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是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郭子兴坚守濠州,号令严明。这时元朝的军队已无战斗力,统治者面对着起义军,却也无可奈何。
起义军首领对部众说,这些鞑子们(指的是蒙古贵族),占领了中原,扰乱了国家,闹得天怒人怨。现在黄河决口、淮水倒流、地震山崩、黄沙黑风、旱蝗连年、日月无光。哪一家不是赤贫,哪一家不是饥寒交迫,十个家门九个空!
同时,当时的社会上还有个现象,是什么呢?就是白莲教的普遍流传。白莲教也称作白莲社。白莲社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实际上是明教,也就是摩尼教的教义。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它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入了中国。摩尼教所信奉的经典是《二宗三际经》。摩尼教所宣传的理念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明王出世,天下天平”,大家就能过上好生活。
因为摩尼教宣传了光明世界、人人平等的理想,所以吸引了贫苦大众。于是一些心有大志的人,就利用大众的这种心理作为团结号召贫苦大众反抗朝廷的工具。既然这个摩尼教、这个明教是被用来反抗朝廷的,朝廷就对明教也对相信明教的人予以镇压。
明教常常处在地下,他们要用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所信奉的明教这个摩尼教说成是和佛教一样的东西。佛教不被镇压,所以他们就有了一层保护伞。他们把自己说成是佛教的白莲宗,把佛教中的对未来佛弥勒的信仰和明教中对明王也就是摩尼的信仰糅到了一起。
这些人所信奉的白莲教、白莲社,实际上其教义的核心是明教、摩尼教。他们所宣传的是推翻现实的黑暗,迎接未来光明的世界,当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时候,太平盛世就来到了。
BOOK。▲红桥▲书吧▲
第14节:第四讲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军(2)
刚才我们说到三千人聚首在白鹿庄,起兵造反。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说什么呢?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什么意思?虎贲指的是勇士,三千名像虎豹一样勇猛的战士,直抵元朝大都所在—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龙”预示着皇帝,皇位。“九五”,九五之尊指的是皇位。皇帝重新要登上皇位,真龙天子重新要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做什么?“重开大宋之天”。
当年蒙古贵族推翻了宋朝,取代了宋朝的统治,建立了大元帝国。很多人对于元朝的统治不满,因为元朝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他们怀念以前的宋朝,所以现在他们利用白莲教、白莲社,利用这个明教来团结民众,提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口号。
这时候,有一个叫做韩山童的人正在开始一场后来惊天动地的大业。他原本是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中书省在元朝就是元朝的京师所在,也就相当于后世的直隶省。他们家世世代代相信白莲教,到韩山童的时候,已经在河南江淮之间拥有相当多的信徒。据《元史》记载:栾城人韩山童的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遭到处罚,被迁往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到了韩山童,他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以及江淮的民众都翕然信从。
与此同时,刘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人也散布说,韩山童本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为“中国主”。
朱元璋在当时云游的地区,就亲眼看到了白莲教流行的情况,而且熟知白莲教的谶语,说天下大乱,弥勒降生。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什么事情呢?就是天灾。
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黄河暴涨,平地水深两丈。开始是白茅堤决口,后来是金堤决口。会通河、运河全部不能通航,水患越来越严重。直到至正十一年四月,朝廷才派贾鲁作为工部尚书兼总制河防使,调集十五万民夫、两万军队投入治河工程。
治河本来是好事,可是历代的统治者特别害怕民众的聚集,因为民众一旦聚集,稍有不满就可以给皇帝、给政府造成危险。这时候正当元末政治混乱,官府黑暗,聚集大量民众治河就更加危险,再加上掌管工程的人克扣工食、虐待河工,引起不满,民怨沸腾。韩山童认为这是可以利用的机会,就到处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
他们说,将来会发现一个石人,这个石人只有一只眼。如果你要动工修河的话,天下就会起而造反。这个预言很神秘,一下子就传遍了修河的各个工地,大家惶惶不安。这预言能不能应验呢?真能挖出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吗?韩山童他们做了手脚,预先在黄陵冈地方的河道上埋下了一个石人。这个石人就是一只眼,而且背后就刻着那句流传甚广的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结果河工挖到这里,石人被挖了出来,一时间群情汹汹。大家都在想,难道天下真的要大乱了吗?韩山童见到群情被煽动起来了,就在五月初三日,在白鹿庄聚义,举起反抗朝廷的旗帜。但是,这一次起义很快就被当地官府镇压了,韩山童被杀,杜遵道、刘福通这些人逃到颍州,再次聚众反抗朝廷,他们又集合了几万人。因为头蒙红巾,他们被称为红巾军。又因为他们烧香礼佛,也被称为香军。
这一批红巾军沿着淮河西上,攻克朱皋,开仓赈粮,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起义军相继攻克了固始、光州、颍州、光山、罗山、息山、确山、上蔡、信阳、汝阳,控制了汝宁府的各县。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河南行省蕲州罗田有一个布贩叫做徐寿辉,他和另外一个黄州麻城(今属湖北)的叫做邹普盛的人,奉白莲教的教主彭莹玉为主,在蕲州起兵。他们攻下了蕲水县城,占领了黄冈县。九月,众人奉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建国号为天完,年号为治平。不到半年时间,到了至正十二年,湖广行省区域内的长江两岸纵横数千里,都已经在徐寿辉,也就是天完皇帝的控制之下。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第四讲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军(3)
与此同时,还有芝麻李、彭早住、赵君用等人在安徽萧县、宿县、灵璧、五河、虹县以及丰县、沛县到泗州、濠州、安丰一带起义,天下震动。隐匿于寺院之中的朱元璋面对天下形势,他还能坐得住吗?
一封来信,把小和尚逼到了绝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求卦问签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朱元璋栖身的寺庙之外,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国家像一池沸腾的开水,在这个时候,於皇寺里是不是还能够容得下一个平静的佛堂呢?
从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的白鹿庄起义,到至正十二年三月,十个月之间,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红巾军遍地,烽火连天。元朝政府相继派出几十万大军镇压起义,但此时的元朝已是强弩之末,官军不堪战斗,将领们沉湎于酒色,军士们只想到剽掠。
有一句讽刺话说道:“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你看飞觞做飞炮,酒杯就比作炮,酒令就比作军令,酒阵就比作军阵。讴歌,也就是娱乐的歌曲,现在却被当做战胜凯旋之歌,像这样糜烂的军队还能打仗吗?
但是这些不堪战斗的士兵还是会拿起刀枪来,他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有:打家劫舍、掠取财物,不仅没能把起义镇压下去,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
朱元璋所在的於皇寺的粮食和财物也被元军抢掠一空,而且一把大火把寺庙烧了个干干净净。但是天下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朱元璋无处藏身,只好在大火之后,再次返回残垣断壁的於皇寺。
元军不能作战,但是他们又要邀功,就想出了恶毒的办法:抓了一些平民百姓把他们的头上裹上红巾,就算是抓到了红巾军叛匪。因此很多普通百姓就被抓来当做俘虏杀掉。所以朱元璋这时在寺庙里头,已经是惶惶不安了。哪一天元兵杀来,把他的头上也裹上一块红巾,当做红巾军抓走,那可就惨了。
於皇寺已不是安全之地。朱元璋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就在徘徊无计的时候,又一件事找上了他,他接到了友人的一封信。
贴士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无已,试与知者相商。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友人来信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友人,原来是小时候一同放牧、偷吃牛肉的伙伴—汤和。可这时汤和已经投了红巾军,在濠州郭子兴部下做了千户。朱元璋在小时候就是孩子们的首领,汤和深知朱元璋的能力。他劝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朱元璋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心情是“既忧且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形势逼迫,他必须赶快拿出主意。
可是当时朱元璋是一个本分的和尚,并不想反官府,而红巾军是叛贼。如果一个叛匪给朱元璋送来信,那么朱元璋显然是勾结叛匪,这可是逆天而行的大错啊。朱元璋怎么办?生怕这封信被别人发现了。他回忆说,他拿到信后“心惊若狂”,就是惊吓得快疯了,很害怕。虽然他把信赶快烧掉了,隐瞒了消息,对谁也不说,可是这么一个寺庙,出出进进就是这么几个人,外人送信的事,很快就被人察觉了,而且要到官府去举报。朱元璋怎么办?是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在这里也可能遇到危险,会被当作红巾军抓走。如果逃走就是通了叛贼,自己就成了叛匪。两难之间,朱元璋该怎么办?
当危急之中不知所措的时候,问卜求签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他以前学过卜筮之法,也经常给别人算个命什么的,现在是不是要给自己算一算,问问吉凶呢?他用什么来算卦?使用“珓杯”。 珓杯是用竹或木做成的像杯一样的东西,杯口朝上是阳,杯口朝下是阴。两个杯抛起,落在地下,以阴阳来判别吉凶。
贴士
岁在壬辰,纪年至正十二,民人尽乱,巾衣皆绛,赤帜蔽野,杀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凶趋吉,惟神决之。若许出境以全生,以珓投于地,神当以阳报;若许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第四讲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军(4)
—《明太祖文集?纪梦》
他当时心里想到,如果神要让我离开这个地方,能够保全我的生命的话,那么珓杯落地,就应该给我两个阳杯,口朝上;如果神允许我继续留在这里,也还可以得到安全的话,那么请珓杯落地的时候,给我一阴一阳杯。是走是留就听天由命了。他在叨念之后,双手往上抛起珓杯,珓杯哗然落地,结果是双阴之相。什么是双阴之相啊?两个杯扣地,刚才他说了,如果要他走,应该给他两个阳杯;如果要他留,应该给他一阴一阳杯。可是现在得到两个阴杯。这既不允许他走,也不允许他留,究竟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他的请示神灵没有明白?于是再抛,两个杯落地以后,仍然是阴杯。
朱元璋不明白了,怎么我一再请示,走也不行,留也不行,仍然给我阴杯?他心里想到,我还是希望平安地离开这里。如果神允许我平安离开这里,请给我一对阳杯,结果他再次抛珓杯的时候,落地出现一个无法解读的杯相。怎么样呢?不阴不阳,两杯侧立。
这时朱元璋心里非常惶恐,他对自己的前途不能判定,他希望神灵再给他一次明确指示。他想,既不让我走,也不让我留,难道让我自己举事吗?如果这样的话,请神灵再给我两个阴杯。他鼓起勇气,再一次抛起了珓杯,两杯落地,阴相。朱元璋的心紧缩到一起。他将走出人生的重大一步,下定决心投靠红巾军,做一番大事业。
这一段故事,记载在朱元璋自己写的一篇叫做《纪梦》的文章当中。现代人做什么重大决定的时候,提倡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各种形势,审慎判断,慎重决定。可是古人迷信,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给自己的命运做出决断。朱元璋通过这样一种算命的形式,实际上用来强化他造反的决心。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不满官府的黑暗,不满富民的剥夺、压迫,难道他心里就没有反抗的种子吗?可是这些反抗的种子,在读不完的经书中被淹没了,需要有一个外部条件来激发它。什么外力?就是借助于神。朱元璋这么做,实际上是为自己投军、反抗元朝,求得一个心理的支持。
既然算命得到这样的结果,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他投军了,他投到了离寺庙所在地最近的濠州城里的红巾军。
他现在是什么身份?不僧不俗。你说他是和尚吧,他跑出了寺庙;你说他不是吧,可是他又穿着袈裟。这究竟是什么人?城外、城里两军对垒,形势非常严峻,突然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守城的人不由分说,就把他绑了。
朱元璋说,我是来投军的啊,我要见你们大帅,说明我的意图。双方争执不下,吵吵嚷嚷。这时候郭子兴走到这里,一看这么乱,就问什么事?大家说:“抓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