!不信?走着瞧!

  很快,倒霉孩子就送上门来了。在汉代,首都实行宵禁,一到晚上主要大街都不许人走动。老百姓只能在里坊(小区里,门口有国家派的保安站岗)里溜达。可就在某一天晚上,曹操的手下抓住一个不守规矩的人。他不但晚上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溜达着,而且腰间还夸着一把钢刀!这可是死罪。

  但这个人好象一点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报上了家门。原来他是深受皇帝器重的小黄门(太监官名)蹇硕的叔叔。警察叔叔们害怕了,这人惹不起。蹇硕是谁呀,著名的阉党集团“十常侍”的成员,皇帝的好朋友。怎么办?上峰有令,王子犯法于庶民同罪,干脆,把这个难题推给领导吧。

  于是犯人被请到了衙门。

  曹操很高兴。

  连理都不理,直接关监狱里了。并下令,明天午时,弃市!啥叫弃市?就是在人最多的地方给他棒(这里应该发一声)死!

  在遥远的古代,虽然没有手机、电台、GPS这些通讯工具,但是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蹇硕耳朵里。他连忙找曹操求情。可是没用,这哥们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任他怎么威逼利诱,曹操就是不放人,看你怎么办,你总不能调军队来打我吧。那时候蹇硕还不是北军的领导,他无权调动军队。

  蹇硕没招了,明找皇上求情把。

  可第二天一早,趁着早高峰,人流量比较大的时候,曹操就把他叔宰了。   

  蹇硕傻眼了,人家这叫秉公办案,你能把人家怎么着?再说,人家朝里还有一个当部长的爹呢,你能害得了人家。不能,所以眼泪往肚子里咽吧,忍了。

  这么一折腾,洛阳的纨绔子弟们都老实了,老百姓交口称赞,清流们大加宣传,曹操一时声名鹊起。

  但是,得罪小人是很危险的,况且,他得罪的并非蹇硕一个人,而是整个洛阳的纨绔子弟集团。他们想除掉这个碍事的人,可是碍于曹嵩他们不敢明着来。那就暗杀吧,试了几回他们明白了,这个人功夫很好,而且轻功很厉害,一人多高的墙,唰的一下就能翻过去。(《异同杂语》云)

  这怎么得了,还是先给他支走吧,有机会再收拾他。

  于是曹操被外放顿丘令(就是顿丘的县令,今河南清丰县西南)。

  不久以后,也就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宋皇后失宠,又被中常侍王甫陷害,全家都被皇帝诛杀了。看上去这事跟曹操没什么关系。可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原来曹操有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房妹妹,偏偏他的丈夫就是宋皇后的兄弟宋奇。作为亲戚,虽然关系远了点,可谁让您得罪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了呢。于是乎七拐八绕把关系拉到了曹操身上,终于免了他的官。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结论就是,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曹操回家了。

  但是,他注定要做命里该做的事,所以,他注定还会回到这个时代的舞台。 。。

第八章,出山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们从不抱怨社会、埋怨政府。因为他们有理想(胸怀天下)、有时间(年轻,身体好)、有能力(智商、情商,各种商都高)、有后台(关键时候有人拉你一把),这样的“四有新人”,你让他回家呆着,能困得住他吗?他能消停吗?

  特别是遇到曹操这样对于“天下”如此热情高涨的人,丢官这样的小事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只是暂时的起伏而已。

  曹操回家以后不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是今后成败的关键,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而是名满天下的青年才俊,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

  他表面上在家一心读书,实际上一边在朝堂上疏通关系,一边等待时机。

  很快,经过老爸和自己的一番折腾,朝廷以“能明古学”为理由,征召曹操为议郎。

  议郎是干啥的呢?职责之一:平时没人么可干的,等到皇上遇到什么难题的时候,向议郎咨询咨询。六百石的处级小官。责任之二,对于朝政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备皇帝裁决所需。

  灵帝在位的时候,十常侍把持朝政。为了让皇上放心的把权力交给自己,他们一面层出不穷的想出各种游戏哄皇上开心,一面粉饰太平让皇上安心的玩不理朝政。所以,灵帝平时也不怎么找议郎聊天,天下这么太平,自己一把手的位子坐的这么稳当,还瞎聊什么呀,有那功夫还不如多临幸点姑娘呢。

  曹操上任后,发现这样呆着可不行,光这么等着也没人搭理,这不等于让人废了吗?得主动干点什么,于是开始行使他的另一项权力,建议朝政。

  他先是翻出了早些年间,十常侍诛杀陈藩、窦武“反革命集团”的事。认为,陈、窦这两位同志都是好人,都是因为朝廷中奸党作祟,闭塞圣听,颠倒是非,才把这么好的同志给冤枉死了,所以,要求皇帝给他们*。

  这件事灵帝没听他的,原因很简单,你说皇上杀错了人,让皇上认错。这错怎么认?人都杀了,皇上也救不活他们。无法补救,仅仅是*,说两句好听的再赔点钱,能抚平人心吗?你凭什么就把人随随便便就给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