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

第18部分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第18部分

小说: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军前期得失(2)
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都是杀伤少,击溃、俘虏多,要扩大军队,俘虏是最佳来源。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峙前线损失的兵员,大部分靠韩信俘虏的齐国人补充。洪秀全对满清的仇恨太过刻骨铭心,前期太平军基本做到了不扰民,对官兵特别是旗人却实行格杀勿论的方针。这项缺乏灵活性的政策十分愚蠢,断绝了清朝官兵投降响应的可能性,逼得清朝官员宁愿战败自杀也不投降太平天国,许多可以避免的战斗演变成惨烈的血战。清廷无道,不少官兵并不乐意为其卖命,是完全可以争取过来的,洪秀全僵硬的政策把他们推到清廷一边,是异常可惜的。攻陷武昌后,杨秀清下了止杀令,接受官兵投降,但满族人依然不在赦免的行列。洪秀全以汉族的正统政权和民族解放者自居,本来是一着妙棋,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化清朝内部的汉族势力,但最后又出这么一着臭棋,令人扼腕叹息。
  孔子谈夷夏之辩,有段精辟论述:“夷狄自入华夏,守华夏礼仪,则华夏之。若华夏入夷狄,守夷狄之礼,则夷狄之。”民族的分别并不在血统上,而在于文化认同,比如在美国,并没有一个所谓纯正的美国血统,人们依然可以从对美国的普世价值的认同上划分美利坚民族。洪秀全自我标榜为汉族的救世主,将其领导的战争诠释为一场民族战争,但汉族是什么?汉族就是敬天法祖、耕读为业的农耕民族。洪秀全不认同汉族固有的儒家文化,自然也就使自己这个汉族解放者的身份不那么站得住脚。在有的人眼里,清朝和汉族同文同祖,勉强可以算作一家子,洪秀全打倒传统,学习洋人那套宗教,却是一个流着汉人血统的外夷。洪秀全以拜上帝教起事,自然可以坚持拜上帝教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他所不应该的是,把拜上帝教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强加给所有的群众,迫使他们放弃传统文化。曾国藩的《讨粤匪檄》里,不谈满汉之别,只号召保卫传统文化,一下点中了太平天国的死穴。###教的穆罕默德就要比洪秀全灵活得多,他规定非穆斯林的臣民只需要多缴税,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为其统治消除了许多反抗,###教在此基础上站稳了脚跟,再逐步推行同化,很快就建立起璀璨的###文明。
  洪秀全还推行如解散家庭、废除私有的社会改革,这是一种超越历史的举动,自然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台湾学者南怀谨说,太平天国把政治和那套清教徒般的宗教搅在一起,注定没有好结果。在中国,用宗教掺和政治必然要坏事,南老这个论断入木三分。
  当然,太平军在具体的战争中的表现颇可圈可点,因此虽然犯了不少错误,仍能一路突围,变被动为主动,使力量到武昌时达到全盛。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太平军的对手,多是不通军事的迂腐文人和油滑懦弱的绿营军人,他们犯下了比太平军更多的错误,太平军的成功有一定侥幸的因素。如果能臣林则徐不死在赴广西的路上,或者江忠源能提前两年爬上巡抚的位置,太平军很有可能出不了广西就灭亡了。
  太平天国前期的战争中折损了冯云山和萧朝贵,这是巨大的损失。冯是拜上帝教的开创者,诸王结义的排行高于杨秀清,萧朝贵是天兄的代言人。二人阵亡后,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化,最终导致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尤其是南王冯云山,晚清第一等的政治奇才,又具备谦虚大度的品格,如其不死而为相,与杨秀清一文一武,号令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林启荣等征战天下,太平天国前途不可估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补遗 “今亮”和“今备”(1)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清代疆臣,名义上满汉各半,实际上满员占十之###,偶有汉员封疆,均是久经磨砺、锐气尽丧的老进士。这种风气,至咸丰年间始为之一变。洪杨起事,清廷穷于应付,不得不破格提拔经世之才。江忠源一不第进士的举子,以赫赫军功,仅两年,即经县令升任安徽巡抚,汉人未有进士功名而位列封疆,江忠源实为第一人。江忠源升迁之速,世所罕见,然犹有人更甚江忠源一筹,由政府编外人员升至总督仅用了三年,这就是在长沙守城立下大功的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自号“湘上农人”,成名后又自比诸葛亮,号“今亮”,因死后谥文襄,世称左文襄公。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生于嘉庆十七年,道光十二年举人。左宗棠十###岁起开始研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亭林《天下郡国利弊书》等著作,沉迷舆地、兵法不能自拔。沉迷经世学问,八股文的功夫自然就松懈了,左宗棠到二十几岁时秀才都还没有中得一个。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仅六个字:“不信书,靠运气”,这六个字放在左宗棠身上似乎更妥。道光十二年,是说书人常说的“大比之年”,三年一度的乡试举行。左宗棠还没有中过秀才,为了争取时间,花钱捐了个监生资格参加乡试,结果落选。“无巧不成书”,这年道光皇帝特意下旨,为了多给考生一个机会,主考官要重新披阅落选的“遗卷”,以免人才遗漏。考官从五千份已被淘汰的试卷中挑出六份,其中之一就是左宗棠的卷子。于是,连秀才都没中过的左宗棠极幸运地捡到举人的功名,这也是他一生在科举考场上最好的成绩。
  左宗棠虽然在科举上不得意,却有幸结识了许多湖南籍的达官显贵。左宗棠中举之前,已与经世派首领贺长龄、贺熙龄结交,贺氏兄弟将藏书全部借与左宗棠,又仔细与其讨论读书心得,左宗棠学问得益于二贺极多。贺氏兄弟名望盖世,与一不第老童生结交,颇令人称奇,而左宗棠结交两江总督陶澍的经过,更可称古今难遇。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回乡省墓住在醴陵县,醴陵知县请左宗棠为其馆舍撰写楹联,左宗棠一挥而就: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家中曾得道光皇帝题匾“印心石屋”,左宗棠以此用典,马屁拍得恰到好处,陶澍看完楹联就召见了左宗棠。陶澍是一个究心于实际学问的人,与左宗棠一番晤谈,对其才干、见识大为称赞,认为左宗棠有王霸之才,前途不可限量,遂以总督身份折节下交。更为惊人的是,陶澍认为左宗棠才学远过于己,国家多难,必有大用,居然替子向左宗棠求婚,结为儿女亲家。总督与布衣结亲,陶澍之识才爱才,举世无匹。
  陶澍的女婿胡林翼,也是十分好才。胡林翼见左宗棠器宇宏远,志毅坚定,于是不遗余力地向当朝大臣作书推荐,称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左宗棠因此得闻名于公卿间。林则徐因胡林翼推荐,曾准备启用左宗棠,只是还未及下聘林则徐即引疾回籍。林则徐到湖南,又请左宗棠到船上相会,畅谈古今,通宵达旦,林则徐许左宗棠为“不凡之才”,视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林则徐、左宗棠新老两代邦国柱石这番舟中彻谈,被后人传为佳话,至今长沙湘江边仍立有左宗棠、林则徐舟中夜话铜像。但左宗棠苦无进士功名,直至四十余岁,依然白身,不禁失望地对亲友说:“非梦卜■求,殆无幸矣(《清史稿·左宗棠传》)!”梦卜■求,指殷帝因梦而重用傅说,周文王占卜而得姜太公的典故。
  太平军兵围长沙,林则徐旧部、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从云南入楚,滞留常德。张亮基派人往湘乡县东乡柳庄请左宗棠出山相助。左宗棠一生崇拜诸葛亮,对“三顾茅庐”故事烂熟于胸,于是扭扭捏捏,并不立刻答应张亮基。江忠源出城亲赴左宗棠居住的白水洞相劝,又得胡林翼、郭嵩焘等人书信相促,左宗棠方才出山,入张亮基幕,一到任即被张亮基委以军务。左宗棠年谱如此叙述左宗棠出山的情形:
  

补遗 “今亮”和“今备”(2)
“丁酉,张亮基至长沙。先是,胡文忠公数以书信荐公于张公,张公行抵常德,发急足至山中延请公,公复书辞谢。是时,江忠烈公已追寇壁城南,来促公行,景乔先生与郭公嵩焘亦劝公出,乃应聘。至则张公一以兵事任之”。
  张亮基甚有才干,林则徐品其才华,以为同胡林翼不相上下。因多数政务张亮基应付自如,左宗棠为张亮基幕僚,只是个“以备咨询”的参谋一类闲职。张亮基被罢免后,左宗棠回家在梓木洞种田。骆秉章再次任湖南巡抚,聘左宗棠为师爷,左宗棠不大看得起骆秉章,一口回绝后躲了起来。骆秉章干脆捏造罪名抓了左宗棠的女婿,陶澍的公子,引左宗棠出来打官司。“烈女怕缠夫”,骆秉章如此流氓,左宗棠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半推半就地从了骆秉章,谁料以后竟拳脚大张,一逞平生之志。
  骆秉章是同光中兴名臣之一,《清史稿》以为骆秉章功业可方汉相诸葛亮、唐将韦皋。其实骆秉章本人才干不过中人以上,远不及同时的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江忠源等人。骆秉章的长处是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又具容人雅量,史称其“休休有容,取人为善”。骆秉章自知才具远不及左宗棠,索性放手左宗棠大干,自己拱手画诺而已。湖南人嘲弄骆秉章不管事,四处传播其对左宗棠常用的口头禅:“公可亦可,公否亦否”。徐宗■在笔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左文襄公以举人居骆文忠公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文忠日与诸姬宴饮为乐,文襄当面嘲之曰:‘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耶’,文忠干笑而已。尝夜半创一奏章,叩文忠内室大呼。文忠起读叫绝,更令酒对饮而去。监司以下白事,辄报请左三先生可否”(《归庐谭往录》)。
  徐宗■记载的目的大概是颂扬左宗棠,奚落骆秉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气度恢弘、惜才爱才的骆秉章。左宗棠脾气怪异,恃才傲物,极难与人相处,也只有骆秉章这样的奇人,方能成就左宗棠。
  薛福成也有段记载:
  “左公练习兵事,智略辐凑,骆公专任以军谋,集饷练兵,选用贤将,屡却悍贼,两败石达开数十万之众,复分兵援黔援粤援鄂援江西,丰采几与曾胡两公相亚,则左公帷幄之功也。骆公每公暇过幕府,左公与幕宾三人慷慨论事,证据古今,谈辩风生,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世传骆公一日闻辕门举炮,顾问何事?左右对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公颔之,徐曰:‘取折稿来一阅’。”
  骆秉章不管事,师爷左宗棠倒成了实打实的湖南巡抚了。后人把骆秉章在湖南的功绩都算在左宗棠的头上,以至于编左宗棠的文集,竟把骆秉章的奏折全部收录进去,因为骆秉章抚湖南期间,所有的奏折都是左宗棠写的。左宗棠自募一军出省打仗后,骆秉章又聘刘蓉为师爷,刘蓉最后也成一代名臣,骆秉章用人眼光,非同寻常。骆秉章后总督四川,政务依然井井有条,甚至靠几万杂牌兵抓住了石达开。故朱孔彰说:“天下不多左公之才,而多骆公之能用人也。”
  骆秉章又好周济贫困士人,曾有廉吏罢官后无法度日,骆秉章为其张罗得白银数百两,众人都不知钱从何来,最后才知乃从骆秉章薪俸中支取。骆秉章死在四川总督任上,室中只一布帐,存银不过百两而已。蜀人罢市戴孝,处处为其立祠,哀思比于诸葛,以至于有人书“如丧考妣”四字榜于门首。有官员嫌蜀人祭奠的规格超过体制,下令禁止,百姓聚集于衙门呼喊:“公等他日为川督而死,民不必尔”。左宗棠与幕僚谈及此事,说骆秉章才不逾中人,居然如此得民心,十分不解。后左宗棠又问,我与骆秉章相比如何,幕僚中有大胆地说,“公自不及文忠(骆秉章)”。左宗棠追问缘故,回答说:“当日公佐文忠,文忠能用公,若今日文忠佐公,公未必能容文忠。此公所以不及文忠也”(《趋庭随笔》),左宗棠闻言愕然。左宗棠遇到骆秉章,犹如武侯遇刘备,是曾国藩那句“不信书,靠运气”最好的注脚。
  

补遗 “今亮”和“今备”(3)
左宗棠虽才华过人,但骄狂过甚,时人多有讥讽。左宗棠以为自己雄才大略,军略虽古之“卫霍不足侔也”,岳飞等人更非其比,只服诸葛亮一人。每自比诸葛亮,晚年更狂妄地宣称“今亮或胜古亮”。左宗棠曾当中斥责其子才华不及诸葛瞻,引得郭嵩焘等人嘲笑。左宗棠督陕甘,藩司林寿图盛赞左宗棠妙算如神,左宗棠毫不客气,拍案自夸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继而又痛骂当世自称诸葛亮的人太多,连洪大全这个草寇都自称诸葛。林寿图也拍案而起:“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左宗棠自此深恨林寿图。
  左宗棠在甘肃时,一日只盛夏,解衣卧于便榻,以手自抚肚子,问侍卫知不知道这般大肚子中所藏何物,回答说装的都是燕窝鱼翅。左宗棠大笑说:“汝不知此中,皆绝大经纶耶!”侍卫故意回答说:“何等金轮,能吞诸腹中,况又为绝大者”,闻者无不大快于胸。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于当世人物,无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均不入其法眼,却十分佩服曾国荃。大概由于曾国荃行事无拘无束,较少政客作风,与左宗棠脾性相近。左宗棠曾问曾国荃:“九哥一生得力何处?”曾国荃回答:“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左宗棠听完大笑,说“吾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汪康年笔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附录
  附录一
  洪大全自述
  我是湖南衡州衡山县人,年三十岁。父母俱故,并无弟兄妻子。自幼读书作文,屡次应试,考官不识我文字,屈我的才,就当和尚,还俗后,又考过一次,仍未进取。我心中愤恨,遂饱看兵书,欲图大事,天下地图,都在我掌中。当和尚时,在原籍隐居,兵书看得不少,古来战阵兵法,也都留心。三代以下,惟佩服诸葛孔明用兵之法。就想一朝得志,趋步孔明用兵,自谓得天下如反掌。数年前游方到广东,遂与花县人洪秀泉、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