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16部分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6部分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  

第4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6)         

  这是天大的事啊!廖永忠把这件事报告朱元璋,当然朱元璋要对他斥责。可是皇帝在你的护卫下丧命了,仅仅斥责一顿就了事了,这合情理吗?朱元璋没有对廖永忠加以追究,反倒是跟随廖永忠的那些人,说廖永忠一路上始终都尽心尽力,最后船翻在江里的时候,他还不顾生命前去抢救,可惜没有抢救成功。这样,廖永忠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奇怪的是,朱元璋也就顺着下了这个台阶,一切不了了之了。小明王之死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其实人们都看得很清楚;廖永忠的“重大过失”,其实是有意为之,而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背后有个主心骨。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朱元璋该当老大了,小明王不除,朱元璋出不了头。廖永忠是个明白人,作为朱元璋的亲信大将,要主动替主分忧,替主解难,自己就当仁不让了。当然,公然杀害小明王是不行的,最好用别的办法,如果小明王能够死于意外,比如天灾,这样谁都没有责任。廖永忠奉命前往迎接小明王,他清楚自己该做什么。长江里的风浪谁能算得准呢,小明王翻了船,也应该是天命了。   

  不管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不正派,总之现在好了,问题解决了。大宋皇帝韩林儿一死,龙凤年号也就失去了依托,朱元璋不必再用龙凤年号了,当然,元朝的年号也不能使用。但是纪年还是需要的,朱元璋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年号。他为自己建了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只有一个字,“吴”,就以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下一年(1367年)为吴元年。   

  仔细一想,这个年号有点不合常理。第一,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以一个字做年号的。朱元璋身边有不少足智多谋的饱学之士,不会连这点也不清楚。每当制礼作乐,必然咬文嚼字,以一字为年号,合于制礼作乐的常规吗?第二,“吴元年”之“吴”自然是来自“吴王”之“吴”,因为这时朱元璋是吴王。但是,朱元璋称吴王并非在“吴元年”(1367年),而是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至此已经四年了,岂能以元年称之?至于年号用一个字,如果说朱元璋尚未称帝,不得与称帝比,那么,张士诚建大周,先称诚王,后称吴王,同样是王,其年号为“天佑”二字。朱元璋为什么要用一个字的年号呢?   

  值得怀疑的还有,韩林儿死的时间不明。韩林儿作为大宋皇帝,朱元璋名义上奉之为主达十几年,可是韩林儿是哪一天死的,谁也说不清楚,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所以不管他死于哪一天,在史书上必须都要写他死在年底之前,否则就赶不上正月初一改元。我的推测是,韩林儿的死已经过了改元的正月初一,等得到他的死信以后,朱元璋才感到可以放心改元了。仓促之间就选了个“吴”字作为纪年,而且说成是从正月初一开始。   

  按照晚明人的说法,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也是一代豪杰,他做了十几年的大宋皇帝,肯定会有很多值得记载的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既然小明王这个大宋皇帝没有继续做下去,就让他退出历史舞台吧。一代豪杰最终又成了“牧竖”。   

  贴士   

  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记,惜载记冺,冺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小明王必有许多可记的事迹,明代人李文凤甚至说他“不谓中国之汤、武不可也”,把他的起义反元比作商汤王、周武王。而且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也未必如一些载记中所说的那样骄佚荒淫,所谓,“纣之为虐,不必如是之甚”。钱谦益称他们为“国初群雄”,于此已见史家之卓识。可惜,许多史实在胜利者的笔下被抹杀了。   

  小明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朱元璋的下一步,就是向天下至尊的宝座发起挑战了,这叫问鼎中原。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修建应天城墙和宫殿了,应天可是未来的首都,城池需要坚固,宫殿需要壮丽。 

  据说,在宫殿的基址选好以后,朱元璋和刘基有一段对话。   

  朱元璋说:“先生你看,现在殿前面的地势不够开阔,是否可以把殿址往后移动?”   

  刘基看了看地势,说道:“也好,只是不免迁都。”   

  这一段话,在一些笔记传说中有记载,确实有这样的对话吗?很难证实。后来谋士刘基被神化,说他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故事,这可能也是附会的。   

  还有传说,应天城城墙修好以后,刘基陪同朱元璋视察新修好的城墙,朱元璋说:“这城墙非常坚固,如同铁桶一般,没有人能够越过。”刘基说:“除非是燕子。”这也许只是一句随口而说的话,但是后来人们把它说成是刘基对靖难之役的预言,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篡夺了皇位,燕子就暗指燕王。这可能吗?这些传说,只能看做是神话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正准备在南北两个战场展开战斗。在南方战场,他要消灭方国珍、陈友定,也就是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的割据势力;在北方对元朝的统治发起总攻。         

。§虹§桥书§吧§  

第48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1)           

  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这个从社会底层走来的英雄,即将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从投军那一刻起,到现在才不过十五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年。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天。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呼风唤雨的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军万马在他的调遣下,如臂使指,挥洒自如,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精彩大戏。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朱元璋终于要对元朝政权发动总攻了,吴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三支队伍同时出击。   

  北部战场是主战场。北伐中原,夺取大都,最终推翻元朝的统治,是朱元璋最终的目的。北伐战争由朱元璋亲自指挥。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北伐战争很难成功。东晋的北伐,南宋的北伐,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的北伐能够成功吗?   

  这个仗怎么打,朱元璋曾与谋士刘基、陶安等人进行讨论。刘基认为张士诚的平定,使元朝廷闻风胆丧,可以乘胜长驱中原,直下大都。朱元璋以为不妥,说:“我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的征逐,得力在谨慎,临小敌如临大敌,故常获胜利。今王业垂成,不可因中原的动荡混乱而生轻视之心。必须谨慎行事,以保万全。”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有了盘算。他召集徐达、常遇春商讨北伐大计,他分析了一下当今天下的大势:山东有王宣父子,可是王宣父子“狗偷鼠窃”,没有什么长远目标;河南有王保保,这个王保保是谁?王保保是元朝末年一个最大的军阀,同时也是元末支持元朝政权的最强有力的一支武装。王保保本是汉人,可是后来元顺帝赐他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的舅舅也是他的养父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名义上遵奉元朝,实际上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上疑下叛”。不要看他这么有力量,可是对上,他不受信任;对下,他的部下也不一定听他指挥。关陇地区,也就是西北,是李思齐、张思道的地盘,这两个人虽然是元朝的官员,可是他们之间彼此是面和心不和,互相猜疑,而且他们与王保保之间也矛盾重重。   

  朱元璋分析完形势,给部下打气说,为什么元朝注定要灭亡?就是因为这些人鼠窃狗偷、专横跋扈、互相猜疑造成的。现在我们要北伐中原,各位将军,你们有什么高见?   

  大将常遇春说,现在南方张士诚平了,陈友定势力比较弱,很快也可以平定了,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兵力,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我们拿下大都,天下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正所谓高屋建瓴。   

  贴士   

  太祖将命诸将北伐,谓信国公徐达等曰:“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兴,民坠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初为保身之谋,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乃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遂平陈友谅、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念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山东则由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今欲命诸公北伐,计将如何?”鄂国公常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以可胜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         

→虹→桥→书→吧→。  

第49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2)         

  —《明太祖宝训》   

  可是,朱元璋谋划得更深。他认为,元朝从定都大都到后来灭亡,在中原统治九十三年,如果从成吉思汗算起,大约有一百多年,朱元璋说元朝在大都(今北京)建都百年是个大致之数。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大都的城池肯定是很坚固的,防守肯定很严密。如果按照常遇春将军你的话,直捣元都,能保证一举攻破吗?我们的后方很远,如果粮饷不济,敌人的援兵四集,我们就陷入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境地了。进退无据,岂非失利?   

  那么,这个仗朱元璋打算怎样打?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先打山东,“撤其屏蔽”,我们第一步打山东,不要直奔大都,打了山东就把大都的屏障撤掉了,打了山东再往西南走,“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再把大都的翅膀切断,然后再西进,“拔潼关而守之”,夺取潼关,控制西北地区,“据其户槛”,就等于是把大都的门堵死了,这样天下形势就在我掌握之中了。这时候的元朝大都,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克。控制了山东、河南、西北、关陇地区,形成了对大都的包围之势,逼迫大都投降。如果我们拿到大都以后,再鼓行而西,大同、太原、关陇之地可“席卷而下”,这时候再往西北打,那么就如同席卷一般。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拊掌而赞叹:“好!”   

  于是,朱元璋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伐中原。由淮河进入黄河以北,直取中原。临行的时候,朱元璋特别告诫诸将说,征伐的目的,在于“奉天命,平祸乱,安百姓”。“命将出师,必在得人”。他说,你们这些将领不是不能战斗,但是“能持重,师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谁也比不上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谁也比不上副将军常遇春。但是,我不担心常遇春不能战,担心他轻敌。他作为一个大将,冲上前线与一个小校拼命,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他鼓励徐达充分发挥能动性,说:“古云将在军,君不与者胜”。将军在前线打仗,皇帝不要瞎指挥,皇帝不掺和,将就能打胜仗。他针对每位将领的特点,一一具体指示。随后又召集各位将士训话,说,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略地攻城而已,重要的是平定祸乱,使百姓得以安定。所过之处和攻占城池,不要乱杀人,不要抢民财,不要毁坏民居,不要破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军中有民间遗弃的孤幼,父母亲戚来认领,就要归还人家。这是积阴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   

  贴士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我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诸将皆曰:“善!”上顾谓信国公徐达曰:“兵法以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卿其识之。”   

  —《明太祖宝训》   

  同时被任命接受任务的有,中书平章胡廷瑞(后为避讳改名胡美,因为朱元璋又名国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军由江西进入福建,攻打陈友定。   

  湖广行省的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率领湖广兵马攻打广西。   

  朱元璋说,你们要努力建立功业,不要辜负我的任命。各位将领接受任务,行礼告别之后就分领兵马出发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了《致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檄》,即著名的《奉天讨胡檄》,直指元朝,申述讨伐的理由。在檄文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他一再申明自己北伐的正义性,他说,“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宋朝灭亡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情况是“君明臣良”,那个时候君主是英明的,大臣是优秀的,“足以纲维天下”,能够维持对天下的统治。         

◇欢◇迎访◇问◇BOOK。◇  

第50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3)         

  元朝初年,有元世祖忽必烈这样比较有为的君主,有很多忠良的大臣像郝经、刘秉忠这些人辅佐他,足以维持天下。但是就在元朝政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